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人們雖然能填飽肚子,但生活依然窮困,要像現在人一樣講求生活質量,講究吃穿,幾乎是一種奢望。在農村,一件衣服通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直到穿破穿小為止。腳上穿的鞋子大都是納底手工布鞋,很少能見到商店裡買來的款式新穎的鞋子。布鞋雖然沒有商店裡的氣派好看,但舒服耐用,深得大家的喜愛。
那時,最記憶猶新的是母親在燈下納底做布鞋的情景。尤其是在歲末年關,母親就更加忙碌起來,因為她要為全家人準備過年的新鞋。
納底手工布鞋首要的工序就是打鞋板。所謂“打鞋板”就是把布料用事先準備好的糨糊一層一層地粘好,然後在平整暖和的地方壓平晾乾。那時,家裡炕頭上經常壓著母親打好的鞋板,以備做鞋時用。鞋板分兩種,一種是做鞋幫用的,一般粘三四層布就可以了;另一種是做鞋底用的,必須粘到六七層。在我的記憶中,全家人穿舊或穿小的衣服是斷然捨不得送人的,母親總是把它們儲存起來,等到做鞋時使用,一般情況下,母親會把磨損較小的布料做鞋面板,磨損較大的做鞋底板。打鞋板也講究技術,塗糨糊時要做到勻稱適中,那樣才能保證打好的鞋板平整耐用。
鞋板打好後,母親會照著鞋樣在鞋板下剪好尺寸,開始做鞋。最費工的是納鞋底,因為鞋底需厚實耐用,母親總是把事先裁好的三到五塊鞋底板重疊粘好,晾乾後用麻繩一針一針、錯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裝訂納底,一雙鞋底,母親最快也得在燈下熬兩天才能納完。鞋底納好後,就開始做鞋面了。母親會在鞋面板上粘一層新布做鞋幫,大人的一般粘黑色或顏色素雅的面料,小孩的則顏色鮮豔好看為主。鞋幫做好後,還要在四周縫一圈布沿,縫上布沿後,鞋幫就變得美觀多了。有時母親也會用給大人裁剩的布頭給我們做鞋幫,因為顏色素雅,母親還會在鞋幫上畫好圖案,用五顏六色的線繡出來,做好的鞋簡直就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術品,讓我們歡喜不已,甚至捨不得下腳走路。
鞋底、鞋幫做好後,母親就會把他們合定在一起,也叫“上鞋”。母親上鞋時,我們姐弟幾個就會守在母親周圍,等著新鞋“出爐”。
納底手工布鞋結實耐用,穿起來也特別柔和舒服,尤其是在夏天,從不腳臭。如今納底手工布鞋已被款式多樣的皮鞋所代替,市面上也很少見到。前幾天閒著沒事逛商場,竟然發現了一家經營手工納底布鞋的鞋店,店內每雙布鞋的標價達百元以上,沒捨得買。回來後細細計算,想起母親做一雙納底手工布鞋至少要四五天工夫,這樣算來,那些納底布鞋也就不貴了。
圖片網路,侵刪。
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人們雖然能填飽肚子,但生活依然窮困,要像現在人一樣講求生活質量,講究吃穿,幾乎是一種奢望。在農村,一件衣服通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直到穿破穿小為止。腳上穿的鞋子大都是納底手工布鞋,很少能見到商店裡買來的款式新穎的鞋子。布鞋雖然沒有商店裡的氣派好看,但舒服耐用,深得大家的喜愛。
那時,最記憶猶新的是母親在燈下納底做布鞋的情景。尤其是在歲末年關,母親就更加忙碌起來,因為她要為全家人準備過年的新鞋。
納底手工布鞋首要的工序就是打鞋板。所謂“打鞋板”就是把布料用事先準備好的糨糊一層一層地粘好,然後在平整暖和的地方壓平晾乾。那時,家裡炕頭上經常壓著母親打好的鞋板,以備做鞋時用。鞋板分兩種,一種是做鞋幫用的,一般粘三四層布就可以了;另一種是做鞋底用的,必須粘到六七層。在我的記憶中,全家人穿舊或穿小的衣服是斷然捨不得送人的,母親總是把它們儲存起來,等到做鞋時使用,一般情況下,母親會把磨損較小的布料做鞋面板,磨損較大的做鞋底板。打鞋板也講究技術,塗糨糊時要做到勻稱適中,那樣才能保證打好的鞋板平整耐用。
鞋板打好後,母親會照著鞋樣在鞋板下剪好尺寸,開始做鞋。最費工的是納鞋底,因為鞋底需厚實耐用,母親總是把事先裁好的三到五塊鞋底板重疊粘好,晾乾後用麻繩一針一針、錯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裝訂納底,一雙鞋底,母親最快也得在燈下熬兩天才能納完。鞋底納好後,就開始做鞋面了。母親會在鞋面板上粘一層新布做鞋幫,大人的一般粘黑色或顏色素雅的面料,小孩的則顏色鮮豔好看為主。鞋幫做好後,還要在四周縫一圈布沿,縫上布沿後,鞋幫就變得美觀多了。有時母親也會用給大人裁剩的布頭給我們做鞋幫,因為顏色素雅,母親還會在鞋幫上畫好圖案,用五顏六色的線繡出來,做好的鞋簡直就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術品,讓我們歡喜不已,甚至捨不得下腳走路。
鞋底、鞋幫做好後,母親就會把他們合定在一起,也叫“上鞋”。母親上鞋時,我們姐弟幾個就會守在母親周圍,等著新鞋“出爐”。
納底手工布鞋結實耐用,穿起來也特別柔和舒服,尤其是在夏天,從不腳臭。如今納底手工布鞋已被款式多樣的皮鞋所代替,市面上也很少見到。前幾天閒著沒事逛商場,竟然發現了一家經營手工納底布鞋的鞋店,店內每雙布鞋的標價達百元以上,沒捨得買。回來後細細計算,想起母親做一雙納底手工布鞋至少要四五天工夫,這樣算來,那些納底布鞋也就不貴了。
圖片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