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迪斯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最常用的破甲武器是錘系武器,就算不破甲也會把裡面的人擊暈。大劍(雙手劍)也可以用來攻擊敵人脆弱的部位,比如說腰和腿,但是大劍也有致命弱點就是機動性不好。矛的作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刺傷敵人而是把他打倒,之後幹掉。重弩也可以破甲,但也是,機動性不好,需要有人掩護。起義軍常用大石頭來把他們擊暈。具體的不列舉了,總之重甲看似很嚴密,但也有很多弱點。也就只有壓倒性攻勢的時候例如十字軍,突進才穿重甲,或者守城的時候。騎士盔甲能抵擋多大傷害
在中世紀穿上盔甲的騎士還能被打死嗎
我看到中世紀的騎士盔甲防護的密不透風,他們打仗的時候還能被別人傷到嗎?刀都砍不進,是怎麼才能殺死的呢
我來說一下中世紀破板甲的具體武器:對於高速衝鋒來的重騎兵,長矛架在地上就完全可以。
弩具有一定破板甲效果。斧頭、大錘、刺錘、權杖(形似一圈沒有刃的斧)都能破板甲。
鍊甲板甲各有優劣。鍊甲質地較軟不易崩碎,刀砍上去會被“吃”而導致缺刃。
板甲質地硬,但硬的東西易碎,儘管鍛造工藝讓板甲有一定韌性。但中世紀斧頭什麼的都非常巨大,威力不是蓋的。
-
3 # 戰鬥大黃蜂
盔甲,是古代人類所使用的護具。自從人類穿上皮衣抵擋敵人武器的攻擊以來,製造盔甲以保護人類生命的和製造武器來穿透及摧毀盔甲的,彼此之間就展開了永無止盡的競爭。後來人類的武器不斷演化、從皮製盔甲演進為金屬製盔甲。
冷兵器時代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 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
整塊金屬錘鍊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製盔甲出現於亞洲。西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 最早大量使用鐵製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
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譬如日本)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
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鋼盔等取代。 在十五世紀時由於火器的發展,使得盔甲愈做愈厚重,直到十六世紀以後盔甲慢慢成為半身甲,十八世紀時盔甲完全消失在戰場上,而永遠被打入冷宮。
盔甲的分類 鱗片甲 結實的麻布或皮衣裝上了金屬片而成為的盔甲,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以許多金屬環所編織而成的盔甲,它的樣子跟襯衫相似。 在古代中國、波斯、羅馬以及中古歐洲非常盛行。
板甲 以金屬製成的一整塊金屬板盔甲、用於保護全身。盛行於中古歐洲、日本封建時代,騎士盔甲,都只是能降低傷害而已
-
4 # Crazy歷史
騎士是興起於歐洲的一個階層,和我們的東方帝國以及草原部落的騎兵不盡相同。
而西方騎士的盔甲,幾乎從一開始就是全身重甲。但是因為鑄造工藝的不同和技術水平發展的高下,導致前後時代的騎士重甲在樣式、功能和重量上有著一定的區別。
中世紀時期之前流行的是鱗甲,以及隨後出現的鎖子甲。二者的重量介於15到20公斤之間。一個成年騎士,對這樣的重量還是具有一定承受能力的,相對較為輕鬆。
然而,時間稍久,同樣會導致肌體匱乏,行動不便。大家可以參看《指環王》中洛汗國騎兵的被甲,即為還原度極高的鎖子甲。然而,鎖子甲和鱗甲最大的弊端是無法做到全方位保護,在腰臀之下的部分難以保護。雖然這些地方並非要害,但是受傷後,依舊會嚴重影響到騎兵的行動。
不過鎖子甲和鱗甲對一般的刀劍弓矢都能有很好的防禦力,哪怕是騎兵在衝鋒時,相對速度較快,箭矢的力量也很難穿透二者的防護。一般而言,能對其造成巨大傷害的兵器為中大型弩箭,特別是後者,完全能做到遠距離貫穿,這在古代是無解的兵器,也就不能苛求騎士盔甲能做到有效防禦了。
除此之外,重型兵器,如武聖關羽的長柄達到,還有方天畫戟、流星錘等等重型兵器,造成的衝擊力,完全可以穿透盔甲,直達內部,造成嚴重的傷害。
後來,差不多到了文藝復興前後時期,騎士的鎧甲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此時,出現了全身覆蓋甲片的板甲。板甲的出現,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板甲將騎士全身保護起來,而且因為使用的是成塊金屬板,對於之前可以給盔甲造成較大傷害的戰斧戰錘等兵器有了較強的抵抗力。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弊端。
其一便是急劇增加的重量。其重量幾乎是鎖子甲和鱗甲的兩倍有餘,導致身著板甲的重灌騎兵根本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上下馬,需要旁人甚至機械在身邊進行輔助。
其二是靈活性較差。相較於前兩種盔甲,板甲因為披掛全身,致使騎士行動不便,對武器的使用上也就有了一定的侷限性。
不過,雖然板甲的有著以上兩個優缺點,但是其優點更為明顯。幾乎可以無視戰場上諸多兵器傷害的它,足以讓騎士如同牢不可破的堡壘一樣衝向敵方的陣營。其無匹的防禦力能有效破開防禦,撕開對方的陣線。
但是矛和盾的戰爭永遠在繼續,冷兵器時代巔峰的防禦力面對不斷進化的火槍越來越無力,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5 #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古代盔甲對於遠距離射來的箭矢可以做到有效地防禦,對於近距離的箭矢和刀劍的攻擊,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減小傷害。
但是用來抵擋子彈就太開心了,如果能抵禦子彈的話,歐洲的騎士和重騎兵用怎麼能被用初級火槍的新式軍隊所淘汰呢?
就是現在的防彈頭盔和防彈背心也不能擋住直接命中的子彈,但還是普遍裝備了,主要起到的是減輕傷害的作用
-
6 # 燊旭
玩過《騎馬與砍殺》的朋友應該知道騎士盔甲防禦最厚的就屬全身板甲,遊戲裡賣到一萬多第納爾。全身板甲是15世紀騎士鎧甲的巔峰時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哥特式板甲和米蘭式板甲。
哥特式板甲最大的特點便是稜角分明,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在不增加盔甲總重量的前提下提升盔甲的強度提供更好的防禦力。
米蘭板甲生產於義大利的北部地區,米蘭板甲和哥特式板甲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義大利式板甲的不對稱結構,尤其是肩甲的左肩甲大,右肩甲小。
要說抗傷害啊,常規的刀劍已經無法透過劈砍來擊穿板甲,弓箭在遠距離也很難穿透板甲。近距離的情況下只能透過鎧甲的縫隙給騎士造成傷害。
弓箭近距離雖然不能完全穿透鎧甲,但是隻要箭頭有一點刺穿鎧甲,傷到身體,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傷口感染也是要命的,所以雖然有鎧甲防護,騎士一般還會配盾。
最能給騎士造成傷害的應該是戰錘,戰錘的外觀類似於破冰斧由木質的手柄和金屬錘頭組成。手柄的長短不等,最長的大致相當於斧槍,最短大約與狼牙棒相同。戰錘主要靠重量擊打(可以腦補一下黃宏掄錘,八十!八十!)這個傷害是無解的,板甲也抵擋不了。
總結一下,近距離的弓箭可以給騎士造成輕傷,戰錘近距離可以帶來致命傷。
回覆列表
首先讓我們對比一下中國、日本、歐洲的盔甲防護能力:
中國盔甲:中國盔甲的款式很多,如明光鎧、柳葉甲、齊腰甲、魚鱗甲、曳撒甲、圓領甲、錦甲、紙鎧等。我不知道你所指的中國盔甲是指哪一種。因此,我以時間跨度較長,較負盛名的明光鎧為例。
以鱗德元年(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塗金釉陶俑為代表。頭戴頭盔,有護頸和護耳。身甲也有護頸,身甲前部分成左右兩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圓甲片,背部則是整塊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兩肩上用帶扣聯,甲帶由頸下縱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後,然後再束到腹部。腰帶下左右各一片膝裙。兩肩的披膊有兩層,上層作虎頭狀,虎頭中吐露出下層金緣的綠色披膊。鎧甲多以精鐵鍛造。在《周書·蔡佑傳》中如下的話:“佑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
基本上在考慮防護性的同時將機動性、輕便度等因素一併考慮了。綜合指數較高。
日本盔甲的樣式雖然比較經典。但是這個國家的礦產和重工業實在不咋的。所以日本盔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透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而含鐵量較高的鎧甲一般多是大名、家老、部將等上層武士才穿的起。中下層武士,尤其是貧寒武士多以竹製或皮質鎧甲為主。所以日本盔甲的防護性直接可以渺視。
歐洲騎士盔甲:這種中世紀的鎧甲乍一眼看上去。的確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防禦性裝備。除了兩個眼窟窿,什麼都防了。防護性看上去是最好的。但事實上他首先不防的就是流星錘。當然這句話扯遠了。雖然他的防護性很好,卻存在機動性和輕便度差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蒙古入侵時,這些重騎兵直接被蒙古人在運動戰中拖死了。
何況歐洲騎士和日本武士一樣屬於貴族階層。一般士兵根本武裝不起來。不像中國動不動就是帶甲百萬。我暈。
所以論防護性歐洲騎士盔甲最好。論綜合指數和戰場適應能力中國盔甲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