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采薇讀書
-
2 # 當代曹植
明朝歷史上御駕親征的皇帝確實不少。
朱元璋創業前期,也是親自統兵,但是其稱帝之後,便不再帶兵打仗。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受辱。明武宗親征蒙古。
朱元璋與朱棣親征,是怕軍權旁落。明英宗親征,是為了效仿朱棣,建功立業。明武宗親征,是為了從文官手裡奪取軍權。
-
3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明朝祖訓天下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妥協,不談判了百鳥朝鳳,萬邦來朝,牛人輩出,王陽明(進孔廟),胡宗憲,戚繼光(特種部隊),汪直(日本給他打工),
-
4 # 魚之樂9527
大明王朝確實有幾位皇帝曾經御駕親征,比較出名的有以下幾個
一、朱元璋
元末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群雄紛紛奮起反抗,這時候比較大的勢力有,陳友諒,明玉珍,張士誠,以及元朝殘餘勢力等,朱元璋在這其中其實是比較弱小的,但他熱愛學習,自學成才,透過自己的智慧籠絡一批人才,比較有名的如徐達常遇春等人,朱元璋打最著名的一戰是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的大戰,此戰的勝利直接為朱元璋以後統一大明王朝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朱棣
朱棣一直跟隨他老爸朱元璋在戰場上奮勇廝殺,他也是朱元璋諸多兒子中性格最像朱元璋的,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隨後開始削藩,在齊王,湘王等被削後,朱棣開始以清君側的名義反擊,經過四年左右激戰後,朱棣大獲全勝登基為帝,以天子守國門為由遷都北京,他一生五徵蒙古,為後代的安穩打下基礎。
三、朱祁鎮
朱祁鎮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曾經兩次登基,時年宦官王振專權,在各種權衡下誘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但卻在土木堡大敗被俘,明軍損失慘重,此後大明王朝戰略形勢由攻轉守,最後在文臣于謙的領導下奮起反抗,局勢才逐漸轉好,使得大明王朝才得以延續。
四、朱厚照
朱厚照是整個明朝很奇葩也最受爭議的皇帝,他從小聰明好學,但命運不濟,在八虎(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的誘導下變得玩性大發,比如建個豹房,玩玩動物,在宮裡建個集市擺擺地攤做做生意,應有盡有,但朱厚照其實骨子裡還是很嚮往他的祖先們的豐功偉績,也很想效而仿之,終於蒙古犯邊,朱厚照想要御駕親征,但奈何大臣集體反對,他盡奇葩的自封為大將軍,在他的參與下,最後在應州之戰中還打了勝仗,據他自己說,他親自殺了一人,(此處史學界有爭議),後來寧王叛亂,朱厚照也打算御駕親征,並且已經走到半路了,但奈何王守仁動作太快,寧王被擒,他居然叫王守仁把寧王放了,自己想體驗一下親自平叛的感覺,真是玩心又起,朱厚照的一生充滿爭議,從他死後的諡號“武”來看,我認為他還是有些過人之處的,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完全不靠譜。
-
5 # 霹靂遊俠大叔
公元1368年,朱元彰經過多年的征戰終於推翻了統治中國的元朝政權,恢復了漢人對中國的統治。自此大明王朝拉開了他276年統治的序幕。
在明朝歷史上算得上御駕親征的皇帝有兩位。
一位是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是第一位“天子守國門”的皇帝,朱棣遷都順天府定都北京,永樂七年在女真地區設定奴兒干都司,永樂8年至22年間朱棣曾五次親征漠北,韃靼、瓦剌等各部乖乖俯首稱臣。將北元的殘部趕至今天的貝加爾湖地區,再一次實現了華夏大一統。
第二位雄心勃勃御駕親征的明朝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空有一腔熱血,施政上寵信宦官王振來制衡文官集團,導致宦官專權。
1449年日漸崛起的漠北蒙古部落瓦剌部不斷騷擾北方邊境,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之下,年少氣盛的朱祁鎮為了證明自己,匆忙調動了京師周圍的軍隊,拼湊了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
由於聽信宦官王振讒言,指揮不當,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包圍,水源被斷,身陷險境,軍心動盪。瓦剌軍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悍然發動進攻,明軍大敗,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kuang ye)等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也曾御駕親征過,不過他是為了平叛,朱瞻基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在位期間賑荒懲貪,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史稱“仁宣之治”。朱瞻基曾幾次追隨朱棣北征漠北,立下赫赫戰功,也為他日後御駕親征平息叔叔朱高煦叛亂積累了豐富經驗。
綜上所述,明朝皇帝本質上都是勤政愛民的,對外政策非常強硬措施堅決,“不和親不納貢”,真正做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也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最後明朝的江山還是斷送在宦官之手,縱使崇禎皇帝力挽狂瀾卻也無力迴天……
-
6 # 雲不出
一般幹上了皇帝,是不領兵出征的,即便是開國的皇帝,真當了皇帝一般也不出徵。誰都知道打仗是個辛苦活危險活,派個將軍足矣。明朝皇帝親征,不過是國家大事當個遊戲,出去旅遊玩玩,不然太悶了。清朝的皇帝不幹這事,他們是帶軍打獵,還可以帶嬪妃,悠哉。
回覆列表
明朝時期,有哪些皇帝喜歡御駕親征,應如何評價他們的親征行為?在十五位皇帝中,親自“御駕親征”者只是少數,而所謂“御駕親征”,也多名存實亡。稍作清點,明朝皇帝曾有過親征經歷者一共五位,頭一位當然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但“親征”較為特殊。朱元璋參軍中小卒起身,以軍功開國,身歷百戰,刀頭嘗血是習以為常,親自指揮的最大一場戰役,是關係到政權死活的、消滅“大漢”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此時朱元璋已稱吳王,此役差可稱親征吧。
但隨著朝家的穩定,特別是清剿了他最大的仇敵陳友諒後,朱元璋基本上就不再親自提師徵進了,打仗的事全交給手下名將。第二位是成祖朱棣,這位舊日的燕王果真能幹,親自率軍深入沙漠“搜虜”,一會兒打瓦剌,一會兒打韃靼,專挑強的打,歷史上像朱棣如此親征且戰績明顯的,其實不多見。朱棣能打得這麼好,與他本為“塞王”,年青時便屢經戰陣有關,奪山河的靖難之役更是他親任主帥。
如今後的皇帝全都生於宮廷,長於宮娃太監之手,完全沒有戰役經歷,也沒有接收過軍事素養的培訓,他們的親征,除了“陣勢嚇人”外,其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朱棣之後有過親征經歷的,是三位皇帝:第一位是朱棣之孫、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親征過兩次,一次是對內,即平定漢王朱高煦之叛,這仗打得非常輕鬆,漢王沒啥實力,大軍把城一圍,他立馬就降了。另一次是對外,朱瞻基親率六師出喜峰口。
進入今天遼寧西部一帶,打仗物件是朵顏三衛。朱瞻基在他皇祖時,曾以皇太孫的身份隨徵,對戰役有一定熟悉,他又特別崇拜祖父,希冀恢復永樂時的“聲譽”,所以事事模仿其祖。他即位後,馬上重新搞起“下西洋”,北征之事,天然也要再嘗試的。可朱瞻基到底不如朱棣,他率領大軍出人意料出關,殺了兀良哈一個措手不及,嚐到了甜頭,卻不敢繼續深入,予敵主力以重挫。他曉得蒙古部落將很快集眾來攻,趕緊率部回關。
此次北征有點有始無終。但到底是實實在在的親征。十幾年後,蒙古瓦剌部權力再次興起,構成嚴峻的邊患。在太監王振的迷惑下,即位已經15年的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否決,再次御駕親征。由於各方面預備都很不夠,出師又急忙,親征雄師還未遇敵即往回轉,結果被瓦剌騎兵一起追殺,最後兵潰土木堡。此次親征,留下了歷史上極為少見的親征皇帝被俘的案例。朱祁鎮在漠北做了一年俘虜才被放回來。
以上是第四次,之後還有一次,是明武宗朱厚照。他也搞過兩次親征,也是一次對內,一次對外。而這兩次親征,往往被人算作“遊戲”。比如對外的親征,朱厚照親自朱慧,在宣府一帶與敵打了一仗,結果只殺死十幾個人;對內的親征,更加荒唐乖張,朱厚照北方玩膩了,正想到南方逛逛,就傳聞了寧王造反的訊息,不由大喜,馬上下旨親征。群臣怎樣諫都不聽。好笑的是,大兵剛出京。
就獲得戰報,說寧王朱宸濠已經被俘了。可是朱厚照堅持南下,而親征也只好改為巡視。明朝一共有這麼五位皇帝親征,朱元璋、朱棣親征,那是足以彪炳史冊的,宣宗的親征,意義不大,更多的是皇帝誇耀武功。而此時明朝已顯露衰弱之形,國力不夠,皇帝親征依靠的中心軍更是戰力嚴峻降落。在如此的背景下,英宗、武宗的親征,都無破例地遭到群臣的否決。可是他們獨行其是,而留下的史評都不好。
除了這五位,其他十個皇帝,都無親征的履歷,更無親征的念頭,他們大多數終身都未出皇城一步!到了亡國前夜,李自成越打越近,崇禎怪群臣庸懦,存心說要親征,其實是逼臣下表態。於是一位叫李建泰的閣臣馬上表示要庖代皇帝出征,崇禎大喜,馬上授予他代天親征的名義,還親自幫他推了下車輪。可李大學兵士還沒出京畿,隨徵官軍就已大半逃散。而京城中那位崇禎皇帝,到吊死煤山也沒有出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