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燈箜
-
2 # 經常用了
據外國媒體報道,和現今觀星者喜歡觀賞彗星的熱潮不同,古代人對彗星可是深惡痛覺,認為它們是會帶來厄運的掃帚星,恨不得終身都沒有彗星出現。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室的阿伯特等研究學者認為,約1500年前的西元536年前後,歐洲曾經歷過一場饑荒,這場饑荒可能與著名的哈雷彗星有關。這個研究,使得古代人普遍害怕這些掃帚星現象,有了科學而正當的理由。
彗星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一路在軌道上遺留塵埃粒子,尤其是近日點前後時最盛。如果這些塵埃粒子一次性大量進入地球大氣,可能會使地球明顯降溫而使得氣候大變,進而導致大範圍的乾旱、農物欠收,緊接著就是大饑荒。
一場以他名字命名的瘟疫,曾殺死1億多人。這些科學家相信,在西元541~542年發生的拜占庭帝國事件,出現了讓整個歐洲都淪陷黑死病,並導致強盛的羅馬帝國被徹底摧毀。
根據在格陵蘭島取得冰核分析結果,在西元533年至540年的這段時間,有大量塵埃落入地球大氣。阿伯特等人相信,這些塵埃來自寶瓶座Eta流星雨,而寶瓶座Eta流星雨的母彗星則是哈雷彗星。
這些塵埃落入地球大氣後,可能在西元533年時致使大氣稍微溫度下降,但是同樣現象卻無法解釋西元536~537年全球大氣溫度降了約攝氏3度之多的情況。
阿伯特表示,其中一種解釋方式是有某個大東西撞擊到地球海洋,並宣稱她已經找到相關證據能支援她的說法,亦即格陵蘭冰核中含有微小熱帶海洋生物的化石。若有來自如哈雷彗星等地外天體的撞擊,有可能將這些低緯度海洋中的生物衝擊到格陵蘭這樣的高緯度地區去。
做為天字第一號短週期彗星的哈雷彗星,繞太陽公轉一週約需75年,上一次迴歸是在1986年,下一次則在2061年。英國天文學家愛得蒙-哈雷檢視彗星記錄時,發現西元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彗星似乎是同一顆,後精確認為真,成為第一顆確認有周期性、會定時回來拜訪地球和太陽的彗星,後人於是將這顆彗星稱為哈雷彗星。
類似的理論,在今年8月時,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學者就曾提出:1萬2900年前一場天體撞擊事件,可能間接導致北美地區Clovis文化滅絕。在他們研究的格陵蘭冰核中,因撞擊留下的鉑元素層,剛好就處在全球氣候驟然下降許多的大寒時期,因此被視為天體撞擊影響地球氣候變遷的證據之一。
所以,說不定西元536年的歐洲大饑荒,真的是哈雷彗星不小心搞出來的!
1758年初,法國天文臺的梅西葉就動手觀測了。1759年1月21日,他終於找到了這顆彗星。遺憾的是首次觀測到彗星迴歸的光榮並不屬於他。原來1758年聖誕之夜德國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農民天文愛好者已捷足先登,發現了迴歸的彗星。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過近日點,正是克雷荷預告的一個月前。此時,哈雷已長眠地下。科學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們對科學的貢獻卻永世長存。
雷彗星每76年迴歸一次,絕大部分時間深居在太陽系的邊陲,即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也難以搜尋到它的身影。地球人只有在它迴歸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能夠見到它。一個人很少能兩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壽星才有機會,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學語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蹣跚的晚年了。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轉週期為75年或76年, 但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幾個76年得到它的精確迴歸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週期變更,陷入一個又一個迴圈。非重力效果如靠近太陽時大量蒸發等也扮演了使它週期變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轉週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間變化。最近的近日點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年。
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是逆向的,與黃道面呈18度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樣,偏心率較大。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約為16x8x7.5千米,反射率僅為0.03,使它比煤還暗,成為太陽系中最暗物體之一。彗核又醜又髒,像一個帶殼的花生,更如一個烤糊了的土豆。表皮裂紋累累,皺皺疤疤,髒黑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它最長處 16公里,最寬處和最厚處各約8.2公里和7.5公里,質量約為3000億噸,體積約500立方公里。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約1克/立方厘米,說明它多孔,可能是因為在冰昇華後,大部份塵埃都留了下來所致。哈雷彗星的表面比煤灰還黑,這讓它大量的吸收太陽的輻射而使溫度為30~100℃。彗核表面至少有5~7個地方在不斷向外拋射塵埃和氣體。
彗核漸漸靠近太陽了,表面開始受熱而汽化,於是冬眠的彗星進入生命的活躍期。反射Sunny和自身受激發光使它披上了輝煌燦爛的外衣。中間那團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朧而蓬鬆的氣體包層是彗發,邊緣還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氫雲,它們共同組成了怒髮衝冠的彗頭。光焰噴薄的太陽,照耀著轄區的每一寸空間,同時拋射出源源不斷的亞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陽風。彗星上弱不禁風的塵埃和揮發物質便在太陽風的吹拂和光的壓力下,拖出一條明亮的大尾巴來。難怪離太陽越近,尾巴越長,不管走到何處,尾巴總是指向揹著太陽的一面。當它辭別自己的主宰再次遠行時,尾巴已經成了照耀路程的一盞車燈了。
哈雷彗星在1910年迴歸時,許多地方曾舉行了世界末日集會,人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恐怖,等待地球和哈雷彗星相遭遇。直到5月19日地球安然無恙地穿過彗尾,這種杞人之憂才告結束。原來彗尾是比實驗室裡製造的真空更為空虛的稀薄氣體,科學家把彗星比做“空口袋”,“看得見的烏有”。
-
3 # 致青春一切美好
哈雷彗星和地球一樣,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不同的是,地球是行星,公轉軌道近似圓形,公轉週期是1年;而哈雷彗星是彗星,它的的公轉軌道是橢圓的,公轉週期是76年.
哈雷彗星是在太陽系邊緣的彗星母團中形成,受到太陽的引力所以從太陽系邊緣向內部運動,繞過太陽後再回到太陽系邊緣的彗星母團.哈雷計算彗星軌道時曾預言這顆彗星將在1759年再次出現,事實證明了他的預測,隨後天文學家便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以紀念哈雷在這方面的貢獻.
-
4 # 寒蕭99
這是因為哈雷彗星的軌道週期是76年啊。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類天體,通常是帶有大量液體和氣體的小天體,由於分佈在距離太陽比較遠的位置,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星體上的液體都是固態的,氣體也被封閉在固體之中。所以,彗星也被稱為髒雪球,就像一個含有大量岩石和塵埃的雪球一樣。
在受到一些引力的干涉後,一些彗星的軌道就會改變,然後進入靠近太陽的位置。所以,彗星的軌道偏心率都比較大,也就是更像一個橢圓形,這樣彗星的軌道週期一般都比較長。
根據彗星所在位置的不同,一般也分為短週期彗星,週期一般小於200年;長週期彗星,有的週期可長達上千年。另外還有非週期彗星,也就是靠近太陽一次之後,就不會再回來了,其軌道就離開太陽系了。
哈雷彗星的軌道屬於短週期彗星,關於這顆彗星的記錄,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最早記錄哈雷彗星的是中國人,是公元前613年的一次迴歸。最完整的哈雷彗星的記錄也是在中國,每一次的迴歸都可以找到記錄。
但是,雖然最早和最完整的記錄都在中國,卻沒有被華人命名。這是因為雖然有這麼完整的記錄,卻沒有人判定這是同一顆彗星,更沒有人計算這顆彗星的軌道週期。而是英華人艾德蒙 哈雷在1695年確認了這顆彗星的週期,並預言了下一次的迴歸時間。最終這顆彗星以哈雷的名字命名了。
回覆列表
哈雷慧星是一顆被預測出時間而且經證實的大彗星。1705年,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根據牛頓最新的運動定律,預言了這顆在1531,1607和1682年被看到的彗星能在1758年迴歸,雖然哈雷於1742年去世,但這顆彗星卻如期在1759年重新回來了。為了紀念哈雷,人們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顆彗星。
哈雷的平均公轉週期為76年,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幾個76年得到它的精確迴歸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週期變更,陷入一個又一個迴圈。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陽時大量蒸發)也扮演了使它週期變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轉週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間變化。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約為16x8x8 千米。它在眾多彗星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又大又活躍,且軌道明確規律。這使得Giotto飛行器(ESA所有)瞄準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它無法代表其他彗星所具有的共性。
哈雷彗星將在2061年返回內層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