回覆列表
  • 1 # 千秋文史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的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說的是東漢末年,由於朝廷日益腐敗,導致民不聊生,當時正值黃巾軍作亂,而劉備在為無路報國感嘆時,遇到了張飛和關羽,於是三個人在桃園結為兄弟,所以稱為“桃園三結義”,從此以後三個人確立了共同的人生目標,開始奮鬥。但是真是的歷史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國演義》畢竟只是演繹,要想尋找答案,還要從《三國志》中去尋找。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和張飛在劉備招募有識之士之前就已經投奔的劉備。三個人的關係密切如親兄弟一般,但是關羽和張飛對劉備還是以主僕相稱的。“少與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句話的意思說,張飛和關羽共同侍奉先主劉備,由於關羽年長於張飛,所以張飛把關羽當哥哥看待。這句話並沒說明張飛和關羽與劉備是義兄弟的關係。

    再者,關羽對曹操曾說過:“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關羽以“劉將軍”來稱呼劉備,可見關羽並沒有和劉備以兄弟相稱,而是以君臣相稱。後來關羽被殺後,魏文帝問朝臣劉備會不會出兵為關羽報仇,有人回答:“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從這裡看,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始終沒有提及過兄弟之情,可見,兄弟結義之說不能信以為真。

    再者,關羽的生年不詳,但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元159年,另一種是公元160年。而劉備出生於公元161年,可見關羽比劉備大。按照個推算,桃園三結義大哥應該是關羽,或者就是劉備撒謊了。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桃園三結義”和史料的記載有很多的出入,畢竟文學作品意在想象,我們也只是看看罷了,如果推敲的話並非全部可考可據。

  • 2 # 周夢良

    《三國志》中關羽和張飛的傳記記載,年少時的關羽因犯了命案從家鄉河東解縣逃到了河北涿郡,在這裡結識了張飛,因為年長被張飛當作兄長對待。後來黃巾起義爆發,少懷大志的當地豪傑劉備在涿郡起兵參與鎮壓起義,關羽和張飛一起投奔到了劉備帳下。

    《先主傳》這樣評論道:“劉備喜歡交結豪俠,少年爭相依附。”從後來我們知道,關羽、張飛都是被稱為“萬人敵”的猛將,在剛剛起兵的劉備帳下,自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劉備在剛剛起兵就得到了這樣兩位臂膀,對他們另眼相待也就是不難想象的了。《關羽傳》在描寫三人的情誼寫到:“劉備起兵時,關羽、張飛替他上陣禦敵……劉備常常與二人同榻就寢,像親兄弟一樣。關張二人也不避艱險,侍奉劉備。”

    宋人辛棄疾的《水龍吟》裡有一句名句:“求田問舍,怕應羞間,劉郎才氣,可惜流年。”這裡的劉郎指的就是劉備,詞中的典故可在《三國志•呂布傳•附陳登傳》中找到:劉備後來依附劉表,有一次在和劉表、許汜談論天下豪傑的時候,許汜說他以前避亂經過徐州的下邳城去看望陳登,但陳登沒有待客之道,好久都沒有和他說話,自己睡在大床上,卻讓他睡在下床。劉備聽後對他說道:“你素來有國士之名。現在天下大亂,連帝王都流離失所,他希望你能有心憂國家,匡扶朝廷之志,你卻向他談論一些田宅房屋的事情,又沒有什麼新意,這是他所忌諱的,哪有理由讓他和你說話啊?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在百尺高樓上高臥,而讓你睡在地上,就不僅僅是上下床的區別了!”兩相對比,一個是自臥百尺高樓,讓別人臥於地上,另一個是同床共寢,親如兄弟,不難看出劉關張之間的情誼很深厚,就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雖為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那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劉備對關羽、張飛的認可度很高。在《雲別傳》中也有趙雲剛投劉備時,劉備與他“同床眠臥”的記載。

    《三國志•周群傳•附張裕傳》記載的一個故事也可以佐證劉備與關羽的情誼深厚。張裕原為劉璋從事,劉備與劉璋在涪城相會時,張裕也在旁邊,劉備看張裕滿臉鬍鬚譏笑他是“諸毛繞涿居”(諧音“豬毛繞嘴居”),張裕當即予以反擊,說劉備是“潞涿君”(諧音“露嘴君”),譏諷劉備沒有鬍鬚,所以嘴巴露在外面,劉備因這件事很生氣,後來藉故將他處死。其實張裕這個人很有才華,劉備要處死他時,諸葛亮詢問張裕的罪名,劉備答道“芳蘭生門,不得不鉏”,這和“莫須有”的罪名很像,意思是說賢能之士生性抗直,時有違迕,為上者將不能容忍,勢必去之。《關羽傳》中有“美鬚髯”的記載,諸葛亮曾在給他的一封書信中稱他為“髯公”,相比於張裕,關羽不僅能與沒有鬍鬚的劉備和諧相處,而且屢次被委以重任,可見二人脾氣相投,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

    關羽、張飛投奔劉備後,也就開始了輾轉各地的生涯,而劉備在起兵前期一直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如同孔子自嘲“累累如喪家之犬”。直到公元194年曹操征討徐州未果不久後陶謙病死,劉備成為徐州新的主人,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在這個過程中,雖然關羽、張飛具體做了什麼事,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二人一直不辭勞苦地追隨劉備,至於《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也都屬於虛構的情節。華雄是董卓的都督,在陽人(今河南林汝以西)被孫堅所部圍殲;“三英戰呂布”則是羅貫中為了體現“桃園三結義”的情誼和呂布的勇猛所虛構。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隨著劉備在漢末亂世中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時,作為他麾下最重要的兩員大將也逐漸嶄露了頭角,並逐漸被人稱為“世之虎臣”。

    裴注版《呂布傳》記載:呂布剛剛到徐州時,非常敬重劉備,向劉備傾訴道:“關東諸侯起兵誅殺董卓,我呂布殺了董卓後,關東諸將卻都想要殺我。”呂布這番話一方面自恃誅殺董卓有功,另一方面也有感激劉備收留他的意思。呂布又請劉備坐在自己帳中的大床上,讓自己的妻子向劉備下拜,稱呼劉備為弟。劉備看他說話不著調,表面應付內心卻不高興。

    裴注版《馬超傳》記載:馬超剛剛歸順劉備時,經常直呼劉備的表字“玄德”,惹怒了關羽和張飛。在一次宴會上,馬超剛剛要就坐時,看到關羽和張飛怒目而視,十分害怕,從此再不敢如此稱呼劉備了。不過這個故事漏洞百出:一則關羽彼時正鎮守荊州,從未與馬超會面;二則馬超也不太可能看到二人怒目而視就意識其中的緣故。不過將這兩個故事對比下,關張二人對呂布怒目而視倒是極有可能。

    此後,史書對關羽、張飛的記載逐漸明瞭,先看關羽。在斬殺車胄重新佔據徐州後,劉備自己在小沛屯兵,卻讓關羽單獨駐守下邳,總領徐州,行太守之事,後來劉備兵敗,關羽也被曹操俘虜,隨後關羽在官渡之戰前夕斬殺了袁紹的先鋒大將顏良後不顧曹操的挽留重新歸附落魄的劉備。再往後,赤壁之戰後為了配合周瑜在南郡與曹仁作戰,劉備又讓關羽單獨統領一軍阻擊曹操派往南郡的援軍,關羽一路與徐晃、樂進、滿寵、文聘、李通等名將糾纏,雖然吃了很多虧,但最終曹魏援軍也未能到達南郡,也算是完成了任務。再之後劉備入益州,又是讓關羽單獨鎮守荊州持續了八九年的時間,直到關羽北伐失敗身死。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劉備對關羽非常信任也非常重用。

    再看張飛,作為劉備集團的“千年老二”,在關羽生前地位僅次於關羽,關羽死後在蜀漢的名位又落後於馬超,張飛對此沒有怨言。劉備、關羽與袁術對峙時張飛在後方丟失了徐州,但不見劉備責備。後來張飛在攻益州時收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嚴顏,使大軍勢如破竹;取漢中時張飛又在容渠大敗魏名將張郃,可以說為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貢獻很大,成為眾望所歸的鎮守漢中的合適人選,但劉備最終選擇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牙門將軍魏延,張飛並未因此鬧情緒。因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讓張飛不再計較利益的得失了,費詩勸關羽的話“(漢中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似乎張飛已經做到了。

    還有,《諸葛亮傳》載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與諸葛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好像感覺被冷落了一樣顯得很不高興,在劉備向他們解釋諸葛亮很有才能後,二人才得以釋懷。而從二人表現出的情緒化也可看出他們與劉備已經不單單只是上下屬的關係了。

    綜上所述:“桃園三結義”雖不能證明其名,但卻有其事。

    可查閱以下文獻資料:

    《三國志》

    《先主傳》

    《水龍吟》

    《雲別傳》

    《關羽傳》

    《呂布傳》

    《馬超傳》

    《三國演義》

    《諸葛亮傳》

    《三國志•周群傳•附張裕傳》

    《三國志•呂布傳•附陳登傳》

  • 3 # 古今注

    桃園三結義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梟雄都想奪取漢室江山,他們之間相互爭鬥,弱肉強食。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亂便引出了三位英雄,成就了一段佳話。劉備,漢室後裔,雖以買鞋為生,卻有扶危救困之志。他與河北張飛,河東關羽,意氣相投,三人決定同心協力,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於是就來到了桃園之中,殺牛宰羊,祭告天地,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忘恩負義,天人共戮。

    民間傳說

    桃園三結義只出現在《三國演義》和一些野史之中,《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等並未提及,此等重要之事,若真實發生,史書應該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加上羅貫中的生活環境,盛行結義。所以,桃園三結義應該並未發生,只是民間傳說。若根據《三國演義》的橋段,三人按照年紀排序,劉備最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但其實劉關張不應該是劉關張,而應該是關劉張。

    《三國志》對於三人的出生年齡都沒有記載,但我們知道劉備死於章武三年,即223年,享年63歲。以年齡虛歲進行逆推,劉備出生於漢桓延熹四年,即161年。

    而關羽,在清朝年間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載,關羽出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即160年。

    至於張飛,《三國志》說,羽年長(張飛)數歲;《關公年譜》中說,張飛小劉備四歲。年齡排序:關羽>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只是民間傳說,那為什麼會有劉備大哥的說法呢?

    情同手足

    首先,劉備是君,關張是臣,所以劉備穩壓兩人一頭,而且舉大事者,名正則言順,劉備漢室後裔的身份剛好在壓兩人一頭。

    歷史上,劉備起事之時,“劉備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飛御悔”。可見關張更像劉備的侍衛,並非結義兄弟。劉關張雖未結義,但三人轉戰各地休慼與共,患難相攜,不是兄弟,勝似兄弟。《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三人寢則同床,三人妻子又睡在哪裡?而且三人結拜,拜的是不是關二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歐包和麵包,烤出來像饅頭是怎麼回事?已經是屢戰屢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