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在挑選書籍時是如何判斷一本新書是否可讀的?
12
回覆列表
  • 1 # 桃李不言春風依舊

    首先是看作者吧。有自己喜歡的作者出的書當然先看了,有些作家就....別人怎樣推薦都不見得會去看。

    然後是書名。像莫言的《豐乳肥臀》一直都沒有看....什麼《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類的也不會看。

    再者是序或是有些書後面的書評。有沒有吸引到你吧

    最後是封面啊,色彩之類書籍的整體構成合不合口味了。本人喜歡簡潔一些,色彩溫暖一些的。

    還有某些不可抗力因素。有一次我去新華書店的時候,看到一套書很精美,問售貨員怎麼賣,她看我一眼“這套書很貴的。”氣死我了,當下就結賬了......

  • 2 # 陳章魚

    如何判斷一本新書是否值得我們來讀?

    我習慣於藉助三個「過濾器」來幫助我從書海當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好書。

    第一個「過濾器」,是目標。

    讀書,歸根結底是要服務於你,好的書籍很像地圖,能幫助我們更快更舒服的到達心中的目的地。可是地圖不能代替你決定你想要去什麼地方,你必須自己來確定你旅行的方向。

    據說在中文圖書市場,每年有30萬種以上的新書出現,而一個人一年時間,能讀一百本書,就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說,市面上99%的書我們是不必讀的,就算想讀也讀不過來。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的閱讀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選擇。我們必須要轉變一個觀念,就是從「由書到我」,變成「由我到書」。

    先去審視你自身的需要,你想掌握哪些技能?你想了解哪些領域?你想解決哪些問題?以此來確定你要閱讀的領域。

    這是最重要的前提,這樣主動的搜尋書籍,從自身的需要選擇書籍,找到的書籍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你提升和成長。

    第二個「過濾器」,是信任。

    面對一本新書,我們是陌生的,但是我們可以在這本書上去找到我們信任的元素,來提升信任度。

    對我來說,最容易提升信任度的關鍵元素有這些:

    作者:如果之前看過這位作者其他的作品,感覺符合我的口味,那麼對於他的新書,我也會多一份關注。

    出版社:出版社代表著一本書的品牌和生產廠家,我們買一瓶礦泉水,買一包紙巾,都有看看生產廠家,對於書,自然也要多一點關注。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甚至於是自己的氣質,如果你留心一下,你會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喜歡的書,往往都來自於同一家出版社。

    大牛推薦: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評價來幫助我做決策。如果我想要找到某個領域最好的書,我往往會先去尋找這個領域最有發言權、最值得信服的人,再借助他們的推薦來幫助我選擇好書。優秀的人也往往是樂於分享的人,網際網路讓我們有了直接和他們交流的可能,或者至少去搜一下他推薦的書單。

    豆瓣評分:豆瓣是我非常喜歡的書評網站,裡邊對於一本書的評價還是相對公允的,所以如果在幾本書中拿捏不準時,我傾向於去看一眼評分,幫助我做決定。

    第三個「過濾器」,是判斷。

    一本書能不能讀下來,還需要自己有一個判斷,面對一本新書,我會花五分鐘的時間,使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推薦的「檢視閱讀」法,對這本書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檢視閱讀」法分成六步:

    1. 先看書名,有序言看序言

    2. 研究一下目錄,瞭解書的結構

    3. 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 挑一個和主題有關的篇章看一看

    6. 最後一步,東翻翻西翻翻,隨意瀏覽一下。

    透過這六步,我們就可以對一本書的主題、結構、風格都能有一個瞭解,接下來,你就更容易對於一本書有一個判斷。

    這就是我挑選書籍的三大「過濾器」,總結一下:

    用目標確定讀書的領域 用關鍵元素來建立對一本書的信任度用檢視閱讀法對一本書進行判斷

    希望這三個「過濾器」能幫助你挑到適合自己的好書。

    世上難題千千萬,我有書單作藥方。

  • 3 # 還是換個頭像吧想低調一點看新聞

    首先,讀書我得排除以下一類的書,

    例如:《你的孤獨 雖敗猶榮》《穿越人海擁抱你》《誰的青春不迷茫》《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這類所謂的青春勵志雞湯文我是不會去品讀的,至於為什麼,看看底下這個摘抄片段吧

    純粹的為了湊字數而寫的東西,這排比句,用的是爐火純青,這是小學生作文不夠字數了湊字的慣用伎倆吧?

    這種總結性的雞湯文根本沒有任何文筆、任何感悟,純粹就是一本流水賬,廢話連篇,有這功夫還不如看個毛片。

    我很反感這些所謂的“人生導師”,一個個都還身體健在,搞的自己好像活了幾千年一樣,飽經世間滄桑,歷經磨難,有說不完的人生感悟。

    記住,沒人能做生活的老師,沒有人。這些所謂的“人生導師”還是一棍子打死吧。

    第二,還是要看這本書能不能吸引你。無非就是看這個作者的風格和文筆能不能吸引你。

    就比如我第一次看《百年孤獨》時。說實話,我被這本書的人名搞懵了,這本書每一代的兄弟二人都叫“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想搞清誰是誰,對我來說著實有點頭疼。

    支援我讀下去的動力是這本書的內容吸引了我,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他和她老婆是近親結婚,由於迷信的原因,她老婆害怕近親結合生出長有豬尾巴的孩子,所以一直拒絕和阿爾卡蒂奧同房,也因為如此阿爾卡蒂奧受到了來自村民的嘲笑,嘲笑他是個慫貨,他很鎮靜的走回了家中,然後拿起他祖傳的長矛貫穿了嘲笑他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然後拿著血淋淋的長矛指著她的妻子命令她脫下貞操帶。看完原文這段我就被這種奇特的文筆和風格深深吸引住了,太有感覺了,我可以透過字裡行間去窺探作者筆下那個荒誕不經的世界。在這一個世紀裡這個孤獨的家族和這個現實與幻想交織的世界,這才是這部作品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第三,作者的文筆。最起碼能講清楚話,如果連話都講不清還讀個什麼勁?

    最典型的就是魯迅的作品,很多人指出魯迅的文筆非常生硬,給人感覺不是很好。但實際上他們錯了,他們忘了魯迅是中國第一個寫白話文小說的作家,他以前都是寫文言文的,寫文章難免帶有文言文生硬的特點。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不會因生硬的文筆而改變的。

    例如他描寫祥林嫂的這段文字:之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看看人家這文筆,“內中一個破碗,空的”能說明什麼?說明她乞討,“空的”足以說明她的處境,“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下端都開裂了,說明她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就這三言兩語你仔細一品,一個落魄的祥林嫂就這麼被刻畫出來了。這就是人家的文學功底,比那些網路小說強多了,那些網路小說簡直就像在描寫AV女優一樣把所有華麗的辭藻都用在了女主身上,難免讓人感覺雷同。

    做到這三點你最起碼能規避那些流水賬式的垃圾書籍,但每個人的喜好都不盡相同,讀什麼樣的書還得遵從自己的內心。

  • 4 # 眀皓晨

    個人在挑選一本書的時候第一是先看書名,一些特別雞湯的書名的話看一看就知道大概內容,直接略過,因為這樣的話沒有任何的意義和收穫。也就是可讀性不強。

    第二個我就是會在看完了書名覺得還不錯的情況下再去看書背面的那些故事梗概,這樣可以大致的瞭解一下一本書的大概內容,至於是否可讀,你在心裡就會有一個估量。

    還有也可以看一本書,書內側的作者的簡介,一般就是說作者簡介,不會特別的敷衍的話,然後有過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果是你熟悉的作者更好,比較清楚的這本書的價值是否可讀?

    通常的我還會再去看一下目錄的一些小標題,這也可以體現一個作者的寫作水平,一般寫作水平好的和你感興趣的都是可讀的。

    你還可以大致的翻一些書,摘選一些書的段落,你看了以後的話你就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會在確定你是否還想看下去,想看下去也是可讀的一個體現。

    最後如果你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挑選一本好的書的話,那麼還是去看一些名著,因為名著經過了這麼久時間的流傳,它還是名著,必定是一些優秀的作品,這些書的可讀性不容置疑,而且是經得起讀,耐得起讀的書!願每個人都能讀到好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紫砂壺的“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