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崆峒書生

    章邯的處境其實及其可憐,作為秦國最後的屏障,在秦末年間頻繁遭遇幾大戰神的肆虐。關於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卻不願意再頭像劉邦,書生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分享於大家。

    章邯之所以投降項羽,書生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項羽的強大戰鬥力

    項羽太能打了,按照當時鉅鹿城的佈置,就算章邯帶著部隊車裡,運送糧食的甬道被相遇破壞了,項羽一定是拿王離的數十萬大軍沒有辦法的,可誰知項羽硬是打敗了這支大軍,這樣的軍事人才,作為將軍的章邯是佩服的,敬仰的,所以他會投降。

    秦朝廷對章邯的逼迫

    當章邯對項羽作戰失敗以後,秦朝廷對章邯太苛刻了,絲毫沒有寬容,反而表現出了極大的威脅,戰爭時,將士用命在外,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玩命付出得不到認可,況且等待他的還有可能是殺頭。

    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章邯選擇投降了項羽,這一投降,也帶著秦國當時的大批降卒,這些降卒多為秦人子弟,章邯投降了,秦國的最大屏障也就撤掉了,秦國的滅亡,指日可待。

    項羽殺掉的二十萬大秦降卒,是章邯永遠抹不掉的痛

    章邯投降項羽以後,項羽因為種種原因坑殺了章邯二十萬部下,對於坑殺的原因,向來說法不一,有些認為是糧草不足,有些認為是項羽害怕這些降卒回到關中會繼續反抗項羽,也有些認為楚軍就是憎恨秦軍。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無論出於哪種原因,項羽最終是殺掉了秦卒二十萬,這二十萬,對項羽來說,是除掉了一大部分安全隱患,但對章邯來說,是恥辱,是心痛,更是多年以來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噩夢。

    章邯是個軍人,是個將軍,他的治軍能力毋庸置疑,把一支囚徒部隊變成精銳,還有敗項梁的戰績,再面對項羽時他也有很大的信心與之一戰,可歷史總是開玩笑一般和他作對,王離二十萬敗給項羽的五萬部隊之後,那一刻,他短了銳氣;後來被秦國朝廷逼迫時他沒人了士氣;投降項羽以後,他便寄人籬下,沒了將軍該有的傲氣;面對著自己的二十萬兄弟被坑殺時,他再也沒了做將軍的豪氣。

    雖然給章邯封了雍王,但他的王做的很被動,因為他滿腦子都是秦國死去的幾十萬兄弟,耳邊充滿這三秦大地上秦人的怒罵。

    所以說,投降劉邦一次,儼然造成了他抹不掉的傷痛。

    章邯不會再投降劉邦,死也不會

    投降了一次項羽,章邯的身心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甚至摧殘,所以當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以後,當三秦大地的主動權再一次被劉邦掌握時,章邯已經視死如歸了,所以他不會再投降。究其原因,書生覺得有以下幾條:

    在章邯心目中,也許劉邦和項羽不是一個層次

    項羽征服章邯,首先因為他是貴族,其次項羽有鉅鹿之戰這樣的以少勝多的揚名之戰,但劉邦沒有,他是個亭長,而且帶領的部隊到底有沒有打敗項羽的那一天也很難說,從利益得失的方面來說,章邯不會投降劉邦。

    章邯已經投降過一次了,他嚐到了投降的滋味

    章邯的第一次投降,是無奈之舉,也是失敗之舉。

    無奈,是因為他敗給了項羽,又遭受朝廷的排擠,沒有選擇之路,只能選擇投降;失敗,是因為他就算投降了,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被封為雍王,待在三秦大地,一方面是替項羽看住劉邦,另一方面,時刻遭受著秦人的詆譭和抱怨,他不好受。

    當第一次的失敗赤裸裸的擺在他眼前時,他絕對不允許再品嚐第二次苦果,所以說,他不會再讓自己品嚐投降的失敗苦果。

    章邯的誓死抵抗,是作為一個軍人的最後榮耀

    章邯不願意再投降,他雖然失敗了,可他依然死在戰場上,用一個軍人最後的尊嚴來彌補自己當初犯的錯,畢竟秦人的骨子裡,從戰國六國抗秦時就有一種誓死抵抗的堅韌,這一回,他沒有再選擇投降,而是力戰,誓死力戰,從這個角度來說,挺讓人起敬。

    結語

    章邯不願意投降劉邦的原因,很簡單也很複雜,這裡既有當時局勢的需要,又有章邯個人思想的變化,總之他沒有再選擇投降,至於對和錯,只能由後人分說。

  • 2 # 小編虎哥

    鉅鹿之戰中,項羽率兵擊潰了王離的軍隊,正處於和章邯對峙的階段。就在這個時候,胡亥卻命人前來軍中斥責章邯無能。這可把章邯嚇壞了,於是他馬上派人前往咸陽打探訊息,看看胡亥是不是真的對自己不滿了。

    然而就是這樣的要求,卻遭到了趙高的阻撓,甚至連章邯派去的人都差點被趙高殺死,這才使得章邯下定了投降的決心。

    可見,在一開始章邯並沒有打算投降,只是在胡亥和趙高的威脅之下,他才選擇了投降。秦朝末年,因為趙高弄權,秦朝的很多明臣良將甚至什麼罪也沒有就被殺死了,比如蒙恬。這也是章邯內心恐懼的原因。

    對於古代的軍人來說,戰死沙場是他們最終的歸宿,也是他們的榮耀。章邯作為秦朝末年的名將,有這種風骨也是不奇怪的。然而章邯可以忍受自己戰死沙場,卻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忍受自己無辜慘死。

    所以他選擇了投降項羽。但是劉邦還定三秦之時的情況就不同了。

    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對其他人如何暫且不論,但是他對於章邯還是不錯的,畢竟章邯的封地在關中。所以,對章邯來說,項羽是他值得託付的明主。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在還定三秦的時候,章邯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誓死抵抗。

    二、章邯深知自己就算想投降,劉邦也不會接納他

    劉邦和項羽稱多天下的過程中,劉邦具備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劉邦取得了民心,尤其是秦人的民心。

    項羽在滅秦封過程中,不僅坑殺了秦軍二十萬,還在進入咸陽城後,屠戮了整個城池,並用大火焚燒咸陽城,幾月不滅。秦人對其的恨意可想而知。而章邯作為使整個秦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自然也在秦人的怨恨之中。

    反觀劉邦,劉邦在進入咸陽城以後,不僅沒有做什麼僭越的行為,還約法三章。因此,他深得秦人的人心。

    也就是說,在項羽和劉邦兩大軍事集團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被貼上了標籤。劉邦身上的標籤就是仁政愛民,而項羽身上的標籤就是殘暴不仁。

    因此,哪怕章邯在戰敗以後投降劉邦,劉邦也不會接納他。因為這個仁愛的帽子是劉邦經營了很久才有的,他不會為了一個敗軍之將讓這一切功虧一簣。

    結束語

    章邯從其背叛秦朝的那一瞬間開始,就已經上了項羽的船

    。哪怕是他想更改,也沒有誰會再接納他了,尤其是項羽的老敵人,劉邦

  • 3 # 一個人的歷史

    作為秦末名將,章邯投降項羽絕對不是情願而是無奈。在秦末亂世,章邯曾經是大秦最後的希望,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一時之間天下皆反,起義軍勢如破竹,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岌岌可危。王翦早已歸隱山林,蒙恬也被趙高殺死了,大秦的希望在哪裡?

    是三川郡守李由嗎?這位李斯之子似乎是帝國的希望,也是趙高和胡亥忌憚之人,更是父親李斯的救命稻草,但不久後他的人頭就記在了曹參的功勞簿上。是王翦之孫王離嗎?這位被寄予厚望的名將之後,似乎沒有什麼驕人的戰績,在鉅鹿之戰中成了項羽的俘虜而被殺。

    大秦最後的希望是章邯,決定性的戰役就是鉅鹿之戰,而這一戰章邯遇到了自己宿命之敵項羽,成就了項羽“破釜沉舟”的威名。章邯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非戰之敗,因為準確的說法是章邯在權衡利弊之下,選擇了主動投降。這個時候章邯的內心是痛苦的,是掙扎的,有誰不愛自己的祖國呢?但現在秦國朝堂被趙高把持,二世胡亥耳目閉塞,一味催促自己和項羽決戰,因此在司馬欣的勸說下,章邯選擇了投降。但項羽對他並不信任,因為他投降後,項羽雖然表面上封他為雍王,但卻把他安置在楚軍中,而讓長史司馬欣擔任上將軍,統率秦軍作為先鋒。這相當於削去了章邯的兵權,讓他空有名號而無實權,看見項羽並不信任章邯,還相當忌憚章邯的能力。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章邯徹底成為了秦國的罪人。項羽擔心秦軍造反,在新安城南坑殺秦兵二十萬人,儘管動手的是項羽,但這些大秦的子弟兵,卻是被章邯親手送入了墳墓的,章邯也成為可悲可恥之人。秦人把他看作無恥的叛徒,楚人把他看作無能的廢物,漢人把他看作前進的障礙。

    劉邦還定三秦時,最大的障礙就是章邯,這位不得人心的雍王。但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人望的人,卻成了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讓劉邦費勁了周折。城破的那一刻,章邯選擇了拔劍自刎,而沒有選擇投降,上次投降項羽是無奈,這次不投降劉邦卻是有心之舉。

    作為秦人,卻變成了秦人最痛恨的人,作為將領,卻成為了楚人的階下之囚,作為男人,卻沒有了最重要的信義。

    章邯不投降劉邦,不是因為不願意,而是已經沒有機會,他除了選擇死的方式之外,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海賊王裡薩博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