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不點日記

    1歲3個月孩子,吃飯時往地下扔吃的,可能是認為這樣很好玩,就跟他往地上丟玩具一樣。大人反應越大,他就覺得越有意思。

    打手不管用,也不建議,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1.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

    孩子能握住勺子之後,就特別想自己動手吃飯。

    但是由於還不能精確控制手部動作,會把飯灑得到處都是。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吃不飽,或者會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就總是給孩子餵飯。

    這樣一來,孩子不用自己動手吃飯,他就會用手去整其它的了。

    讓孩子自己動手,學習吃飯,這能讓他對吃飯越來越感興趣,吃飯時也會集中精力,沒空再去整其它的。

    2.平靜應對孩子丟東西

    孩子可能偶然間發現,他將東西丟到地上,會讓父母反應很大。

    下次,他就會繼續這樣做,體驗玩耍的樂趣。

    孩子將吃的丟到地上,只是覺得好玩,但他並不知道這樣是在浪費食物。

    所以,看到他丟吃的,就當作沒看到,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問他想不想吃麵前那個菜。

    等吃完飯,再去收拾。

    孩子看到你對他丟吃的,沒什麼反應,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了。

  • 2 # 橘子寶媽

    我家寶寶小在快十三個月了,我從來沒有強制她吃飯,基本上她不想吃了我就不餵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時我會讓她自己吃,不管她吃了多少。

    雖然我家是這麼小的孩子,她餓了自己會找零食吃,只要快吃飯了不要再給她吃了!!

  • 3 # 70後蘭姐

    回答了:一歲3個月孩子本來就小,沒必要打孩子,孩子在媽媽的陪同下請耐心,讓孩子的自己練習吃飯,扔食物是孩子覺得好玩,看著孩子告訴孩子扔食物這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孩子會慢慢明白的

  • 4 # 超人媽媽芳芳

    我家兩歲了不好好吃飯 就把碗筷先收好 給他玩 鬧 夠了再問他好好吃飯不 答應好好吃再給他飯碗 絕不讓他養成把飯當成玩具玩

  • 5 # 紅姑姑談育兒

    扔東西和孩子的心理發育階段有關係。

    一歲三個月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偏好新穎刺激的學習形式,反覆扔東西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表現。

    所以您千萬不能打孩子。因為他對這種做法的錯誤性完全沒有概念,您可以忽視他的行為,轉移注意力,慢慢孩子就會改變的。

    如果一味的打孩子。一方面是無形中進一步刺激了這種行為的,另一方面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造成陰影。

  • 6 # 小小思維家

    孩子吃飯時,為什麼喜歡抓、搶、扔?

    用手探索和感知世界

    小寶寶們最初其實是用嘴來感知世界的,什麼都愛放進嘴裡嚐嚐。隨著寶寶可以更好的控制雙手,他們會開始學習用手來探索和感知世界。這個過程從6-8個月開始,一直會持續到童年時代。

    用手探索,是每個孩子的認識世界的方式。

    在吃飯的時候,他們也在不斷透過玩食物、玩餐具,來認識食物的形狀、觸感,甚至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這個是軟軟的,一捏就會扁了;那個是黏黏的,會粘在手上。

    如果有足夠的耐心,我們會發現,等他們玩夠了,孩子和這些食物的感情也好了,會更願意把它們放進嘴裡。

    鍛鍊精細動作能力

    飯桌上,正是寶寶鍛鍊精細動作能力的絕佳場地。所謂精細動作,就是寶寶們的動手能力。老話說,“心靈手巧”,小手鍛鍊的多了、巧了,也能更好促進大腦的發育。

    對寶寶們來說,把東西扔出去,會引發一系列的“後果”:“咚”一下掉在地上的聲音,掉下去時候不同的軌跡,以及大人的反應。

    這些“後果”還會讓寶寶似懂非懂一些“因果關係”,還會不自覺中明白“物體永恆性”和“重力作用”的道理。

    雖然場面真的不忍直視,但是對寶Bora說,這卻是寶貴的學習過程。

    等娃大一些了,就要開始制定一些飯桌上的規矩,培養餐桌禮儀了,這是後話。而對於一歲左右的寶寶,趁著這股新鮮勁兒,“將計就計”開始讓他們有自主進食的興趣,才是既不束縛孩子天性,又能讓寶寶鍛鍊精細動作的兩全妙計。

  • 7 # 我的寶貝軍大衣

    不要打錢過手!!!語言勸 講道理 還有這個年齡段一直到一歲多都是愛扔東西的時期 是一種探索 體驗聽聲和拋物感的回饋 大人就做到別把危險的稀碎品給他夠著就行 還有就是看他要扔 趕緊拿過來 我家寶寶那時候也是 喝一口水果之後就要扔杯子了 我發現他的規律了當然動作比他快 再大點不聽話可以罰站 千萬不要菜暴力解決 那是無能的表現

  • 8 # 餵奶有學問

    當我看到“打手不管用”的時候,讓我想起我曾經相似的經歷,我笑了。在這麼多方法中,家長看似用了一個快速又有效果的方法,實際上卻是用了一個最笨的方法,不起效果反而還會越演越烈。

    曾經我兩歲多的女兒也喜歡扔東西,但是不是扔飯菜,而是玩具。我開始注意她有扔玩具這個壞習慣的時候,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能生氣,要好好跟孩子說:把玩具扔到地上玩具可能會壞掉,以後再想玩就沒有了。但是沒用,該扔還是扔。一段時間以後再看到她扔東西,我的方法變成了吼:不可以這樣扔玩具!這樣一吼當下是有一點效果,至少她不像以前那樣繼續扔到沒東西可扔了。可是持續的時間非常斷,轉過身她就忘了。發展到後面我實在忍不住打她的小手,讓我吃驚又抓狂的是,這個還不如吼能起效果,打她小手她只給我翻了一個白眼!

    此時,我才重新思考了一下這個過程中我對她做的教育。我意識到,如果我繼續以這樣懲罰的方式來試圖讓她改掉這個壞習慣,可能會越演越烈。但是當時我也還沒有想到其他更好的方法,於是我說服自己不要去在意,她想扔就暫時讓她這麼扔吧,而且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她扔完我就馬上去收拾。沒想到不出兩個星期,她就慢慢自己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寶寶一週三個月喜歡扔飯菜,其實跟我女兒愛扔玩具有相同之處。家長需要揣摩孩子為什麼愛扔飯菜,大聲吼罵、打手都不是從根本原因出發來解決問題的,當然就是沒有效果的。孩子之所以對一個我們大人認為是壞習慣的行為持之以恆,無非是這兩個原因:

    孩子對於“對錯”沒有分辨能力。在一歲多孩子的意識裡,只有好玩和不好玩、想玩和不想玩、有趣和不有趣之分,對於哪些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沒有很清楚的判斷。

    孩子覺得“扔”東西很好玩,他想玩。因為沒有分辨對錯的能力,更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對於扔東西的行為覺得很有趣,勾起孩子對飯菜、玩具等玩法的探索,所以孩子會非常執著於重複做某一個同樣的行為。

    孩子對扔東西行為產生的結果感興趣,他想看到這樣的結果。扔東西的時候聽到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看到東西掉在地上的樣子,看到大人注意力瞬間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樣子...都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興趣,在喜歡的驅使下更加想繼續這個行為。

    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犯錯”,第一反應就是必須要做點什麼,批評教育、打、罵等。如果不做這些行為,就會擔心孩子的行為會發展成為不可改變的壞習慣。孩子扔東西的行為還要大人來收拾,身心俱疲會加重不良情緒的反應。在面對孩子那些我們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家長需要改變心態,更改應對方法。

    語言教育還是有必要的。雖然孩子還小,當下不一定聽的懂大人的說教,但是一次不懂,現在不懂,不代表第N次的時候長大一點的時候也聽不懂,堅持語言的輸入,有一天孩子或許就懂了。並且,語言教育總歸比直接動手來的強,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孩子長大以後,當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父母面目猙獰狠揍自己的樣子吧。

    Let it go,喜歡扔就盡情扔吧。孩子的天性需要一段時間的釋放,如果被壓抑著藏起來,終有一天還是會再次爆發。不如趁著這個機會讓孩子盡情放開了玩,等到新鮮感過去,興趣降低,孩子就會將注意力用到開發新玩法上去,不需要父母費盡心思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給孩子樹立一個如何正確吃飯、玩玩具的榜樣。父母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教育範例,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教育孩子不要扔飯菜玩具。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坐在對面看著大人如何進餐,有時間可以走進孩子的玩具房歡樂地玩孩子的玩具,這些行為一旦被注入孩子的日常中,很容易把孩子引導到“正道”上來。

    有因才有果,孩子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定的原因,聰明的父母知道如何不打不罵孩子就可以把孩子往對的方向上引導。每一位父母教育孩子的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方式方法必須要放在需要考慮的第一位置,不要一味地執著於某一種方法,換一個思路換一種方式,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也才更容易對孩子進行管教。

  • 9 # 樹芽媽媽的盤中童話

    仍就扔唄你收拾就行了,這麼小的寶寶就是覺得好玩才扔的不是故意和你作對,是你誤解了寶寶的意思,等兩週歲吧會很好溝通。

  • 10 # 不會彈吉他的鬼

    我家寶寶17個月,叫她不要撿地上的東西吃不聽,改叫她扔垃圾桶裡,她就會乖乖照做,唯一一次捱揍了,是因為總去掏垃圾桶裡的垃圾,偶爾還會嚐嚐味道,這可不行,就打手板了,沒有用,下次她一邊掏著垃圾桶裡的東西,我問她打誰了,為什麼打你,怎麼打的,她一邊演示怎麼捱打的,然後會把手裡的東西扔回去,但是下次還是對裡面的東西感興趣,並且有了打人的啟蒙,不是好事,她會在你教訓她的時候做出同樣的打人動作。還是要有耐心吧,小孩子學好的不容易,學橫眉冷對,訓斥,發怒,打人這些負面的東西很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三國裡的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