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有市場,有需求,

    太麻煩,太費事,

    沒希望,沒前途。

    原因就一個,現在成本起碼一冊一元,

    像過去那樣一本兩毛,作者要餓死;

    要是賣五塊錢一本,誰買?

  • 2 # 金玉收藏愛好者

    為什麼小兒書連環畫沒落了?還能重振雄風麼?

    中國連環畫事業之輝煌,幾乎與日本、美國和歐洲同步,而發行量卻是他國不可比肩,發行百萬平平常常,丁斌曾與韓和平的《鐵道游擊隊》,曾創下2700萬套發行奇蹟,這在不存在“市場經濟”概念、沒有“文化產業”思維的彼時,簡直不可想象,每每提起無不令人匪夷所思。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連環畫的出版空前活躍,發展到最高峰。1982年,全國共出版連環畫2100多種,共計8.6億冊;1983年共出版連環畫2400餘種,共計6.3億冊。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人美版”)的一套30冊的《水滸》,累計出版了300多萬套。    

    當時,中國連環畫在海外有很多國內優秀作品出版。比如,《雞毛信》《東郭先生》《孔雀東南飛》等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很多國家出版。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連環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許多人怪罪於動漫,認為其根源是日本漫畫的衝擊。

     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其與電視機的日益普及,大眾文娛消費漸趨多元有關,與日漫透過地下盜版渠道進入校園、俘獲了部分青少年的心有關,然而最為關鍵的卻是:

      自1979改革開放到1984這5年間,連環畫成為出版領域的香餑餑,“印連等同於印錢”,各家出版社紛紛開動印刷機器大幹快上,連農業社、林業社、水利社也不客氣,不顧及專業分工以及自身短板,拼命搶灘連環畫市場,由此導致大量題材撞車、一些作者見利忘義拼命“注水”,釀成大批“跑馬書”荒唐入市,一夜之間讀者厭倦,新華書店退貨,最終多米諾效應顯現,一個龐大的巨人轟然之間倒在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前夜。

    由於影視的普及、人們休閒方式的增多以及國外卡通漫畫的衝擊,“小人書”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如果我們再不拯救這種藝術形式,它是否會變成我們這個民族塵封的記憶呢?

  • 3 # 織機街的青石板

    雄風是重振不了的啦!你看看現在的連環畫再版 基本上就是幾千冊,就是滿足那些懷舊的老男孩,以慰藉他們童年曾經的美夢。除了這幾千個人特定的人群 ,基本上是無人捧場的了。

  • 4 # 六扇門人jgy

    時代的發展,電子書的崛起影響了紙質書的流行,一方面紙質書很貴又佔地方,電子書只要壓縮成數字在一個很小的儲存器裡能儲存很多書籍。而人們習慣看電子書籍,慢慢紙質的連環畫也就沒了市場,只有一些有著兒時懷舊的一批人的收藏愛好,才將過去的紙質連環畫有了儲存。這是時代的改變,在這個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很多,你要適應,沒有必要重振,你喜歡就加入收藏老連環畫的隊伍就可。

  • 5 # 八月文軍

    今天的網路和快節奏的時代,人民己沒有時間閒著看小兒書,如果重振連環畫,也只有等到生活更好,節奏慢下來,閒著沒事的時候了!

  • 6 # 美玉的光彩

    不會,因為老畫匠己不存在了,新畫匠只知新畫法。我當初也是被新畫法所感動,驅動改革,現在回憶過去也感舊時輝煌,但老的老了,後繼無人,.只沿今時創作。沒能做到新舊交替,反正歷史是向前進的,接受新事物,推卻舊傳統。

  • 7 # 原上青青草567

    我從小喜歡連環畫,現在也藏有三千來本。

    但是連環畫要想重振雄風,我認為不可能了,只能作為收藏品。

    首先,畫家不肖於畫這種″小兒科"的畫,費力費時,價格就高得買不起。

    其次,現在人壓力大、時間緊,看書時間少。

    其三,現在的電影、電視、特別是手機,直觀、方便、內容包羅永珍,應有盡有。

    最後,中國"小人書"早被洋人的卡通取代了。當然,西化的遠不止這些,……。

  • 8 # 領航者2664

    絕對不能復返了,當時科技落後,能看到影視機率不多,只能靠小人書和一些別的書籍來享受故事裡的娛樂知識,現在啥也不缺了,手機都把過去幾代的東西代替了,誰還看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後七週需要做康復治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