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富靜心女神
-
2 # 閃電馬老師
我是名科學老師,我兒子六歲的時候也問過我們這個問題。晚上睡覺時還哭了,說不想讓爸爸媽媽死。
當時我們沒覺得是孩子矯性,這是他心理發展到了一個談論生死的敏感期了。
我和老婆就結合他之前看過的科學繪本,就和他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包括人都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只要是生物都會有生老病死,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們的生命會變成另外一種形態。比如,爺爺家的果園裡,一棵小草被螞蚱吃了,螞蚱被雞吃了,雞被野貓吃了,野貓老了生病死掉了,屍體被分解者吃了,變成土壤的肥料,土壤補充肥料後又長出更多的小草了。其實,每個生命都還在地球上,從沒有離開過我們,只不過換了一種樣子而已。
雖然回答的不是很完美,但至少能讓他平靜淡定很多。所以,孩子問這個問題時,千萬別諷刺孩子,也別搪塞敷衍孩子。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很平靜很輕鬆的和他說一下。
-
3 # 輔導員範兒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願意幫助您。
當孩子問到什麼是死亡的問題時,作為父母、老師或者其他長者,應該給予正面闡述,即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開始,也終將結束,這是正常的一個過程,這是生命的規律。其實,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從孩子幼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往往孩子幼兒期(3—6歲)時,就會問到這個問題,而此時,我們告訴孩子生命的規律時,孩子可能接受不了,可能會哭,可能會說“XX不要死”等等,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但我們不應該害怕孩子有這種反應,就不讓孩子提,也不給孩子講這個話題。如果這樣,孩子對生命的認識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甚至偏頗的。而當孩子以後遇到相關問題時,孩子通常也會選擇逃避,或者過激的對待。
那麼,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主要有那幾個方面呢?簡單的說,要告訴生命的誕生、生命的保護(生命寶貴,要保護好自己,也包括保護好他人)、生命的關愛(或稱生命的尊重,物件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消逝。
這幾個方面的教育是有機的,統一的。我們常聽到或身邊就有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不重視的人,其實就有曾經缺失生命教育的因素。
生命教育的意義主要能夠起到引導孩子認識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建立生命自我,學會與自然和諧共生,學會關愛自我、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進而提高生命質量,熱愛生活併為之奮鬥的作用。
生命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教育一個不懂得生命價值,不能正確理解生命意義的個體,往往會出現身心不和諧發展,進而影響終身幸福。
所以請家長、老師高度重視。
生命教育在幼兒園屬於健康領域,在小學也有相關教育要求但,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身教的作用大於言教。所以家長要做好示範。
舉個例子說:一個整天哭哭啼啼,尋死覓活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身心也多不健全。
例子可能有些直白,但,這就是事實。
-
4 # Dream洛希
孩子在特定年齡段,會問很多關於死亡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讓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才好。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和兒子溝通的親身經歷,給出了非常值得借鑑的答案。早晨開啟朋友圈,看見一個媽媽正在慌張求助:“孩子養的金魚死了一條,寶寶最愛這幾條小魚了,怎麼辦?”
小朋友天然喜歡各種小動物,小雞、小鴨、小兔子、貓貓狗狗是很多孩子的好朋友,可是很多寶爸寶媽不敢讓孩子養,因為害怕一旦養死了沒法跟孩子解釋。
“死亡”也是不容易向孩子解釋的問題之一,因為就算是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沒有辦法驅逐對死亡的恐懼感,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本能地粉飾太平——“它被小仙女邀請去做客啦!”有些小朋友可能玩玩別的就忘了,但更多的小孩會追著問:“它什麼時候回來呀?”雖然謊言是善意的,但謊言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一個謊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來支撐,你說小魚去做客,那它就應該回來呀,為此你需要重新買條魚,還得跟原來那條一樣,搞不好還會被細心的孩子發現不一樣,這個過程家長會筋疲力盡,孩子還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才是更好的選擇。那怎麼來向孩子解釋呢?心理學上常常強調“儀式感”的重要性,它為讓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增加確定感。對於死了的寵物,我們也不妨帶著孩子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在小公園的樹底下和孩子一起挖個坑,把小寵物埋了,告訴孩子:“小魚會在這裡安息。如果你想念小魚,可以來這裡和它說話,雖然你看不到它,可是你的話它都可以聽到。”
-
5 # menjileifu
我認為,應該讓孩子明白死忘的定義,早晚要面對,心裡慢慢的接受一些悲歡離合,慢慢變強大。現在孩子的心理都太脆弱。
-
6 # 冉冉時光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烈,很正常,至於如何處理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藉助工具,比如說繪本故事。
我以前沒接觸過繪本,對繪本沒有多少概念,直到有一天,我對繪本的看法徹底發生了改變。
有一天我去一年級班裡上課,無意間看到教室後面的櫃子裡擺了幾排課外書,我隨手拿起一本翻來看,這個無意識的動作,徹底改變了我對繪本的看法。記得當時看的是《我永遠愛你》,一氣呵成,一口氣看完。當時我就被繪本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真是沒想到繪本可以這麼好,從此以後,我就給學生大力推薦繪本了。
當孩子問大人什麼是死亡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是驚訝、不知所答、甚至訓斥……這不是你應該問的問題,可這,正確嗎?科學嗎?應該嗎。到底應該如何去思考,去回答這個問題呢?
回覆列表
生即死 死即生 不恐懼死亡 而是正向的面對死亡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就在走向死亡的路上 只是有的人走的遠 有的人走的近 向死而生 死的只是肉體 修的是靈魂從肉體離開的時候 會更加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