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
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相隔時間短,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一個戰役的兩個部分!長平之戰的記載匪夷所思,過程結果各種矛盾,不合邏輯,同期記載的《史記》和《戰國策》也有矛盾,所以要知道長平之戰的真相,需要從長平邯鄲之戰的結果倒推。
長平邯鄲之戰結果是:擁有不到60萬部隊的趙國勝,擁有百萬大軍的秦國敗,雙方都投入了全國之力,但是趙國還有十萬大軍抵禦匈奴!所以,秦國投入的部隊比趙國多一倍! 秦國為邯鄲之戰相繼投入了近50萬軍隊,開戰初期,秦投入近20萬部隊,趙國一下就殲滅了秦軍5校4萬人,可見邯鄲的趙軍不少於秦軍。由於皮牢太原等地有近5萬人,廉頗在長平損失巨大,保守估計也不會少於5萬,這樣趙括只有20萬趙軍!而白起在邯鄲之戰初期,就說過:秦國軍隊已經損失了一半多!兩方印證,可見趙括用20萬消滅秦軍50萬,壯哉趙括!
-
3 # 醉仙一品聊天下
淺析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
太行山與呂梁山上兩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脈,兩條山脈之間為70公里的谷地,長平位於太行山脈南端,向東至邯鄲250公里,步行2天,向南距離野王城100公里,步行1天,長平北面是上黨郡。
二、戰爭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南韓求和割讓上黨郡給秦國,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想利用趙國與秦國對抗,趙孝成王準備接納上黨,平陽君趙豹一針見血的指出“上黨已經割讓給秦國了,現在卻要歸順我們,這是嫁禍趙國啊,必定會招來禍患”趙王不聽。
秦國與南韓大戰,趙國不勞而獲得到了上黨郡,秦國君臣的憤怒可想而知,秦軍修養了兩年後開始報復行動,向長平進攻。
三、政治決策失誤導致趙國必敗
1.秦國攻打南韓時,如果趙國出手援助至少佔有道義制高點,同時保持南韓具有一定實力是維護戰略平衡的關鍵。
2.上黨郡位於太行山脈南端,是阻擋秦國越過險要進入趙國的屏障,在南韓手中,秦國與趙國領土沒有直接接壤,趙國便有了多重轉圜的餘地。
3.趙國非但沒有在秦國與南韓交戰時給予援手,反而火中取粟,竊取了上黨郡,秦國恨他、南韓恨他、其他各國同樣羨慕嫉妒恨。
4.政治體制落後導致國力與秦國差距過大,趙國國力難以維持長期消耗(缺乏糧食)趙王急於速戰速決,因此才有了替換廉頗的想法。
5.趙王作戰意志不堅決,沒有認識到長平之戰就是決戰,想著以戰求和,準備快速擊退秦軍後進行和談,根本沒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6.趙孝成王缺乏選材用人之明,錯誤的選擇長於策劃而缺乏指揮經驗的趙括做主帥而且上陣指揮的頭一仗就是關乎國家存亡的決戰。
四、軍事統帥性格決定趙國必敗
1.趙括非軍旅長期鏖戰得到升職的將領,缺乏個人魅力,軍中將領不服,指揮意圖必然大打折扣。
2.趙括之才長於策劃、參謀,但缺乏殺伐決斷的膽略,這樣的性格導致無法駕馭下屬,所謂慈不掌兵。
3.上述兩點導致軍隊執行能力差,下級不能堅決貫徹統帥軍令。
4.秦軍統帥無論王齕、還是白起都是從軍隊中憑藉軍功成長起來的,作戰經驗豐富在士兵中威信極高,軍令自然可以得到嚴格落實。
6.秦軍長於野戰,善於運動殲敵,因此有了後來的炸敗誘敵的策略。
總之,長平之戰對於秦趙兩國都是一個意外,秦國的意外在於把對趙國的戰役提前了,但是秦國是有著充分的長期作戰準備的,而趙國天上掉餡餅意外得到上黨郡,確不想引來了滅國之災。政治上的幼稚、選人用人上的失誤、軍事後勤上的準備不足、戰略意圖的短視都是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趙括無非是做了一次背鍋俠而已。
-
4 # 公子皇羽
我感覺長平之戰趙國失敗,趙括負有重要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
應該說長平之戰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對陣雙方的將士,而是秦趙兩國軍事、經濟、政治等綜合國力的共同作用結果。
趙國的失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軍事實力稍有不如。雖然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和秦國相比單兵戰鬥力可能還佔上風,但是他們軍事動員能力和兵力後備儲備仍不及“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其次,廟堂之內舉棋不定。本來趙王對於是否接受南韓上黨郡就舉棋不定,然而在王叔平原君趙勝勸諫下才決心接受上黨,引起了秦趙“長平之戰”的爆發,大戰爆發後老將廉頗堅守之策本已取得成效,又因為趙國國力不如急於求勝臨陣換上趙括。第三,政治上政策執行不堅決。本來廉頗制定的戰法已讓秦國騎虎難下,但是趙國君臣卻沒能給予廉頗充足信任,盲目聽信趙括進攻言論,改將趙括上陣,才使得秦軍抓住趙軍破綻分割包圍而殲之。
第四,趙王耳根軟偏聽偏信。趙孝成王先是聽信人言接收上黨郡,引發長平之戰,後來又聽信奸臣讒言,命令趙括取代前線名將廉頗,又輕易相信趙括的進攻必勝言論,改變作戰方略改守為攻。
最後,趙括輕易改變戰法盲目出擊。趙括在受王命取代廉頗的時候,就已經制訂了攻擊的作戰方針,在沒有全勝把握的前提下,輕易做出了足以改變秦趙兩國乃至整個戰國後期格局的決定。
當然,很多人認為多如果沒有趙括取代廉頗為將,雙方勝負尚未可知,這話也沒有錯,但是換將趙括不是趙括自己的決定 而是趙孝成王綜合考慮所下的命令,趙括只是具體執行者。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之所以敗
1、趙國的政治大環境對趙國不利,(趙王的責任)
2、當時趙國的國力決定必須速戰速決(國力的問題,糧食供給不上,反觀秦國有百萬人在挖渠運糧。人力又不足,秦趙決戰最後,徵全國15歲以上男子上前線),換誰都是要速戰,不然不會撤換將領。
3、趙括為將者不識大體,看問題不全面,以為自己能。結果不聽勸阻,一味執行趙王命令,落入秦國陷阱。陷國家與危亡。
4、綜合來說,由於外部環境和內部問題的交織,趙王無奈選擇速戰,趙括又做了急先鋒,聚光燈都打在了趙括一人身上。其實就是不換廉頗,趙軍也堅持不多長時間。個人認為,換趙括是找死,不換廉頗是等死。
我個人認為,趙括的責任在於,不瞭解具體情況,沒有謀而後動,在沒有有效方案的情況下,說大話接下天重擔,臨戰又莽撞行事,終成大敗。但是板子不能都打在趙括屁股上。趙王也改打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