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嬴駟繼位後,商鞅被車裂,但是他的變法為何沒有被廢?
5
回覆列表
  • 1 # 狼的魂魄__鐵的紀律__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2 # 讀書分享與推薦

    公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繼位,心懷天下的秦孝公求賢若渴,想要變法圖強,使秦國強大起來。與此同時,想要求富貴、揚名聲的商鞅懷揣著王霸之策前來覲見。與秦孝公會晤四次之後,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全面支援,開始在全國推行行。

    任何時候任何國家,施行變法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被觸動利益的集團一定會百般阻撓。更何況商鞅變法又觸動了大多數貴族的利益。變法之前,激烈的爭論總是少不了的,於是舊貴族們和商鞅在秦孝公面前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爭辯。爭論的結果以商鞅高舉“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和“治世不一道,變法不法古”兩面大旗,最終駁得貴族們啞口無言。於是商鞅變法的政策被敲定。雖然如此,變法並不會一帆風順,貴族們依然會反對,那麼,商鞅是如何讓自己的變法儘快推行下去的呢?

    一 孝公的支援

    終孝公一朝,孝公對商鞅變法的支援一直沒有變。胸懷大志的孝公想要自己的國家富強、稱霸天下,故而在確信商鞅就是能幫助自己的那個人之後,就一直不遺餘力的支援著商鞅。在封建君主至上的社會里,最高統治者的支援往往至關重要,後來孝公死後,商鞅便被車裂而死,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個道理。

    二 立木為信

    俗話說,令而無信比言而無信更為可怕,商鞅要確保變法的順利施行,必須令行禁止。想要立威,就得樹立典範,立信也是一樣。於是商鞅便在法令擬定之後,特意在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要是能把它抬到北門,便賞賜十金,這麼簡單的事情,大家都覺得蹊蹺,沒有人敢嘗試。於是商鞅加碼,誰能做到,賞賜五十金,這一下更加傳的沸沸揚揚,終於有一個人,大著膽子去了,結果商鞅很爽快的給了他五十金的賞賜。故事傳遍全國,一片譁然,大家都知道商君說到做到,令行禁止。有了這件事做基礎,便意味著商鞅有了廣泛的基層信譽,為新法的嚴厲推行掃清了障礙。

    三 懲罰貴戚立威名

    下層百姓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上層貴族了。上層貴族因為家大業大,所以更加難以讓其妥協,要想做到令行禁止,必須再樹立一個典型。變法第二年,商鞅便遇到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秦孝公的太子秦惠文君犯法了。這下可太犯難了,要說懲罰,畢竟是太子,要說不懲罰,自己的樹立起來的法令威信豈不是喪失了?於是商鞅找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懲罰了太子的老師!雖然天子平安無事,但是這也足夠讓太子面上無光,商鞅也因此為後來被殺留下了禍根。

    四 成為法典才能長存

    商鞅把自己制定的政策,都經過孝公的支援,全都法典化、條約化,這樣做的好處十分明顯,不會因為秦孝公或者商鞅的去世而人亡法毀。事實證明確實有效,秦孝公死後,雖然原來堅決抵制變法的太子繼位,但也並沒有廢除商鞅的政策,只是車裂商鞅本人。這就使得商鞅變法不會因為半途而廢而失敗。

    五 先經濟後政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的理論其實早在商鞅時代便得到了體現。商鞅清楚的知道先改革經濟,再逐步改革政治的道理。只有老百姓肚子不餓了,才能得到他們支援,而往往貧農百姓的支援,是改革成功的一個基本尺度。而經濟上去之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才能夠相對順利的進行。

    基於以上五點,雖然商鞅變法開始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最終還是雷厲風行的推行了下去,而且取得了極其卓越的成效。秦國的崛起起於孝公,便是商鞅變法的功勞,從此之後,秦國成為了西方的超級大國,任何六國之中一個都無法獨自對抗秦國了!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商鞅變法十餘年,秦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西部邊陲之國逐漸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君有功於秦國已成為共識。秦惠文王對此十分清楚,下令逮捕並車裂商鞅的是他,而決定繼續保留其改革措施的也是此人。

    作為一國的統治者,要維護、鞏固、強化其統治,對內要制衡國內各方勢力,穩定民心。對外要儘可能的擴大並強化國家實力。因此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做出一項重大決定的時候,必然要權衡利弊一番,然後再做出決定。1、為何要殺商鞅?殺了商鞅,可以在統治階級內部獲得舊貴族保守勢力的支援,以穩定人心、儘快在初掌君權後,鞏固自己的地位。眾所周知,商君強制推行改革,得罪了舊貴族保守勢力,甚至倚仗秦孝公的支援處罰了太子,即便受刑的是太子的兩位老師,但這一巴掌卻是打在了太子的臉上。積怨已久的舊貴族勢力對商鞅恨之入骨。太子上位後對商痛下殺手,為舊貴族解氣的同時,也獲得了舊貴族的堅定支援。這樣做自然穩定了人心,穩住了陣腳。即便商鞅是其好友,為了自己的統治,這一刀也非砍下去不行。更何況雙方一直就是政治對手呢?

    2、 至於商鞅為何身死而新法不廢呢?秦惠文王不是昏君。我們來看一看他一生的功績便可知曉,北伐義渠,滅巴蜀,佔漢中,使秦疆域擴大了數倍,此外還慧眼識珠,甄拔重用人才,公孫衍、張儀、公孫錯等一批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將,都是惠文王時提拔起來的。這樣的君主,會不知道變法到底是好是壞,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與強大?事實上,是秦王拿處決商君和一干舊貴族私下做了一筆交易:我殺商鞅,國行新法。歷史不會記載當時如何錙銖必較,但透過蛛絲馬跡能看到其中的血腥與權謀。在統治趨於穩固後,惠文王自然會將國家的利益最大化,而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怎麼會輕言放棄呢?歸根結底,說白了殺商鞅和保留變法措施,站在秦王的角度,目的都是一樣的。鞏固自身的統治,進一步強化自己手中的權力,進而發展國家實力。而在這條路上,商鞅是用來安撫舊貴族支援自己的最好的祭品,所以商鞅必須死。但是作為富國強兵、進一步強化君權的利器,改革的措施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放棄。況且一旦廢除,又會引發內部新的反對力量而導致政局危機和動盪。

    變法改革是一種新生事物,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因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但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商鞅在改革中不畏強權,敢於直面慘淡的現實,敢於為國為民請命的人格和魄力,永遠值得後人敬仰,不愧為偉大的改革者。 謝謝。

  • 4 # chanton

    比較商鞅變法和張居正改革不同結果,說明了繼任者對改革的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秦惠文王車裂商鞅,而維持商鞅變法,繼續實行。萬曆皇帝等到張居正老死,開始清算張家作為出氣筒。廢除張居正所有改革,也是清算一部分。政治能力高低立判。中國古代史,大臣改革一般都沒有好下場。而能堅持下來的,只有商鞅變法。一般,開國皇帝吸取前朝弊端的改革,會保留到王朝覆滅。這不在改革範疇。

  • 5 # 過期報紙

    商鞅新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廢除分封制,把全國的土地從世族手中收到國君手中,廢除了世族的特權,把國家從權力分散制改革成為了君權集中制。

    所以商鞅變法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秦國國君,有哪個傻逼會把好不容易收回來的權力重新分下去。

    回答了很多次了,其他的不多說了!

  • 6 # 三叔小記

    秦孝公為了改變秦國的狀況,而重用了商鞅,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這場變法的意義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打破階級固化,使階層能夠流動。一名秦國普通的平民能夠有用戰功升官晉爵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這點放在戰國之前和戰國時候是根本不存在的,而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這極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為國作戰的勇氣……如此迴圈,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令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第二,打破了世襲貴族對權力的壟斷,提升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新興地主階級中代表是士族,之前士族只是謀士,而現在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這更是吸引了很多的人才來到秦國實現抱負,人才興國。當然,也為後續重用人才提供了保障!

    綜合以上兩點意義,我們不難推斷出新法沒有被廢除,反而繼續推行,具體有以下方面:

    1.變法肯定有獲利者,肯定也是失利者,這是一個在別人盤子裡奪事物的過程,正因為這樣,商鞅最後車裂,而變法帶來的利益足夠讓很多人支援他,明顯最大的支持者是國君。

    2. 根據《戰國策》相關內容,這場變法持續了18年,是從孝公六年 (前356年)開始,到二十四年 (前338年)逝世時結束。

    18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而且這場變法帶動了秦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大家都嚐到了甜頭,還會改變這種利益分配方式?最簡單的是秦國普通平民能夠有用戰功升官晉爵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這已經持續18年了。

    3.暫時沒有比商鞅變法更好的變法了。

    總之,商鞅變法改變了一種利益分配方式,而這種利益分配方式讓很多人獲利了,而且最大的獲利者還是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養個白眼狼,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