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雲空143986348
關於絳珠草,雖然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漫擬,但其原型植物仍可引發很多人的好奇,比如很多人認為的人參、包括周汝昌認為的酸漿草。而我現在傾向於“茜草”是絳珠草的原型,因為無論是人參還是洛神珠,首先其鮮紅的果實顏色就不對,因為這些研究只強調了“紅”,而忽略了“絳”,故而難以讓人信服。X如圖是傳統意義上的絳紅色我們來分析一下,絳珠草必須具備哪些特徵:首先,果實必須是絳紅色的珠子,才能稱為“絳珠草”(注意是絳紅色哦),第二個條件,要像珊瑚珠子一樣累垂可愛,且必須是爬藤植物,依據見下面的引文:第十七回:...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巔,或穿石隙,甚至垂簷繞柱,縈砌盤階【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更妙!】,或如翠帶飄搖,或如金繩盤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氣馥,非花香之可比。【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前二處皆還在人意之中,此一處則今古書中未見之工程也。連用幾“或”字,是從昌黎《南山詩》中學得。】賈政不禁笑道:“有趣!【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前有”無味“二字,及雲”有趣“二字,更覺生色,更覺重大。】只是不大認識。”有的說:“是薜荔藤蘿。” 政道:“ 薜荔藤蘿不得如此異香。”寶玉道:“果然不是。這些之中也有藤蘿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蕪,那一種大約是茝蘭,這一種大約是清葛,那一種是金簦草,這一種是玉蕗藤,紅的自然是紫芸,綠的定是青芷。想來《離騷》《文選》等書上所有的那些異草,也有叫作什麼藿蒳姜蕁的,也有叫什麼綸組紫絳的,還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樣,又有叫作什麼綠荑的,還有什麼丹椒、蘼蕪、風連。如今年深歲改,人不能識,故皆象形奪名,漸漸的喚差了,也是有的【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夾批:自實注一筆,妙!】。”未及說完,賈政喝道:“誰問你來!”唬的寶玉倒退,不敢再說。這是家政初遊大觀園,在蘅蕪苑的一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強調爬藤植物。第四十回:賈母因見岸上的清廈曠朗,便問“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眾人道:“是。”賈母忙命攏岸,順著雲步石梯上去,一同進了蘅蕪 苑,只覺異香撲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蒼翠,都結了實,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愛。這次那些奇草仙藤結了果實了,果實什麼樣?像珊瑚豆子一樣。第三個條件:最好是多年生的草本,因為絳珠草要久延歲月,依據大家很熟悉,不再贅引。以上這三個條件,恰恰都吻合茜草的特徵。茜草(學名: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茜草,別名蒨草、血見愁、地蘇木、活血丹、土丹參、紅內消、小孩拳、拉拉秧子等。茜草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之一,古文獻中早有記述,多年生攀援草本,長通常可達3.5米,花冠淡黃色,花冠裂片近卵形,果球形,絳紅色轉黑。8-9月開花,10-11月結果。;生於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春、秋季採挖。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熱咯血、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等症。蘅蕪苑裡遍植一種奇草仙藤,我認為這就是“絳珠草”,顯然,現實中不會有什麼奇草仙藤,只是作者的文學創作需要的想象力罷了。
-
3 # 煙花三月醉紅塵
只是傳說中的仙草,考證它無多大意義,只是賈寶玉,林黛玉有木石情緣…故說黛玉前世是降株仙草…“木石”寶玉是石性,黛玉屬木性,前世便有特殊姻緣…
-
4 # 藝德軒2017
首先,《紅樓夢》中提到的是“絳珠草”,名字中的“珠”,是“珠穆朗瑪”的“珠”,不是“木字旁”的“株”。書中說它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草胎木質,就是草本植物。大概它的莖葉顏色有些與眾不同,顏色不是草綠,而是紫紅。後來這株草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一個女體,就是修成了一個仙女!這位仙女終日遊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
5 # 品味人生wgh
《紅樓夢》中絳株草,絳諧降,株諧珠,指黛玉是一株流眼淚的草,就是指還淚之說。再絳者,大赤也,大紅色的意思,黛玉是血淚相還,也應作者“字字寫來皆是血”之意。絳又指寶玉的“絳雲軒”,絳珠草與神瑛侍者的關係相連。還有一點,絳即為紅色,寶玉是喜歡紅色的,特別是穿紅衣服的女子,也指寶玉喜歡黛玉,非別的女子可比。
回覆列表
絳珠草是黛玉的前世,應該是上面長著小小的紅色圓形果實的草,據考證,人參就是長著珊瑚珠一樣果實的草本植物,和絳珠草最像.
絳珠草是曹雪芹原創的,《紅樓夢》一部書都充斥著紅色,絳珠也就是紅色的珠子,暗示著淚血,寓示著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慘的結局,這是作者“字字看來皆是血”的寫照。絳珠草,東北俗名紅菇孃兒,隨處可見,生地荒坡野草間,婷婷獨立有卓爾不群姿。果實絳紅鮮豔,圓潤飽滿,酸甜味美。秋霜過後,採而串之掛於房前簷下,至冬季而食用,雖三四個月而仍汁盈味美,在保溫運輸車發明以前,實寒冬達半年之久的東北地區第一討人喜歡的水果。絳珠草植株柔弱,姿態嬌豔,卓於草莽,生命短暫,於深秋最紅豔時遭寒霜遂戛然而止。也正是因此,將曹雪芹考評成是遼陽人是有道理的。(尼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