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拉啦啦啦
-
2 # 育鄰人
教育的忠實目標——引導孩子適應成長環境
教育、撫養下一代一直是動物界最大的共同點,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動物,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的根據自身對生活的認知教導孩子成長。但是,教導孩子成長有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為苦惱的事情。因為,對於如何教導孩子是最好的方式,什麼樣的成長是完美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標準,而且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現今,關於孩子是“放養”的好,還是“精養”的更佳也不是絕對的。關於“放養”孩子的幾個不允許:
引導孩子成長成長環境不允許
“放養”孩子其實離我們並不是很久遠,時間退回到100多年前,幾乎全世界的人們真的是在“放養”孩子。那時候,每個家庭能夠根據自家的條件選擇養育多個孩子,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很少對孩子進行專門的教導,孩子的成長方式幾乎都是“子承父業”、自由生長。但是,“放養”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因為放養造成眾多孩子沒能生長到成年,而且即便長到成年也只會繼承父輩的勞動生產效率。
現今,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人們的生活早已摒棄了自由而粗礦的生活方式,社會分工協作越來越緊密。在選擇生育孩子方面更加慎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更加用心,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中已經少有自由嬉戲的夥伴兒了,城市化讓孩子自由活動空間減少,養育孩子的安全成本增加;優生優育讓每個家庭有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專職照料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中,原本孩子們自由嬉戲的時間被專業化的學習活動所替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培訓成為了孩子成長活動中的主軸。
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社會生產勞動分工更加細緻,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也更加細化。同時,伴隨著生產勞動分工的細化,每個勞動者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被壓縮,很多家庭中的夫妻雙方都必須參加工作才能完全自如的應付高強度的生活壓力。如此一來家庭之中能夠陪伴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就少了,因此孩子的成長教育活動就被寄託給了專業機構——學校。如今的學校不僅承擔了傳授孩子們文化知識的工作,更重要的還承擔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保育工作,且看一眾因教學減負孩子提早放學就犯難的家庭,正是孩子不在學校就面臨著無人看管的窘境。
學為更好的成長學習環境不允許
俗話說:“學而優則仕”,人類社會自文明誕生之日起,文化水平的高低就一直影響著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古有楚人“問鼎中原”,今有抱得名校證書便能獲得更為優越的工作環境,放眼身邊所有的社會性工作沒有一個對適用者不要求“....學歷”。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標識孩子童年時代好、壞的標籤;學歷高低成為標誌個人才學與能力的標誌,這些都與童年是否專注於學習,是否被“精養”有關。
學習本質是追求某個特定環境中的相對更好,無論是目的性極強的升學考試,還是生活中的工作選擇,無一例外都是選擇相對更好。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遇到了一頭老虎,誰能夠活下去,身體強壯的?個子高的?長的漂亮的?都不確定,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奔跑相對更快的那個人能夠存活下來。”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教育孩子的成長活動依然遵循。且看高考錄取制度,它並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根據當年學生整體考試評定的一個相對錄取分值,並且同一所高效在不同省市所採用的錄取分數線還不相同。這也就是說,無論過您學習好與不好,只要您是當年本地區【錄取分割槽】考生中最優就好。
學習好壞是一個相對機率,人生的成長行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必定生活在一個公共的社會環境之中,這個環境受時代、地域、鄰里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而人生的學習成長活動也是基於這個環境展開的。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內容來自這個環境人們所具備的生活經驗、認知自然世界的水平、製造工具改善生活的水平以及同齡人的學習能力,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對孩子學習好的期待是不相同的,比如有地區更加註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有些地區更加註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些地區更強調孩子們完成試卷的能力......
前進的更快生活是正真的“馬拉松”,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己、與同伴競爭相對更好,比如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是不是更好,在同樣的成長賽道是不是比同伴跑的快一步。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而幸福感卻是對比出來的;優秀是自我成長出來的,優越感卻是與同伴對比出來;學習進步是努力出來的,成績的好壞卻是對比出來的,誰能夠上更好的中學、誰能夠上雙一流大學、誰能夠獲得高新的工作同樣也是相對比較的結果。生活中存在各種對比,而只要存在對比就必定追求相對更優,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相對更優就是孩子人生追求更好之旅中邁出的第一步。
-
3 # 有點可愛的頭像
“放養”教育,讓孩子迴歸到更自然的成長環境中,給予孩子儘可能的自由,將選擇權交給孩子,減少來自成人等外部世界的管束。放養不是放任,不是不負責任,而是在規則保護下的自由。
1.放養而非放任
“放養”並不是不教養,不是“放任”,不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自己做甩手掌櫃,完全未實現父母應該起到的引導、支援孩子成長的功能。像野草一樣長大的孩子固然是自由的,但卻過了頭。就像一棵植物一樣,因為未經過必要的修剪,他們大多失去了本該成為棟樑的機會。
2.放手但要給指導
可以放開手,讓孩子們去玩,但是父母必須要負責為孩子提供更科學、合理的玩的素材。譬如對於孩子的跑、跳、爬、瞎折騰等,都不過多限制,提供給孩子廣闊的玩的空間,但是若玩中能針對孩子的內在發展需求,給予合適的引導和刺激,就會讓孩子在玩中吸收到更多營養,如促進認知、學會協作、體驗到美育和心靈滋養等等。
這樣玩大的孩子,無疑要比那種缺乏大人陪伴與引導、獨自瘋玩的孩子,發展得更充分,也更容易適應接下來的各種學習任務和挑戰。
3.允許孩子選擇並承擔後果
可以不管原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譬如吃飯、穿衣服、學習成績高低、選擇什麼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體驗,去做選擇,並獨自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
但是,有一點,父母必須要用心為孩子提供做選擇的機會和範圍。比如,不強迫孩子上興趣班,也不強制孩子必須不能放棄某個特定的興趣班,但是你卻最好能夠提供給孩子接觸這些興趣班、探索這些興趣的機會。假如根本不曾接觸過,那麼連選擇的權力都不曾得到,其實並不是自由,而是貧乏和侷限,這會極大限制孩子們的發展可能。
4.給與自由,同時樹立規則
可以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給他們表達的自由,但是必須要對他們的行為設立規矩。孩子必須要社會化,需要學會必要的行為規範,養成一套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因為在他們長大後,還有很多重要的課題要面對。
規則不是對自由的限制,而是對自由的保護。
既要給孩子玩的自由,又不能讓孩子的探索淪為浪擲光陰的傻玩;既要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鼓勵孩子自己做選擇,又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豐富的、可靠的選項;既要在孩子哭鬧、情緒失控的時候給以理解、包容,又能夠從孩子的情緒中跳出來,給以孩子必要的引導,教會孩子紓解情緒的方法,以及正確的行為處事之道。
回覆列表
訂閱
現在育兒是家長們的一道難題,那應該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按我們的方式讓孩子生活。還是該學外華人,認為孩子要釋放天性,要散養?
其實很多家長都要理解這兩點:放養和真正的放養教育的天差地別。我們覺得放養就是不要去管孩子,他想幹嘛就讓他幹嘛,管那麼多孩子不願意自己也累。那這只是放養,並不是教育放養。如果是這種理念的家長教育出的孩子往往會變成下面這樣。
因為老師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而打罵老師,偷盜錢財怕被抓而殺人,不給買玩具就打罵父母,孩子因為父母不給零花錢殺死了父母。這些情景大概是我們每隔幾天都能在媒體上看到的,這就是因為放養釀成的苦果。那我們在放養的同時應該把規則同時交給他?
我們要在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的時候,就要事先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自由不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這些都明白的時候,就靜靜的看著他做就可以了。教育孩子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想要孩子健康聰明的成長,父母要不斷的學習
等寶寶大了教他學習時,推薦你使用遊戲+教學這樣的方法。比如陪著寶寶做遊戲互動,在生活的過程中教學,還有閱讀繪圖,不過這東西寶寶容易拿來吃。
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遊戲可以玩(遊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定功能,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讚。用的久了還鍛鍊了寶寶的用眼習慣。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