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菁菁一家的房車之旅

    在國內想了解少數民族一定要來雲南,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豐富的省份,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帶孩子來了解主要少數民族,經歷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瞭解基諾族原來是舅舅養孩子

    第一次知道摩梭人原來走婚也可以對愛情專一

    第一次在緬甸人手裡淘了幾萬珠寶

    第一次在哈尼族因為手工“被騙”了

    第一次在白族嘗試扎染做了門簾

    第一次在傣族和當地人玩潑水節

  • 2 # 閒雲野鶴走天涯

    四個字:特色,讓利。需要精準定位少數民族特色,最大限度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山水風光文化,沙漠文化,草原文化,穿衣美食,婚喪嫁娶,堅持傳統,原生態。最傳統的就是少數民族最有價值的原始文化。思想可以改變,原始生態環境不能變。旅遊研學推廣除了行政手段外,更離不開少數民族自身完整的把自己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好,文化傳承繼承和發揚好,讓利於民,使得人們願意去研究和實踐,做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

  • 3 # 穿上漢服的馬鬼

    透過他們的節日,美食,舞蹈,住宿……。來把他們民族的特色推廣出去,只要要是正宗的,都會有人喜歡的!

  • 4 # 華旅頻道

    我認為要把少數民族特色旅遊研學推廣起來,重要的是突出特色二字。但總起來講,還需要注意很多問題。下面我就詳細論述我本人的觀點。

    第一,突出少數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何為特色呢?就是我有別人沒有,別人要學習要照搬照抄,沒有我的好。意思是我這裡的才是最早的,最根本的,最精華的。55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服飾以及美食等。但這些需要我們挖掘和開發,把這些稀有的特色擺到遊客和消費者面前來,就算是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就這第一步並不好走。特色就要稀缺,能夠吸引人,很多地方雖然有特色文化和產品,但是不專不精,沒有精華和內涵,也就達不到吸引遊客和消費者。這需要開發者認真總結當地實際情況,和地域實際相結合,把特色做精做強。

    第二,我們的特色做起來了,還有一個關鍵的環節,那就是宣傳。你不宣傳,做的再好也沒有人知道,也就不會產生價值。不要小看宣傳有多麼簡單,其實宣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宣傳不好就會成為冷門特色,無人問津,毫無意義。要宣傳就得讓別人真正地認識當地的特色文化。別人都不理解,你在怎麼宣傳都是無用功。

    第三,前兩個條件滿足了,需要花錢的地方就要我們想辦法了,接下來需要便利的交通環境來做保障。交通不便利,人們就很難到當地來旅遊。而交通需要花錢建設,包括高鐵,公路,航空等。有了便利的交通,人們才會考慮來當地旅遊的。交通環境至關重要,這需要當地政府和上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綜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望題主可以參考。

  • 5 # 吃喝玩樂談養生

    這個我認為基本思路是:立足自身,依靠政府,拓展思路,多方合作!重點體現在一個特色上

    怎麼理解呢?

    立足自身,就是要發掘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沒有底蘊,靠人為的打造,天生就缺乏吸引力,什麼是底蘊?少數民族的起源,變更,語言,文字,生活習慣,習俗,…等等都是一個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特色內容

    依靠政府,就是說你搞旅遊,搞開發,還必須取得政府得認可和支援,從法律規定上要站得住腳,不能想怎麼搞怎麼搞,最好取得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援

    拓展思路,就是要與現在的社會背景相結合,舉個例子,你得保留有少數民族的特色,又不能讓過來遊學的人因為要適應你的習慣而感覺很難受,還得把少數民族特色的東西融入一些現代元素,增強吸引力

    多方合作,那就是要與學校,單位,私人團體等有合作資質和潛力的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吸引他們來投資,來入股,來運作

    當然,還有很多具體的思路和細節,如果感興趣,可以私下探討

  • 6 # 九寨溝索朗

    從1995年國家旅遊局推出的“民俗風情遊”到2002年推出“中國民間藝術遊”,標誌著以民俗為主題的文化旅遊在中國蓬勃興起,其間湧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聞名中外的少數民族旅遊村寨。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少數民族村寨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1)少數民族村寨旅遊的發展道路。江曉雲以瑤寨為研究物件,對具有資源優勢而又處於貧困之中的少數民族村寨如何開發生態旅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劉沛林等指出生態博物館理念在少數民族社群景觀保護中的作用。(2)少數民族村寨旅遊對於村寨產生的影響。唐雪瓊、車震宇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透過實地調查,發現旅遊開發對該地的村寨面貌、經濟狀況、消費觀念、思想意識和女性地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3)少數民族村寨旅遊發展中的問題與保護措施。羅永常分析指出:民族村寨旅遊發展中主要存在民族文化認同感失落、價值觀的改變和傳統社會結構的崩潰、民族傳統文化的粗俗化等方面的問題,並由此提出確立社會性的旅遊發展觀、確立參與式發展理念、努力提高旅遊產品文化品位和做好規劃提高管理水平的發展對策。

    綜觀諸多學者的研究不難發現,儘管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但最終達成這樣的共識:民族文化和文化環境的保護是少數民族地區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本文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透過實地觀察、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傣族園的文化生態旅遊發展模式進行探討,為少數民族村寨的旅遊發展提供借鑑。

  • 7 # 李所當然

    我認為少數民族特色旅遊研學有下面特點:民族文化和文化環境的保護是少數民族地區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近幾年教育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跨界、協同、整合、顛覆、升級、迴歸,同樣適用於研學領域。近幾年教育行業的發展有六大趨勢:跨界、協同、整合、顛覆、升級、迴歸,這六項也同樣適用於研學領域,這裡和大家聊一聊。

    一、跨界:

    跨界的意思是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主體不變,事物屬性歸類變化。進入網際網路+新經濟時代,跨界趨勢更加明顯、廣泛與深度。特別在研學方面,原本獨立的行業主體,在此不斷融合滲透,放大相互資源的價值,創造出發展勁勢的研學旅行領域。

    1、跨行業:教育+旅遊;

    2、跨群體:政府主管單位(教育口,旅遊口)+學校(大中小學)+企業+家庭(家委會);

    3、跨地區:國內+國外;

    4、跨學科;

    二、協同:

    協同,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一致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研學整個過程中,涉及到政府主管單位+學校+企業+家庭等4個協同方。

    1、需求調研協同;

    2、產品研發協同;

    3、過程實施協同;

    4、結果反饋協同;

    5、評價體系協同。

    三、整合:

    整合就是把零散資源透過某種邏輯方式彼此銜接,從而實現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目標在於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並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研學旅行至少需要以下的資源整合:

    1、學校資源整合;

    2、師資資源整合;

    3、旅遊要素資源整合;

    4、產品(課程)資源整合;

    四、顛覆:

    顛覆,就是把以前的制度、觀念、思想等東西徹底地改變過來。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已經進行了快20年,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教學方式也在不斷變革,一些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新資訊科技背景下被顛覆。但現實情況受諸多因素制約,追求升學率、高分仍然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研學能解決一定程度的問題。研學旅行並不是針對中小學傳統教育的顛覆而是非常重要的補充,研學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強調實踐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強調創新,能夠配合教育部要求的核心素養提升,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使之有能力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

    1、傳統教育;

    2、傳統旅遊;

    五、升級:

    升級就是從較低的級別提升到高的級別,透過改革創新,轉換思路與方法,對原來體系進行改造,以符合現在及未來發展需要。網際網路+時代以技術升級為基礎,透過品質與內容升級完成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

    1、技術升級(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

    2、品質升級(價格敏感型、價效比型、品質型)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 8 # 探路者頻道

    回答只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首先政府要重視。要保護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

    2、整理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料。

    3、儘量保持原生態。這樣有利於吸引對少數民族文化愛好者的研習興趣。

    4、利益分散的化,讓民族各家各戶有講述和呈現傳統文化傳承內容的機會,形成競爭性,這有利於文化傳承和精品打造。

    5、讓少數民族農戶有製作和銷售手工產品的經營權和定價權,杜絕機器批次生產劣質工藝品。

    6、政府聯合旅遊公司協助引流。

  • 9 # 使用者星空雲彩

    我們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國家也很看重,少數民族特點,多數居住偏一點,交通有的不方便,文化差一很大,著裝也非常有特色,我們把他們特色,重點來抓.來發展,比如說語言,服裝,我們要來推廣,做一個文化旅遊來宣傳,讓更多人來玩,發展當地,推廣當地土特產等,讓更多人喜歡,愛上它,持續不斷來學習交流,不要讓它斷根,建一個特色的民族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到底是微粒還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