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後yihou
-
2 # 丹姐分享心理學
人的潛意識裡都怕失去,對家裡人和親近的人發脾氣,因為知道他們不會離開自己,所以壞脾氣的出口,大多數人選擇了親近的人
-
3 # 慈生慈學堂
首先、學會反觀自己,知道作為人最希求的是什麼?我認為人最希求的一定健康和長壽,怎麼樣才能健康長壽,一定要學會大度。不要和他人樹敵,學會既善待自己又要寬容他人。看人家好樣子,不看人家壞樣子。這樣不僅不會在外邊受氣,更不會回家發脾氣。佛家有一句話“火燒功德林”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千萬不要擋掉自己的福報,失去福氣就是失去幸福。有容乃大。
1、為什麼寬容?
2、知道是指人的格局。
3、也懂得包容是愛。
4、可是並沒有走進自己的心房。
5、一直停留在“心房”之外。
6、從新認識一下“寬容”兩個字?
7、明白道理只是一個人懂得其意義。
8、唯有一個人善於用心才能體現寬容的價值,寬容是自利利他。
9、慈悲。
10、智慧。
其次、懂得煩惱即菩提,不要活在是非中,活在當下幸福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1、無是無非無煩惱,有因有果有菩提。
2、閒談莫論人非,管好自己的嘴。
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4、遠離是非。
5、消滅是非。
6、行善積德。
7、不播種是非種子,保持一顆慈悲心,用關愛、分享和分擔代替是非。
8、少說一句話,多幫助別人。
9、啟用慈悲心。
10、智慧。
第三、要什麼樣心態去面對人生、生活、生命,當我們讀懂這些,我們便明白自己的心在束縛自己,這種人生生活,生命的氣息不是想要擁有的,當下就會覺醒生命,應該用好心情、好心態、好態度、好語言去力行。正思維、去思考,善用“正念、正語、正行”去自利利他。就會解惑我們的煩惱和無奈,就會調節我們的心態由自私自利轉向自在解脫,更多的去幫助別人。
1、煩惱的本性是智慧,智慧沒有煩惱這個字眼。
2、煩惱無處不在,但是對於聖賢人不起作用。
3只對凡夫俗子才能發生奏效。
4、讓你把煩惱拿出來的時候,你拿不出來,量一量多重,更是不可能。
5、自己束縛自己的心。
6,煩惱即菩提。
7、心態。
8、換位。
9、慈悲。
10、智慧。
-
4 # 晨明兄弟
人們常說,“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問題是,人們對生活中得意的事或許不會上心,但對失意的事卻有可能牽腸掛肚,耿耿於懷。
那麼,什麼是失意的事呢?
那就是一個人遭受了挫折。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挫折就是一個人趨向於既定目標的程序受到了延擱或阻礙時產生的主觀情緒體驗。所以,能夠讓人產生挫折感的事件範圍非常廣。例如:一個人乘車,突然遇到塞車,無法前進了,這就是挫折。
一個人遭受挫折後,不外乎有三種行為反應:攻擊或移置攻擊;情感淡漠;退行。
首先說攻擊,一個人遭受挫折後最常見的行為反應就是攻擊。
攻擊可以指向於外部,也可以指向於內部。指向於外部就是對造成挫折的物件產生傷害行為。例如:失戀了就殺害對方,或給對方潑硫酸毀容。
指向於內部就是對自己進行攻擊,攻擊的後果是:輕者自殘,重者自殺。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攻擊行為,那不是一言半語能講清楚,涉及到人格深層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就不解釋了。
為什麼在外面受了氣,回來後會向自己家人發脾氣呢?這是移置攻擊。
移置攻擊就是不對讓自己產生挫折的物件進行攻擊,而把攻擊轉移到了其他物件上。為什麼要轉移?要麼是因為不具備對造成挫折的物件進行直接攻擊的條件,要麼就是移置物件對攻擊者來說,更隨意、更容易、更方便、更願意、更簡單。
所以,在外面受了氣,回來對家人發脾氣,就不足為怪了。
怎麼辦呢?
方法太多了,我一時半刻怎麼講得清楚,說千道萬,實在不行就後面這著。。。。。。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種時候,千萬別去受冤氣,惹不起,躲得起,趕緊找個藉口閃出去躲會兒!
攻擊者失去了目標,情緒會慢慢平復下來,等那傢伙平靜了,你再回來善後吧。
至於情感淡漠和退行是什麼,朋友們或許憑字面自己也能理解。
-
5 # sure欣
這是人類在處理自己痛苦時所採用的保護自己的策略,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防禦機制。在外面受了氣,無法對外面人發洩,只好把對外面人的憤怒置換到家裡人身上,就像大家都熟知的踢貓效應。過度使用對家庭和諧造成破壞,學會建設性的管理情緒是解決之道。
-
6 # 浮生流景
心理學中有個防禦機制叫做轉移,就是指將對某個物件的情感、慾望或態度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物件上,而後者完全成為前者的替代物。
這種替代物很容易出現在父母,或者家庭成員中和我們比較親近的人身上。因為在他們那裡,我們會較多的安全感,所以很多時候,在外受到的委屈、不甘等等負面情緒會回到家中爆發。
不可否認的是,華人都較為內斂、含蓄。但這就會導致我們無法將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較為順利地表達出來,於是,發脾氣成為了一個很直接的方式。
這其實是我們內心焦慮的一種體現。如果在這點上,我們能有所覺察的話,就會知道發脾氣的人其實是在傳遞一種想法,ta需要被人看到,被人關心、被人陪伴。
發脾氣是一種很消極的溝通方式,很無奈的是有些人本能的首選項就是這個。
發脾氣其實也是一種向內的攻擊,就是對自身的攻擊,因為我們都知道發脾氣其實是傷肝的,在外受到的委屈,需要發洩才能讓自己好過一些。但往往一半對他人(表達對原先那個物件的不滿),一半對自己(表達對自己的不滿,但這往往在潛意識中,很難被覺察。)。
最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如果有一天遇見家人回來後,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發脾氣,我們可以換一種理解方式,就如《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到的: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
7 # 這次一定
外面受氣,在於自己本事不濟,不敢和外人生氣,是因為惹不起,因為他在外面生氣了是會有一系列後果要承擔,這是怕事。
而在家裡發脾氣是因為他受氣了需要心理補償,不然這會讓他覺得自己很無能,需要在家裡生氣來發洩平衡心態,他本身意識不到家裡會有什麼後果,或者是他認為家裡人就應該忍受這一切。
這種窩裡橫的人是極為自私的,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優先,不懂得換位思考,對家人不夠關心,如果不及時改正,長期下去會變本加厲,容易形成家暴的惡習。
-
8 # 樊心理諮詢師
這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轉移,也是一種情緒的釋放,外人面前能控制住情緒也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尤其是負面情緒失控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傷害,在家人面前發脾氣只不過是把負面情緒轉移到了熟悉人的身上,還有一種人群這樣人的習性格多在於平時比較內向外人面前膽怯,有怒氣不敢撒在外人身上,缺乏安全感,只有在家人那裡能找到安全感,其實未必也不是一件好事,家人畢竟還是有更多的包容,如果真是一個易激惹的性格人在外面總是要惹出禍端來的,所以家人們應該接納在外面受氣而不惹事的親人,給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
9 # 仨半月
有很多人在外面就是帶著一層面具,偽裝著自己,回到了家中就把自己的這層偽裝卸下來了而已。
受了氣能忍著,化悲傷為動力,這叫隱忍
受氣了直接懟回去,這叫勇氣。
但是回家之後把氣撒在家人身上,這隻能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懦弱的人,沒有勇氣,不敢去回懟讓他受氣的人。是沒有自控能力的一種表現,只敢把氣撒在自己瞭解的對自己好,親人身上。就像是小孩子,在外面受了氣沒有辦法,於是回家了就在家裡跳一跳,就對著家人發發脾氣。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是一個非常要強,非常獨立遇事身邊沒有可以傾訴的人,都藏在心裡,但是又不會隱藏自己情緒。遇到的問題家人幫不上忙,或者不想告訴家人是什麼事情,但是卻被看出來他有煩心的事情,這個時候肯定會去問他遇到了什麼事情,這個時候就難免會讓他不耐煩而發脾氣。
這種情況的話他可能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在他心煩的時候不要打擾他,等他處理好了心態在進行溝通。要是每次往風口浪尖上碰跟他對著發脾氣,之後又不懂得溝通的話。那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係,讓他感覺回到家中就更煩,成了習慣性發脾氣。
回覆列表
情緒宣洩轉移。
這是普通家庭大部分都會遇到的情況。
把好的脾氣留給別人,把壞的脾氣轉稼家人。
及時溝通,制止這種不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