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曹操的這句話有理也無理,今天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下他說這句話的原因以及是否客觀!

    不可否認,曹操對於東漢的延續是有巨大貢獻的,黃巾起義以後,宦官專權,外戚干政,西北軍閥董卓進京,挑起了東漢的內亂。

    於是就有了各路諸侯討董卓,行動失敗了,董卓是被王允所殺,造成一個後果就是群雄割據,諸侯並起,天下大亂,東漢王朝政權也在風雨飄搖。

    各路諸侯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也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此時的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並且東征西討,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等諸侯,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我們要注意這其中袁紹和袁術稱過帝的,當然稱王了沒有,要不是有曹操,北方一定還在混戰。

    現在只剩下南方的孫權,劉表和劉璋,所以就有了赤壁之戰,結果曹操大敗,奠定了天下三分,留下三個稱王的,魏王曹操,漢中王劉備,吳王孫權。

    平心而論,曹操講的這句話是具有客觀性的,也是事實,如果沒有他的話,中國的北方可能處於五胡16國那種割據狀態。因為有了曹操的橫空出世,北方統一,南方只剩下了孫權和劉備!統一的程序大大加快。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是在盛世王朝,曹操敢說這句話嗎?如果他說出來,那就是僭越,沒有幾個大臣敢說這樣的話,輔佐帝王評定內亂這是大臣的本分,應該做的。

    曹操說出這句話就是要讓漢獻帝感激他,你的江山是我保住的,潛臺詞就是合適的時候你讓給我吧!曹操之心,大臣皆知

  • 2 # 大俠張升升

    曹操這段話摘自《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整篇文章史稱《述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中間當然有曹操的一些溢美、掩飾之辭,但總的來講曹操總結了自己的經歷,袒露了一定的心聲。不管怎麼說,曹操平定北方群雄,讓長期戰亂的北中國重新恢復和平發展,確是其歷史功績之一,這中間也確實滅掉了一些草頭王,不至讓造成更嚴重的割據分裂。

    至於歷史上認定的“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說法,當然曹操肯定不算是漢室的忠臣,但與他之後的那些篡位者,司馬昭、劉裕等人動輒廢殺皇帝的行為相比,曹操雖也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沒有對漢獻帝動過廢殺的心思,在他的內心中不能不說還殘存著年少時做漢之忠臣的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說,希望在自己死後,墓碑上刻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只是世道變化,天下大亂,殘酷的現實改變了曹操的初衷,造就了一世奸雄。

  • 3 # 古寺空巖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和主觀為他人,客觀為自己。兩種做人的態度倒底有多少不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和朝三暮四這個故事一樣。作為一個無論是英雄也好梟雄也好,只要有能力,治理好現在所說的社會,古人所說的天下都是勢在必行的,也是基本功。所以,如果除去了個人偏見和某種約定俗成,都無法確認是否存在主觀惡意,而只有能力的差距。當然那種從一開始就是享樂為主無視大眾的是遠遠夠不上這格的,不在此列。

  • 4 # 舊人何時歸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其實很符合當時的背景:既是自誇也是事實。

    這句話出處我們就不過多分析了,我們來看這句話之下的大背景和說這句話的人物的做法。

    東漢末年,曾經敢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傲視群雄,盛極一時的大漢王朝,開啟了他的衰退之路,外戚與宦官明爭暗鬥把持朝政,致使政治荒淫腐朽不堪,外有地方豪強壓迫剝削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百姓沒有了活路,那就只有造反。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朝廷的內外矛盾下,終於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波及幽州、冀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兗州、荊州的“黃巾起義”。爆發之迅速,參與人數眾多,張角三兄弟動機如何,這裡不做過多分析,但是參與的起義人群,稱為叛亂者有點小過,倒不如把他們看作是一群想活下去的人,是為生存而戰,雖然沒有軍事謀略,影響也是甚大,使漢朝廷一下子面臨著覆滅的危機。

    雖然有盧植、皇甫嵩、朱儁率領的“三河五校“作為平叛主力,但是畢竟黃巾起義波及太廣,為了儘快平叛,縮減戰事範圍,使得黃巾起義無法快速蔓延至全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於是中央將軍權下方到地方,令各地州牧重新掌握兵權。朝廷力量加上地方力量,黃巾起義被鎮壓,雖然戰事平息,暫時穩住了局面,但是一些有野心的地方官員藉著浪潮擁兵自重,割據地方。上藐視朝廷,天子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屹然成為一個被架空的象徵,下地方割據勢力為擴大地盤,增強實力,相互兼併,戰火紛飛,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此時割據勢力還有所收斂。

    但是隨著漢靈帝的駕崩,禍亂朝廷的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不滿董卓暴政的群雄豪強以“救天子,扶社稷”的名義,西進討伐董卓,中原大地就此進入群雄割據的亂世:盤踞幽州的公孫瓚掌控冀,青,並三州的袁紹坐擁淮南揚,豫二州的袁術平定江東的孫氏虎踞龍荊州的劉表安居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佔有涼州韓遂,馬騰治理徐州的陶謙據漢中的張魯遠離中原的遼東公孫度雄心勃勃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等等,每一個勢力都是不容小覷。

    這些諸侯都是實力不俗,每一個都欲取朝廷而代之,初期的曹操是很弱小,一路掃蕩其他而諸侯發展起來的,擁有自己的地盤後,曹操也 迅速將漢天子漢獻帝迎往自己的勢力範圍,協天子以令群雄。使自己的四處征討變得師出有名。看似為朝廷,實則是發展自己,也就有“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說法。

    而曹操對漢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也確實不錯,雖然談不上讓其衣食無憂,卻也沒有再顛沛流離,不僅如此曹操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漢獻帝,曹操此舉,雖然存在掌控輿論,更好控制漢獻帝的原因,但是當時又有幾位諸侯可以這樣做呢?曹操雖然隨時可以殺掉漢獻帝,但是其一生都沒有這樣做,確實是應了那句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所以,曹操對東漢朝廷得以延續還是有貢獻的,就當時的背景,有幾路諸侯是把漢獻帝放在眼裡,也就是曹操,四處征討,奉天子以令群雄。儲存著這僅存的朝廷象徵,就當時的背景來看,這恐怕也是漢獻帝乃至大漢王朝比較好的結局了。

  • 5 # 楊先生講歷史

    曹操初舉孝廉,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沒有袁紹的四世三公,因為宦官之後的緣故,大將軍何進看不起曹操。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此時的曹操初心是不問世事,過著隱居的生活,春夏讀書,以此陶冶情操,秋冬狩獵,以此鍛鍊身體,待等天下太平。然而此時漢室傾頹,曹操被朝廷徵用鎮壓黃巾軍,平定黃巾之後,此時群雄並起,董卓、袁紹、袁術、韓遂、馬騰、孫堅、張繡、公孫瓚、劉備等,其中當時最大的一股勢力董卓霸佔京師,民怨沸騰,然而沒有人敢對抗董卓,三國演義中的“孟德獻刀”,可見曹操有勇有謀,膽略過人,刺殺董卓失敗後,曹操散盡家財,自募鄉勇,隊伍日益壯大,又聯合袁紹等諸侯討伐董卓,但因各自各懷鬼胎以失敗而告終,曹操當時作的《嵩裡行》其中的詩句“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遺一, 念之斷人腸”,足見憂國憂民之心。建安元年,曹操在身邊謀士的建議下,迎漢獻帝於許都,封為武平侯,“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政治上的制高點,號令天下,誰敢不從,擒呂布、破袁紹、徵烏桓,統一了當時中國的北方。

    其中的官渡之戰不得不提,諸葛亮的《隆中對》說過:“曹操的勢力不及袁紹,而最終能夠攻克袁紹,既得益於天時,更在於人謀”。曹操善於用人,同時多謀善斷,手下謀士眾多,同時大將如雲。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陣營之中不少人暗自向袁紹獻媚,謀士郭嘉力排眾議,提出了著名《十勝十敗論》,分別從用人用兵等十個方面,分析了袁曹的優劣勢,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無疑是給當時的曹操陣營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鼓舞了士氣,為曹操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奠定了基礎。曹操統一了北方,作了詩句《觀滄海》,其中的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情壯志,包括後面的詩《龜雖壽》其中的詩句“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因此曹操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宏圖大志,平定了北方,兵轉南方,追劉備,定劉表,赤壁之戰以曹操的失敗,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其中的詩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概時光飛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博大胸懷,此時的曹操內心其實也想交出權利,但實際萬不可行,難免會遭到殺身之禍,禍連九族,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稱王稱霸呢?亂世出英雄,英雄亦適時。最後用毛澤東主席《浪淘沙·北戴河》的一段詩句來結尾:“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換了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斯拉的汽車究竟如何?有用過的說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