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頂大事

    在華人看來,這兩部電影哪裡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甚至在某些畫面的處理上,老謀子還要更炫酷一些。更符合華人的審美觀。

    說白了,這兩個人拍片子的初衷和考慮的受眾是不同的。老謀子肯定是先想著怎麼給華人講個好故事,而李安的視野可能更注重國際。

    臥虎藏龍之所以獲得了奧斯卡,大概是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人給外華人講明白了什麼叫江湖。

    以歪果仁直來直去的腦回路,能搞明白這個,說明李安的功力了得。

  • 2 # 影視脫口秀

    可能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這兩部電影的風格實在是太像了!

    但仔細看過的話,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張藝謀的《英雄》講述的是荊軻刺秦的故事,整體風格更加悲壯淒涼,但畫面又給人一種大背景下的視覺衝擊力,“俠義”之氣讓人過目不忘。

    而李安的《臥虎藏龍》講述的是江湖恩怨的故事,背景縮影在幾個俠士身上,沒有《英雄》那麼宏大的背景。李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讓這部電影更加引人入勝。

    兩部電影當年都提名了國內外許多獎項,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但最終只有《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獎的華語片。而《英雄》雖然沒有獲得國外大獎,但在國內的獲得的獎項較多。

    李安的《臥虎藏龍》收穫的是國內外的一致好評,而張藝謀的《英雄》卻備受爭議,褒貶不一,尤其是劇情方面太過於單薄,導致中西方評價差異很大,相比國內,國外反而評價更好一些。

  • 3 # 漁人娛己

    在說區別之前,先說說相似的地方吧。

    《英雄》和《臥虎藏龍》都是古裝武俠電影。都是預備推向國際市場的電影。

    一樣是明星雲集,當然可能《英雄》的明星效應更多些。

    同樣是反映盛唐並今天日本美學的作品。

    兩部片子的美術指導,《英雄》為和田惠美,日本人;《臥虎藏龍》為葉錦添,香港人,受日本現代美學影響很深。

    雖說日本現代美學的“傷春悲秋”、“紅黑對撞”,是受中國古代盛唐文化的影響,但從今天看,更多的屬於日本美學無疑。

    尤其是《英雄》中,大面積的紅色、黃色的運用,畫面色彩濃郁,視覺形象生動,不僅是日本現代美學的風格,舞蹈式的動作設計也師承日本大導演黑澤明。

    而《臥虎藏龍》,雖然色彩上沒有那麼濃郁,但舞蹈式的動作設計,一樣得益於黑澤明。

    同樣傳遞的是東方文化中“忍”與“揚”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含蓄氣質。

    從聲音上看,兩部片都屬於“靜”的電影,安靜的東方人和不事言語的氣質,表現的尤為明顯。

    用幾個含“靜”字的成語可以簡單的概括這兩部電影,“以靜制動”、“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兩部都是十分風格化的電影。

    好了,說完相同的地方,再來說不同的地方。

    縱觀李安導演的電影,他似乎更擅長於情感和家文化的表達,而張藝謀,可能因為是美術攝影出身,所以對色彩、構圖則更為注重,從《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英雄》,可以看出他對色彩的執著,大面積色塊的運用以及撞色等,是他電影的常態。

    連電影海報,兩位主角的服裝,也使用了“黑紅”兩色。

    而從反映的文化上看,張藝謀出身西安,文化底蘊更偏北,所以電影景象和鏡頭都偏向於宏大;

    而李安出身臺灣,文化底蘊更偏南,主要圍繞“家”、“友情”等,側面反映“國”,所以電影的景象和鏡頭偏向於“小”和“細膩”。

    這兩點,在《英雄》和《臥虎藏龍》裡反映的也很明顯。

    而敘事風格上,兩部雖然為了使西方人能夠看明白,都做了一定的努力和妥協,但《英雄》的敘事明顯更偏向於西方戲劇;

    而《臥虎藏龍》則更多的體現了中國文化,小橋流水,灰舊色磚城牆,符合西方人對東方的記憶。

  • 4 # LIUKEIHING

    說個題主和很多人肯定不愛聽的結論。別看《臥虎藏龍》當年拿獎拿到手軟,而《英雄》幾乎顆粒無收。但無論是世界電影、華語電影或者中國電影的歷史上,《英雄》的地位實際都比而且會長期比《臥虎藏龍》高。

    其實我個人非常喜歡《臥虎藏龍》,為此還曾和朋友們激烈爭執過,第一時間力挺它是傳世之作——老影迷可能還記得,《臥虎藏龍》剛上映,還沒有在2000-2001頒獎季現出橫掃之勢前,國內對它的反映,尤其在普通觀眾中實際是平平的。問題是,《臥虎藏龍》之所以得獎無數,除了本身的質量之外,很大程度上確實與美歐對“東方神秘文化”的窺探欲有關。當然,李安並沒有故意去扭曲迎合這種慾望,事實上《臥虎藏龍》幾乎是把真實的中國傳統(以清代為代表的中國近古時期)社會文化與武俠想象結合的最好的電影。但是……這種結合串聯的手法、技巧太有李安個人烙印了。換句話說,沒有多少可複製性,別人學不了,也基本不可能學會。而且,這種題材的核心——真實化的壓抑的異域文化日常——是無法多次重複的,觀眾必然會厭倦,就是導演李安也幾乎不可能再次超越自己。至於“以武入文”,張著武俠的皮,講的是人性與身份的掙扎。

    《臥虎藏龍》真的做得很好很好,但是這種動作片拍出文藝片的深度,在影史上真不算罕例,至少在黑澤明之後,光憑這點是無法自開山門的。而《臥虎藏龍》當時被(歐美影評)讚譽最厲害的鏡頭、剪輯、動作設計,雖然直接大大助力其連連奪獎,但在它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上恰恰是最弱的一環。華語電影的資深影迷都知道,《臥虎藏龍》在這方面是沒有明顯的短板,但並沒有什麼創新,甚至可以說除了投資上的優勢外,李安並沒有比1970年代的胡金銓走得更遠。所以,《臥虎藏龍》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甚至是一部偉大的(偽)武俠電影?是的。但它更多的只是本身的曇花一現,在題材、風格、技術等方面對華語電影或整個電影來說,都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記。

    《英雄》的主題被嘲笑、評譏的夠多了,不過公平的說,它主旨高度的設計原來並不差。老謀子用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故事,問題是他前面渲染六國烈士之慷慨激昂用力過度,想在最後玩大轉折卻缺少鋪墊,結果就玩砸成了笑場。所以,它也就不可能拿到什麼有份量的獎項。但是《英雄》雖然沒有實現老謀子當時顯而易見的奧斯卡獎情節,卻無意間重新打通了中國(或者說華語)電影商業化成功之路。正是《英雄》在商業的巨大成功,讓業內,以及更重要的——當時各種業外資本——看到原來中國電影也是可以大投入,獲取大回報的,原來這不是好萊塢的專利(《臥虎藏龍》雖然在文化上非常中國化,但資本血緣上卻是純粹的美國製造)。

    2002年《英雄》上映,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佔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進入21世紀之後首部票房過億的中國產電影——同時在北美(這是華語甚至所有外語電影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日本、南韓等地也票房登頂,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以當時匯率約合14億元人民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張藝謀的《英雄》一舉結束了中國(內地)電影此前已經連續近十年的持續衰敗時期,以《英雄》上映為分水嶺,中國電影迅速開始復甦,並進入了所謂的“大片時代”(當然現在回頭看,2002之後幾年其實只能稱為中國式偽大片時代)。如今繁榮的中國電影市場,《英雄》和張藝謀幾乎重新開闢之功的歷史地位是無法抹殺的。這種劃時代的地位,是《臥虎藏龍》再怎麼深沉、深奧也無法相比的。

    同時,電影《英雄》在思想主題上、演員表演上沒什麼突破,甚至可以說“玩砸了”,但在鏡頭色彩、動作和場景設計上,不僅對中國電影來說,進步的讓人暈眩——實際上現在這幾方面綜合來說,仍然無出其右者——是所有有志此行者都值得反覆看上一百遍一千遍的完美教科書,甚至其中部分設計對於世界電影都是絕對創新的衝擊,並迅速被人膜拜模仿。最典型的就是就是“秦軍箭陣”。2000年《角鬥士》可說是全球頂級的古裝大片了,開場的軍團大戰一度號稱最接近完美復現了古羅馬軍團的作戰。但《英雄》“箭雨如烏雲罩頂”的模板一出,《角鬥士》流的箭法馬上完全過時,之後好萊塢新制作一放箭陣,幾乎就是全盤照抄《英雄》至今。能在技術上能被好萊塢當做一技之師。這種例子在北美之外也算的是廖廖無幾的。

  • 5 # 未羊

    先說《英雄》,張藝謀不僅把色彩用到了極致,動作和特效,同樣引領時代潮流。

    秦軍箭陣劇照

    李連杰與甄子丹的對戰

    張藝謀把他最擅長的色彩和場面,在這部電影裡發揮得淋漓盡致,缺忽略了整部電影的故事性。

    反觀李安,電影細膩,對於感情的把我準確,如果說《英雄》是一副大寫意的國畫,那麼《臥虎藏龍》就是歐式油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花果苗僵苗了怎麼辦,求助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