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道的痕跡
-
2 # 道是走出來的
戰爭的本質在於動機,其餘朝代我們的動機最次都是保國,漢朝和唐朝還有很強的經濟動機。唯獨宋朝,因為特定的歷史環境,認為內部的威脅比外部大,且宋朝經濟極度發達有沒有對外戰爭的需要。岳飛的隕落本質不是迎回二聖,而是犯了武人權力太大的忌諱。宋朝從立國之初就怕武人做大,戰鬥力強弱最重要的是戰爭動機,其次是動機與戰鬥人員的契合度,比如北韓戰爭我們就是動機和戰鬥人員契合度最高的時期,即使是科技差距巨大依然能打好,而宋朝就是用高軍費和好武器在彌補戰鬥人員無動機的缺失。這就像你本來有厭食症,就是把你扔在山鮑魚堆裡也沒用意義
-
3 # 橋灣居士
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國軍,美渾的武器都超越華人民解放軍,最後被解放軍完虐。歷史上的起義軍武器不如朝廷軍隊,能夠打敗政府渾。可以得出結論,打仗靠的是軍心民心,國運,
-
4 # 0法外狂徒0
中國的發展永遠是被動發展,需要外部力量來打破重生!在某個特定時期可能會發展一定高度這個高度也將是她最後高度,自我無法知我提高了。
-
5 # 歷史風暴
一句話,人不行。
別說拿當時的初級火器對付金華人,就算是給宋朝人配備 AK47照樣會被吊打。
很多人對當時宋金兩國之間的差距認識不足,所以看到北宋末年靖康之恥的一幕幕非常不理解,認為以當時宋朝的強大的綜合國力對付金國應該挺容易的呀,怎麼被金國給吊打了呢。
這不意外。
看一下建立金國的女真人有多能耐。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白山就是長白山,黑水指的是黑龍江。
他們過的是漁獵遊牧的生活,當然也會種一些地,當地地廣人稀,生活條件要比中原地區惡劣的多,每一個成長起來的女真人都經歷了嚴格的考驗可以說是超級戰士。
所以,遼國流傳著這樣一個諺語:
女真不滿萬滿萬則不敵。
認為女真人兵力超過1萬,就會無敵於天下。
可是,地廣人稀的白山黑水之間女真武士的數量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形成超過1000人的隊伍,也就從來沒有形成對遼國的威脅。
直到完顏阿古打擔任女真人的領袖之後,統一了白山黑水,讓他們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女真武士的水平有多高,完顏阿古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他10歲的時候就能射下天上的飛鳥,成年之後臂力驚人,可以射出320步遠,就算在女真武士中間也是翹楚。
戰馬是他們戰鬥力的重要保障,大多數女真人的家庭都是騾馬成群,所以當地有一個傳統,殺人者要賠給受害者家庭20匹馬、10頭牛。
這在中原人看來是相當豪橫的了!
所以,作戰的時候女真武士不缺馬,這和宋朝騎兵都做不到人手一匹馬相比優勢太大了。
在推翻遼國之前,由於當地缺少練鐵的技術,裝備要差很多很多人都不披鐵甲,等把遼國推翻,女真人已經可以做到人人披重甲作戰。
和尚原之戰,女真重步兵和宋軍重步兵對抗,宋軍的長槍竟然刺不透女真人的鎧甲!
再看北宋末年的宋朝人有多弱。有一說一,在評價宋朝人的時候應該把宋朝人的普通老百姓和宋朝的軍隊、士大夫等統治階級分開來看待,到了宋朝末年尤其如此。
宋朝軍隊在當時由於是募兵制,當兵的就是為了能吃口飯,所謂:
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或者軍隊中充斥著大量的服刑人員。
但是,這也造成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極弱,他們沒有榮譽感,和漢唐時期依靠良家子為軍隊主力有著本質的區別。
打仗的時候,大多數軍隊那是望風而退,還沒見著敵人就跑嘍。
所以,有一種說法:
無故自潰為下勇,望風而逃為中勇,見敵方走為上勇。
所以,金軍南下的時候發生過兵不血刃渡過黃河天險到了對面發現宋軍早就跑光了。
這樣的軍隊別說裝備初級火器,就算裝備AK47照樣不是對手,這些武器在兩軍陣前只會成為宋軍逃離戰場的累贅。
和宋朝軍隊戰鬥力孱弱無比相比的是宋朝老百姓還是挺能打的,汴梁城保衛戰中,金國軍隊佔領了城牆,卻不敢進到城內和宋軍巷戰。
因為,當時汴梁城的老百姓群情激奮,紛紛拿起武器反抗,攻入城中的金國軍隊又被老百姓給逼回到了城牆上了。
可惜的是,宋朝軍隊不行,統治階級更不行,皇帝和士大夫們想的是怎麼樣透過和平的方式把金人送走,禁止百姓和金國軍隊作戰,否則嚴厲懲罰。
這些統治者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只會壓榨本國老百姓的尚武精神,結果就是靖康之恥宋朝的宗室和大量財富成為金國軍隊的戰利品。
根據《開封府狀》的記載,嬪妃、公主、宗氏女子、宮女、歌女、民女等共11,635人被帶走!
一方是如狼似虎的超級戰士,另一方是腐敗無能的軍隊和統治者,並且極力打壓民間的反抗,那麼貌似綜合國力更強的宋朝敗給金國也就不意外了。
不過,好在南宋初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的恥辱之後,宋高宗在金國鐵騎的威脅下提高了軍人待遇,也鼓勵老百姓反抗侵略者,於是湧現了一大批的優秀將領,取得了對金國的接連勝利。
可惜的是,宋高宗到底還是個投降派,一旦局勢有所緩和,就殺害了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自毀長城含了將領們和百姓的心,讓南宋再也沒有能力擊退金國收復北方失地了。。。
-
6 # 中槍的小鵪鶉
火器剛問世那會是打不過冷兵器的,只是作為震懾敵軍、鼓舞士氣的作用。一直到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的騎兵還照樣虐法國火槍方陣。一直到二戰還有騎兵的出現。
-
7 # 與往日說再見
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根本原因,這導致整個北方包括開封沒有任何的屏障,一馬平川,非常適合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作戰,金兵到了開封城外,勤王的兵馬還未到。其次,宋軍沒有足夠的阻擊,騷擾,乃至對戰的騎兵部隊,這是北宋沒能收復養馬之地的弊端!第三那是的火器還處於嬰兒階段,對提高軍隊戰鬥力用處不大!第四宋徽宗是個優秀的藝術家,卻不是個優秀的皇帝,帝都軍備鬆弛!第五文人當政,貶低武人,優秀的人才都從政了,少有人才參軍!應該這幾條是主要的吧?各位有什麼想法?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其一,宋朝軍隊的重文輕武政策
決議戰爭的是人,而不是單純兵器,宋朝的軍隊制度存在問題,由於太祖皇帝的重文輕武政策,宋軍將不識兵,兵不知將,戰鬥力不強,而且宋朝皇室不思不知變革變化,如領導人多成善於深宮大院,社會閱歷少,短少自己見地,膽量才智不行
其二,當時世界的火器都不先進火器是個好東西,它的殺傷力要遠遠超過靠弓弦激發的弩機或者說弓箭,畢竟人家也算是自然的威力,火藥的力量可不是普通人可以抗衡的,但是宋朝的時候火器才剛剛發展,很不成熟。比如火銃吧,這種傢伙雖然威力驚人,射程遠,但是裝藥速度慢,很難形成持續性的大規模有效打擊,而金人軍隊以騎兵為主,因此很容易突破宋軍的防線
-
9 # 歷史笑春風
在中國宋朝,已經開始有許多的火器發明,並運用到軍事領域。在《宋史兵制》和《武經總要》中,都記載了火器的使用。大致有爆炸性的武器,火攻性武器和後世槍炮的雛形。
爆炸性武器比較普遍,製造簡單。而火攻性武器比較多,有火箭、火球、火蒺藜,比較著名的有“猛火油櫃”。根據《武經總要.卷十二守城》記:“猛火油以熟銅為櫃,下施四足,上列四捲筒卷,筒上橫施一巨筒,皆與櫃中相通……放時以杓自沙羅中挹油注櫃竅中……注火藥於中使然……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
後來還製造出了火槍。在此基礎上製造出現代火器的雛形“突火槍。”在射出火焰的同時,發射子彈。
按理說,宋朝的火器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應該可以壓制金朝。可是並非如此。可悲的是,金朝對火器的關注要遠超過宋朝。他們很快就吸收宋朝的先進技術,發展出不輸於宋朝的自己的火器。
這裡代表性的火器有震天雷。《金史.赤盞合喜列傳》中記:“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這樣,雙方在火器的水平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由於當時的火器還處於開始階段,宋朝和金朝之間也拉不開距離,所以火器不能決定戰場的勝負。
在戰場上,金朝的具甲重騎兵統治著戰場,宋朝缺乏戰馬,根本不是金朝騎兵的對手。所以,野戰無法取勝的宋朝,難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再加上宋朝君臣苟且偷安,根本沒有北伐恢復故土的信念。這一切使得朝野上下,死氣沉沉,沒有一點生氣。
而宋朝建國時的“重文輕武,以文抑武”的國策,也使得宋朝軍隊成為當時最沒有進取心的部隊。它的將領只能按照上級規定死死的計劃作戰。這樣怎麼可能打贏金朝呢?
因此,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單單依靠幾件新式武器,而且對方也很快就擁有的武器,是無法左右戰爭的勝負的。這就是宋朝就算是火器先進,也不是金朝的對手的原因。
-
1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宋朝火器研發遙遙領先於世界的這個說辭,雖然準確,但是在實際作戰中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其他國家都沒有,宋朝在軍事壓力下研發的還處於火器初創期,嚇人足夠,威力卻不是很大。在北宋時期的火藥槍,只是作為助燃劑燒燬城門。到了南宋時,雖然頻繁的戰爭推動了火器的研發,如到蒙宋戰爭後期,南宋的突火槍和火銃也能列裝一線部隊,可是依然存在威力不足、戰法不精、器材不良的問題。最後,由於連年戰爭,南宋政府的財政已經無力支撐大量鑄造火器,因而最終在蒙古人的快馬彎刀敗下陣來。
(宋軍的神器——床弩)
即使在火器的研發、戰法研究都已經比較精熟的近代,英華人在南非、阿富汗都曾經遭遇到全軍覆沒的慘重戰事。那時的鑄造工藝的進步已經使得槍械的穩定性、精準性都已經有很大改善了,而且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助陣,最終仍然不敵那些手持弓箭刀槍棍棒的土著人。戰爭勝負關聯的因素太多了,武器裝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國土面積、人口、資源、戰爭意志等都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直到二戰末期,德國仍然研發出來了眾多黑科技,比如噴氣式戰鬥機、虎式坦克、導彈等等,可是蘇聯依然憑藉著眾多的雅克飛機、T34、火箭筒等造價低廉的武器,憑藉數量優勢壓垮了德國的抵抗意志。
回到宋朝與金國的戰爭過程中,宋軍雖然已經下意識地裝備了一些火器,實際上在火器被髮明之初的唐朝末年就被用在了戰爭中,但是宋軍的火器更多是傳遞資訊、製造噪聲等用途,而非是戰陣廝殺。鑄鐵工藝的不過關,使得宋軍火器的穩定性太差,往往就是一個一次性消耗品。最讓蒙古人驚奇的是宋軍使用的訊號槍,蒙古人沒有見過,就稱讚那是“神鳥天降”,但是僅此而已。這就是《功夫》裡的一句臺詞: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在美劇《馬可波羅》裡曾經描述了宋軍利用火器守城的襄陽之戰的場景。當城牆被蒙古人的投石機砸坍時,賈似道不慌不忙地派出了最後的精銳部隊——火器營,而且還使用了明初沐英研發的三段擊戰術,結果只是幾輪齊射後,蒙古騎兵就已經殺到,火器營絲毫沒有近身防衛,甚至連步兵鎧甲都沒裝備,當時就被突破了陣營,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明軍的火器水平超過宋軍)
明軍的火器裝備程度遠高於宋軍,在一些火器營中,三眼銃甚至列裝率發到60%,而且經過戚繼光等名將的調教,明軍還發展出了戰車營等陣法。可是即使是這樣,後金八旗也一樣能夠輕易突破明軍火器陣營,從而導致後期明軍不敢再與後金野戰。
文明社會雖然發明了火藥,也想到了把火藥用在戰爭中,但是因為時代限制,文明社會的材料科學、鑄造工資等都沒有配套發展,從而使得火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還不能完全取代冷兵器。直到馬克沁機槍問世,文明社會的工業系統整合能力獲得大幅度進展,依靠工業社會的文明代差,才將綜合國力的差距形成了戰鬥力的代差,冷兵器逐漸退出戰爭舞臺,直到成為軍事禮器。
宋朝對金國戰爭的失利,是一系列複雜的因素造成的。如腐敗問題嚴重製約了宋軍戰鬥意志,那些在太行山附近抵抗金人的宋軍士兵,每天只能吃黑豆裹腹,他們又怎麼能夠為那一把黑豆拼命呢?像唐朝的涇原兵變,就是因為士兵們要開赴中原戰場平叛了,可是皇帝卻還不捨得花錢給士兵們吃頓好的。結果,這些士兵出了城越想越憋屈,索性造皇帝的反,把二帝四王之亂推向了頂峰。
宋朝君臣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以及宋朝為維護社會穩定大量招收社會閒散人員當兵,還有軍隊中喝兵血的傳統,使得宋朝士兵的戰鬥意志很弱。金人戰戰兢兢地穿過了太行山區,驚出了一身冷汗,卻還沒有發現宋軍的影子。金人就覺得奇怪,責問在軍營裡做俘虜的宋使:“你們不是說有80萬禁軍嗎?他們在哪裡?”宋使倒是很硬氣,說:“他們都在天子腳下,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專等你們自投羅網。”金人嘗試渡過黃河,對岸有數萬宋軍紮營防守。金人眼看強渡不成,就在晚上綁起了一隻羊來蹬鼓,“砰、砰、砰”地響了一夜。第二天一看,河對岸的宋軍早就跑的一個不剩了。
(戰鬥意志是冷兵器時代的決勝因素)
宋軍士兵不願意給那些喝兵血、剝削他們的人賣命,甚至他們對宋朝社會也感受不到溫暖。宋朝軍人缺少社會地位,都要在臉上刻字,防止逃跑。普通平民百姓看到臉上有刺字的人,也是一臉的嫌棄。這搞得讓忽必烈都覺得不可思議:”戰士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他們?”當時就取消了臉上刺字的傳統做法。
所以,當金人南下時,很多宋軍士兵沒有選擇拼死抵抗,反而到了各地佔山為王,逃出了兵營,做起了逍遙自在的山大王。金人後來招降納叛,收降了不少這樣的土匪,充做傀儡軍。到了南宋時期,因為金人倒行逆施,終於引發了嚴重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反而退居其次,南宋軍民在中興四將的帶領下,重新打造了一支風格、戰術、兵源都與北宋完全不一樣的軍隊,這才在秦嶺—淮河一線穩住了戰線,並一度反推逆襲。
所以,宋軍打不過金軍的主要問題不在於火器,而是制度,以及在制度影響下的軍人的戰鬥意志。
-
11 # 薩沙
很簡單,嚴格來說不要說10世紀的宋朝。就算是差不多1000年後,19世紀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佬的火槍相當弓箭也沒有太大優勢。
當時英華人的火槍還是燧發火槍,雖然有射程的優勢,但射速很慢,陰雨大風天氣難以使用。
著名的三元里抗英,就是因為大雨,英軍士兵被一群拿著農具的廣州鄉民打跑了,因為槍械不能射擊了。
相反,弓箭雖然射程近,但射速高,高手可以發射連珠箭,而且不受各種天氣影響。
為什麼白人剛到美國,經常被印第安人用弓箭殺得團滅,就是因為火槍面對弓箭優勢並不大。
如果說英華人的火槍尚且如此,宋代的火器就更別說了。
宋代火器主要是火銃、火箭和爆炸物。
爆炸物不談,黑火藥的,你算算能夠有多大威力。
火箭不能精確打擊目標,必須齊射才行,主要用於水戰或者守城。
至於火銃,都是發射霰彈,射速慢,射程最多二三十米,複雜天氣不能用。
這玩意如果遇到弓箭,立即就被血洗,只能欺負沒有遠端武器的敵人。
所以,宋代火器水平太低,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打個比方,金軍騎兵衝鋒過來,宋軍在野戰依靠火器根本就頂不住,單方面被屠殺。
當然,也不是說火器就完全沒用。
比如宋軍在水戰裡面火器,經常重創金軍。
而且,守城戰中,火器也是比較有用的。比如火銃發射霰彈,在守城中也有很大的威力。
就比如爆炸物,從城頭扔下去,也能炸的攻城敵軍起飛狗跳。
但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火槍配合火炮,則對冷兵器有巨大的優勢。
這就不是宋朝可以搞定的。
-
12 # 上將噯福斯
宋朝有北宋、南宋。
北宋幾乎不用火器。南宋火器獲得較大發展。領先世界是肯定的,因為別的國家連火藥都沒有。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南宋的火器還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威力非常有限,對戰爭結果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管狀火器……突火槍。就是用一根大竹子,裝上火藥和鐵砂。就可以發射了。這是最原始的火門槍。
用竹子做槍管,肯定不堅固。只能裝很少的火藥,威力當然也小。其作用更多是用巨大的爆炸聲嚇唬敵人。
南宋還有一種武器叫做梨花槍!名字很好聽,威力可不小。它是在長槍前端用鐵環固定一支弓箭,箭上綁上火藥包,就成了一個竄天猴。臨敵的時候,端著長槍、點燃引線,箭發射出去,威力還是很大的。
南宋還有一些火器,主要是類似地雷、水雷這樣的東西,但是威力都不大。
總體來講,南宋的火器還處在非常原始的階段。
反倒是被認為落後的金國,火器比較先進。女真族好像很擅長冶金。他們製造的鎧甲很堅固。進入中原以後,接觸到了火藥、火器。也開始研製火器。他們生產了一些金屬火器,具體的形制不得而知。但是據說威力不小,曾經在對蒙古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
13 # 陶式防務評論
宋朝火器遙遙領先世界,這是事實,但是——沒有用!當時火器還處於很原始的階段,威力很差,主要用於守城,基本不能用於野戰。這種“技術領先”其實無法對戰爭造成決定性影響。
簡單說一下北宋晚期的火器,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那就是以燃燒性火器為主,爆炸火器和管狀火器並沒有誕生。
北宋的火器有火箭、火藥鞭箭、蒺藜火球、霹靂火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等等,基本上都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質,摻雜一些發煙物質或毒藥。實際上,北宋年間的火藥武器殺傷力是很差的,一般只能用於焚燒敵人防禦工事或糧草物資等,對人馬則是起到驚擾、阻礙的作用。
一般來說,北宋的火器以弓箭、拋石器投送為主,或者以人力投擲,或者綁在長槍、竹竿上噴射。靖康年間的汴京保衛戰,宋軍就使用過投石機拋射“霹靂砲”,一般認為這是燃燒性的霹靂火球,而不是爆炸物。南宋和金朝出現的震天雷,才是真正的爆炸火器。
從這些歷史證據來看,北宋末年對付金兵的,也只有這些用於守城的燃燒性火器。雖然樣式新穎,但殺傷性並不會比石頭、擂木、金汁砲、猛火油更大,野戰更是還談不上好用。所以,在金兵看來,只是攻城時候遭遇了一些麻煩而已,還達不到影響戰場勝負的作用。
火器殺傷力大幅度提高,這個變化發生在南宋和金朝的戰爭中,在後來蒙金戰爭、蒙宋戰爭中發揮了更巨大作用。這時候,管狀火器和爆炸火器都出現了,比如突火槍、飛火槍、震天雷、鐵火砲等等。
蒙古軍圍攻金國首都汴京,遭到金軍震天雷的大量殺傷,“砲起火發,其聲如雷……火點著鐵甲皆透”。
歸德之戰,殘敗的金軍用飛火槍突襲蒙古軍營,數百名金兵“持火槍突入,北軍不能支,即大潰,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
靜江之戰(西方宣稱英華人培根發明火藥的那一年),靜江(桂林)城池陷落後,宋將婁鈐率250名宋軍憑火器死守月城,蒙古軍猛攻十餘日仍不下。隨後,宋軍環繞一個大火砲,點燃後集體殉國,巨大爆炸聲“如雷霆,震城,城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
可見在南宋以後,火器才真正能夠在戰場上發揮足夠的威力,進而有決定戰爭勝負的能力。
另一方面,金國滅亡北宋後,北方生產火藥原料(包括硝石、硫黃)的產地,以及火器生產作坊都被金國獲得。所以,金國的火器技術水平是和南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的,而且也在不斷創新,從而在蒙金戰爭中大放異彩。所以,南宋更說不上“憑火器優勢打敗金軍”這種說法了。
甚至於,在火器應用方面,宋軍還大大不如金軍。宋軍往往只善於用火器守城,而金軍卻善於用火器野戰,甚至對蒙古軍都取得了幾次以少勝多的戰鬥。明朝似乎也有類似情況,明軍火器水平大大優於後金,但依然在野戰中被打得一敗塗地。這也說明,火器的裝備水平與軍隊的戰鬥能力,有時候並不相稱。(作者:陶慕劍)
-
1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雖然在現代化戰爭中,都是用熱兵器了,冷兵器時代的弓箭都沒有什麼作用了。但是,熱兵器並不是一開始就佔據這麼大的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熱兵器對冷兵器並不佔優勢,甚至處於劣勢地位。
事實上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明朝軍隊擁有大量的火器,比宋朝的時候可先進多了。但是即使擁有看起來比較先進的火器,明朝軍隊也打不過滿清的八旗軍。八旗兵就用騎兵一衝,擁有火器的明軍很快就被衝散了,最後兵敗如山倒,因為那個時候的火器發射非常的慢,往往在對方騎兵殺到的時候,只能發出幾槍或幾炮,對敵方的造成的傷害非常的有限。而習慣了用火器的明軍,在野戰中根本不是八旗軍隊的對手。
而且那個時候的火器,也沒有現在全天候作戰的效能,作戰還得看天氣。如果是陰雨天氣,火器可能就沒用了,清兵如果這個時候進攻,明軍可能就束手無策了。明朝的時候都是如此,再往前推幾百年的宋朝就更是這樣了。而與明朝相比,宋朝的火器事實上更加的原始,在戰爭中只能夠作為輔助手段而已。所以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的騎兵,宋軍只能擁有有限的火器,根本沒有什麼作用。
總之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宋朝的時候是火器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雖然有一些有遠見的人,認為這個東西在今後的戰爭中可能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發展需要時間,時間往往長達數百年。在宋朝的時候,火器顯然不可能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所以在岳飛抗金的時候,雙方用的還都是冷兵器。
火器真正能夠發揮絕對優勢,是到了近代社會,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的火器才擁有了強大的優勢。但即使如此,英軍也在三元里某些區域性戰鬥中,被拿著冷兵器的中國軍民給打敗。
-
15 # 冷兵器研究所
宋朝確實是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火器。
宋仁宗在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命天章閣曾公亮等人編纂,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成書的軍事類書籍《武經總要》,詳細記載了北宋火藥類武器。此書中共記載火毬類火器六種,為煙球、毒藥煙球、火毬、引火毬、蒺藜火毬、霹靂火球。
但是,這種工業化之前的科學技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具複製性。
比如,火藥的三種主要成分:硝石、木炭和硫磺。發現這三個東西組合到一起,能燃燒和爆炸,這是很難。也就是,發明火藥是件非常困難和需要運氣的事情。但你要知道配方後,把這個幾個東西組合到一起,就很容易了。即,仿製火藥很容易,並沒有多大難度。
因此,只要能得到火藥的配方,那麼製造火藥便成為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例如歷史上的火藥在唐代末年被普遍用於軍事後,最遲在北宋末期,其配方就流傳到了北方的遼朝,後來火藥的配方被金國所掌握並將其用於戰爭,最終經蒙古人之手傳播到了整個西方世界。
而當女真人開始接觸火藥之後,也很快把火藥運用在戰場上。根據南宋的記錄。在蘄州保衛戰中女真人就用鐵火炮攻城,“每一炮繼以一鐵火炮,其聲大如霹靂”、根據記載“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二寸”、一宋兵“被金人以鐵火炮所傷,頭自面霹碎,不見一半”。從原文描述來看這更是鐵炸彈,透過投石機發射出去的。雖然當時火藥威力難以做到可以炸城牆的程度,但是半個頭顱被崩碎,威力也不差了。
所以,在工業化之前,你的科技就算領先世界,也很快就會被人學走抄襲,然後你就失去了優勢……
-
16 # 迷彩虎
當時的火器就是竹子做的突火槍,射程和威力都十分有限,並不比弓弩厲害,甚至還有較大差距,更何況再好的武器交給宋朝那種制度,也怕是很難打贏金朝。
-
17 # 北洋海軍炮手
宋朝所謂的火器,不過是前期的震天雷以及南宋的突火槍。震天雷其實就是一種投擲武器,點燃引信之後由士兵投擲出去,投擲的距離由士兵的臂力決定,戰術上用途很小,只能在近距離才能派上用場。突火槍就是一種用竹竿作為槍管的原始火器,設成不遠,對於槍管本身也有影響,你也可以理解為炮仗。
但是,在金屬管火器出現之前,這些原始火器作用都非常有限,戰術上不靈活,侷限性非常大。比如,震天雷往往只能依託防禦工事的時候才能發揮出作用;而突火槍由於火藥尚未成熟再加上竹筒短的原因,射程不遠,只能在近距離發揮作用,而且由於裝填複雜,只能用一次,因為重步兵以及重騎兵只要挺一輪就衝上去了。尤其是重騎兵的牆式衝鋒,對於缺乏組織紀律性以及戰鬥力低的步兵來說可以說是噩夢,歷史上宋軍最懼怕的就是重騎兵衝鋒,經常被重騎兵打的不敢野戰,只敢守城。
這也和兩宋軍事退化有關,兩宋打擊軍事貴族的基本國策以及剝奪武將軍權、文官管理軍事的手段,導致北宋武德嚴重退化,而且趙二兩次虎頭蛇尾北伐徹底葬送了五代留下的軍事精英,軍事嚴重退化。舉個例子,五代時期的省長經常透過重騎兵衝鋒的方式打垮對手,到了北宋就很難再見到重騎兵衝鋒,反而變成了步兵結成工事被動防禦。
當然,北宋不是沒有過重騎兵衝鋒,但是都是依賴外族的武裝才能完成。與此同時,北宋由於過於依賴工事,步兵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遠射兵種的比例佔了極大的組成部分,負責肉搏的重步兵比例持續降低。唐朝時期重步兵結成長矛方陣可以剋制騎兵衝鋒,甚至反殺騎兵。這個局面在北宋基本沒有出現過,因為重步兵的比例的渺小,使得重步兵很難結成縱身比較大的方陣,因而根本無力抵擋重騎兵的衝鋒。
一旦敵方重騎兵突破了宋軍的工事,宋軍步兵就只有等著挨宰的份,因為遠射的弓箭很難能穿透重騎兵以及重步兵的重甲,只有對付無甲的輕騎兵和輕步兵的時候才好用。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何宋軍只敢守城,不敢野戰了。
所以,這也是很多歷史愛好者戲謔兩宋為挫送的原因。
全文完
-
18 # 圕小李
主導戰爭勝利的不只是武器,否則就不用打仗了。每個國家派兩隻軍情觀察員就行了,一統計裝備就分勝負了。戰爭打的是戰略戰術和後勤補給,還有交戰雙方的意志。所以才有歷史上的無數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回覆列表
大家好,請讓我給大家講述,你所忽略的歷史,
首先說金國,當時東三省,河北,內蒙,山東,山西,陝西,北京天津,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整個以秦嶺淮河以,就是所謂金國。
中國歷史對中國古代北方起家的政權,人民,老百姓是不承認正統的。當然也包括同時期,中國古代甘肅,寧夏地區的西夏。四川,雲貴地區的大理國,都不是正統王朝。正統的我們只承認宋朝。否則我們應該有一本五國演繹。那將會是比三國更波瀾壯闊的歷史。
首先說金國戰鬥力,金國在護步達岡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都說什麼士氣原因,都忽略了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那是跟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騎兵。
當然,當時中國甘肅寧夏地區建立的西夏,同樣有人馬具裝重騎兵,鐵鷂子。因為要對付蒙古騎兵的套馬索戰術,鐵鷂子將人跟馬用鐵鏈固定在一起,就是為了怕蒙古騎兵用套馬索給套上拉下馬。而重騎兵下馬………戰鬥力還不如輕甲。當然鐵鷂子人數非常少,只有3000多。當時中國甘肅,寧夏還是偏遠地區,所以並沒有多少。
這樣的人馬具裝重騎兵,不用滿萬,有5000直接迎面推過來,就很頭疼。所以說什麼女真不滿萬,都是扯淡,看看裝備再說話。
再說宋軍戰鬥力,宋金聯合打遼國時候,本來遼國讓金國給打成狗了,殘兵敗將,苟延殘喘,那上完蛋了。十五萬宋軍浩浩蕩蕩而來。遼國3萬殘兵敗將,皇帝都跑沒影了。耶律大石對陣,种師道,楊可世;蕭幹對陣,辛興宗,王淵。結果,宋軍全線潰敗,死傷枕籍數十里!如果說第一次沒準備好,
二打幽州,西軍名將种師道、和詵等人全都因為上次戰敗被撤職,有了這些替罪羊,所以總領大軍指揮作戰的,是大將劉延慶,劉光世父子。對面遼軍還是,苟延殘喘的耶律大石和蕭幹,這次打的更慘,十萬大軍又一場潰敗。
我就服了,宋軍啊,你真是 送 軍啊。鬧著玩呢?
真要是說遼國的將領,是以前遼國名將猛人,蕭撻凜,耶律休哥,耶律斜珍,這些以前的猛人也行。是1115年中進士,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的耶律大石,人家是文官啊!正經的文官耶律大石,還有雜牌軍將領蕭幹。就這兩個非主流,跟一幫殘兵敗將。潰敗數十里?還兩次?
這就好像是,金國給遼軍打成狗了,殘血遼軍四處躲藏,結果送軍一看,撿人頭機會來了,離老遠氣勢洶洶就來了,打算越塔強殺。結果遼軍一頓風騷的走位,秀了一套技能,絲血反殺了?
第二次,又來了,殘血遼軍一看,又是青銅段位選手~送軍。瞬間跟磕藥打雞血是的,一頓操作猛如虎,瞬間……超神了?遼軍:死亡如風,常伴吾身。不好意思,忘了告訴你,我的段位是……鑽石…!來世,不要與我為敵了。這遼軍也想低調,實力不允許?這劇情,你就說誰,能看的懂啊?編劇都不敢這麼安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