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苦不過農民

    黑木耳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兩類。侵染 性病害也稱傳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競爭性雜菌、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和 病毒性病害等。其中危害最多的是競爭性雜菌,如細菌、酵母菌、放線菌、 黴菌等

  • 2 # 南粵新農人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又稱為侵染性病害,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染菌絲體或子實體後引起的。可侵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細菌和病毒等,所以,按侵染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又分別稱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在黑木耳栽培過程中,真菌性和細菌性病害較易發生。常見的真菌性病害有子實體枯萎病,細菌性病害有菌棒腐爛病、子實體腐爛病。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特徵

    傳染性是非生理性病害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它與生理性病害在危害性上的不同之處。其傳染方式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在經過侵染引起發病後,病原物就會在菌絲體內外產生大量的繁殖體,這些繁殖體可以是帶菌的材料,也可以是孢子或芽孢等。繁殖體再透過各種途徑,如操作時手上帶菌、風力傳播等侵染更多的寄主,如果某種病菌能夠不斷地反覆侵染引起發病,那麼就會造成該病的流行。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方式,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可以分為寄生性病害、競爭性病害、寄生兼競爭性病害。

    ①寄生性病害的特徵: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從黑木耳的菌絲體或子實體裡吸取養分,使黑木耳的生長髮育受到影響,產量和品質降低,這類病原物主要是病毒。

    ②競爭性病害的特徵:病原微生物著生在培養基質上,並與木耳菌絲體爭奪養分和生長空間,結果使產量和品質降低,這類病原物主要是真菌和細菌。

    如何鑑別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的鑑定主要是根據發病症狀和分離出的病原微生物來鑑定,由於不同的病原菌有時會產生相似的症狀,所以最終的鑑定結果要以侵染的病原菌為準。當病原菌侵入後菌絲體或子實體表現出來的不正常特徵稱為症狀,因此發病症狀是病原菌特性和菌體特性相結合的反映。在觀察發病症狀時,應首先對栽培場地及其周邊的環境有所瞭解,然後再對病害仔細觀察並進行記載,記載時描述一定要規範準確,並拍成照片,以便進一步查對。

    在病害特徵非常明顯、具有典型症狀的情況下,一般可初步判斷出病害的型別或病種,如果無法確定時,則需檢出病原菌做進一步的鑑定。

    無論是菌絲體生長階段,還是子實體生長階段,高溫、高溼、通風不良的環境條件都易導致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首先是菌絲體或子實體的生長受到抑制出現生理性的病徵,緊接著病原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發生病害。如果病害在較大面積上發生,其發病通常要經過初侵染和再侵染的過程。

    病原菌第一次侵染菌種的個體稱為初侵染,經過初侵染引起菌體發病後,病原菌在菌體內大量繁殖,再侵染其他的菌體,因此發病的規律是一個由點到面、逐步發展的過程,但是,在生產上有時也會突然發生大面積病害,這種情況除了與菌種本身攜帶雜菌有關外,往往伴隨著氣溫的突然升高。在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下,由於黑木耳菌種不耐高溫,致使菌體的抗病能力降低,而病原菌則乘機大量繁殖,迅速侵染菌體,結果導致大面積病害的突然發生。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的發生有何規律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原菌侵染菌絲體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是培養材料本身帶菌,由於在滅菌過程中對雜菌滅殺不徹底,因而在菌絲生長的同時,病菌也隨之繁殖擴大並侵害菌絲體;二是外界雜菌的侵入,如接種時操作不嚴,接種工具和手上帶菌,或空氣中的病菌進入袋內侵染菌絲體。此外,如果菌種帶菌時,則菌種也成為傳染源,母種帶菌會傳染原種,原種帶菌會傳染栽培種,栽培種帶菌又會傳染栽培袋,因此,制種一定要嚴格,杜絕使用帶菌的菌種,否則會使成批的菌棒報廢,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危害性更大。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原菌侵染子實體的途徑主要是透過外界病菌的傳播,例如土壤、不潔淨水、害蟲以及空氣中的病菌。

    根據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發生的特點,在預防上應首先明確菌種、病原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非生理性病害是在病原菌的侵染下發生的,如果沒有病原菌的侵染不是會產生病害,但是在病原菌侵染的情況下,並不是一定會發病,發病的條件取決於以下兩個方面。

    ①菌種的抗病性。菌種的抗病性是決定是否發病的內在因素,菌種的抗病性越強,發病的機率就越小;菌種的抗病性越弱,發病的機率就越大。不同的品種抗病性不同,就是同一品種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其抗病的能力也有差異。菌種抗病性的強弱主要是由其基因型即遺傳因素決定的,此外,也與其生長的基質有很大的關係,基質的理化結構越好,越有利於其生長,就越有利於發揮它的遺傳抗病能力。從生長階段來看,幼耳期和衰老期抗病能力弱,旺盛生長期和成熟期抗病能力強。

    ②環境的適宜性。從菌種與環境的關係來講,環境越有利於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抗病性越強,發病的機率就低;而環境不利於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時,抗病能力降低,發病的機率就越高。

    從病害與環境的關係來講,病害的發生與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有關,而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又與其在環境中的基數有很大的相關性,當環境不適宜病原菌的繁殖時,環境中存在的病原菌基數少,它的侵染能力相對低,發病的機率就低;相反,當環境適宜病原菌的繁殖時,環境中存在的病原菌基數大,其侵染能力強發病的機率就高。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發生總結

    黑木耳非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取決於菌種與病原菌的相對強弱,從某種意義上來看 菌種本身都是具有一定抗病性的,只要不斷滿足它對環境的要求,為其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保持它的抗病能力是可以抵禦病害發生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菌種的抗病性也是相對的,在菌絲體和子實體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因為病原菌是一大類,在環境中這種或那種病原菌始終是存在的。只要有病原菌的存在,病原菌就有可能隨時對它發起攻擊進行侵害,並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發生病害。

    因此,殺滅或抑制環境中病原菌的繁殖,隔絕病原菌或阻斷其傳播途徑,減少病原菌的侵染機率,對於預防病害的發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 3 # 千鴿坊劉曉慶

    造成黑木耳病害的幾種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病害的防治:黑木耳的病害不算多,但是,高溫條件下的病害基數畢竟高於中低溫季節,因此,幾種病害仍可對生產造成一定的危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如下,供讀者參考。

    1.流耳:這是當之無愧的黑木耳一號病害,尤其蹲耳後的生長中期或中後期較易發生,對很多生產曾經造成不小的損失。流耳的主要表現,就是從耳根至耳片邊緣均呈明亮的蒙水狀、刷膠狀,木耳根本無法收穫,嚴重者整批壞掉,顆粒無收。基本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如下。

    (1)菌種老化:本批無法進行有效處理,下次生產前必須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的優良菌種(菌株)。

    (2)高溫多雨:這是最大的問題之一,尤其多發於室內栽培,原因就是通風不良、基內通氣受阻,菌絲因缺氧而窒息活力下降,細菌乘虛而入,耳片腐爛,表現為流耳症狀。防治措施:室內栽培的應加強通風換氣並適當增加光照強度;注意八分熟左右及時採收,以免因子實體活力下降引致病害;噴灑漂白粉或土黴素以作預防。

    (3)噴水過重:噴水過重導致菌袋內含水率偏高,菌絲體的含水量同步增高,加之時溫較高,導致菌絲透氣不良,活力下降,出現爛耳。防治措施:參考上述。

    (4)採收過晚:尤其木耳彈射孢子後,可增加招致病蟲危害的程度,再有,成熟老化的木耳,抗性嚴重下降。防治措施:當耳片八分熟及時採收晾曬。 2.紅眼病 基本症狀出現在開口或打孔後一週左右,從其傷口處即生出紅褐色的黏液,自傷口溢位,同時或延遲兩三天即有木黴等出現,甚至可形成大面積滋生。發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如下。 、

    (1)通風不良:培養室內培養架設計不合理,間隔層太小,擺袋擁擠或上摞或通風有死角。袋與袋之間產生熱量得不到散發,致使菌袋內外出現溫差過大,袋內集聚大量的蒸汽水,使菌絲不透氣而死亡;還可能出現袋內頂部菌絲因高溫死亡出現袋口吐紅水。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症下藥即可,不再贅述。

    (2)品溫過高:有的打口後的菌袋歸堆,堆積過緊;還有的堆回培養室。因為菌袋打孔後,通氣得以加強,菌絲髮育旺盛,菌絲體要釋放出大量的熱量,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高溫燒菌,菌絲體死亡,細胞組織破裂,分泌出液體成為紅水。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症下藥即可,不再贅述。

    3.綠藻病:基本表現症狀就是扎口處和菌袋內表層有綠色的像青苔狀物,嚴重時木耳子實體上也有,綠藻吸收基料營養,造成袋內積水,嚴重時導致爛袋現象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郭德綱不拜侯耀文,能不能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