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按時喝茶
-
2 # 龍井茶痴
一個問題可以看出兩種對茶葉的姿態,一種是實話實說的,比如這個問題的提問者,他的問題很中性,是茶釉。還有一種是神茶吹噓的什麼,這是不懂茶葉的職業性吹噓,茶葉的東西什麼都不懂,就是把簡單的茶葉弄得雲山霧罩的神話。
茶釉含有的成分很多,就像茶葉含有的成分一樣。首先是芳香性物質,這些物質多數為沸點較低的酸類,醇類等,在水溫的作用下釋放出來,不溶於水隨著水蒸氣一起揮發,也是我們喝茶時經常聞到的香味,隨著水溫的降低凝結在水面。
其次是大分子的醛類,酚類等,從茶葉中浸泡出來以後,由於水面張力,凝結到表面。
第三就是和水質有關了,水中的金屬離子的凝結。
第四,泡茶的水質好,茶葉嫩度好的茶葉,這種茶釉現象比較少。
請不要把普洱吹噓那套什麼東西都拿來神話,疫情是白衣天使的戰場,這裡也是講真話對付港臺茶葉騙子忽悠理論的戰場。
-
3 # 橘子就要凹著吃為什麼茶水涼了以後,上面會有一層油膜,那是什麼?對身體有害嗎?
其實那是一種叫“鞣酸”的東西,不論好茶或普通的茶葉,都存在鞣酸,並且這種物質廣泛的存在於果蔬植物中。
茶水之所以會漂著油膜,是因為茶葉中的單寧氧化所致,單寧在氧化時,還會與鐵離子結合,形成黑色的鞣酸鐵。
茶水中的油膜是正常現象,對身體沒有影響,大家不用擔心。
另外茶葉沖泡後應該儘快喝掉,時間長了就會跑味。特別是隔夜茶,千萬不要喝。
-
4 # 鄉村言哥
久置的茶湯上漂浮的一層就是褐色的多酚類氧化產物-茶色素。時間越久顏色越深,是因為氧化時間越長氧化物越多的緣故。一般綠茶比紅茶更容易形成茶色素。
-
5 # 傑子在農村
這層膜成因無非兩種,1、水質中的礦物質析出。2、茶毫脫落。最後的實際情況往往是上述兩種原因綜合的結果,只是兩者的比重問題而已了。①並非所有茶都會有大量茶毫脫落。茶毫脫落應是在水中均勻懸濁,拿起公道杯在光線下應可觀察到飄浮的絨毛。能夠形成“膜”應該是更為細小的礦物質微顆粒。②水質較硬的地區,其地下水和自來水,別說泡茶,燒開了水錶面自然就會有一層膜——加熱帶來的礦物質析出,當然,附著在加熱容器內壁的也有一些。
-
6 # 普濟
不僅普洱茶,所有茶都會出現茶湯漂油現象,據我平時觀察,主要有三種“茶湯油”,分敘如下:
這樣的結膜是水質造成的,結的膜跟鐵鏽一樣,也有鐵腥味,Sunny下閃耀著金屬的七色彩光,信Sunny山把它叫做“茶鏽”。
第一種,金屬與茶多酚氧化合物。這個問題困惑我很長時間,百思不得其解,無論什麼茶,信陽毛尖,普洱,烏龍,只要泡了,不大會兒湯麵就結層油麵,放著不動,越來越厚,換著光照角度還閃耀著七彩的金屬光澤。這層油膜粘黏性很強,倒掉茶水,油膜附在茶壺茶杯壁,不多久茶垢會結到看不見茶具真面目,要經常清洗才行。
可是在光山就不會出現這情況,很便宜的大路茶,就是茶農自己採做自己喝的大碗茶,泡出來比鄭州這裡幾千元的精品毛尖味道還要好,那叫一個香。當然怎麼泡也沒有“茶油膜”,還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嗎?想著不是,起碼泡茶不是這意思。
在光山生活時還真遇到這樣的事,不然不會有“茶鏽”只說。那是自來水沒有接通的時候,都很羨慕大城市的自來水,多方便,不用去水井打水挑水,擰開就是,還那麼幹淨。於是就想辦法,先找來直徑10幾釐米的鋼筒,約40釐米長。再找來建築工地腳手架的鋼管。去機械廠找熟人電焊個井頭,能把地下水吸壓上來的玩意兒,看那農民歌唱家大衣哥朱之文家的就是。在院子裡自己打水井,腳手架鋼管就是井管。我們院裡地下水位不到10米深,而且沒有地表水汙染,很乾淨也很容易打出水。
就這樣,很快的家家戶戶都跟著打了井,我們叫壓水井,用起水來方便了許多。特別是燒水泡茶,那個味道真叫一個水美茶香。
可是好景不長,不多幾天,興奮頭一過,就發現茶水出現異常。泡好放一會,茶湯上面出現一層油膜,像極了鐵鏽水,跟工廠翻砂車間旁邊消防池的水面一樣樣,水面結一層鐵鏽膜,聞著也帶鐵腥味。這茶再放一會,茶水開始變色,沒有了誘人的茶青,先變黃,再褐黃,喝著有了藥味,不能喝了。
原因很快找到。壓水井的井頭和井管,都是原鐵暴露,沒有防鏽處理,也沒條件處理,鐵鏽就溶解在打上來的水裡。換句話說,井水含鐵量高,還不是一般的高。白天老是用著還強一些,第二天早起就含量多了,一晚上不動,都是鐵鏽。儘管肉眼看不見,一泡茶葉就立馬顯現。後來實在受不了,換了鍍鋅管才解決問題。
住到鄭州這裡,茶水生茶鏽,肯定是這問題啊,水質不過關,畢竟經歷過。又不像光山的水。那裡沒有工業和化學汙染,地表水都是一級水平。如今又吃上水庫的水,更是一級飲用水了。深山泉水一樣的品質,自然泡茶好喝。可是鄭州這裡不一樣,挨著老黃泛區,地表水鹽鹼重,自來水又是黃河水,現在用上丹江水,也是一兌一半,半數還是黃河水或地表水,頂多也是二級水的水平,這茶怎麼泡?
於是裝上淨水器,買了最好的德國牌子,這是幾年前的事了。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再泡就沒了茶鏽,於是有了茶香,喝著舒坦。
可是好事不久長,不到一個月,又是出油起膜,越來越重。想著這麼貴的淨水器不會壞掉吧?就等等看看。直到燒水壺結滿水垢,才明白過來還是淨水器的問題,找來售後,又花幾刀加裝一道過濾。好了,沒油膜。結果保持了一個月,依然復始,一層茶鏽。
就這樣反反覆覆,買瓶裝水泡茶解決。用了多少捆瓶裝水,市場才有了最新過濾技術的淨水器,叫做“反滲透膜”,終於知道原來的淨水器過濾技術達不到級別,濾不乾淨。於是趕緊的買個裝上,徹底解決了茶鏽問題。
這個油膜的原理是水裡的金屬離子,主要是鐵元素,促使茶葉中的茶多酚加速氧化而成,不僅成油膜,茶色加重變黃,味道苦澀,沒了香味。
這是茶韻,氤氳的意思。
第二種,茶韻。這個現象用大氣原理好解釋,泡茶小環境的氣溫與茶水溫度相差很大,熱茶驟然降溫,會在表面形成霧靄,保護水溫過度散熱。沒有化學原因,不影響茶水味道。這樣的結膜是茶葉問題,變質茶。
第三種,茶油。個別的茶葉,譬如放置不當,受潮發黴,或者很長時間的儲存,都有有茶油分子析出,熱水一泡,容易形成油膜,但是和第一種不同。這樣的茶葉一般都是變質,味道也不敢恭維。後記:古人有關茶葉與水的逸聞趣事。茶葉和水質的關係,很像魚和水那樣的共生,歷來被喝茶人重視。好水泡好茶,好茶必須好水泡,不好的水就是糟蹋茶葉。古代有名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傳說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說的就是最好的茶葉和最適合泡茶的水。只有如此搭檔,茶水才能達到頂級味道,所以這句詩成了歷史名對聯,被很多茶葉店懸掛,就是告訴買茶人,本店的茶葉最好,泡茶的水也最好。更有那些只賣茶葉的店家進一步引申,改為“雖無揚子江中水,卻有蒙山頂上茶”,以此招徠顧客。
皇家茶園蒙山茶就是這樣子,所以唐代叫它仙茶園,仙氣十足。
其實這句詩不是白居易的,但是跟他有一定的關係。
不是他的詩還安在他頭上,古時候茶界都是文雅之士,現在看來好像是不是雅士所為,乾的不是文化人的事,就像關公戰秦瓊一樣的笑話。但是不是那意思,這裡面有個比較曲折的故事,各位不妨當做就茶的茶點看下去。
這句詩距離蒙山茶和揚子江水的故事有三個朝代,蒙山茶興盛於唐代,選取揚子江水泡蒙山茶也是在唐代,把兩者用文字連在一起,或者說用文字的形式讓這個茶與水最佳搭檔流傳於世的詩句,卻發生在後面的元代,是元代的一個人寫的詩。不過按著古文化定位,元代的詩不叫詩,叫“曲”,散曲,邊唱邊舞的形式。文化劃分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文章。
當然是受了前朝典故的啟發,元代有個叫李德載的寫了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第一句是“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看這遣詞造句,就是用來唱的,不是用來吟的,所以叫曲不叫詩。
這還離白居易十萬八千里。我們一層一層的往上追索。
那時候交通不發達,知道這兩樣搭配才是最好喝的茶,但不是誰人都有條件做到,絕大多數喝不到,再就是湊不齊,有茶沒水,有水沒茶。非王公貴冑,皇親國戚,真的難以湊齊。故事就發生在這個節點。還是名人,當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學生蘇東坡身上。他倆並不是師生,王安石比蘇東坡大15歲,官也大好多級,按官場慣例,私下的以師生相稱,執師生之禮,就像現在見人叫老師一個性質。
王安石當時在東京汴梁,一日裡因公務要調來杭州的蘇東坡述職,就公函裡夾帶幾句家常話,說是你從那裡來京,順便給我帶些揚子江中水,皇上賜我的蒙山茶等著這水泡啊。言辭切切。蘇東坡也不敢怠慢,再說又是順便的事。誰知在取水途中,蘇東坡玩性大給忘了,過江下了船方才想起來。想著總不能再拐回去江中間打水吧?反正都是這裡的水,就讓人在江邊裝了水,運到了東京城,想著能糊弄過去。量他也想不到的,水運到府上,老王都顧不上酒飯招待,先讓燒水泡茶。結果剛嘗一口,就把小蘇罵個狗血噴頭,你這是江邊的水,拿來糊弄老夫,白糟蹋了皇上恩賜的蒙山茶。
這一對活寶相生相殺的故事有很多,都很精彩,這裡按下不表,接著主題。再往上追索,蒙山茶是怎麼來的。
最早的說法,西漢時期就有了蒙山種植茶葉,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到了唐代已成相當規模。都知道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鼎盛時期,那時的大宗出口商品最多的就是茶葉和紡織品,絲綢之路的建立開通就是證明。所以,國家大力支援這些能夠出口創匯的產品生產。在茶葉上,先把蒙山茶納入貢品,由朝廷直轄,史稱貢茶院,又叫仙茶園。皇家加持力自然非常,這裡本來是茶文化發祥地,如此一來更是不得了,有身份的人都以得到喝這個茶的機會為榮耀,也引得一幫文人騷客恭逢吟唱,這才找到白居易和蒙山茶的關聯。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在晚年的《琴茶》這首詩裡,寫到了蒙山茶。
至於蒙山茶與揚子江水如何發生的交集,也是在唐代。一個真正的茶人,可以說是茶祖宗,陸羽,和他的著作《茶經》一起名垂千古。這本書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文化寶貴財富。裡面就有詳細的茶與水的關係講解,但是還沒有明確到揚子江水。
陸羽之後又過了百年,出了個茶痴,比陸羽更痴迷於茶與水的研究。他不辭萬千辛苦,跑遍了祖國江河大川,發誓要找到最好的水,來配這最好的茶。最終讓他找到了,認定揚子江裡的一汪泉水泡蒙山茶最好。這個人叫張又新,把他的煎茶體驗寫成文字《煎茶水記》。
看過《白蛇傳》都知道有個金山,水漫金山。長江流過的那一段就叫揚子江,江中心一溜三個泉眼,中間一個的水才是“揚子江中水”。這個泉眼叫做“中泠泉”,取水要乘著大船到江中,專用的工具沉到江底泉眼中才可得到泉水,可見這個水多不容易取,要從江水中取得泉水,想想就頭皮發緊。
如今沒這複雜了,現代淨化技術徹底解決了泡茶水質問題。那個泉眼也早被淤的找不著了。但是古人對泡茶的講究精神依然流傳,在祖國建設各個行業發揚光大。
-
7 # 鈴言閣普洱茶
泡茶時茶湯上被你贊為的那層膜的東西,我們一般把它稱為茶油,越好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油越厚越亮,茶湯也非常好喝。
茶葉是由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咖啡鹼,茶多糖以及一些醇、酸、醛、脂等物質組成。
咖啡鹼:形成了茶葉的苦味。
氨基酸:形成了茶葉的鮮味。
茶多糖:形成了茶葉的甜味。
多酚類物質:構成了茶湯的澀味。
醇、醛、脂等物質構成了茶湯的香味。
茶紅素、茶綠素、茶褐素等構成了茶湯的顏色。
而果膠構成了茶葉的油潤度,果膠含量越高,茶油越厚,茶湯的內含物越豐富,茶葉的滋味也越醇厚香甜。
回覆列表
很多茶客喝茶時候會注意到杯子中茶湯表面浮起一層薄薄的白霧,但有茶客會認為說這是喝到高品質的茶葉的表現,或者是陳年老茶或者是熟茶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麼一層白霧。而這種白霧對於我們來說他不叫白霧,叫什麼呢?叫茶氳。
所謂的茶氳,是茶湯中這些氤氳的表現,茶葉中脂溶性物質的一種呈現。(茶湯內有一些脂溶性的物質,比如說脂肪酸、胡蘿蔔素和一些揮發性的芳香類的物質成分)這一類的溶出物,相對來說它的含量比較輕,所以漂浮在茶湯的表面,又因為溫差的原因形成了水蒸氣,這種水蒸氣不斷的往上漂浮,就有一層被剝離的煙的感覺。這類似於白霧輕盈漂浮的感覺,我們通常會稱之為茶氳。
這種薄霧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首先是因為我們泡茶的環境和茶湯溫度差比較大的時候容易產生。
比如說,在冬天,相對溫度比較低的時候來泡茶,當茶湯注入你的杯子的時候,因為茶湯與環境溫度的溫差造成了茶湯的表面,會出現這麼一層薄薄的這種氤氳,而這種氤氳在隨著茶湯的冷卻,也就慢慢的消失了,而氤氳在消失的速度又和茶湯的黏稠度,也就是飽滿度有一定的關係,內質的多少決定了茶湯上白霧,也就是茶氳的消失的快慢,如果茶湯相對來說,它的厚度比較好,溶出物比較豐富,這種茶氳的消失速度就會慢一些,而當這種溶出物相對比較少;
而茶湯比較薄,或者是說茶葉品質相對較差的時候,而這種溶出物的速度比較少的時候,氤氳的消失的速度比較快,也就是說當蒸汽蒸發的速度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周圍的環境就決定了整個杯子表面茶氳的速度散發的時間;或者說,當週圍的空氣環境溼度比較小的,氤氳消散的也會比較慢。
雖然說茶湯的厚度可以決定茶湯上的茶氳消失的速度,周圍的環境的溫度的高低決定消失的速度,和周圍整個環境的溼度決定了消失的速度。但是這與茶葉的品質,並有必然的關係,它不是絕對的。
很多人說他的茶葉好,他消失的速度慢,茶葉不好,就是速度快,也不完全對。
這和周圍的環境,周圍的溼度的高低,周圍的溫度,氣壓都有關係,所以說茶氳是因為茶湯中的脂溶性物質的表現,而並不能說明茶葉的品質就一定很好。
所以說,當我們在品飲茶葉看到這種茶氳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茶氳來評定茶葉的品質高低,以客觀的條件來判斷茶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