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扒界娛樂
-
2 # 狐狸andVincent
因為要活命。也不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電影我不是藥神大家都看過,這是個真實的事件改編的。現在市場上大部分治療癌症的靶向藥是特別貴的。比如格列衛這樣的藥品。幾萬塊一瓶,一年下來光吃藥得幾十萬。這樣的費用,中國有多少家庭是承擔得起的。
印度政府的做法我還是比較認可的。基於民眾生活水平比較低,一旦患病沒錢治療。所以印度政府出臺法律允許印度的本地藥廠仿製部分藥品用於民眾疾病治療。類似於格列衛這樣的藥品最低只要兩百多,最高只需要三千塊。相對於正版兩萬多塊一瓶的價格,對於普通民眾確實是福音。
所以很多華人會透過各種渠道,甚至國內有些人會想辦法在印度租一個地方,然後買藥來治療自己的疾病。
-
3 # 泌尿男科楊博士
品牌服裝太貴,可以不買,買個雜牌也可以,因為一樣可以保暖。
品牌藥品太貴,買不起怎麼辦?病了可不能等,為何買印度藥,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最好的詮釋。電影中,慢性白血病患者,吃格列衛靶向藥能控制病情,不吃就會死,患者吃原研藥,賣掉了房子,吃垮了家。而印度仿製藥500元一盒,能讓他們活命。
我同事母親患了丙肝,吃一個月原研藥就要幾十萬,他選擇了仿製藥一個月3000,吃了2盒(2個月)就痊癒了。
印度,成了窮人的藥房,因為其政府採取對於藥品強制許可,就算原研藥沒有過專利期他們都許可仿製,而仿製而不是假冒偽劣,其很多是高薪聘請的研發科學家研究原研藥,再進行生產,甚至有些和原研藥相似度達到99%,所以其是有效的。沒有了原研藥的大量資金投入,加上印度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等生產成本,其價格之低就可以理解了。
印度藥除了仿製藥,有的原研藥工廠也直接在印度設廠,反正你都要仿製,我還不如直接來設廠,那些印度藥其實是貨真價實的原研藥,但是由於其在印度生產,價格也能便宜不少。
不只是印度藥,現在其他國家也在搞,比如孟加拉國,仿製藥也做的不錯,價格也低廉。
其實中國也在做仿製藥,不過多是過了專利期的,中國的仿製藥,由於我們經濟發達,各項成本高,所以價格也不低。
綜上,很多人非要買印度藥,是因為窮,歐美版的太貴,國內可能連原研藥都沒有,只能在買相對低廉的仿製藥。
回覆列表
用甘地夫人一句話解釋:我認為,在一個良好的世界秩序中,醫藥發現應該是沒有專利的,不應該從人的生與死之間謀取暴利!
因為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爆火,讓很多人知道了印度仿製藥的存在。
就和電影《我不是藥神》裡說的一樣,印度是窮人的藥房。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供應國,佔全球仿製藥出口量的20%。他們生產出來治療各種癌症的仿製藥藥效幾乎和正版的一樣,但價格卻不到正版藥的三分之一。
在講印度仿製藥前,先給大家說下專利藥和仿製藥的區別。
專利藥的研發商最先確定該藥的化學組分,為檢測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發商會先在動物或是器官上做試驗,然後再在人體上進行試驗,這一系列操作未完成前,研發商也不能確定專利藥的具體藥效是什麼。
當藥效、安全性、臨床反應等資訊被調查清楚後,藥物就可以進入市場。同時研發該藥物的廠商也會獲得專利保護,專利有效期約20年,期間專利藥廠商獨佔該藥市場。
而仿製藥必須要等專利藥過了約20年的保護期才可以進入市場。
因為專利藥早就被研究過了,仿製藥廠商也就沒必要再花錢花精力去重新研究一遍,但仿製藥在進入市場前,必須要透過質檢來確保仿製藥的藥效、安全性和專利藥一致。
也就是說專利藥和仿製藥除了成本幾乎沒有差別,對於那些負擔不起高價專利藥的患者來說,仿製藥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印度新德里最好的公立醫院對面有一條仿製藥品街,許多當地人在醫院看完病就會拿著處方到對面藥店買藥,醫院不是沒有藥賣,而是價格太高他們接受不了。
就拿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的治療粒細胞白血病藥物格列衛(Glivec)舉例,一瓶標價為8400盧比(約合人民幣816元),在藥房買只需1900盧比(約合人民幣184元),而且印度藥房還能還價。
在藥品街上,幾乎每家藥房門口都排著長隊,藥房雖然醒目標識著沒有醫生開的處方不能買藥,但這標語幾乎就是個擺設,即便你沒有醫生開的處方照樣能在藥房買到藥。
印度仿製藥之所以那麼便宜,是因為印度的土地、勞動力、裝置都比較廉價,一條印度生產線成本比西方國家低40%,勞動力成本也只有西方國家的一半。
而且仿製藥也不用像專利藥那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去做試驗,節約了研發成本。
我不知道把這比作抄作業合不合適,但仿製藥廠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把人辛辛苦苦完成的作業,花幾分鐘抄一下就得到了同樣的分數。
辛苦做作業的人當然不服,這些專利藥的研發商自然也不樂意。
各個國家的製藥企業都對印度仿製藥表達了不滿,甚至多次起訴,但都被印度政府打哈哈給 “ 糊弄 ” 了過去。
因為印度政府對國內仿製藥一直都是支援和鼓勵的態度,甚至立法去支援國內仿製藥業的發展。
1947年,印度實現國家獨立,但那時印度醫藥市場80%以上都被跨國藥企控制,在西方製藥壟斷、國內又沒有能力自主研發專利藥的情況下,印度患者為治病只能去買高價專利藥,但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
這時候,仿製藥就出現了。
印度商人巴伊·莫漢·辛格仿製了當時沒在印度註冊專利的瑞士羅氏公司的一種鎮靜劑 “ 苯甲二氮 ”,他將藥品重新包裝,換了個新名字,比專利藥低好幾倍的價格放入市場銷售。
第一年辛格創立的蘭博西實驗室公司靠仿製藥就賺了100多萬美元,而且很快,辛格的公司就發展成了印度最大的製藥廠。
有資料顯示印度仿製藥利潤空間高達98%。
仿製藥業又能賺錢又能救這些吃不起高價藥患者的命,印度政府怎能不支援。
1970年,印度頒佈新的《專利法》,允許印度製藥公司仿製生產任意一種藥品,只要生產工藝上與其有區別就行。
1995年,印度被迫無奈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簽訂了《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
在此期間,印度曾多次修改其《專利法》。
為藥物提供專利保護,部分仿製藥業也開始被禁止。
但印度政府始終為國內仿製藥業留了後路,比如專利保護僅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藥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藥物提供保護。
可以以 “ 你家藥物定價太貴,我們吃不起,只能做仿製藥 ” 為由,對藥物執行 “ 強制專利許可 ”。
被稱之為世界藥房的印度,製藥業發達這點是母庸質疑的,但仿製藥的盛行,網友們對其卻有很大的爭議。
有說仿製藥好的,給窮人帶來生的希望。
也有說仿製藥的出現打亂了研發商的市場,讓研發專利藥的人賺不到錢,也就沒有能力再去研發新藥,到時候會害死更多的人。
沒法說誰錯,因為身份和處境的不同,對待仿製藥的看法也不同。
患者的求生欲和研發商的心血,真的很難去給仿製藥的存在下個好或壞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