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南老馬
-
2 # YXX精彩電影推薦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我們揹負著行囊走在青春的大路上。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堅持的要比別人更久一點。當我用筆記錄下這本書帶給我的心靈震顫時,這本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書所蘊含的又哪止這些?
朋友,如果你也曾迷茫或正在感受孤獨,請讀讀劉同的這本《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它肯定會帶給你很多新的正能量,讓你不辜負美好的青春時光,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未來世界的建造者。
這是我看到的一個故事充分詮釋了這個道理。
那時的我,11歲,四年級,第一次走出農村,來到滿街霓虹的城裡,那時的我,因為不熟悉環境,像一隻剛出籠的小鳥,一切都顯得那麼拘謹。我揹著母親做的深藍色挎包,穿著母親新做的布鞋,站在四年二班的門口,一眼望去,一雙雙睜著大大的好奇的雙眼,我紅了臉,溫柔的班主任叫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操一口地道的家鄉話,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班主任問我會不會普通話,我學著用老師的腔調,用還算標準的普通話說:普通話是什麼話?惹得同學們笑的人仰馬翻。 那時的我真是土到了骨子裡的下里巴,但我覺得那時的自己土的可愛,因為我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可後來我看見你回到家跟父母要新衣服,我看見你玩同學的遊戲機,看見你喜歡上學路上買幾毛錢的零食吃。再後來你就有點過分了,我看見你借去書店看書的名義去網咖玩遊戲,我看見你跟父母說買試卷需要錢,然後拿著錢去吃喝玩樂。結果可想而知,你落榜了。 上了初中,你變得沉默寡言,你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放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完成自己的所有,你獨來獨往,你不說話,現在看那個倔強的小孩,其實只有你自己知道,不管要經歷怎樣的孤獨,你只想做回那個優秀的自己。正如書裡說的,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是成長。我度過了那段孤獨的日子,與其說我找回了過去的自己,不如說我經歷了孤獨過後的成長。那段孤獨雖敗猶榮。 也許現在的你正經歷青春的迷茫,也許你覺得你的做法不被理解而被人疏遠,你迷茫自己的現狀看不清未來;也許你覺得無助而孤單,覺得黑暗且孤獨,但要相信孤獨過後便是成長,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所以孤獨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名詞,是多種情緒的化身,是一個人必須要面對的很多事。正經歷的孤獨,我們稱之為迷茫;經歷過那些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
-
3 # 陪風去蕩
無限期的孤獨是絕望的,但孤獨的有限時期並不可怕,甚至是一種讓人們成長的速效藥物。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無限孤獨的情況。即使在塞爾柯克的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也只花了五年的寂寞時光。
所以啊,無限期地孤獨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會有人感到孤獨,並認為這種狀態是無限期的。這種與實際情況明顯相反的想法實際上是阻礙你成長的最大障礙。
孤獨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歷史,是你終將學會的生活方式。—— 張嘉佳
-
4 # 有陽光的天堂2020
因為迷茫,沒有方向,所以跟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都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其實是因為自己迷茫的都不知道自己要幹嘛能幹嘛!
當找到方向了,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的時候,別人不經意的話,都可能是醍醐灌頂似的指點迷津,自然而然的就會成長成熟了。
有目標有動力的我們,才是最美最棒的!共勉!加油
-
5 # 陳佳佳九鯤文化
你的問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對於這句話,我想起了古希臘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德華人尼采說:孤獨,你配嗎?似乎都是站在哲學底色上詮釋孤獨。在此,感恩有機會淺薄談下我的想法:
(一)孤獨之前為什麼是迷茫?
現代都市的霓虹燈,照著許多忙碌的身影。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形單影隻,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無援——找不到情感上的共鳴。
人工智慧把我們從工作和家務的勞碌狀態中解放出來,把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還給了我們。領到自由這張支票之後,很多人沒有兌換到快樂,而是不經意中遇到了孤獨。
孤獨這種情緒,像一種看不見癌細胞,從時光的不同角落裡,冷不丁地冒出來,你不斷地殺滅,它不斷地生長,所以帶來了無限迷茫。因為孤獨是治癒不了的,所以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和它共生,和它一同成長。
(二)孤獨之後如何能成長?
第一種辦法:找到讓自己上癮的愛好。
當一個人痴迷於某一事物時,世間其他資訊都被遮蔽,各種雜念自然消融,心靈澄明通透,這時候,世間只有他(她)和他(她)喜歡的事、物,沒有孤獨。這就是泰戈爾的另一句名言:“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人之所以對某一事、某一物用情至深而不能自拔,大抵是賞玩此物或者沉湎於此事時有無限樂趣,因而專注到流連忘返,心迷神醉,這就是心理學家米哈里所說的最優心理體驗——“心流”。心流是專注甚至迷戀某種樂趣。嵇康之音樂、陸羽之茶癮都是癖好。音樂、繪畫、茶道、花道無一不是遊戲,無非是高手能把它們玩到極致,使得遊戲變成了美學而遺留於世間。
第二種辦法:豐富內心享受獨處。
這天底下,最懂你的人,除了你自己,還有誰?所以,孤獨的解藥不是另一個懂你的人來你身邊陪你,而是找到內在的自己,和自己和諧相處。人有三個意識,一個來自於大腦,是理性的,第二個來自於心靈,是感性的,第三個,也就是最強大的那個,在肚子裡,叫做“潛意識”。我們看見山看見水看見無數的人,就是沒有看見自己。所以,和自己好好相處,是孤獨中成長的第二種辦法。
所以說,有博大的自我,就不會有孤獨的人生。這世上,沒有人會真正理解你,除了你自己。我們平時所說的彼此之間的“理解”,通常只是在妥協精神下的寬容接納而已。學會獨處,在心靈的燈光中看到喜歡的自己,才可以實現在孤獨中成長。
第三種辦法:感恩孤獨安靜成長。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有時候孤獨比黑暗更可怕。
梵高活著的時候永遠“奇裝異服”,因為沒錢買衣服,穿的都是撿來的舊衣服,七拼八湊,走在普羅旺斯阿爾的街道上,他是一個討人嫌的孤獨的瘋子。
比起梵高的落魄和孤獨,畫家吳老先生他在繁華名利中被奉為大師、活得熱熱鬧鬧,然而他卻說了一句比瘋子梵高還瘋的瘋話:“筆墨等於零。”
我們要學會感恩孤獨,因為有了孤獨才給我們帶來了安靜。安靜表面上看,像一個孤獨的山洞,而實際上它是一片黑暗的沃土,滋生著生機、智慧和萬物的靈性。尼采說:“噪音會殺害思想。”因此,安靜地待著,看歲月流逝,可以深度滋養一個人,從身到心。畢竟,思想的花朵,只有在安靜的生命裡,才會自由地盛開。
我們來的時候是一個人來,走的時候也是一個人走,生死之際都是孤獨前往。看見了生死,看見了無常,才能真正做到 :孤獨之前不迷茫,孤獨之後能成長。
這世間,所謂的成長,通常是孤獨打造出來的盔甲。
回覆列表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這種論調看似很高深、很抓人,但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存在邏輯混亂、亂點鴛鴦的問題。其實,劉同作為一位心靈雞湯作家,做出這樣似是而非的判斷也不足為奇。
這句話的邏輯關係可以列為三段式,即“迷茫——孤獨——成長”,可以看作是一個互為因果的漸進式關係,即迷茫導致了孤獨,孤獨帶來了成長。果真如此嗎?答案是,不盡然,有些情況是可以的,但大部分情況就不一定。
舉個例子,一個人創業失敗,負債累累,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這種心理狀態應該就是劉作家眼中的“迷茫”,但他一定就是孤獨的嗎?孤獨,是主觀上與他人或社會疏遠或隔離的感受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這個人雖然對自己的生存條件和未來發展很迷茫,但如果他自己並沒有感覺社會排斥他、朋友還在關心他,那他就不是孤獨的。相同的原理,如果一個人感覺很孤獨,那他就會成長嗎?也不盡然。成長是人們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當然也包括深入的思考和積累。其實,人們只要不患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發育類疾病,都會逐步走向成熟的,只不過發展路徑不盡相同,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誠然,一段時期的孤獨是可以幫助成長的,可以在孤獨中反思,痛定思痛,從頭再來,但並不是所有的孤獨都有助於成長,反而會起副作用,讓人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因此,迷茫不是孤獨的必然條件,孤獨也不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奉勸劉作家在下一步的寫作開始前,先學點必要的邏輯學原理,這樣才不會犯常識性錯誤。同時,也建議大家不要盲從一些成功學作家煞有介事的說教,不要被一些諸如迷茫啦、孤獨啦、成長啦等華麗的辭藻矇蔽了雙眼,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像許三多說的“做有意義的事”,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