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海之雁
-
2 # 城南少主
華人大部分都是福建人,福建人踏遍世界,走到哪都有我們福建人足跡,福建人敢打敢拼,敢愛敢恨,我是福建人,我驕傲!
-
3 # 崑崙草
在馬來西亞,華人所佔的比例很高,達到七百多萬人,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那麼,馬來西亞為何有那麼多華人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中國古代,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貧苦農民為生活所迫,到南洋謀生時來到馬來西亞,在那裡開荒種地然後定居組建家庭。
2、中國古代戰爭動亂時期,百姓生活困難,為了躲避戰亂,有一部分人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一帶謀生。從此便世世代代在那裡生活定居。
3、鄭和下西洋時,部分官員和百姓出於某種原因被遺留在那裡,後來他們的子孫後代便在那裡生活。
4、荷蘭、英國等歐洲列強統治南洋時,曾招募大量華人做苦力,有很大一部分華工被帶到馬來西亞從事開礦等重體力勞動,致使那裡的華人進一步增多。
5、在中國唐朝以後的古代或近代,曾經有很多商人往返於中國和南洋之間經商,後來有些商人為方便經商便長期定居在馬來西亞。
總之,馬來西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離中國較近的距離,吸引了中國古代或近代大量的華人前往移民定居,導致了目前馬來西亞有著數量眾多的華人。
-
4 # 東小店店長001
根據2019年馬來西亞政府統計,大馬2019年人口約為3260萬人,比2018年3240萬人增加了0.62%。在公民中,巫裔人口為69.3%,華裔人口為22.8%(七百多萬),印裔及其他種族為6.9%及1%。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中國漢代,唐、宋時,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
華人大量移民馬來西亞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廷戰敗後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由於當時英國找了大量的華工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大馬華人的主要祖籍分佈在福建、廣東及海南等。
在那段時間,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華人擠在大大小小破陋不堪的船隻裡,漂泊到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現在這三個國家的華人數量大約有兩千多萬,佔到海外華人總數的一半)等東南亞的群島之上,在這片炎熱而陌生的土地上安營紮寨,建立起新的家園。
下南洋
在他鄉討生活也並不容易,初到馬來西亞的華人透過割膠、採礦、跑碼頭可以勉強維持生計,條件好一些的開家餐館或者做點小買賣,同鄉鄰里之間相互扶持,日子也能過得不錯。就這樣,他們不僅在馬來生存了下來,還建立起龐大的華人社群,華人也漸漸成長為馬來西亞僅次於馬來族的第二大種族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和其他在東南亞的華人一樣,馬來西亞的華人在歷史甚至現在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1955年,馬來西亞政府頒佈法令嚴格限制華文學校牌照的發放,並且規定所有以中文為語言媒介的學校都拿不到政府的津貼;馬來西亞被要求不在公共場合食用和售賣豬肉的同時,卻要忍耐周圍的人毫無顧忌地吃牛肉——相當多的馬來華人信奉觀音,有不吃牛肉的規矩,但卻從來沒得到過重視,超市和市場裡從來沒有停止售賣過牛肉;如今馬來政府新出臺的一些政策,比如在馬來,同一套房子房地產商會標上兩種價格,一種是給華人的,一種是給馬來人的,馬來人的價格要便宜上許多,哪怕這個樓盤的投資和建設都是由華人完成的;比如,政府規定馬來西亞的任何一家企業,強制保留30%的工作崗位給馬來人等等;郭鶴年(金龍魚老闆、北京國貿的投資人),馬來西亞首富,世界糖王!他的糖廠被當時總統夫人的親戚看上了,然後運用各種政治手段搶過去了。
因為華人在這個國家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這幾年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下降得厲害。馬來西亞獨立初期華人佔總人口大約37.2%,但由於出生率較低以及移民國外,華人佔馬來西亞人口下降至目前的22%,預估2040年馬來西亞華人比例將下滑到低於總人口20%。
最後分享一下在大陸比較知名的馬來西亞華人明星:楊紫瓊、梁靜茹、光良、曹格、朱麗倩、李心潔、李宗偉等等。
-
5 # 無風即風
不但是馬來西亞,就是東南亞一帶,至少在清末民初以前,華人都是主體民族,形成華人大量移民東南亞的原因無非有三,先說前兩個:1出海謀生、2逃跑。
一、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開啟移民海外
自唐朝起,中國進入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直到明末以前,華人的造船技術與航海事業都處於世界民族之顛。技術上的實現,使華人有了遠涉重洋移民海外的基礎。
唐宋時期,由於又沒有海禁,因此,東南沿海的華人開啟了移民海外的先聲:
“無可奈何炊甜粿,打起包裹過暹羅。”這是一首來自潮汕地區的古老民謠,據《潮州志》考證,這句歌謠記述的是南宋末年潮州人移民泰國的一段歷史。
由此可見,“崖山之亡”是華人下南洋的重要誘因,此後的歷史印證了這一點。
二、逃跑——不服少數民族統治或躲避戰亂
崖山之戰後,陸秀夫雖負幼帝蹈海而亡,但其幼子陸自立卻得以逃脫,並且帶領部分南宋遺民乘番舶渡海外逃至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島上沿海三百里的順塔地區建立順塔王國:
其中,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並以圖復興宋國,順塔王國與地方諸番共處竟然達一百多年,並且成為了南洋的一時霸主,到明永樂年間,重新與母國取得聯絡,嚮明朝進貢。
自宋末起,東南亞先後出現6個海外殖民政權和2個以華人為統治階級的地方政權——《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梁啟超。
按時間順序,八大殖民政權如下:
1、前文之順塔國——南宋,立國者江蘇人
2、現代汶萊國創始人——明初,立國者福建客家人黃森屏
元末明初中國大亂時,黃森屏率領數千同鄉避亂至今馬來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在那裡建立了屬於華人獨立統治的地方政權,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汶萊。
今天汶萊王族有黃氏代基因,因有聯姻關係。
汶萊人很敬重這位偉大的海外華人,汶萊國旗上的其中一條斜槓,就是為了紀念黃森屏與他曾經創立的政權。
歷史上,黃森屏曾經率部與汶萊土著的祖先國渤泥國抵抗過外來侵略者,可謂揚名異域、彪炳史冊。
3、飛龍國——明嘉靖,立國者潮州人
由明朝起義軍領袖張璉率領廣東與福建的起義軍餘部與部分海盜建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他率部墾殖為漁,當地人稱番舶長,後來下落不明,史冊無載。
4、明末安波那島國,今印尼大納土納群島
明末潮汕人張傑緒糾合不服滿清統治的部分南明殘兵與部分鄉勇部族遠赴海外,建立的王國,是歷史上華人在南海到達並且駐足的最遠之地。
自那時候起,該島上就一直是海外華人聚居地,直到90年代島上99%的人還是華裔,80年代末曾經謀求獨立,但失敗,今天已經被印尼政府有意識的遷走了不少,剩下50%左右。
5、古暹羅王國(涵今泰國與高棉部分地區)——清雍正年間
其國王為有潮汕人血統的泰華人鄭信,他的父親為廣東潮州澄海人鄭鏞。雍正年間,鄭鏞南渡暹羅謀生,後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後因鄭鏞早亡而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並且繼續養父之爵位,後暹羅被緬甸東籲王朝滅國,鄭信領導泰民抗緬,經過三年抗戰後期竟然神奇的成功復國。
至今,這位“鄭王”在泰國曆史上仍佔有重要地位,史稱“吞武裡大帝”,是公認的泰國曆史上的五大帝王之一。
6、宋卡王國,或稱馬來吳氏王國——清乾隆,立國者閩南人吳讓
吳讓是典型的東海沿海“下南洋”的人,他到馬來西亞謀生,因功被當地蕃王分封宋卡地區(三個洲),雖並未公開建國,但是確實是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後來逐步將國土領域擴大到馬來半島的中部地區,稱雄達129年。
7&8、清乾隆蘭芳共和國與戴燕王國,客家人的王國
兩個王國同時期,地理位置也在一起——都在今印度尼西亞佔據稱加里曼丹島
所以,嚴格來說這兩個應該是同一個國家,戴燕王國實際上是蘭芳共和國的分支。
兩國的建國者都是廣東客家人,分別是羅芳伯與吳元盛,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是海外華人政權的最大傳奇,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國之一,也是國體與制度、人口和文化最完善的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力也最大。
9、新加坡——這個不用多說了,是唯一存留至今的以華人為統治者主體及主體國民的國家,雖然是黃皮白心,但的確是貨真價實的華夏後裔。
10、番外篇:更加遠的華人政權
從以上十大海外華人政權的建立過程中,不難發現,不滿少數民族統治與明清海禁政策是今天東南亞“華人滿為桓”的主要誘因,因為,這些政權的建立者無一不是東南沿海的居民,而且尤其是被迫害嚴重的閩、客、潮三大族群——眾所周知,滿清曾下令沿海居民內遷50裡,致使原本與閩南人、潮汕人雜處的客家人被趕入深山老林,如果不是玉米與紅薯的傳入,估計早被餓死絕種了。
那麼,說好的“無非有三”之第三個原因了?
三、被賣豬仔
這裡舉三個例子以證明:
1、蘇利南——國父是華人的南美小國
1970年,荷屬蓋亞那獲得完全獨立地位後,後改國名為蘇利南,潮汕籍客家人後裔鍾亞瑟被國會選舉為首任總統,任職長達10年時間
蘇利南國土面積16.3萬平方公里,人口54萬,其中華人約1/10,大多數是160年前被陸續移民和歐美殖民者販賣過來的惠陽籍客家人,客家話為該國官方法定語言,春節為法定假期。
2、模里西斯——又一個客家人的海外樂園
被馬克吐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的小島國模里西斯,人口130萬,其中華僑30000多人,以梅縣客家人為主,而且大多數是社會上流群體,中國春節在該國同樣成為了法定節日,模里西斯幣的25盧比上為客家人朱梅麟,是模里西斯的著名經濟家,他曾組於日本侵華期間試圖組建模里西斯華人衛隊回國參與對日作戰(後改為大力捐款),是全球唯一肖像被印在他國貨幣上的華人。
模里西斯的華人,據考證,大多數是清朝期間因不滿滿清殘酷壓迫政策而外逃的人,也有部分是被歐美帝國主義販賣過來的。
-
6 # 圭海四記
隨著美洲高產作物的傳入,清代的中國,在全國各地幾乎同時發生了瘋狂的人口爆發,這種變化最直接的結果是造成人與資源的矛盾激化,加上清末國力的衰弱與列強的豪奪,中國在四個方向同時掀起了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徙。
其中,發生於南方的“下南洋”是唯一的一個出國移民行動。
而馬來西亞華人中的大部分便來自這個時期,並以福建閩南、福州、興化,廣東潮汕、梅州、惠州、四邑,海南等地方為主,更以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為主力軍。
當然,除了以上時期外,在西馬的馬六甲,還有一批更早期的華人,他們到來的時間可追溯至鄭和下西洋、明代滅亡以及清代中早期,因為來的早,很多人在當地娶妻生子,因此產生了極富南洋特色的“峇峇”和“娘惹”文化。
馬來西亞的華人數量並不是東南亞最多的,但其比例卻能排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傳統有關。
馬來西亞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西部馬來半島的馬來亞和東部加里曼丹島的沙撈越、沙巴,它們共同組成了南海的南海岸,是華人南渡之後最容易到達的區域。
早期,因歐洲人強佔了南洋諸島,並優先開發西馬,即馬六甲海峽周邊的戰略要地,當時,南來的華人不再僅限於馬六甲,先是前往檳榔嶼,後至新加坡。再之後,有了一定資源和認知的後來者,開始進入沙撈越和沙巴,當然主要的華人還是以西馬和沙撈越為主。
這正是基於地理優勢和積累的經驗,使得馬來西亞擁有眾多的華人。大概也只有馬來西亞的華人,保留最完整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他們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也不改華人的特點。
.........................................................
外記:
圭海君居住的地方,也是僑鄉,當地走出去的僑胞除了仰光外,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和沙撈越的古晉,他們回國時都能熟練運用普通話和閩南語,也能講流利的英文和馬來文,其語言能力簡直是逆天。
而在解放前後回國定居的老一輩人,有許多娶了馬來人,我們稱之為番婆,甚至有的還帶了馬來人養子回來,待其老了,除了黑一些,也完全看不出馬來人的印跡。
但其子孫後代,在三代之內基本都保留有一些遺傳記好,特別是黑色的嘴唇,然而這些並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我們似乎習慣了。
-
7 # 劉權林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的華人就開始下南洋,因為福建、廣東丘陵多,平地少,農業用地少,養活不了那麼多人,所以貧苦的人們紛紛下南洋謀生。
當時的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高棉都處於殖民統治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去開發,但當地的土著都比較懶,華人就依靠勤奮在當地立了足,生活了下來。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有大量華人,主要歸功於英國。英國雖然對殖民地剝削嚴重,對華人剝削嚴重,但足夠文明、足夠法治,對華人還算友好。但在菲律賓、印尼的華人,經常遭受西班牙、荷蘭殖民者的屠殺,所以人口要少的多。
英國也給馬來西亞帶去了法治和現代政治文明,這樣馬來西亞獨立後形成了民主政體,雖然歧視華人,但也沒有屠殺華人,沒有消滅華人文化。而印尼在獨立後對華人屠殺和對華人文化的消滅要嚴重的多。
而且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經濟比較發達,相比較法屬越南、荷屬印尼的經濟比較差,吸收的華人數量自然也比不上馬來西亞。
越南的華人,在二戰後還是由很多,到1951年,越南華人有150萬人,但現在越南只有80萬華人。越共上臺後,因為華人都比較有錢,都是資本家,所以都被抄家了,於是造成大規模的華人難民,中國接收了大部分這些華人難民,香港也接收了大量越南華人難民。
-
8 # 周悅芳華
目前馬來西亞有3100多萬人口,馬來人是大多數,佔了68%,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佔總人口的24%,大概有700來萬。
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上第二大海外華人群體,僅次於泰國華人。他們大多是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中葉的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的後代。
自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以來,華人人口在其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下降,從1957年的38% 到如今已不足24%。
馬來西亞華人幾百年來,透過通婚與當地人充分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同時也比較完整的保留了祖先的傳統與文化,所以有些在中國大陸現在比較少見的傳統文化儀式,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卻依然能夠找到。
-
9 # 湘平古珍郵館
不光是馬來西亞,整個東南亞(包括新加坡、菲律賓)等“南洋”地區都有許多華人。其中尤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二國的華人最多。
華人去馬來西亞最早開始於唐朝,尤其是從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間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過去的華人後裔特多。
以上是英屬時期的北婆羅洲郵票就帶有中文金額,可見當時北婆羅洲華人很多。
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近代去南洋的華人大都是鴉片戰爭之後過去的,當時華人的地位極低,許多人都不敢自稱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華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
近代的柔佛王國包括今天的新加坡及馬六甲地區,這個地區華人很多,當時英屬柔佛王國的郵票上也有中文金額。
馬來西亞屬於多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幾乎都是同時抵達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並不是馬來人,其實馬來人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入馬來西亞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開始,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導致很多人認為馬來西亞人就是指馬來人。
-
10 # 千佛山車神
從明朝開始,就有大量的華人從兩廣、福建和海南等地移民到今天的馬來西亞,形成了今天的大馬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又稱“大馬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目前有750萬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
(在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手持馬來西亞國旗入場的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
大馬華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據《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馬來半島屈都昆地區。到了元朝時已經有成規模的華人在當地定居。
而華人真正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在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由於當時英國剛剛拿下馬來西亞不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而離馬來西亞不遠的中國正是英華人看中的人力富礦。
於是英國趁清帝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之際,迫使清廷簽署的《北京條約》中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
此後,英華人從東南沿海附近招募大量的華工前往馬來亞半島從事挖礦和種植等。
因為華人吃苦耐勞,聰明能幹,迅速在當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馬來西亞最富有的族群。
當時的大馬華人都對中國抱有強烈的愛國情緒,特別是在抗戰初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為國家捐錢捐物,甚至有許多人直接回國投身抗戰。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人將炮口對準了東南亞,在偷襲珍珠港後攻佔了英屬馬來西亞,並對當地的華人進行了殘酷的報復。
日本在統治馬來西亞時開始扶持當地馬來人,華人政治地位開始下降。
二戰後,英國無力維繫在海外的殖民統治,1963年,馬來亞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政權落入了馬來人手中。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移民,到馬來西亞獨立之時,華人已經佔到了當地人口總數的一般以上,與當地的馬來人在權力分配上產生劇烈衝突。
而把持政權的馬來人則推行“馬來人至上”原則,處處打壓華人。為了消減華人力量,馬來西亞還將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從聯邦中開除,以降低華人比例。
(1965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含淚宣佈獨立,真是哭著獨立的)
在隨後的半個世紀中,由於華人生育率較低,華人的人口比例持續降低,預計到2040年將跌破20%。
今天的大馬華人在社會上遭受著各種的不公待遇,但是華人依舊堅持中華傳統文化,在當地興辦大量的中文學校,頑強地傳承著華人歷史。
(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
-
11 # 蜈蚣海
為什麼東南亞華人不應該多 北韓半島的華人都自立為北韓族了 日本列島的都稱和族 越南地區的 不能用南越國號 只能用越南為名 只有在大陸倆河流域的留守華人自稱天朝上國
-
12 # 天色文創
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馬來西亞人、大馬華裔)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華人是馬來西亞除馬來族以外的最大族群總人口640萬人(2010年)。
梁靜茹就是馬來西亞華人
鄭和下西洋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華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鴉片戰爭後的下南洋——大量華人移民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
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大量的華人下南洋,充分地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挪活,哪裡有生存的機會,就應該去往哪裡。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
13 # Robin—yan
我去過好多趟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做生意的基本都是華人,政府機關國企都是馬來人,司機建築工等都是印度人。可以說華人掌握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華人基本上都會講中文,有次去便利店買東西馬幣不夠了,售貨員是馬來人無法溝通,正一籌莫展時,進來了一個華人我用人民幣兌換了100馬幣才買單。在檳城、居林等地接觸了很多華人,他們對中國非常認同,為中國越來越強大而自豪。總之,華人去馬來西亞感覺跟國內一樣,好親切!
-
14 # HuiNanHistory
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是從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遷徙到當地的移民後裔。
事實上,早自明、清以來至民國的數百年間,中國海外移民的數量就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特別是在清朝時期,朝廷還開放了海外移民的禁令。例如,乾隆十九年(1755)清朝取締出海商人回國的時間限制:
大學士公傅恆等議覆、兩廣總督楊應琚等議、福建巡撫陳宏謀奏、內地販洋人等。定以三年為限。三年不歸。不許再回原籍一摺。據稱、現在開洋貿易之民。源源不絕。如三年後、不準回籍。則少逾時限。即不得返歸故土。應仍令船戶查明緣由。出具保結。準其搭船回籍等語。臣等酌議、請交各該督撫等。凡出洋貿易之人。無論年分遠近。概準回籍。仍令於沿海地方。出示曉諭。令其不必遲疑觀望。至於責成船戶、出具保結之處。應如所議辦理。其自番地回籍、攜有貲貨者。如地方官役藉端索擾。該上司訪參治罪。從之。在這條政策的影響下,福建、廣東等地的商民不再受到回籍時間的限制,他們由此可以選擇在東南亞與原籍兩地安家。
馬來西亞華人移民數量的增加還與鴉片戰爭以來的氛圍有所關聯。由於形勢動盪不安,福建、兩廣地區的人民流離失所,頻頻為生計所困。因此,瀕海地區的居民紛紛選擇出海下南洋謀生,這時期的海外移民很多都是契約工人。
根據資料統計,在1881-1910年間,英國統治的東南亞殖民地(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榔嶼)共有移民830萬,其中多數都是來自閩粵等地的華人。
回覆列表
那是清未丶民國時期國動盪民不聊生,東南沿海一帶的民眾(難民)紛紛下南洋謀生,我村大部分男人都去了南洋(新加坡丶馬來西亞丶印尼、越南、泰國等)後來個別人發迖但大部分人後來不知死活斷了音信,我爺爺沒有音信丶我二爺孤獨一人老了就在歺館洗碗後來不知音信,那歷史是華人的苦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