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育章
-
2 # 安之思邪
如果我穿越的宋朝那得看是北宋還是南宋?北宋的話如果穿越到王安石變法時期我會去告訴宋神宗王安石的變法有多麼的先進和高瞻遠矚,變法成功了那麼社會的進步就不是一星半點,不但當時的問題能解決還能為後世留下一大筆財富!對於司馬光,蘇軾等人堅決不能用,讓他們吟詩作畫可以,不要參與政治,如果穿越到南宋我會利用現代的知識幫助岳飛,辛棄疾等去抗擊金人的侵略,讓宋高宗不能做皇帝讓秦檜回不了宋朝!
-
3 # 兩袖青蛇李淳罡
首先我第一件事是接受沒有電 沒有手機 沒有電腦的生活。其次 我得快速學習,僅憑我現在的知識水平還是很難融入他們的生活 我得學會他們的生活方式習慣,以及文字 文言文之類的。然後我還會經歷徵兵,娶妻生子,科舉 最後走向人生巔峰
-
4 # 巨樸曺Liong
司馬光砸缸救我,王重陽教我武功,跟丐幫幫主喬峰喝酒,假扮老虎被武松打,跟岳飛行軍打仗,被秦檜陷害,宋慈給我驗屍,包拯為我平反
-
5 # 紅雲文化社
我要是到了宋朝,希望跟著老包殺貪官去。
當然,如果被逼上梁山,我會對宋江說:傻玩意兒,你醒醒吧,後世人都罵你呢,說你殺了閆婆惜,你就是個性無能,就是個性變態,你帶人造反,根本就是因為你是個人渣。
我估計老宋會說:李逵,快來,把這小子拉出去。
-
6 # 鹿禾大人
很高興能回答你提的問題,以下資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知你是否看過“胡歌”飾演的《神話》有一集講的就是項羽巨鼎,易小川用槓桿原理輕鬆巨鼎的事情,該事情告訴我們,一定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還有該朝代人和事物的熟識,不然,無論現在還是穿越你都會平平淡淡的,最後祝你生活愉快,心想事成
-
7 # 沙鷗說一說
我就努力讀書,讀書!中個進士,我長的也不算醜,放梯那天找個好位置。倒時候肯定有大富之家來榜下捉婿。
才色兼收之後就安心寫寫文章,過小日子。反正宋朝“不以言殺士大夫”,文人地位高還沒什麼風險。堅決不站隊,王安石也好,司馬光也好,誰來拉我都不理。
找蘇軾喝喝酒,說不定還能在他作品裡留個名字。那個陳季常怕老婆被蘇東坡一寫都成名人了!
詩詞歌賦還是寫點,歌伎一傳唱就會成偶像。不過那種地方少去,怕碰到宋徴宗。
到了宋朝,什麼都不幹,就過一把士大夫的悠閒生活…
-
8 # 活出自己的自信
我覺得我首先穿越過去肯定會被古人當成異類,畢竟現代人跟古人的生活習慣相差太大衣服著裝都不同肯定一過去就把拖出去宰了
回覆列表
宋太祖趙匡胤的“秘密誓約”, 讓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朝代
從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看,雖然北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軟弱,連楊家女將都衝鋒陷陣,但是文壇卻十分活躍,百花齊放,湧現出了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多位文壇領軍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佔了六位,而且整個北宋王朝基本上沒有發生殺害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之人的現象。據說這與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秘密誓約”有關。
據陸游《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稱帝的第三年,即建隆三年(962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是年秋享,禮官奏請如敕。上詣室前,再拜升階。獨小黃門不識字者一人從,餘皆遠立庭中。黃門驗封啟鑰,先入焚香明燭,揭幔,亟走出階下,不敢仰視。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漏洩。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
靖康之變,犬戎入廟,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秘史》)(《叢書整合新編》第86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版[未署出版年],第668頁。據明代稗乘本排印)。
宋朝的歷代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這個“秘密誓約”,對文人比較寬容。如大文豪蘇軾深陷“烏臺詩案”,很多人喊殺,但是皇上並沒有殺,而是將蘇軾流放到南方。對此,范仲淹曾由衷地讚歎道:“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如大臣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也僅流放了事。在北宋後期的激烈黨爭中,大批反變法派流放嶺南,變法派章惇、蔡卞製造冤獄,確實想將他們定為“大逆不道之謀”,而置於死地,但宋哲宗說:“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200《刑法志》) 因此,北宋末年,陳公輔上奏說:“漢法,大臣有罪,皆棄市夷族。本朝祖宗恩德之厚,未嘗殺戮大臣,然竄逐嶺表固有之矣。”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立下此碑?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趙匡胤是發動兵變登上皇位的。北周時期,趙匡胤任禁軍統領,皇帝柴榮對他恩重如山、情同兄弟。柴榮去世後的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從柴氏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因此趙匡胤對周世宗柴榮的一家老小比較有待。據王銍的《默記》中記載: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回師汴京,六宮迎拜,趙匡胤看見有兩個兒童,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當時,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唯潘美在後以手摳掐殿柱,低頭不語。太祖曰:“你認為不可嗎?”潘美回答說:“臣豈敢以為不可。我與陛下曾同為周世宗之臣,勸陛下殺之,是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定懷疑我。”趙匡胤點頭讚許,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太祖當即將世宗子其一判給潘美為養子,後不再過問。
二是宋太祖趙匡胤是行伍出身,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深知武將掌管兵權的危害。在“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將領說,“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並說自己一想起此事便寢食難安,這說明他對武人深懷戒心,認為要想天下太平安定,就不能讓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權力,於是宋朝出現了“重文輕武”的局面。
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一次設宴招待群臣時,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大哭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了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可以理解。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這件事也反映出趙匡胤的襟懷大度。
北宋初年有個翰林學士名叫陶谷,在太祖身邊擔任起草各種文書公告的工作。時間一長,他認為自己很有功勞便想謀取更高的官位。誰知宋太祖卻認為,“翰林學士起草文告,無非是參照前人的舊本,其間不過換幾個字句,充其量不過照葫蘆畫瓢而已,談不上有什麼貢獻。”陶谷深感失望,一氣之下就作詩自嘲,其中有兩句:“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從此以後,“依樣畫葫蘆”就成了一句俗語,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正是在趙匡胤影響下,北宋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文治盛世的頂峰,當時文化繁榮昌盛,湧現出一大批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畫家。“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成為當時文人的真實寫照。
此外,還有史料記載,靖康元年(1126),禁軍擄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甲科進士曹勳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託曹勳向宋高宗轉達重要口信。曹勳自燕山逃歸上奏宋高宗:“(太上皇)又語臣曰:‘歸可奏上,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每念靖康年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在]此,然要當知而戒焉。’”(《松隱文集》卷26《進前十事札子》《會編》卷98《北狩聞見錄》《要錄》卷4建炎元年四月,《宋史》卷379《曹勳傳》)
為什麼宋徽宗要告誡宋高宗遵守祖訓,是因為在高宗年間,他大興政治冤獄和文字獄,正直士大夫受到了慘烈的迫害。高宗主要開了三次殺戒:第一次是殺張邦昌、宋齊愈等降金媚敵者,第二次是殺害直言敢諫的名士陳東和歐陽澈,第三次是殺害岳飛、張憲和岳雲。因此,宋徽宗讓曹勳以遺訓告誡宋高宗“要當知而戒焉”。
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政治十分殘酷,為臣者稍不謹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宋人謝逸在《讀阮籍傳》中說:“魏晉之交,王室不競,強臣跋扈,殺戮大臣,如刲羊刺豕,無所顧憚。一時名士,朝不謀夕,如寢處乎頹垣敗屋之下,岌岌然將恐壓焉。”而宋太祖立下秘密誓約,證明他很有政治遠見,其誓約既保證了言路的暢通,又體現了封建專制時代難能可貴的寬容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重大進步。清代學者袁棟評價說:“宋祖得天下於小兒,原有歉於隱微,故為是誓碑,而其忠厚處實過於六朝五代遠矣,宜其享國久長哉。”(《書隱叢說》卷6“宋祖誓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