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鴴141122299
-
2 # 踏板騎士老周
騎行是個需要量力而行,同時也是一件需要科學計劃的事情。首先來說,每天堅持得下20公里超過三個月,哪怕只是騎平路,就可以說你已經有一點的體力和心肺儲備了,但是個人建議,不要馬上就開始100公里,先從50公里開始,騎行幾次,自己尋找一下體力怎麼分配,節奏怎麼掌握,需不需要補充食物等。然後,比較長途的騎行,儘量加入一個有經驗的車隊比較好。這個有經驗包括有幾位比較肯帶新人的老隊員,願意指導你怎麼在路上使用合適的檔位,怎麼分配體力,最重要一點就是願意等待還不適應長途騎行的新人,鼓勵他~~感謝我的隊長,當年我十幾公里的時速走走停停,咬著牙堅持騎完我的第一個40公里返程,隊長一直陪著我,讓我終於對長途騎行喜歡上了。到了自己有一點經驗了以後,應該在車隊或者周圍人中也找到了可以聊得來可以一起出發騎行的車友,這種時候,應該就是可以開始100公里的征途了。騎行在風景裡,用自己的汗水和疲憊來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這個就是騎行的樂趣,玩得安全健康而快樂!
-
3 # 門夾過的核桃別吃
這要看車了,騎20公里和騎100公里不是簡單的五個20了,如果你經常騎的是運動腳踏車,那麼這100公里對你來說其實就是多出汗和大概5-6小時的騎行時間而已,略微有點累人。如果你是平時經常騎小黃車那種民用車,然後騎100公里的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民用車定位就是短距離代步,他的車況和所有角度都是針對短距離設計的,而100公里這種長距離就會非常難受。甚至中途放棄
-
4 # lawlsh
經常騎行的話一百公里並不算長距離,能否耐受還要看騎行速度,如果你平時的騎行速度是二十五公里每小時,騎長途的話建議時速控制在二十二左右,也就是適當降低速度,這樣騎下來會比較輕鬆!如果沒有老鳥帶隊的話建議帶補胎工具,充足的水,出汗量大的話可以帶鹽丸或者電解質泡騰片,
-
5 # 青蒲白枝
就說我自己吧,我每天夜騎30km。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不過那個時候我騎車沒幾個月,所以體力也只是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好了一點。
那次路程大概有120km是我那時騎過長的距離了。
當時帶了幾瓶水,麵包,補胎工具,就這些。
當時不知道體力分配,開始的路是下坡和平路。一頓猛騎,大概50km的時候就到了目的地,才休息了幾分鐘。因為本來昨天屁股就有點疼,騎了50km沒有休息跟疼了,於是厚著臉皮去買了一包姨媽巾。
回來的時候最後40km有20多是爬坡。累的要死,蹬一下腿抽一下,屁股的疼痛也難以忍受。回到家想上床睡覺抬一下腿大腿都抽筋。
就直接總結吧。經驗不足,屁股疼,體力不會分配,全是痠疼,第二天早上去學校,受不了又請假回來睡了一下午。
突然騎100km的感受每個人都不一樣,年齡,體質。
本人14,學生黨。
回覆列表
看你年齡多少?還有100公里是什麼樣的路,是否全程踩踏。估計能要命了。不可如此。一般是20/30/40/50/60/70/80/90/100,這樣遵循漸進的讓身體適應。突然這樣可能會受傷,比如足底筋膜炎等。還有你騎20公里了,應該很適應了。但是你如果用騎20公里的策略去騎100公里,估計會累的很慘,或許因為一次你就會疾病纏身。慎重考慮。我夏天入伏前一天騎了一次50公里,當時氣溫39℃,平時長騎25公里沒感覺。最後總結,水帶少了,最好是3L起步,我那天忽略了就帶了0.75L,而且沿途沒有賣水的。身體嚴重缺水,但是不累。因為我用的是踏頻騎行,上坡都到了1檔2檔,騎長途重要策略是勻速。我騎25公里的時候,上坡都是搖車,騎50公里不敢搖。回家以後,迅速補水,主要是電解質飲料和淡水,交替飲用。還好第二天沒有因電解質流失導致疲勞。但一些舊傷在後來的幾天就復發了,膝關節痠痛,足底筋膜炎,還有因為出汗導致的面板摩擦的皮炎〈我是穿緊身騎行短褲的,在褲口位置出現摩擦傷,以後要抹點凡士林〉。還好,氣溫高,關節傷有利於恢復。但無肌肉痠痛的症狀。昨天出門辦事趕時間騎了幾公里,去程全下坡路,回程全上坡,一路搖,體能上沒感覺,回家以後汗流了幾小時,迅速補充電解質飲料,戶外氣溫也是滿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