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春秋至秦漢﹞《禮記·學記》

    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禮”。它的作用體現在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培養民族精神兩方面。《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永珍,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

    《學記》是中國最早的關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為《禮記》中的一篇,被譽為教育聖經。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強調了學習過程中交流切磋、相互取益的重要性。成語“孤陋寡聞”即源於此。一個人學習,不接觸外部世界,好比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只有向他人學習,察納雅言,才能獲得更多知識,彌補自身缺憾。這句話本身是在探討學習的法則。一個人,獨自苦學再深,也難免偏頗狹隘,如果沒有學友之間互相交流,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孤陋寡聞、見識閉塞。

    1.交流

    古今中外,讀書治學最終成大器者,大多十分注重結交學友。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詩時,經常邀請名士同床共讀,油燈的煙把蚊帳頂燻得漆黑。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實就是強調學習應該注重交流碰撞。其實,對個人而言如此,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同樣是這樣。

    在學生時代,老師經常會對學生反覆提醒:要師生之間多提問、要同學之間多請教。很多題目冥思苦想答不上來,只是源於自己思維方法上的障礙,與人交流之後,思路一開闊,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不能“獨學而無友 ”在當代課堂生涯中的一種投射:“獨學而無友”,會陷入模式僵化的怪圈,“孤陋而寡聞”,是打不破自我思維的桎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是教師不斷成長髮展的一條途徑,是教師變得更加優秀的一條捷徑。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是提升教師責任感,豐富教師知識,完善教師育人方法,增強教師育人情懷的有效措施。

    在知識潮汐磅礴蜂擁的今天,卻愈發彰顯出了來自兩千年前《禮記》這句話的現實性。倘若固守著“獨學而無友”的步調,就會掉隊在“孤陋而寡聞”的僻澀裡。

    2.交友

    一些民間諺語更是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朋友的重要性,比如,法國諺語說:“人生無友,恰似生命無太陽。”瑞典諺語說:“舉目無一知友,見人抬不了頭。”義大利諺語說:“無友又無兄弟,臂彎軟弱無力氣。”

    交朋友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個好處是能從朋友那裡獲得事業的助力。三國時的劉備,才不驚人,貌不出眾,力不勝人,雖說自稱皇族之後,也難考證是真是假。只因交了關羽、張飛這兩個有力量又有膽量的朋友,實力馬上不同一般,誰都不敢不高看他一眼。

    一 個人有無實力,不僅要看他本人有何種技能,還要看他有何種背景,其中朋友就是很重要的一塊。你的朋友有實力,就等於你有實力。

    魏文侯曾感慨地說:“我敬重子方的品格,有幸得到他做朋友。自從我和田子方做朋友後,君臣更加融洽,百姓更加親附。我因此知道了與賢士做朋友的好處。我要攻打中山,我用武士的禮節對待樂羊,過了三年,樂羊就把中山打下來獻給我。我因此知道了與武士做朋友的好處。”

    交朋友的另一個好處是,能透過朋友得到好的名聲。一個有好名聲的人,當然會有更多發展事業的機會。

    請看一則故事:楚國的令尹死了,景公路上遇到成公乾問:“您看誰將接任令尹的職位?”

    成公乾回答說:“大概是屈春!”

    景公發怒說:“全國的人都認為應該由我來擔任。”

    成公乾說:“你的聲望小,屈春的聲望大。子義獲是個很壞的人,你卻跟他交朋友;鳴鶴和芻狗二人見識淺薄,你卻欣賞他們鴟夷子皮每天陪伴屈春,損頗跟屈春結為朋友。這兩個人的智慧,足夠做令尹,他們都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屈春,所以說政事還是應該歸於屈春啊!”後來,屈春果然被任命為令尹。本例可以看出,像屈春一樣交到名聲好的朋友,就能得到好的名聲;若是像景公一樣結交名聲很壞的朋友,只會得到壞的名聲。就像交到有力量的朋友能得到助力,交到無力量的朋友只會受到拖累一樣。

    宏觀來看,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前進,也是這樣。每一種文明,都如同是人類文明版圖上一個獨立的學生,倘若行闢而堅、固執封閉,這種文明的發展就會越來越艱澀、這種文明的存在越來越脆弱。這就同理於生物物種的生存規律,太過純粹而無交雜,就會走向纖弱、病態甚至滅亡。

    對於文化來講,交融性,就意味著生命力。

    比如,中華文明雖然古老,但是從不古板,始終都呈現為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永葆互動、交流融合的態勢,否則:沒有鮮卑族的加入,就不會有大唐精神的豪邁風采;沒有波斯文化的影響,不會有青花瓷這種藍白色調優雅了中國千年的瓷器;甚至,我們的傢俱、樂器、飲食,無一不是靠“胡風”炫麗了“中國風”。

    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動更是如此:唐宋中國,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進了中國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神話認知裡,都不約而同把“水”看作是象徵文明的洪流,西方有諾亞方舟托起生命、開創文明新紀元,中國有大禹治水挽救生命、開啟文明新世代——那麼,文明形態就正如江河,包容吸收才綿延不絕,百川交匯才磅礴成海,拒絕新流只能萎縮成死水一灘。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對話、互學互鑑,才能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只有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我們才能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

    對個人而言,我們更要注重學習交友,產生思維碰撞,激發新的靈感。透過向他人學習,察納雅言,我們也能更深刻的認識自己,瞭解自身的不足,對症下藥,全面提升自己。一個人當然不可能學會世間的一切,但透過朋友,透過心靈的碰撞,我們便能踩著他們的肩膀,看到更廣大,更美麗的世界。

  • 2 # 喜雙談股市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而沒有絕對的事情!這句話也不例外!為什麼?

    以解決股市裡所有的問題為例,全世界77億人幾百年都無法解決,學生一箇中國農民能解決,怎麼解釋呢?獨學是必然的!為什麼?因為如果和所有人都一樣的想法和做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當然不能!

    那麼,就可以判定學生就是【孤陋寡聞】的人嗎?學生能解決股市裡所有的問題,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嗎?沒有!為什麼?因為無論如何時候,學生都把自己定位一個無知的人,把所有人都當做自己的老師和貴人來看待,向所有人學習!這樣的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孤陋寡聞】的人嗎?

    無論任何人怎麼評價學生這類思想和行為,做好自己的事情,為祖國和人民,世界和人類解除股市裡所有的煩惱和痛苦,所有的負面和結果,是學生的夢想和追求!

    不是學生能夠解決問題,股市裡的問題就能立馬解決!為什麼?因為改革和創新並不難,難的人落地和執行!為什麼?

    因為全世界77億人都認為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最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那麼學生說能解決,就等於說全世界人民的說法都是錯誤的,全世界人民絕不會答應和認同的!必然起來反抗到底!

    學生並沒有說所有人看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但是學生的觀點和想法就已經給人的感覺是錯誤的,所以,所有人必然群起而攻之!

    一個要造福祖國和人民,世界和人類的人卻被定義為所有人的【敵人】和【罪人】,這種孤獨沒有任何人能理解和感受!即便如此,學生還要一如既往為所有人解除痛苦和煩惱!為什麼?

    因為學生已經沒有【我】的存在,心裡只有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和福祉!像地球母親一樣,承受所有的罪孽和汙垢,奉獻所有美好的一切!

    時間能改變一切!更能證明一切!一個人連所有人的打擊和反對都無法承受,怎麼能迎接所有人都無法迎接的挑戰呢和困難呢?

    沒有一個強大自信的自己,還想解決所有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能嗎?

    我們人類和全世界為什麼無法解決股市裡所有的問題?就是不相信我們人類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

    學生為什麼能解決?因為學生相信自己能解決!為什麼?

    相信透過國家政府和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我們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能迎來光明而美好的明天!

  • 3 # 散落君

    閉門造車,不去出門合轍。有幾個朋友,就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相交流思想,彼此交談意見。

    在檢討中發現自己的缺陷,在暢聊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當然,這個“友”很有講究。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以說,朋友指的是那種益友,而不是任何的朋友。

  • 4 # 小可時間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漢代的鄭玄對篇名的解釋是:“《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這裡談教學的大方法,即大學之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單獨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在學習中缺乏和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這裡也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有井底之蛙的含義。

    這句話通俗點說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而朋友是你瞭解外面世界的橋樑和紐帶,也是一個人自我不斷完善的標準。獨自一個人學習,而不和外面聯絡是行不通的。只有與朋友共同學習,一起交流,大家集思廣益、互相取長補短,才能彌補自身的缺憾,並獲得更多知識,也才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實要明白這句話,還要從《學記》這整段話去思考理解: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問題發生之後再設法去禁止,則學生會產生強烈抗拒心理而沒有效果;如果錯過了最佳學習時機才去學習,即使勤奮刻苦也難有成效;如果教學雜亂無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漸進,則教學會陷入混亂而學生學習沒有成效;如果獨自冥思苦想的學習而沒有學友相互切磋,則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會學到一些壞習氣而違逆師長的教誨;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會荒廢學業。這六點,教學失敗的原因呀。

    小知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 5 # 亞休

    這句話得用辯證的思維去解讀,也就是獨學有獨學的好處,關鍵還是要看學什麼,怎麼學;擅長交友、集思廣益,有其可取之處,但還要看交什麼朋友,交友後一起做些什麼。

    先來辯證地看【獨學】

    一個人如果一門心思自己學習,那能否學有所成,還要看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是否得當。

    如果學的東西不實用,且經常死讀書、讀死書,就容易禁錮思想和眼界,變成個書呆子,這倒是符合了孤陋寡聞。

    如果什麼都學,但是什麼都只是學個皮毛,打一槍就換個地兒。雖然可能涉獵廣,但是懂得膚淺。

    還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人自學時,如果學習方法和內容上存在問題,可能無法及時發現糾正,導致繞了遠路。

    然而,如果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正確,學習效率也高,有人也能夠博古通今,學富五車。比如“心學”創始人王守仁,就一個人去各種“格物”,最終反倒大徹大悟,成就一代名家。

    再來辯證地看【交友】

    交友後是否就能避免孤陋寡聞,主要還是看結交了什麼型別的朋友,以及結交後做了哪些事。

    如果是一些志同道合愛學習的朋友,能夠相互鼓勵,遇到困難也能共同解決、一起進步。同時,他們還能在自己存在問題時及時指出,幫助改善糾正。

    如果結交了一些術業專攻或者見識廣博的朋友,從他們那裡可以獲得某方面的專業知識,或者各種有趣見聞,也能實在地拓寬眼界。

    但是如果交的是一些酒肉朋友,甚至還有愛吹牛的,拉著自己只為了娛樂享受,傳遞的資訊還容易產生誤導,反而會侷限眼界見識。

    如此看來,“孤陋而寡聞”只是表達了“獨學而無友”這種情況下的一種負面結果,忽略了可能的積極情況,所以是一種比較片面的說法。

  • 6 # 朱八戒CC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的確是至理名言,我有親身經歷,感同身受。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讀書學習應該有著許多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向他們虛心請教,不恥下問。這樣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才幹,受益非淺。相互共同學習,共同討論,集思廣益,見多識廣,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許多學習上的難題因韌而解,提高了自己大腦的思維能為和聰明的才智。這種學術上活躍的氣氛,沒有寫作的疲憊,只有激揚文字的其樂融融。

    閉門造車,孤陋寡聞。一個人的寒窗苦讀,孤獨寂寞,非常乏味。沒有一定的相互交流,只是因循守舊,原地踏步,固步自封,難以提高,更難以走向成功。知識層面的狹小,不能廣開思路,只是人云亦云,還自高自大,不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永遠只是井底之蛙。

    學友是與自己學業志趣相同的有識之士,並不是普通朋友,也不是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對口的朋友。獨學也很需要,做學問離不開冷靜的分析和思考,這就需要清靜的環境而不被他人所打擾。獨學與交友同時需要,這就在於有志之士的把握分寸。

  • 7 # 風雨闌珊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道理就在於此。

    三國時,孟宗就學於南陽李肅,他母親特意為他縫製了厚褥大被,為的是孟宗多交些學友,厚褥大被就是為夜晚同寢的同學準備的。宋朝大文學家范仲淹在寫作過程中,經常請同時代的許多名士同床共讀,油燈的煙把蚊帳頂燻得漆黑。

    法國有兩位著名的科學家,一位是普魯斯特,另一位是貝索勒,為了探索化學上的“定比定律”,他們激烈地爭論了9年,最後,普魯斯特獲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勞歸功於貝索勒,他說,由於貝索勒對他的觀點提出的種種質疑,才激發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著名的流體力學家馮·卡門的寓所,經常賓客滿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學生和助手,他們用不同國度的語言交流,進行無拘無束地爭論,潔白的桌布上寫滿了各種數學方程式,寶貴的思想火花就在這種討論、爭論中不斷地迸發。有人擔心自己的觀點因在討論中公之於眾而被人據為己有,但馮·卡門坦然地說,與人交流討論,只會豐富自己的思想,開拓自己的視野,糾正自己的失誤,收穫總會大於輸出的。

    美國數學家維納在哈佛大學學習和研究期間,經常和從事數學、工程學、心理學、生物學等方面研究的學者和專家相互交流,後來創立了被稱為“三論”之一的控制論。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年輕時也喜歡用晚上時間,約請一些志同道合者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學術問題,他把這種聚會冠以“奧林比亞科學院”的美稱。他早年的一些重要論文,幾乎都在這個“科學院”討論過,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前前後後,更是經常和朋友一起討論哲學和物理問題,為創立相對論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法國一群十八九歲的學生,組織了一個名叫“布林巴爾的事業”的數學研究團體,激烈地爭論和研究數學問題,被人戲稱為“瘋子會”。而正是他們出版了可與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相媲美的《數學原本》,形成了“非歐幾里得”新學派之一。更有意思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醫科大學每個月都有舉行一次“科學聚餐會”的習慣,各方面的學者和專家都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參加討論。後來,參加這個“聚餐會”的學者和專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我們正處在一個嶄新的資訊時代,一個人要依靠個人的寒窗苦讀了解的知識和資訊,是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要求的。一個人的學習雖然有所收穫,但難免也有一知半解的時候,倘若在學習的過程上能夠形成同學之間相互幫助、討論、切磋的氛圍,就能真正做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共同進步”,達到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目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也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

    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在回憶他的中學時代時,對師生間教學相長的經歷記憶猶新。遊效曾院士中學就讀於江西南昌第一中學,當時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睡的是頭頂瓦礫的統鋪,吃的是清淡寡味的蔬菜,但這所歷史悠久的著名中學有著嚴格求實、艱苦樸素的學風,有著一批從嚴要求、教學經歷豐富的教師,至今留在他記憶中的不是生活的艱辛,而只有對知識的追求。那時,同學老師間經常找些數、理、化的難題互相磋商、辯論,從奧妙的“黃金分割”到礦石收音機的製作,都緊緊吸引著這群熱愛學習、刻苦求學的少年,同學們都覺得生活非常充實有意義。在年輕共和國成立的日子裡,遊效曾和同學們一樣對未來都充滿了憧憬,嚮往成為科學家、工程師和作家。少年遊效曾由於在一次酸鹼滴定實驗中指示劑所呈現的奇異色彩轉變而萌發了對化學的興趣與迷戀。就是在這樣一種艱苦的,然而卻是催人奮發向上的環境中使得一批十幾歲的青少年奠定了良好的學風,造就了不怕艱難的心理素質,走上了正確的人生軌道。

    在學習過程中,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同學間互教互學,相互討論和交流,就能取長補短。在交流和討論中,能促進自己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知識是否理解透徹,有時候自己是難以自我檢驗的,而在互相質疑、討論和爭辯中,就可以輕鬆解決這些疑難,在學業上就會前進一步。交流討論中,還能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每個人最容易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和困惑所在,從而提醒和激發自己深入鑽研,力求弄懂弄通的積極性;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也會逼迫自己多學一點,理解得全面一點、深入一點,對關鍵部分和知識要點也必須瞭如指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會自覺地去深入思考,使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得到鍛鍊和提高。參與交流和討論,也能鍛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交流和討論中,不僅要求參與者能迅速聽懂別人的論點和問題,善於抓住要點和實質,而且要善於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概念、判斷,嚴格而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論證,表達中要求措詞恰當、提綱挈領、言簡意賅,還要富於生動性和啟發性,這對於鍛鍊和提高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當然,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與討論,不能替代自己的獨立鑽研和獨立思考,而只能是一種促進和補充。單純依靠他人或不懂裝懂,好為人師,都必然得不到真正的知識,會有害於同學們的進步與成長的。

    同學之間的交流與討論,有利於交流心得,互相學習,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效率;交流與討論,也有利於激發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印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還有利於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交流學習方法,是一種富有啟發性、研究性的學習方法。同學們採用這種學習方法時,除了具備積極主動的態度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討論交流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為了使自己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明自己的理由,並讓參與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每個同學在交流前都要做好準備工作,最好是把自己要講的內容寫成發言提綱,儘量做到胸有成竹。

  • 8 # 慕亭衣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是“相觀而善之謂摩”的反面,其意為學習中要相互觀摩,取長補短,學習才能有收穫,反之,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孤陋寡聞,導致學習的失敗。

    宋·朱熹《中庸或問》卷三:“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學習就是做學問,做學問需要求學問。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提倡全方位開展

    除了動腦,還得動嘴。若是想祈求做個悶葫蘆,以為自己一個人學習會有所成,那學出來的是什麼?孤陋寡聞,興許遇上個自己懂得,但從你口中講出來的並不為人信服。學習是要結合書本,也要結合外界。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顧炎武曾在他的著作《與友人書》中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這就是朋友的作用。朋友是我們瞭解外部世界的橋樑,也是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標尺。一個人學習,而不接觸外部環境是行不通的。

    只有與朋友共同學習,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才能彌補自身的缺憾,並獲得更多知識。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裡頭還提倡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漢代董仲舒的經學吸收了先秦陰陽家的大量理論,宋明理學家更是把佛家,道家的禁慾主義和儒家的倫理綱常結合起來。

    這就說明了任何一種學術理想,一旦固步自封,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必定會走向消亡。

    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是強調了學習需要交流的必然性。文化因為交流而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也因為借鑑而豐富。

    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都源自中國,千年的碰撞帶給對方的不是一方毀滅,而是二者擇善而從,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更是提倡廣納賢言,廣交良友。

    學習不能只是學習,更要在與人交流中培養自己的良好品格,完善自己。要深刻的瞭解自己,不足的地方,改善;優良的地方,爭取進步。

    一個人當然不可能學會世間的一切,有了良師益友,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遠。

  • 9 # 顏小二述哲文

    這句話強調了兩點,即學習需要交流;學好需要朋友。

    人生在世,沒有朋友,在感情上孤獨,對於發展自身良好素養也不利。朋友,雖可遇不可求,但是人生若能得一知己,當屬人之大幸。同時,朋友不僅能夠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支援,也能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勢指導我們學習。有時候,學習還真可以看成演戲,自己在戲中,自然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旁觀者則不然,因為處於劇外,便能夠以客觀態勢幫助我們發現問題。

    1、“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含義

    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想要滿腹學問,只需要大量閱讀書籍,和書籍交流就可以了。這種說法無疑有些個偏激,好書固然是良師益友,但是書中的世界畢竟不是現實世界。人世的特色不就在於多變嗎?但是書中的文字卻是實實在在記錄在那裡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預設的背景,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無法預設背景,於是才有了老古話“紙上得來終覺淺”。

    關於如何學習,《禮記.學記》中記錄著這句話: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一個人死讀書,不去與人交流,那麼必定會因為思想狹隘而出現見識淺薄的情況。

    這句話雖然不是什麼太難的句子,但是要理順其邏輯關係,大抵就在於理清楚“獨學”與“孤陋寡聞”之因果關係在邏輯上的合理性。

    2、“獨學”會“孤陋寡聞”之因果關係的合理性

    為何“獨學”會“孤陋寡聞”?因為“獨學”的人在學習中“無友”。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學習時沒有小夥伴相互“交流”,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眼界狹隘的情況。比如,我們看電影,每個人因為自身的性格特點,對電影的中心思想之領悟點不同,如果不想錯過電影中精彩的中心思想,多多與一同看電影的人交流,往往可以捕捉到被自己忽略但被其他人注意的點,繼而獲得更大的啟發。

    學習也是一樣。因為個人知識儲備、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對於同一篇文章之領悟,往往不太全面,甚至還會出現偏頗,繼而變得偏激。這個時候,就需要與其他人多多交流,聽聽別人的看法,進行查漏補缺,獲得更大的提高。否者就只會限制在自己個人的思維圈裡,越陷越深,到最後,無法接受甚至無法理解別人的看法,這樣就僵化了,會變得狹隘,繼而孤陋寡聞。

    3、學習需要交流,學好需要朋友

    綜上所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雖旨在強調學習要多多交流,要懂得相互借鑑啟發。但是,如果進一步推理,我認為這句話也在強調朋友的重要性,即學習需要交流,學好需要朋友。

    在學習中相互交流,如果交流物件是自己的朋友,那麼在這樣的交流關係下學習,大機率是事半功倍的。因為真心朋友往往不會吝嗇於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更會為了對方好而真心實意幫助對方找到問題,這是很難得的。學習之大忌,就在於閉門造車,而打破閉門造車的關鍵,很多時候就在於“真心朋友”的真心相助。

    我是顏小二,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之下寶兒姐的身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