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幾千年的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2
回覆列表
  • 1 # 晨楓TV

    器為茶之父。茶器的歷史由來已有,早在西漢時就有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

    茶葉不斷地演變著,從藥用轉為飲用,從蒸青轉到炒青。茶具,跟著茶葉的步伐與製作工藝的進步,做得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多樣化,從早期的從青瓷至建盞,從青花到玻璃。

  • 2 # 亞洲食學論壇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起源至少六七千萬年曆史,茶的發現和使用大約有四五千年了。這樣一段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沉澱出的茶文化內容自然十分豐厚。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最初利用是在野生採集活動中的。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指的是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它的藥用價值。但是,要不是可以常用的飲品。巴蜀地區,為發生疫疾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這種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他們的飲茶習慣,所以他們喜歡煎茶來除障氣解毒,逐漸就變成了一種日常飲料,可以認為這是茶文化的起源。 當荼由藥物轉為日常飲品,嚴格意義上的“茶”便產生了,典型標誌是chá讀音的出現。

    二、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歷史上劃時代時期,是重要的形成階段。以唐陸羽《茶經》的出現為標誌,《茶經》首次把飲茶作為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造了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等一套中國茶藝,而且還關注茶的“精神”,強調茶人的品格、思想、情操,把飲茶當作一種自我修行、鍛鍊意志和陶冶情操的方式。這就是唐代茶文化最重要的內容表現。

    茶文化之所以能在唐代形成,這和它的起源一樣,有一定的契機和因素導致的。 第一:與佛教有關,與禪宗的興盛關係密切。佛教主張佛在內心,提倡靜心,坐禪,那麼又能解渴又能提神的茶,就成為僧人鍾愛的選擇。而寺院有常建在名山秀水之間,種茶很多,僧人們把就把茶和自身需要的修身養性精神結合起來了; 第二,與唐代的科舉制度有關,每到會師的時候,考生和監考官都非常的疲勞,朝廷會命人送來茶水和點心。舉子們來自四面八方,傳播快,加之朝廷朝提倡飲茶之風,茶便很快從文人士大夫中間流行起來; 第三,與唐代詩風大盛有關。唐代詩歌極為繁盛,詩人要激發文思,需要提神,有的是以酒助興,那不會飲酒的,就以茶來提神; 第四,茶文化的形成,應該還和唐代貢茶的興起,以及中唐以後的禁酒政策有關。貢茶促進了名茶和茶具的發展,而禁酒使得很多人轉向飲茶。中國的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環境和特定的政治,經濟情勢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三、茶文化的拓展

    從五代到宋遼金可以說是茶文化的拓展時期。從地域層面上看大大超過了唐代,社會層面也有擴充套件,看唐代基本是僧人、道士、文人,而宋代那是向上下兩層拓展,一方面宮廷茶文化繁榮,宋太祖時好飲茶,宋徽宗作《大觀茶論》;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興起,茶館變多,經常有集體品評茶的活動比賽。 但是宋代的茶文化有一個表現就是:茶藝變得繁瑣、奢侈,過於追求工藝和茶的品質,比起唐代深刻的茶文化精神差了點兒。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曲折發展期。這和政治變化有很大關係。北方少數民族很少飲茶,沒那慢條斯理的品茶心思,再者漢族文人面對國土破碎,飲茶也是消愁的心思,所以文化層面簡單些,茶藝又走向簡約,講求茶的自然,似乎來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末清初,那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茶風趨向纖弱。隨著傳統制度的衰落,文人無可挽救的悲觀心理,茶文化也和文人心境一樣,逐漸脫離現實和大眾,含有一種寄託超然情緒在其中。而且這個時候文人也沒有雅興和心情去品茶了,唐宋以來文人領導茶文化的地位基本結束了。但是演變了幾千年的茶文化早已滲透到人民大眾之中,深入人心,與人們的生活、倫常日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這種文化感知的深入已經不可能撼動了,今天走進茶館,或者在家品一壺茶,總有別於喝碳酸飲料是不是?

    GSN

  • 3 # 楊多傑

    談及茶文化,離不開的朝代是唐朝。

    中國文化有許多重大的領域,均是奠基於唐朝,茶文化也不例外。茶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提升到了“琴棋書畫茶”的“茶”,就是在這個時期。

    茶開始往文化層面走,離不開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茶聖陸羽。

    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茶詩《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中寫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當時採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燒竹煮泉為世誇……”

    陸羽一生嗜茶,寫出全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

    影響了中國甚至全世界的茶文化程序。唐代之前雖然也飲茶,但從未出現過一本專門寫茶的書籍,自陸羽之後才漸漸開始有文人重視茶,有了其他的與茶有關的著作。

    其次,唐代禪宗大興,是世界坡腳尤其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佛家以為飲茶一可提神醒腦,二克養胃調心,三可節制慾望。

    而禪宗則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新見性為總之。高僧懷海的《百丈清規》提出農禪思想,規定了茶在佛理中的思想和實踐,由此得到僧人寺廟的認可和接納,由此加大了傳播面。

    再者,科舉制度也使得人們更傾向於這個有約束力和控制的飲料。

    古代很多文人借酒吟詩,但酒讓人狂歡放鬆時,也給人帶來負面影響,讓人亂了心。但咖啡沒傳入中國的時候,茶無疑是最易提神的飲品。能與讀書人唇齒相依也是茶文化能在唐代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庸》中寫道: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字尾“文化”二字,正式與天地化育之不足互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

  • 4 # 煮茶聞書香

    茶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從茶樹種植一直到品飲的過程的文化,同時對茶的記載,描述和書畫詩詞,和茶藝表演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同時對茶的功效的研究和推廣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對現象的總結,茶道在日本是以規範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以茶為載體,讓人在一杯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的短暫。

    中國的茶文化所要體現的是天人合一,是透過飲茶,品茶從而對茶從藥用,解渴到品茗帶給人一種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精神層面的過程。

    我對茶文化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茶的理解與熱愛之上的,沒有對茶的理解,沒有對從一片樹葉到茶杯裡一杯茶的探究,茶文化也就無從談起。

    喝茶,離不開茶桌,茶器,與茶有關的茶空間,空間裡的琴棋書畫詩,空間裡的意境與音樂的體現,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 5 # 茶靠譜
    第一條

    茶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茶農把茶種好,茶企把茶制好,茶商把茶賣好,茶藝師把茶泡好,茶客好好享受一杯茶。如果偏離了這個基礎來談茶文化的,都是耍流氓。

    第二條

    從神農本草經開始, 到唐代陳藏器的的本草拾遺,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再到現代生物化學和醫藥學,中國的茶文化,始終都是一種特性,那就是藥香文化。因為藥用價值和功效,它具有較高的位置,甚至成為供品。也是因為它的這一特性,常常又被商業所綁架與利用。

    第三條

    茶藝是茶文化的一種,它具有兩種傾向:表演性質的茶藝,這是一種秀場文化,茶藝是商業利益訴求或者文化教育訴求的載體。另外是純粹為飲茶服務的茶藝,目的是營造更好的環境、製造更貼切的氛圍、泡出更有感覺的茶湯來。兩種茶藝都有其意義。但秀場性質的茶藝過頭了,會傷害到茶道本身。

    第四條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現在來看,歐洲有了自己的品茶習慣(下午茶),日本有了自己的更像信仰一樣的茶道(雖然它的源頭在中國,在中國的徑山寺),而我們自己的茶文化,卻被商業利益面前有點力不從心。

    第五條

    茶文化是一種廉潔的文化。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現在的茶葉炒作,天價茶頻頻出現,茶社交被過度看重過度利用,這種廉潔的屬性是否還那麼有說服力,值得深思。

    第六條

    茶的文化,根本上,是人的文化。人的修心養性,人的素質提升,是茶文化的根本意義。如果茶文化變成只有形式,只有玄虛,只有商業,那麼茶文化就會被這種偽劣的“茶文化”趕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茉莉花茶好喝,還是綠茶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