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氏部落

    你好,這種感覺是對的,經過科學研究確實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一、理化指標

    在我們口語中說的味,在水果種植中稱為風味,專業術語相當於理化指標,理化指標的衡量主要指數有果實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維生素C含量,其中可溶性糖含量與糖酸比是代表性指標。

    而影響這些指標的因素無外乎果樹的生長的內外條件,從目前市面的水果品質研究表明,日本在水果的種植方面的技術值得我們學習。

    相信不久的將來,水果會恢復原來的味道。

    二、園藝種植法

    在日本的水果種植中存在著倆種種植模式,一種是園藝化種植一種是普通種植,從字面意思大家大概也能想到,普通種植跟我們現在的種植差不多,但是在日本這樣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少,而園藝種植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相對於普通種植,園藝種植的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大,精細化管理,果子的價格比普通高出很多,利潤也大。

    園藝種植主要採用的是無袋技術、密植技術、覆草技術、機械化以及無農藥殘留技術。也稱為農耕法,一般畝產不超過3000公斤,這樣的水果得價格大家可以想象到,比我們現在的高几倍。但是果子不管從外觀還是品質都比較好。

    我們目前的種植水平學習日本的技術沒有任何問題,最大的問題出在土壤有機質以及我們對水果在銷售中的分類體系。

    在日本土壤有機質含量5%以上,而我們國家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幾乎沒有超過2%的,超過1%的也很少,即使多上有機肥,一時也難以改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改善。

    其次是銷售體系,在日本有著嚴格而且明確的水果上市機制,從果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到價格,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我們目前有,但是相對比較簡單,只是從果品的表面進行了分類,價格完全靠市場自行調節,這樣就會打擊到有意種植高品質果農的信心。

    三、關於套袋技術

    有人之前問,我們什麼時間能不再套袋,套袋與不套袋,是技術問題,如果不用套袋技術能種植出與套袋相當的果子,就可以不套袋。

    套袋技術是日本發明的,最早套袋的目的是防治病蟲害,後來慢慢演變為為果子增色,套袋技術可能防了病葉增了色,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影響了果子的風味。其次套袋成本大,費工費力。

    結束語:農業和工業一樣,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種植與市場在矛盾中前行。但從長遠來看,必須有種植出高品質果子的技術儲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性病該不該跟男朋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