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津都督
-
2 # 納蘭談史
一句話,就是時代不同,兩人雖都處於亂世,但社會背景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先說說劉邦,劉邦的運氣可能算不錯了。天生的人脈關係,身邊玩的好的家鄉人都各有所長,推翻暴秦、楚漢之爭很快就結束了,一方面是由於對手的原因,秦二世無道、項羽短智、各路諸侯目光短淺。另一方面是劉邦的得臣心、得民心。
劉備論武功,文治各方面綜合來說不輸於劉邦。可他卻沒有一統天下就是因為對手過於強大。且不算黃巾起義時的十八路諸侯,單單是曹操、孫權無論是領導個人特質、謀臣武將才能皆相差不大,整個三華人力資源感覺被權衡了,三國時期真可謂是亂世英雄的天然競技場。
歷史也有運氣的成分,就好像古人常說的天意。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某種程度上,劉邦和劉備的形象差異恰恰是因為一個是最終的成功者,一個是失敗者。前者作為第一個穩定大一統的開國皇帝,後世為了保證政權的天命色彩,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劉邦身上的人傑色彩,加強天命光環,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後,在班彪的王命論和漢書的評價中,這種傾向尤其明顯。至於這種非人化宣傳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不用找太遠的例子,本朝就有現成的。而劉備作為失敗者,一來不用給五胡亂華背鍋,二來晉末亂局以及後世類似情況下,蜀漢很容易就會被拉出來作為影射史學的素材,連帶先主也會被拉出來作含沙射影的物件,比如假如寬厚仁和的先主奪了天下,會如何如何,實際上想說的是假如XXX奪去了天下,會如何如何。既然連石勒都能被拉出來作象徵物件,人品比石勒高了幾個華萊士的先主作為精神寄託,並在文學作品中被美化更是很正常的事情。類似的例子,嗯,本朝也有。最後詳細談談高祖的人品和宣傳問題,關於高祖的人品,從對我漢心懷憤懣的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有一些很有趣的小細節:1、“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某種程度上,這才是劉家父子關係的真情流露,同時又把高祖作為兒子和君主相互矛盾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實際上“太公肉”事件中他的心情應該和此次是類似的,在三軍面前他必須是劉邦,但在父親面前他始終是劉季。2、“十一月,高祖自布軍至長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赦代地吏民為陳豨、趙利所劫掠者,皆赦之。”這一段算是以劉邦的身份為若干歷史遺留問題做了個公允的安排,既顧全了秦始皇的面子,又承認了陳涉的楚隱王身份,算是明確了反秦的合法性,對比八八,嘖嘖。命人給魏公子守靈則是他以魏國舊公族的身份對母國的一種偏袒(多說一點,高祖年輕時並不是某些人說的純粹混在鄉里的流氓,他祖上按漢書的說法是魏大夫,可以明確的是年輕時去過魏都大梁,並在魏無忌手下做了幾個月的門客,瞭解這段遊俠生涯,再看高祖釋囚斬蛇違和感就很小了,但不清楚的是為何太史公把這一段放到張耳傳裡)。3、“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這一段算是當年我對高祖開始有好感的開端,要真是個只顧自己的小人的話,身為一代天子何必管這醫生的死活,算是劉季口噁心善最直觀的表現。同樣也算是解釋了王陵那句“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的真實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劉邦不怎麼願意做表面功夫,有什麼說什麼,但真正到利益分配的時候,心裡其實始終記著你的好,這是善於收買人心?不,這才是真正對人好。所以知道為啥那麼秦末那麼多人都喜歡跟劉邦了吧?兩個領導,一個看你的錯誤把你罵的狗血淋頭,但年終獎豐厚,休假福利一點不少,另一個把你誇得一朵花一樣,平時幫你訂個美團外賣收買人心,但年終獎沒有,還要義務加班,長久下來你會選哪個?從這些散落在史記中的小細節才能看出高祖真正的為人,作為劉季,他是當了天子也給老父親執兒禮的孝順兒子,是不願因為自己的病連累無辜醫生的寬仁天子,是與沛縣鄉親們開懷暢飲的沛縣遊子,是對追隨自己的沛縣功臣始終無法真正狠下心的沛縣大哥。但作為劉邦,他是能和項羽拿自己父親生命談笑風生的痞子,是面對楚軍追兵不惜扔下兒女的無良父親,是病重中聽到樊噲反了的流言後本能地想要去除這個威脅的權謀之主。但另一方面,公允地處理了秦末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吸取秦制弊病與民休息,甚至因為未央宮和蕭何發火,堅定不移地推行中央集權的也是他劉邦。感謝太史公出色的筆,這才應該是一個平民政治家該有的風采,作為個人,他是個寬厚仁和,豪爽利落,大哥風範濃厚,非常吸引人追隨的人;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起點比別人低很多很多的政治家,就是為了那些追隨他的沛縣鄉親不至於在秦末舞臺上橫死異鄉,他也不得不扮演他該扮演的角色,堆著笑臉的諂媚者,玩世不恭的痞子,心狠手辣的厚黑王者。但另一方面,只要有機會,無論是對父母妻兒,朋友部下,鄉親百姓,甚至是敵人,他都在努力展現自己身為人的那一面,這才是高祖最可貴的一點。但這樣一個人,為何在後世宣傳中卻逐漸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流氓痞子,人們只記得他拿老父親開玩笑,推子女下車,殺韓信等功臣,出現這樣的問題,官方宣傳其實難辭其咎。簡單地說,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高祖身上那種人性是官方不需要甚至要否定的,官方希望你們記住的是一個出生開始就是秦漢人民的紅太陽,天命環繞,小弟跪舔,敵人降智,無法模仿的龍傲天。這一點,班彪的王命論說的最明顯: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失!此世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若然者,豈徒暗於天道哉?又不睹之於人事矣!......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若乃靈端符應,又可略聞矣。初劉媼任高祖而夢與神遇,震電晦冥,有龍蛇之怪。及其長而多靈,有異於眾,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券,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豪桀見二祖無尺地之階,為專智力,乘釁而起,不知天祚聖哲,帝王自有真也。。。夫劉承堯統,曠世繼德,有蛇龍之徵,致雲彩之應,五緯上聚,天人俱協,明革命之主,大運所鍾,不可以非望求也。然狂狡之徒,所以顛蹶而不已者,誠惑於逐鹿之說,而迷於天命也。。。(PS:這一段感謝龍空的思索)連帶著漢書裡都是這麼寫的: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無以建業。非命無以定眾。或以文昭。或以武興。或以聖立。或以人崇。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簡單地說,東漢官方認為高祖稱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媽和龍睡了一覺,他屁股上有七十二顆痔,他一出生就是上天的親兒子,欽定的光與暗之子,無論他本人多混賬,上天註定他就是要當大漢天子,臭屌絲們乖乖躺好挨操,不要再做高祖那樣的白日夢,你是沒有天命的。這種指導思想下宣傳出來的產物,可以讓人信個幾十年,上百年沒問題,數百年上千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們自己想想,更別提在寬鬆環境下人對主流宣傳口徑本能地都會產生厭惡。所以我漢之後再這麼赤裸裸操作的,基本沒有了,雖然天命相助仍然屬於重要的宣傳口徑,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開國天子當世創造了什麼舉世無雙的偉業,所以天與人歸......換句話說,劉邦後世在人品上評價不高,恰恰是因為在天命論的操作下,官方宣傳集中在對他的神性而非人性宣揚上,而劉備由於不需要在神性上下太多的文章,反而能以更多的筆墨宣揚他的人性。由此可見,以天命論以及衍生出來的血統論,貴族論評價歷史人物,在長久的歷史尺度上,是極不可取的(我是更新的分隔線)有人認為前漢對功臣不好是高祖開的好頭,且不說除了盧綰那個是過於倒黴,樊噲是高祖當時根本病的都不清楚了,沛縣故舊還有誰被故意針對過?那沛縣故舊又是怎麼報答高祖封侯的?文帝要殺掉自己的四個兒子向功臣集團表明忠心,高祖嫡系那支被殺的乾乾淨淨,就這,還指望前漢君臣和睦?開什麼玩笑啊
-
4 # 碎月小生
差距還是有一點的,個人看法。第一,項羽雖然強,但是智商下線,劉邦聰明,用人能力之強,是劉備不能比的。 第二,劉邦狠啊,從結局就能看出來,劉備和他比還差了一點。
回覆列表
謝邀請。首先劉邦據秦故地巴蜀,秦雖短暫不幸而亡,但秦人彪悍尚武之氣猶存,因項羽暴虐不仁,屠戮秦人,摧毀秦文化,秦人必報此仇,故幫助劉邦擊滅項羽,垓下之戰,故秦軍王翳(王翦孫)等死命追殺項羽於烏江,可以說楚最終還是亡於秦,劉邦憑藉約法三章得秦人鼎力相助掃平各路諸侯,建立大漢政權。 劉備以非仁義手段竊據蜀地,冒充漢室後裔,排斥蜀人,為蜀人所不齒,蜀漢政權的數十年裡,蜀人一直在抗爭,魏滅蜀,蜀人幾乎沒有抵抗,歸降魏軍,抵抗者基本都是劉備的荊州系統。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劉備玩的套路有異,結局自然就迥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