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孩媽媽TT

    缺乏玩伴。

    我們小的時候基本都有兄弟或姐妹,獨生子女很少,放了學就可以與同伴一起出去玩耍。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裡有老人父母寵著,所以孩子被慣的毛病很多。

    家中父母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現在父母回到家後也是一人一個手機,缺乏與孩子的玩耍和交流,所以孩子見樣學樣,也是小小年紀就沉溺於手機中無法自拔。

    所以家長要從娃娃小時候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讓孩子打好閱讀的好習慣。

  • 2 # 浩楠媽媽說

    對於小一點孩子,總體來說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第一,溺愛,寵出來

    第二,學出來的,孩子是家長的一個對映,家長啥樣孩子就會學成啥樣

    第三,逼出來,這部分孩子孤單,沒有玩伴,家長工作繁忙,沒人管沒人理自然會滋生一些不良習慣

  • 3 # 潘潘媽媽

    我認為,不管外界環境怎樣,家庭永遠是第一位的。天天看書學習的父母,孩子也會愛讀書;天天玩手機的父母,孩子也想玩手機。

    育兒先育己,為人父母,要不斷學習,帶孩子一起進步。

  • 4 # 靜待書香花開

    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必然要矯正不良習慣。對著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壞習慣:

    學習不好的孩子一定是學習習慣不好;品德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品德習慣不好。

    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 我們完全可以透過訓練來矯正孩子們的不良習慣。 矯正不良習慣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任何理論都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應當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對孩子簡單地發號施令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

    教育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實踐出真知。

    那麼怎麼做呢?有很多種方式,要創造很多讓孩子體驗的活動方式。比方讓孩子當個小導遊,讓孩子有各種各樣的交流方式,一定要有各種活動,讓孩子體驗,這才能夠很好的提高,才能真正的鞏固下來。

  • 5 # 師言永珍

    孩子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除了遺傳等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家庭對不良生活習慣的縱容。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會犯錯誤,養成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當孩子第1次做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的表示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很困難。對孩子偶發的不良新聞,有些家庭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認為不過是偶爾的一兩次,沒有什麼大不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他會對孩子產生一種默許的心理暗示,孩子不會覺得有什麼錯誤,以後會更加放手去做,最終會形成惡習。

    2、孩子模仿父母或家人的壞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模仿,如果大人沒有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壞習慣。比如說家長用完東西隨手放置,那孩子就無法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家長睡覺時間晚,這就無法養成早睡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3、不好行為的重複。

    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就會產生習慣。好的習慣會使孩子終生受益,而壞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一輩子,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發現孩子第1次出現某種不良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制止。

  • 6 # 孩子不聽話找張彩虹

    孩子的壞習慣,根源竟然在這裡

    在給家庭進行一對一指導服務時,10歲的姐姐放學後,在小區裡跟好朋友玩跳皮筋的遊戲。

    有的小朋友負責站著撐起皮筋,有的小朋友在跳皮筋,然後兩撥人輪迴換。被安排撐皮筋的姐姐,看到跳皮筋的小朋友玩的很有意思,在更換時間還不到的時候,姐姐就主動要求跟跳皮筋的小朋友換,她去跳皮筋,換小朋友過來撐著皮筋。

    姐姐下場地跳了沒幾下,可能覺得跳皮筋也沒有意思,又回頭跟那個撐皮筋的小朋友換過來。她去撐皮筋,換做小朋友去跳皮筋。

    15分鐘的遊戲時間,姐姐一直這樣換來換去,無論是跳皮筋還是撐皮筋,她都沒能痛快的好好的玩一次,還惹得身邊幾個好朋友,也跑去玩別的遊戲了。

    媽媽非常擔憂的問我:這樣的社交方式,明顯已經讓小朋友很不舒服了,她為什麼不能定下來好好的玩一樣呢?應該讓姐姐怎麼做出更好的改變呢?

    我說: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你那,你能做出改變,孩子這個行為就還有機會改變。

    媽媽很不舒服的解釋:從小都是姥姥帶的姐姐,姥姥經常在她玩這個時候,引導她玩那個,等姐姐來玩那個了,姥姥又會更換另一個玩具,等逗的孩子很著急了,姥姥才停下並在那在哈哈的笑。

    媽媽繼續說:我覺得姐姐小時候的這些經歷,才是對她影響最大的。我日常的生活裡,並沒有這樣對待過姐姐,也不會對姐姐的行為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

    到了第二天,姐姐寫完作業,因為妹妹在姐姐的房間睡覺,所以姐姐就坐到客廳裡,開始背誦第二天要用的主持稿。姐姐背誦十分鐘左右,媽媽對姐姐說,你幫我下樓取快遞吧。

    姐姐非常樂意的答應,並下樓幫媽媽取回了快遞。

    這個時候的媽媽,順手攬過姐姐,跟姐姐聊她小時候的好玩的事情,一直聊到準備晚飯的時間才停止。

    已經跟媽媽聊嗨了的姐姐,無法靜心去背誦,就跟正在做飯的媽媽申請玩一會,媽媽問姐姐:你的主持稿背誦完了麼?姐姐說背誦完了。然後,媽媽就答應了,姐姐可以自由的玩。

    等媽媽都收拾完了,臨睡前去檢查姐姐的背誦時,才發現姐姐並沒有背誦過。媽媽就讓姐姐繼續背誦。

    因為太晚太困,姐姐一直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背誦的並不是很好。媽媽不自覺的帶著情緒對姐姐說:

    “這是咱們下午應該背誦的內容,但是因為你沒有認真的背誦,所以要在晚上擠時間來背誦,結果你背誦的效果非常的不好。

    時間就這麼多,你前邊又沒利用好,只能後邊去補,本來我們能早睡的,現在卻在熬夜背誦。

    以後一定要記住,寫作業中間休息的時候不能玩水晶泥,看看遠處喝點水,跟學校休息一樣,休息完再接著寫作業。“

    姐姐很困但也很乖的答應了,繼續背誦自己的主持稿。

    我跟媽媽一起還原分析姐姐背誦主持稿的這件事。姐姐在客廳背誦的時候,並沒有心亂或者走神想著怎麼玩,而是一直很安靜的坐那背誦。

    結果媽媽第一次“打斷”姐姐的背誦,讓姐姐幫忙取快遞。等姐姐取快遞回來後,媽媽第二次“打斷”姐姐的背誦,跟姐姐聊姐姐小時候好玩的事。

    當想玩一會的姐姐,告訴媽媽已經背誦完了後,媽媽並沒有定下驗收背誦結果的時間,放任姐姐繼續玩。

    直到臨睡前,媽媽才去驗收檢查姐姐的背誦,最後熬夜背誦的姐姐非常不開心,因為姐姐沒有背過,媽媽有些生氣的帶了情緒,最後還給出了風馬牛不相及,解決這樣類似問題的方案:休息的時候,不能玩水晶泥。

    我對媽媽說:這就是姐姐跳皮筋的時候,換來換去,無法固定玩的根源。

    在日常的生活中,太多這樣類似的事情,媽媽無意識的一次又一次“打斷”,才造成了姐姐跳皮筋時,換來換去的行為特點。

    我繼續把我觀察的現象一一舉例:妹妹正看著書,媽媽興致勃勃的過去帶著妹妹畫畫;姐姐正看著書,媽媽告訴姐姐抓緊去收拾書包;姐姐正熱火朝天的聊著自己加入大隊部的事,媽媽打斷姐姐,告訴姐姐改寫作業了。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媽媽毫無意識經常做的,無處不在的一種”打斷“,一種”干擾“

    耳濡目染媽媽的行為,孩子接受到的認知是:無論做什麼,都可以隨時被打斷,這是正常的。

    這些看似沒什麼問題的行為,卻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最終造成了姐姐,一次又一次地去打斷自己和別人的遊戲。

    還有一位客戶,她跟我抱怨,上幼兒園的兒子口無遮攔,每次帶兒子參加聚會,他都會非常誇張的把爸爸媽媽最糗的事說出來,故意引大家笑。

    當我詳細瞭解後發現,這位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當著別人的面,不厭其煩的數落自己的老公,數落自己的孩子,說孩子的各種事。

    一直跟著媽媽的孩子,聽到媽媽每次聚會都要聊的內容後,孩子自動預設接受的資訊是:聚會聊天的時候,要聊不好的糗事,要去抱怨親人,這才是正常的社交。

    所以,幼兒園大班的兒子,才會用他預設為正常的社交行為,去吐槽爸爸媽媽的糗事。

    孩子身上80%的問題,

    都是來自父母日常的所言所行,

    父母看到孩子身上那些不好的行為,

    一定能在父母的自身行為上,

    找到問題的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1歲要孩子,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