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布先生在燕郊

    城市公共空間的土地不是免費的。

    一個新行業如果能拿到免費的城市土地使用,那就是有大哥罩。

    一旦大哥不罩了,或者大哥要罩別人了,或者大哥要開始收費了,則行業真實的業態現出原形。

    這行的利潤,就是來自免費的公共空間土地。

    大家競爭的,不是共享單車,而是誰能免費使用公共空間的土地。

  • 2 # 財智成功

    任何商業模式,都要解決盈利問題,除非有補貼或者持續不斷的資金注入。

    共享單車確實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但是存在如下缺陷:

    1、維護成本過高,人為損壞嚴重;

    2、夏季太熱時、冬季或天氣不好時使用率將急劇降低;

    3、提價後與公車相比沒有優勢,還沒公共交通方式更舒適;

    4、年輕人普遍越來越宅,手機依賴過重,騎車影響玩手機;

    過高的運營成本,受天氣影響太大,不提價難以彌補虧損,提價損失市場。共享單車提價後與公共交通相比價格已經沒有明顯優勢,速度又不快,消費者還不如在車站玩會手機,等公車來了上車繼續玩,不影響玩手機還能更快到目的地。

    沒有資本會高尚到把寶貴的資金都去打了水漂,與其等著遙遙無期的盈利,不如多投幾個更有錢途的專案,儘快把虧損抹平。

    公司持續虧損可以變賣資產,當虧無可虧時,就只有破產一條路。

    就跟一個人一樣,每天吃飯運動,就能積攢生命能量,一場大病來臨時,有人能夠快速痊癒,有人就會撐不過去。大病是虧損,能否撐得住還得看實力,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時代改變了,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坐公交和地鐵不影響玩手機,相當於時間同時有兩個用途,既滿足了出行需要,又滿足了娛樂需求。騎共享單車雖然也能聽音樂或者相聲,顯然沒有視訊或者遊戲更有趣。

    共享單車並沒有違背什麼經濟規律,只是在現實因素下,無法實現盈利,自然會損失市場。今後或者只能區域性生存,或者變身公益事業,或者乾脆徹底退出,打翻身仗的可能很小很小。

  • 3 # 股市人生光頭強

    當前社會出門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車,飛機,輪船,列車,但這一些交通工具到了目的地,尤其是到了城市後,他們都不太適用,即使是汽車也有受制於環保,停車難,車多路窄,行車雄,辦完事後尋車麻煩的痛楚。由此,共亨單車就有效地解決了人們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

    然而隨著人們對共享單車的一致認同,普遍贊同時卻逐漸貌似被"遺棄",究其原因,根源不是這個既方便又實用的新生事物被遺棄,而是它違背了"供過於求的經濟規律。

    由於人們對共享單車一遍讚譽,於是共享單車就如同雨後春筍般應用而生,先後出現了諸如摩拜,OF0小黃,小鳴,小藍,優拜,永安,小驢,酷騎,小櫻單車……等等眾多單車公司,其中有很多單車公司在同—城市並存,而且各家都無節制投放,據專家推算某座城市的共享單車最高保有量最多隻能有三千萬,而由於無節制投放,最後城面上能出現六千萬輛,甚至八千萬輛,從而人為地出現了"供遠大於求",由於供方過旺,單輛車使用頻次必然大幅下降,從而就出現了,共亨單車被遺棄的假象。

    總之當前的共享單車不是由於人們不需要它了而遺棄,而是因為它違背了"供過於求"的經濟規律,而形成被遺棄的假象。

  • 4 # 盛廣學雜家雜論

    看來,共享單車的問題也具有普遍性。新事物層出不窮,共享單車還在路上,共享汽車在大城市裡又出現了。共享汽車的命運,我看也好不到哪兒去,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共享汽車如果遭難,損失可就大的多了!單車,壞了,是經濟損失,可能把人摔傷;汽車,壞了,是大經濟損失,可能把人撞死,那可就麻煩大了!所以,我說,在兩個條件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所謂,共享,還是“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 5 # 益寧商業思考

    與其說違背了什麼經濟規律,不如說它低估了人類的劣更性。

    人們騎車都喜歡便宜,最好是不要錢,所以車子只能是不斷優惠來吸取使用者,但這麼多競爭對手,什麼時候才能夠打贏對方呢,只能不斷燒錢,極易走向資金鍊斷裂。

    不是自己家的東西,都不會太愛惜,共享單車是大家都在騎,又不是自己家的,就會隨意一點,一些高高的馬路牙子說下去就下去了,磕壞了也不心疼,最終會導致極大的損耗。

    再者,車子大家都在騎,有些素質低下的人想著扛一輛回去,把鎖拆了,也沒人知道,曾經在很多工地上都有被拆了鎖的小黃車。

    所以很多時候,其實不是違背經濟規律而導致的企業走向衰落,而是違背了人的本性,刻意去迎合人的劣根性,導致企業走向了滅亡。

  • 6 # 投資與修行

    人類的進化史,就像是一個輪迴。歐洲人發明了單車,但中國才是名副其實的“單車王國”。攝影家王文瀾在《單車的日子》中曾以“流動的長城”形容80年代-90年代中國城市出現的單車流,調侃稱“如果你想讓人們驚訝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說自己不會騎單車。”共享單車的出現,把昔日的“單車王國”盛景再次拉回到公眾視野中來。

    2014年8月,ofo成立,2015年1月,摩拜成立,2015年5月,國內第一輛共享單車ofo投放到北大校園,正式掀開了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瘋狂序幕。隨後,在風口和資本的催化下,各種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在全國範圍內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顏色革命”,一時間江湖笑稱“共享單車車身顏色快不夠用了。公開報道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達到2300萬輛,覆蓋200多個城市。同時,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達258億元。共享單車投放速度之快,資本融資金額之巨大,令人咂舌。

    因瘋狂而開始,必以瘋狂而結束,共享單車也不例外。2017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在沒有太多徵兆的情況下,快速跌入峭壁邊緣,倒閉潮此起彼伏,悟空單車、小鳴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紛紛宣佈關閉。據交通運輸部的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共有77家共享單車企業,其中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佔比超過25%。2018年,外部經濟環境陡然下行,一級市場越來越難融到資,共享單車們持續加速死去,資本寵兒、行業頭牌ofo也難逃厄運。2018年年末,ofo被爆出押金難退,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資金鍊困境下,ofo頻傳運營停滯、戰線收縮、融資不力等訊息,這家明星企業明顯在提前進入死亡倒計時,末日黃昏已不再遙遠。

    風口總是短暫,泡沫總會過去,“顏色革命”失敗過後,隨處可見的單車是唯一留下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已然變成了廢銅爛鐵,沉澱了上百億的資金,憑空消散了鉅額的財富。

    經濟學常識——“公地的悲劇”

    1968年,英國加勒特·哈定教授(Garrett Hardin)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文章,首次提出“公地的悲劇”這一理論,文中講到,英國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中劃出了一片尚未耕種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一件造福於民的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希望養儘可能多的牛羊。隨著牛羊數量無節制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最終悲劇發生,草場荒蕪、牛羊全部餓死。

    “公地的悲劇”,也叫公有資源的災難。在公共牧場中,牧民每增加一隻羊意味著收入的對應提高,但卻不需要承擔任何草場放牧的成本,作為理性人,最優選擇一定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馴養足夠多的羊。當每個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公共資源就被過度使用,最終所有的人都沒法再享受“免費的午餐”了。

    如何解決“公地的悲劇”呢?到目前為止尚不存在普適的解決方案。一般有兩種解決思路或措施,一種為界定產權,讓私人負責管理、運營和維護公共牧場,並對放牧者徵收跟羊數量對應的費用;另一種是政府介入公共牧場的管理,政府對每戶放牧羊群數量進行相應的限制,以保持草場的自我可迴圈。

    私人資本都是逐利的,而很多帶有福利性質的公共品,如公共單車、公交、地鐵、公園等,往往具有低利潤率、盈利週期長等特性,很難滿足私人資本對於利潤和時間的要求,使得第一種通過界定產權,並由私人管理和運營的方案變得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公共品提供方一般為政府部門,並由國家財政或者地方財政來最終買單。

    共享單車難以跨越的“陷阱”

    公共品領域很容易發生“公地的悲劇”,而從本質上看,共享單車就是一種“公共品”。回顧經濟學理論,公共品通常具有兩大基本特性,一是收費低或不收費,二是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某一公共品不能人為的排除他人使用。比如公園的長椅,人人都可以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共享單車也具有上述特點,一是收費低,單次騎行收費1元錢;二是不具有非排他性,使用者付費後,僅僅獲得某一時段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因此在交車後,無法阻止他人繼續使用。

    共享單車的公共品本質、低廉的使用費用,外加在用車和交車環節的缺乏監管,使得單車的侵佔和毀損成本極低,導致“公地的悲劇”很容易發生。公共牧場很容易被過度放牧所吞噬,同樣,共享單車類似於公共牧場,使用者類似於羊群,共享單車也很容易被過度使用、損害而陷入運營困境。

    人性是理性、貪婪與自私的,共享單車使用者付費之後,第一選擇肯定是儘可能多的方便自己,不愛護單車、隨意停放車、甚至據為己有等行為屢見不鮮,單車的損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放開,很快,壞車現象大範圍出現,“公地的悲劇”愈演愈烈。

    2017年上半年之前,共享單車並沒有出現如此明顯的“公地的悲劇”,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整個市場的供給在不斷擴大,各大共享單車廠商跑馬圈地,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單車投放。而步入2018年,由於資本寒冬引發的資金枯竭,眾多廠商已經沒錢繼續向市場投放單車了,由於侵佔、毀損、自然折舊等因素,市場上可用單車數量快速下降,“公地的悲劇”這一矛盾愈發凸顯。

    因此,共享單車模式出現問題,現在看來是必然的,因為違反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忽略了人性是貪婪、自私的弱點,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註定將在“公地的悲劇”這一泥潭中擱淺。可以說,共享單車的潰敗,是“公地的悲劇”在當今商業實踐中的最形象最生動的一個案例。

  • 7 # 產業經濟研究

    共享單車其實沒有解決產品迅速折舊的問題,在推廣過程中,使用率還是不錯的,但是一輛造價幾千元的車輛,日晒雨淋,被人損壞,可能幾個月就不能使用了。

    而運營公司錯誤的估計了市場成長的速度。大批量的在開始沒有測試的區域投入大量的產品進入市場。大量的運維費用直接就把企業壓垮了。

    共享單車還是會存在,就是不會那麼大的佔有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黃金持有量世界第一,為什麼會成為政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