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雲州刺史
史稱的西夏,彼時人家自號【大白夏國】;就像史稱的遼國,人家自號【大中央遼契丹國】,實際對外使用三個簡稱:【大中國】、【大遼國】、【大契丹國】。所以當時楊家將浴血雁門關內外的那場戰爭,是大宋國與大中國之間的戰爭。
-
3 # 一個人的橋頭1
感覺地名往往能記載更準確的歷史事件,也有助於分析重大歷史過程!甘肅蘭州西有大夏河匯入黃河,史有大夏縣治,現在仍置臨夏、夏河等縣,這些都在興慶府西南;當時李元昊不可能自稱西夏,推斷應該自稱大夏。 關於夏朝,夏啟伐有扈氏的《甘誓》戰場在陝西戶縣,商湯伐夏桀的《湯誓》戰場在山西運城的夏縣以西(鳴條山應該就是中條山),夏朝的勢力範圍應該就在黃河“幾”字形的銀川蘭州西安運城一帶。 李元昊的夏自然是對夏王朝的追隨,其地域也在他三千年前古夏朝涵蓋範圍,他不可能自稱西夏。 商湯自商丘(亳)起兵向夏伐夏桀,定都亳以後,估計是把夏的遺民安置在夏邑!
-
4 # 談古論金
西夏國號是後來史稱西夏,本身並不叫西夏。
以往史家往往認為:
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夏這個稱號並非空穴來風,唐朝中和元年(881年)三月,佔據夏州(治所在今陝北地區靖邊縣北的白城子)拓跋思恭出兵幫助唐朝征討此前攻入長安的黃巢部隊。
唐僖宗很欣賞拓跋思恭,任命他為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節度事,八月,唐僖宗正式任命拓跋思恭為夏綏節度使,下轄夏州、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今陝西榆林)、宥州(治所在延恩縣,在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敖勒召其古城)、靜州(治所在儒林縣,今陝西橫山縣東黨岔鎮),十二月,詔賜夏州為定難軍。中和二年(882年),皇帝下詔命他為京城西面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883),進封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黃巢被平後,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
(統萬城遺址,統萬城是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的都城,亦即後來的夏州,元初廢止)
所謂夏或者夏州,源自赫連勃勃的國號大夏,夏州就是當年赫連勃勃的都城統萬城。以夏州為首的所謂“定難五州”是幾百年來顛沛流離的党項羌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夏在他們的觀念和外界對他們的印象中具有突出的意義。
所以後來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其中首先強調的是夏州的概念。
(李繼遷,963年-1004年1月26日,党項族平夏部人,李繼捧族弟,李元昊的祖父,元昊稱帝后被追尊為太祖)
宋太宗見李繼遷附遼,便利用親宋的李繼捧回夏州抵抗繼遷。雍熙五年(988),宋太宗賜李繼捧姓趙,改名保忠,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及夏、銀、綏、宥、靜等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入守夏州。淳化元年(990),遼為了提升李繼遷的地位,封繼遷為夏國王。
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李繼遷覆上表歸宋,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
到了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李元昊的父親)時代,他同時附遼和宋,雙方都授予他西平王的封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遼國遣使冊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
(李德明,西夏太宗,981-1032,小字阿移,《遼史》記為李德昭, 夏太祖李繼遷長子,夏景宗李元昊的父親)
西夏之為夏或大夏,即源於此,宋人或者遼人稱呼其為夏、夏國或者西夏。
(李元昊影視形象)
但是,西夏人自稱的國號,並不是夏更不是西夏。西夏人自稱為“白高大國”。“白高大國”當時漢譯是“幫泥定國“,其中“幫”首音是b,那是ph,就是西夏語(Tangut)的phi即“白”,“泥”是代表西夏語的mbi,“定”一樣代表西夏語以th為首的音節。
白高大國的確切含義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有學者認為這就是“白夏大國”;有學者認為這就是“白彌大國”——所謂“彌”就是mi,是西夏人“人”的意思,是西夏人對自己民族的自稱;有人認為按照西夏語語法等同於“大白高國”。
中生代最傑出的西夏學專家索羅寧教授(Solonin)認為:党項人不是河套地區的原住民,他們可能來自於四川、西藏、青海交界的地方,白和高可能都是有深層意義的,反映了西夏人對高山上的白雪、高山本身的民族集體記憶。
西夏語文獻《聖祖(宗)讚歌》(《西夏聖祖誄泳》)讚頌道:
頭黑石城漠水邊,顏赭父冢河白上,彌藥長裡國彼有(聶歷山N.Nevslij的漢字直譯)即: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祖墳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還有學者推測象徵男性的高峻的賀蘭山脈與象徵女性的水色較清的黃河流段之間有一個交接之處,這一交接之處便是西夏國的發祥地。不難設想,黃河、賀蘭山在8個世紀以前對西夏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之前的党項人是一個不斷播遷的民族,白高大國代表了他們對原鄉的永恆記憶,這或許是他們用這來作為國名的原因。
-
5 # 窮酸秀才26386409
西夏,以夏為國號,領土為西北隴甘寧夏一帶,史書稱"西夏",以別於正史中的"夏”代。本為羌人的一支一一黨項。原生活在今康巴一帶,可能與"東女國"的木雅人都有多少一些血緣聯絡。後不繼北遷。在唐未五代混亂局面下藉機壯大,在宋遼爭鋒中兩面討好,兩面撈好處,兩面看臉色,兩面造事端,兩面魚蚌相爭夾縫中求生存的一個政權。後亡於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民族及文化基本被蒙古大軍徹底斬盡殺絕。中尼(泊爾)邊境的夏爾人極有可能是其逃脫蒙古種族滅絕屠殺魔掌的後裔。
-
6 # 閒雲絡繹錦霞垂
西夏党項族,原為鮮卑族的一支,在宋初時(1028),首領李德明從吐蕃手中奪得夏州等地,此地即今寧夏和甘肅一代,歷來屬於中原王朝管轄,中唐時吐蕃擴張,喪失後再未收回。1032年,宋仁宗封其為夏王,承認了其割據西北的合法性。1038年,其子李元昊繼位後不久,稱帝,國號為夏,定都興慶府。這實際上是不服北宋的宗主國身份,想要跟北宋平起平坐。李元昊派人請求讓宋仁宗承認,宋仁宗斷然不會承認,雙方交惡。西夏在對宋的戰爭中敗少勝多,但由於國力不濟,難以持久。1044年雙方議和,李元昊取消帝號,向北宋稱臣,北宋亦歲輸歲幣。
這就是西夏建國的始末,中國歷史上但凡帶有方位或者前後的朝代,基本上是史學家為之,或者在當時就有人因為其方位而稱呼(比如東吳)。西夏當然國號為夏,宋人因為其在西,也稱呼其為西夏,史學家為了區別歷史上的夏朝,也稱其西夏。蒙古滅金之後在東北還滅掉一個東夏國。不過正式的國號就是夏。
-
7 # 路生觀史
後來叫的。先叫大夏,後寫歷史的人因其於中國西北便稱其西夏。未代匈奴人也建立過一個大夏,在今陝北,李元昊這傢伙是陝北人,李自成的祖宗,口口聲聲說自己祖上的鮮卑人,由這個夏分析,其可能與匈奴有血緣。
-
8 # 天隼凌空
建國時他們的自稱應該是大夏,或者白高大夏,或者大白高國。西夏是是書上為了區分而用的,因為夏國在中原地區的西北邊陲。就跟東西漢,東西晉,南北宋一個道理。還有什麼後秦啊後趙這一類,但在他們建國的時候,肯定不會說我建個國家叫西夏
-
9 # 關東俠客
西夏党項族,羌人支糸生活在河湟地區,遭到吐蕃人不斷擠壓入侵。党項人要求內附,被唐政府遷居到今寧夏地區屆住。唐末爆發黃巢起義。党項貴族拓撥思恭率兵支援唐政府平叛,被唐政府封夏王。經拓撥思恭,拓撥思溫,李繼遷,李徳明幾世經營,党項人開始做大。公元一零三八年李元昊開始稱帝,國號大廈,因在北宋西北地區,從宋領土上分裂出去,史稱西廈。
-
10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西夏建國並非叫做西夏,是後來稱的。且看西夏的前世今生。
西夏存在是時間是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稱邦泥定國。“邦泥定國”首見於西夏使者遞給北宋宋仁宗的建國國書:“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此國號可能是党項語直譯,意譯為“白高國”或“白上國”。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早在唐僖宗時期,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幫助收復長安,被賜姓李,封夏國公。此後,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就是為什麼西夏王族姓李的原因。
經過唐、五代十國以及宋,党項幾代人的努力和積澱,內部強盛,加上外部環境變化,到了李元昊接手前,西夏實際上已經成為獨立王國了。李元昊繼位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佔據了寧夏全境,陝西,青海,甘肅一部,雄踞西北。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
這就是西夏的基本情況,但是對於西夏人的來源,也有另一種說法,拓拔姓氏為北魏鮮卑族姓氏,所以有人稱西夏人是北魏鮮卑族後代,李元昊就自稱是北魏鮮卑之後。據 《宋史》卷485《夏國傳》記載,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同時《遼史》卷115《西夏外記》也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又有《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此三處記載,都為官方史書,應該可信度是比較高的,但是為何又稱他們為党項人,五代十國時期羌族的後代呢!可能是由於此處為羌族後代,党項人的聚集地,而李元昊的祖先遷居於此,經過上百年的交融和同化,成為當地党項人的一部分,又或者是出於政治原因,故意隱瞞自己的鮮卑族身份,反正那個時候,少數民族雜居是常見的,況且他們的語言相差不大,並不想漢族那樣分得十分清楚。
比如,在內蒙古出土的西夏王族墓的墓誌銘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大意也就是說西夏拓跋姓氏和北魏鮮卑族是同一類人。
-
11 # 歷史課課代表
西夏立國之時,元昊對於自己建立的政權自稱“大夏”。為什麼要以大夏為國號呢?因為赫連勃勃曾在五胡亂華之時在今寧夏一代建立過大夏國,並且自稱大夏天王。元昊定國號為“大夏“顯然與此有關。
關於“西夏”的稱呼“西夏”這一稱呼也並非是後世對於元昊的夏正權的一種稱謂,而是在元昊建立西夏之後,北宋王朝對其的稱呼,北宋為何稱大夏政權為西夏呢?因為西夏政權在北宋的西北方,宋廷因此自管稱之為西夏。但是西夏與 宋遼兩國官方的往來文書上來看,彈門之間還有以下一些自稱和互稱。例如西夏自稱“西朝”,稱呼北宋為“東朝”或“南朝”,稱遼國為“北邊”,遼國則稱宋朝為“南朝”,宋朝有時稱遼國為“北朝”,遼、宋、西夏之間的這種互相稱呼實際上說明了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
“白上國”與“尚白國”後世透過對西夏文字的解讀發現,西夏的經典詩歌裡,經常出現“白上國”或是“白上大夏國”之稱,中外史學者曾對此產生過激烈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白上”即為白河之上,白河就是四川、甘肅兩省交界的白水,也叫白龍江,西夏國的主體民族黨項人的發源地就在這裡,所以稱為白上國。而尚白國即白上國之意,意思為崇尚白色之國,崇尚白色是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慣,不僅當想租崇尚白色,諸如女真、蒙古、吐蕃以及中亞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崇尚白色,因此西夏也被有的一些文獻稱之為尚白國。
西夏“梅那國”的稱呼西夏時期,一些党項人有時也稱呼自己的國家為“番國”,而青藏地區的吐蕃政權則稱呼西夏政權為梅那國。而後來興起並最終滅亡西夏的蒙古人,則稱呼西夏為“唐兀”或是“唐古特”。
西夏是中國宋遼時期西北地區一個重要的民族政權,其從公園1038年元昊稱帝開始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共存在了190年之久。如果上溯到唐末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而被唐僖宗封為靜難軍節度使的公元881年算起,則其立國為347年。
-
12 # shevchenko3721
暈了,還有人問這種問題!別人自己叫大夏國。被滅了以後,後世中原王朝史書稱西夏。就像世稱三國的蜀漢,別人當時就叫大漢王朝。西漢東漢、北宋南宋難道也是當時自己叫的?
回覆列表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8]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首都:東京興慶府、西京西平府,主要城市:宣化府、夏州、定州、懷州、永州、靜州,官方語言:西夏語 漢語,貨幣:福聖寶錢、大安寶錢、乾祐寶錢等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亡於蒙古。綜上所述: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党項人從未成稱呼自己的國家為西夏,他們稱自己國家為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中原的宋人和後來的資料將其稱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