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美與費總
-
2 # 馮夢洋
喜歡讀書的人,都曾有過這種失落感。至於為什麼有這種失落感,只有真正的融入到人物裡面,人物的經歷,變成了你自己的經歷,才會產生後來的失落感。
失落感一般是在讀完一本書以後,源自那種依依不捨。書中的人物儼然成了你的朋友或者說戀人,讀完這一本書就好像要與她們永遠的告別一樣不捨。
一本好書,也只有好書才會給你這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或者說一本好書,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只有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再讀那種失落感變得輕且淺了。
你對那本書的心理變化,不是因為書中世界變了,而是你的世界變了。你之所以能融入到書中的人物裡面,和你的當時的處境有直接關係。
你的生活順風順水的時候,很難有這種失落感,如果你不是很感性的人。感性的人最容易跳進去出不來,而且越陷越深。而感性的人偏偏喜歡讀書,因為有這種失落感讓你一直讀下去。生活不能理解你,書可以理解你。
我印象最深的兩本書,用了很長時間才從書裡爬出來。那兩本書是張愛玲的《十八春》和老舍的《四世同堂》。讀完以後難受了很長時間,難受到永遠不在讀它們了,我想把這種感覺永遠留在心裡。
《紅樓夢》很奇怪,我是讀了兩三遍才有那種失落感的。也許這就是經典名著吧,後來在讀一直都有惜惜相惜感覺。
-
3 # 言歌兒
有失落感可能是對書中的內容領悟的更加深刻吧,也許為自己曾經的不成熟,也許為自己曾經對生活生命的認識,疑惑是感慨自己曾經失去的時光,也許這本書帶給你各種複雜的感受,但是這些情緒狀態也是跟看書人的心情有關的,你心態好可以汲取書中的精華,勉勵自己更加努力,讓書中的思想指引你前進的方向,你心態不好那你會想到很多消極的方面,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客觀的看待人和事。這樣我們才會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一起加油!
-
4 # 淡淡鴿子湯
因為孤獨。
閱讀一篇長篇小說是一種相當私人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一個人沉溺在作者架構的世界中。只是待書閉,發現那些角色都不在了,你還是一個人。你突然發覺過去數十個小時的人生不過是幾百張紙的厚度。短時間內,你又不能繼續開始閱讀下一篇小說。在你找到下個依託之前,空虛與寂寞是永續的。
換句話說,發現“孤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空虛與寂寞的。一個人去自助餐廳吃飯、一個人去看電影,過程中可能並發現不了什麼,然而一旦這個行為結束,你開始有時間打量自己,你會立刻陷入這樣的恐慌之中。
相比較而言,與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因為在電影結束之後,你能立即與周圍的世界產生互動,你的孤獨可能只有屁股離開座椅的一瞬,短得讓你無法察覺。而閱讀註定是一種私人化的行為,它不存在說你與幾個朋友一起閱讀,看一段還能嘰嘰喳喳個半天這種情況。
如果你一個人看完這篇回答,也是會有相似的空虛的。
-
5 # 居山豬小隱
你讀的是愛情童話小說吧?現實生活和書本中虛構中的美好和書本中的悲劇是不一樣的。深深的失落是你太沉迷搶手書本里麵人物編劇然後嚴重性的拿來和自己做對比
-
6 # 司徒遠東
的確有過失落感,不僅僅是文學讀物,即便是歷史類、科普類或管理類的好書也會這樣,我認為原因有這樣幾個,一是在一段時間內對這本書的故事環境或知識環境適應了,突一離開就有點魂不守舍,必須用另一本好書迅速填補這個空白;二是每讀完一本書都能感覺自己知識的匱乏,甚至自慚形穢,產生想要快速吸取知識的焦慮,進而失落;三是很多好書讀完都有讀第二遍的衝動,常因此打亂讀書計劃,而且如果是自己的書,還能在書上直接記下感想和靈感,要是別人的書就只能寫讀書筆記,這像寫日記一樣,會習慣,突然停了也會失落。另外就是書與現實的差距也會導致失落,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稻粱謀,在哪兒呢?如今光靠讀書已經難以立世謀生了。
-
7 # 誠心232965270
因人而己吧,進入書中角色與角色互動。上進心還沒泯滅,覺得自己落伍跟不上時代。讀一些勵志書對以往的想法和做法地譴責。
-
8 # 小君的生活Vlog
首先是代入感 第二就是自己的想法小說中沒有明確的體現出來 例如:本人喜歡略微YY的小說 總喜歡最後主角成立一個後宮 但是結果成立了 自己的目標反而不明確了 導致了失落!
-
9 # 奇蹟般存在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你讀書的狀態是很投入的,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好書是值得反覆觀看的,會給人帶來留戀回味的感覺。但每讀完一本書都產生失落感,這需要試著找一下原因。
一、歷史類故事類書籍:閱讀時過於投入真情實感。心情隨著情節的推進跌宕起伏,不自覺的將自己代入其中。讀完之後,似乎是與書中人物的一場離別,難免會有失落感。
二、現實題材類書籍:書中揭示了很多現實問題發人深省。如人性的複雜,環境的莫測,醫療問題,養老問題,教育問題,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未來等。讀完之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會伴隨著無力解決的失落感。
三、專業技能、自我提升類:這些書籍會加強自身優劣勢的認知。讀完後,對自己的實際技能和理想中的狀態對比,也容易產生心理落差,而造成失落感。
四、詩歌散文類:閱讀時是一種享受。這類作品往往凝聚著作者的情感精華,讀時越投入越能體會到那種情緒,也許會是淡淡傷感和遺憾。讀完之後依然留戀那份情緒體驗,放下書會有種失落感。
上述分類也許不夠全面,但是總體可以看出你是做事投入,容易沉浸其中,共情力強,稍有些多愁善感。讀完一本書就是離開書中世界回到現實的時候。此時的失落感,有對書中世界的不捨,也有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無論書中帶來的是怎樣的體驗,我們都是需要以積極的心態來對面現實世界。將書中的收穫感悟與現實世界連結,更好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才是讀書的意義。當你放下一本書的時候,換個角度想想,這本書為我帶來了什麼?眼界的開闊,思維方式的改變,現實問題的解決辦法,一種美的享受,等等。讀完一本書的收穫這麼多,還有什麼好失落的呢?
當然,如果讀書之後寫篇讀後感則更有意義。這既是對一本的告別儀式,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整理。同時你還可以把書籍推薦給朋友,一起閱讀分享。
-
10 # 水雲間小趙
(享受閱讀)
每次讀完一本書,就會有深深的失落感?那是個人心理問題,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
我也是個愛讀書的人,每天工作之餘都會靜下心來,抽一會時間拿本書讀讀。一本好書捧在手裡,就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就像餓了幾天的流浪漢,看到豐盛的美食一般,有著那麼大的誘惑。
然後迫不及待的開啟,逐字逐句的仔細品讀。心情也會隨著書裡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洶湧澎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或喜或悲,那一刻已經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故事當中。忘記所有的煩惱和困擾,忘記一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不再是我,靈魂出竅早已跟隨著故事的曲折歷程,走進歷史與古人對話,伴智人同行。
一篇文章讀完,人充實多了,精神飽滿了,就像吃了一頓豐盛大餐。戀戀不捨的合上書,但是那種情趣意猶未盡,那種感覺無比的滿足,幸福指數倍增。
靜心閱讀讓我忘記塵世的煩擾,快樂讀書讓我看到人生的美好。朋友,我不知道你讀完書後哪來的失落感,只願你再讀書時,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不為別的 ,只為享受讀書的樂趣。
-
11 # 建築小楊學技術
我發現我每次讀完一本書,
都有一種失落感。
不是書本身帶給我的,
更不是書的內容讓我失望了。
相反
越豐滿越有韻味的書,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
太宰治的書是這樣,東野圭吾的是這樣,三毛的是這樣,張愛玲的是這樣,史鐵生的是這樣,霍達的是這樣,高銘的也是這樣。。。
紅樓夢是這樣,城南舊事是這樣,穆斯林的葬禮是這樣,就連某些打動我的不知名的小說也能引起我深深的失落感。
我說了,不是因為寫得不好,也不是因為結局的不盡人意或者說是悲傷。恰恰喜劇和正劇也會也帶給我同樣的感覺。
我喜歡和每一部小說裡的人物交朋友,這可能就是癥結所在。
讀書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極大地影響著我。我會深深融入,我會感同身受,我會把他們當成朋友,甚至是我自己。
我們討厭分離,而一本書的完結和讀成也就意味著我和故事的主人公分離。
說白了就是捨不得嘛。
就像丟了什麼東西,空落落的。
那時候在深夜陪著我的朋友們,
用故事和情懷溫暖著我的朋友們,
突然就不見了。
所以才會感到失落。
-
12 # 可樂加蜜
我到是沒有這種感覺,只是沒看過一本書就有深深的感慨,失落到是沒有,我是個淚點很低的人,稍微微的一點感動就會流淚,很喜歡三毛的書。有失落感大概是因為你讀完一本書,思想昇華了,然後現實中你還是原樣,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高度,然後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得到,也沒有做好,失落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
13 # 頑主阿彬
不讀書的人,看到的只是別人畫給他看的美好世界;讀了書之後,你認識了黑暗和醜陋;只有讀了更多的書之後,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回覆列表
書就是作者營造的一個個世界,你願意看完也就代表你喜歡這樣的世界,當你知道要從這個世界走出來的時候總會有所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