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1.就是誘魚要到位,窩子要打好,在臺釣的時候,拋竿的頻率一定要掌握得當,口好的時候要控制頻率,口不好的時候要提高頻率,如果釣離底,就考慮釣離底20公分左右,這個位置很不錯,是魚層的大鯽魚的最佳位置,釣浮就根據天氣魚層來定,魚在什麼位置就釣什麼位置。

    2.調對浮漂,釣浮層魚時可考慮調平水,主打介面,無口就揚竿,記住釣浮和浮釣不是一樣的概念哦。釣離底魚就考慮釣定層,就浮釣,和釣底一樣,控制好釣目,口滑的話就把目數調高一點,記住和釣底一樣就行了。

    3.餌料也是我們要重點關心的物件,因為不管是釣浮還是離底,都是釣不到底的情況,所以餌料要掌握好霧化才是關鍵,狀態是根本,味道是結果,只要掌握好了這三點,這浮魚也就是竿到魚來。

    4.浮標的選擇,釣浮層魚的時候長硬尾釣介面不錯,釣離底就考慮空心輕尾漂,可有效的避免假訊號。

  • 2 # 釣魚人烏蘭

    釣魚通常是釣底,因為我們常規針對的物件魚多在水底活動,那麼相對於釣底來說,魚鉤離開水底一定距離,個人認為離開水底30釐米左右的釣法可以稱為離底釣。那麼為什麼要採取離底釣呢?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離底釣的一些優缺點,發揮得當的話漁獲會很不錯,那麼先需要來了解以下幾個重點:

    為什麼要離底釣?離底釣如何調漂?

    當釣魚人在釣底的時候魚口不理想,但發現有蹭線、截口的現象出現,這說明魚離開了水底,因此需要選擇離底釣。通常魚出現離底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一、水下有不利於魚類活動的障礙物;二、水底環境不合適魚類生存;三、自身習性引起,這三點是最常見需要離底釣的情況。

    首先有些水庫下方有大量石塊或者絨草,魚餌落在裡面很難被魚找到,或者釣底經常魚鉤被掛住。其次在黑坑中,大量的餌料堆積在底部發酵引起的發臭,魚會不適應。最後是一些魚自身的習性決定了不回經常在水底活動,諸如草魚、鯿魚、翹嘴等,經常會離開水底。這些情況就需要改變釣底的思路,採取離底釣,往往收穫會明顯得到提升。

    採取離底釣最重要的是準確判斷。我們到一個水域釣魚的時候,是不會馬上就採取離底釣的,畢竟常規魚還是以釣底為主,只有在垂釣過程中發現截口出現,才會考慮更換為離底釣。因此準確的判斷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同一個岸邊釣魚,大部分漁獲不好,只有極少數釣友頻頻上魚,往往就是這個原因。

    最後談一個誤區,魚極度缺氧造成的起浮、浮頭時,這時候採取釣浮和釣離底是沒有意義的,魚缺氧後攝食能力劇烈下降,此時你就是把餌料扔到魚嘴邊它都不會開口,所以當發現有類似情況時,採取什麼釣法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離底釣如何調漂?

    一般來說,如果從釣底改為離底,都需要重新調整浮漂,這樣顯得比較麻煩。如果您經常要進行釣底和離底的操作,建議在浮漂調釣上提前設定好,和大家分享一個我經常用的調漂方法,無論釣底還是離底,都不需要重新調整鉛皮的重量。

    要點:高調目,透過餌重來控制釣底還是離底。

    一、將浮漂的調目設定在10目左右(空鉤離底的前提下),正常拉餌來看一下餌料的重量多少,一般來說吃鉛量在2克以內的浮漂,正常拉餌都會壓下7、8目,假設掛餌後浮漂剩餘2目,那麼證明餌重8目,此時向上拉浮漂,釣3目,肯定就是釣底。

    二、如果發現截口想釣離底時,直接向下拉浮漂到你想要的距離,例如30釐米,此時拉餌時可以稍稍拉小一點,只要浮漂露出目數來就可以,此時肯定是離地狀態,無非是離底的真實距離也許是30釐米,也許是20釐米,這個跟你調漂的細節有關。

    如果想精確釣離底,那麼在最初的調釣時要注意一切細節,包括對拉餌的大小控制都需要非常精確,但對野釣來說,有一定誤差是可以接受的。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詳細介紹了離底釣的一些方法,其實離底釣在南方地區和黑坑是經常採用的方法,應用得當效果非常好。只是需要注意在走水比較嚴重的地方不太適合採用,而且釣離底需要高頻率拋竿,餌料霧化也要好一些,透過不斷的拋竿和餌料霧化誘魚。

  • 3 # 釣魚人老高

    垂釣環境複雜多變,魚情、水情瞬息萬變,各種垂釣方式應及時調整。回到釣友的問題“怎麼才算離底釣魚,為什麼離底釣鯽魚”為更準確、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怎麼才算離底釣魚

    2、為什麼需要離底釣鯽魚,即哪些情況下釣鯽魚需要釣離底

    怎麼才算離底釣魚

    根據鉤餌在水層的位置,可大致分為釣底、釣浮及釣離底,其中釣離底與釣底極為相似。與釣底代表著鉤餌輕觸底、觸底或躺底不同,釣離底多意味著鉤餌在水中懸浮,且與水底保持一段不大的距離,一般情況下10-40公分均可視為釣離底。但也不絕對,如果水底環境複雜、凹凸不平,釣離底距離還能更大些。

    離底釣魚,鉤餌處於懸浮狀態,同等條件下,線組靈敏度相比釣底更高些。同時意味著窩料不宜沉底,否則魚群都誘至水底,而忽略餌料。此時輕質、粉末狀的玉米麵、麥麩、豆餅粉溶散、霧化快的窩料,常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鉤餌儘量做到蓬鬆、霧化,餌料中下方形成的柱狀、立體霧化帶,邊釣邊誘也能將魚群吸引至鉤餌附近。

    為什麼需要離底釣鯽魚,即哪些情況下釣鯽魚需要釣離底

    鯽魚屬於底層魚,正常的水體水體環境下,鯽魚更偏向貼近水底覓食、遊弋。一旦離底,大機率是水體環境發生了改變,那麼都是哪些情況造成釣鯽魚,需要離底呢?

    1、水底暗草、障礙物時,需要釣離底

    魚喜歡躲藏在水草差不佳,但並非水底中的暗草,鯽魚無法遊弋水底覓食,更不利於暗草穿行、遊動,所以鯽魚在水底有暗草的水域,多在暗草上方遊動。同樣,如果水底環境複雜,多溝壑、碎石、破磚,掛底、折線現象頻繁,所以這兩種情況下,一般都需要釣離底。正如前文所說,投擲的窩料儘量選擇質輕、霧化快的粉末狀窩料,也可將紅蟲顆粒、小雞飼料等攆成粉末,攆成團投擲窩點,入水後開始溶散,不至於立即置地。

    2、水底有醬層,釣鯽魚需要釣離底

    垂釣環境複雜,像一些農村的老魚塘或者周圍綠色植物眾多的河道,水中有許多枝葉積壓在水底,逐漸腐爛、發酵,最終會形成厚厚的類似醬層的東西。垂釣鯽魚時,鉤餌著底有陷入醬層的可能,但更多是因殘枝敗葉的遮擋,鯽魚無法發現餌料,自然無法吸食,更別說提高上魚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也需要釣底。為更容易讓鯽魚發現餌料, 餌料儘量做到醒目,在顏色上區別水底的爛枝葉、醬層,效果會更好些。

    3、有臭底情況時,也需釣離底

    像一些黑坑競技塘或者死水塘的老釣點,釣魚人頻繁、大量拋灑、投擲窩料、餌料,魚吞食不徹底,剩餘窩料在水底缺氧情況下,會有臭底的發生,這種氣味濃烈、腥臭,且有股難聞的異味,對活躍的鯽魚而言,排斥感強烈,多在水底上方遊動,所以在這種水域需要釣離底。同時也對餌料味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其他釣鯽魚,需要釣離底的情況

    除去上述幾個常見釣離底的情況外,還有幾個偶爾出現的特色清晰也需要釣離底。鯽魚是冷血變溫動物,魚的活躍位置與水溫有關係,哪個水層溫度利於鯽魚,鯽魚更偏好在哪個水層遊弋,所以當水溫升高或降低的情況下,鯽魚都有離底的發生,如果釣離底發現魚口欠佳,此時可嘗試釣離底。同樣在陰雨天氣,水體溶氧量不足的情況下,鯽魚趨氧的特性,會有上浮的情況,至於溶氧對鯽魚影響到什麼程度,垂釣哪個水層,需要一步步調釣等待魚的吃餌,所以也有釣離底的可能。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釣離底的基本特徵,接著對幾個釣鯽魚需要釣離底的情況做了介紹。釣魚是個整體活動,探知鯽魚活躍的水層位置,確定釣離底的垂釣方案,僅僅是獲得好魚情、好漁獲的一個環節,像餌料搭配、窩料選擇、線組搭配等環節都要有所兼顧,給予足夠的重視,相信這樣操作,釣友能獲得較好的漁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子從誕生那刻起需經過多長時間、多長距離才能達到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