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鄉下小彪

    稻鴨共育是指將剛出殼十天左右的雛鴨放入稻田中,鴨子會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同時鴨子的運動也會刺激水稻生長,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鴨糞便也能作為肥料,而稻田為鴨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還有日常活動的場所,這樣一種稻鴨相互促進的體系就叫做稻鴨共育。那麼稻鴨共育技術的要點是什麼呢?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實現這種稻鴨共育的生態種養技術。

    一、選育好鴨種

    首先應選用適於稻間放養的吉安紅毛鴨或山麻鴨,這2個品種均屬中小型個體,放養稻間穿行靈活,且食量較大,耐粗飼,成本較低,露宿抗逆性強,適應性強。公鴨生長快,肉質鮮嫩;母鴨產蛋率高。其次要育好雛鴨,由於早春氣溫較低,應注意防寒保暖,同時要喂少量浸溼的碎米、碎玉米和細麥糠,並適量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一般在飼養室(棚)內擺放一些淺容器,內盛清水以提供雛鴨遊玩鍛鍊,提高對水的適應能力。飼養到20~25日齡,每隻體重150g左右時可放到稻田中飼養。

    二、放養時機

    根據水稻生長情況掌握時機:一般以秧苗返青、開始分櫱時放鴨。但要根據季節靈活掌握,夏秋季氣溫高時,雛鴨可小一些;早春或秋末氣溫低時,放牧的雛鴨要大一些。

    稻子抽穗揚花後停止放鴨,以免傷害稻子。此時,如果鴨主翼羽在3cm以上就可上市出售,如不到出售年齡,可轉入江河湖泊裡放牧。從本地的實際情況看,除水稻生長期在稻田裡可固定放鴨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草籽、春花、晚稻收割後的茬地放鴨。

    三、放養密度

    鴨在稻叢間的放養密度一般以180~225只/平方米為宜,最好以500只左右為一群,既有利於避免鴨群密集而踩傷前期稻苗,又能分佈到圈定範圍稻間各個角落去尋找食物,達到均勻控制田間害蟲和雜草的目的。在放養雛鴨時最好在群裡放養3~4只大其他鴨1~2周齡的幼鴨,以起到遇外敵時能預警,躲風雨返回時能領頭的作用。為了增強雛鴨的抗病能力,放養前每隻鴨需注射鴨瘟、鴨病毒性肝炎等疫苗。

    四、肥水管理

    鴨屬水禽,在稻間覓食活動期間,田面水層要淺,使鴨腳能踩到表土的水層,以利於鴨腳踩泥攪渾田水,起到中耕鬆土,促進水稻根、櫱生長髮育的作用。此外,可透過分片擱田的辦法,解決水稻曬田的需要,即在一片稻田中,其中一半稻田內保持水層,把鴨趕進去,另一半排水擱田至達到要求為止。或者把鴨趕到田邊的河、塘內過渡3~4天。為了不影響鴨在稻間覓食生長,最好在移栽水稻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施腐熟長效有機肥(枯餅750公斤/公頃)、複合肥(225千克/公頃)為主,追肥則以鴨排洩物和綠萍腐爛還田肥土代替。

    五、病蟲草害的防治

    防治稻間害蟲主要靠鴨捕食,但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蟲等疾病還須輔以高效的農藥防治。建議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噴藥期間應注意及時收鴨離田,待安全間隔期後再放鴨。有條件的地方最好使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生物農藥對水稻和鴨均沒有毒害,又符合A級綠色大米生產技術要求。此外,可在4公頃左右稻間設1盞捕蟲燈(燈下週圍5米左右不種作物更好),以誘殺蛾類害蟲。由於鴨在稻間不斷踩踏,雜草明顯減少。

    六、鴨的飼養管理

    為提高鴨的成活率,防止夜晚天敵的侵害,特別是人為偷盜,以及便於鴨子轉場放牧時的管理,鴨子宜集中在少數一些懂養鴨技術的專業戶手中飼養,每天清晨將鴨子空腹趕入大田,到傍晚又將鴨子收回鴨棚。傍晚收鴨回家,再適量增喂一些輔助飼料如碎米、米糠。剛放養10天左右的雛鴨覓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補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輔助性飼料,以滿足鴨早期生長髮育的需要。投入量要根據稻田內雜草、水生小動物的數量來定。此種管理模式,既可減少稻田需圍網、立竿、修建簡易鴨棚的投入,又可提高養鴨的安全性,特別是提高養鴨農戶的規模效益。

    七. 注意事項

    1.建議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儘量不使用農藥。

    2.田間鴨舍建造時應考慮防止鼠類侵害。

    3.稻田施藥期間應及時收鴨起田,待安全間隔期後再放鴨。稻田施藥安全間隔期內,鴨飲用水與稻田水應分開,防止鴨中毒和汙染鴨產品。

    4.發生過鴨瘟或帶傳染病的鴨走過的地方,以及被礦物油汙染的水面、稻田不能放養鴨。

    八、疫病防治

    稻田養鴨是開放性飼養,容易感染疫病和傳播疫病,應十分注重鴨的防疫工作。

    1.鴨瘟

    肉鴨7日齡時用雞胚億弱毒苗0.2~0.5毫升/羽肉注,7天后可產生抗體,並保護肉鴨至上市。

    2.鴨病毒性肝炎

    雛鴨1~3日齡時用雞胚化弱毒苗0.5毫升/只頸皮下注射,2天后產生抗體,5天達到高水平。

    3.鴨霍亂

    鴨霍亂的疫苗為禽巴氏桿菌苗,如731弱毒菌苗,接種2日齡以上的鴨群,免疫期達3個半月。禽霍亂氫氧化鋁膠苗,用於2月齡以上的鴨,肌注2毫升/只,間隔10天再注射1次,免疫期3個月。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苗,用於2月齡以上的鴨,皮下注射1毫升/只,免疫期為6個月。有報道用鴨巴氏桿菌A製成的疫苗,肌注2毫升/只,可產生4—5個月的免疫力。

  • 2 # 樹在溪旁

    稻鴨共育這項技術很好,鴨子會吃掉稻田裡雜草和害蟲,鴨糞也能作為肥料,而稻田也為鴨子提供水份和食物。

    要注意的是必須在稻苗成活半月後,再放入幼鴨,這樣不會對稻苗有危害,放鴨量,單位面積要合理,不要放太多的鴨,總之,要合理適度,才能有更好效益!

  • 3 # 我是花花木木

    稻田養鴨技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日本、南韓等發達國家有較大面積的推廣,在南韓甚至有稻田養鴨一品村,全部應用稻田養鴨技術生產無公害有機水稻,並養殖鴨子。海林市從2003年開始研究稻田養鴨技術,主要研究試驗了單位面積放養鴨子的數量與稻田除草效果及對水稻生育及產量的影響,並配套完善稻田養鴨技術。透過兩年的試驗研究,稻田養鴨技術已日趨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技術效果。

    稻田養鴨技術是生產優質、食味佳、口感好的無公害大米,是實現水稻優質、高產、高效、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的水稻栽培技術模式。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

    稻田養鴨技術有很多優點,尤其是在生產無公害水稻方面作用尤為突出。

    稻田養鴨是把雛鴨適時放入稻田裡,四周用篾柵圍起來,使鴨子晝夜在稻田中飼養,實行稻鴨共棲雙豐收的一項種養配套新技術。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飼養前的準備

    用竹片、樹枝和其它秸稈編成高50~60釐米、密度以剛放養的雛鴨不能透過為度的圍欄,將稻田四周圍起來,並用竹或木條固定,防止鴨外逃。計劃實行稻田養鴨的田塊,插秧時在田中間留出一塊長150釐米、寬100釐米的小空地,放進一塊竹板作為鴨床,高度以露出水面20釐米為宜,供鴨群休息。

    二、培育健壯鴨苗

    因地制宜選用早熟、適應當地飼養、生活力和抗逆性較強的優良鴨種,採取防寒保溫為主的鴨苗小群攤養管理技術:

    (1)防寒保溫。剛出殼的鴨苗幼嫩體弱,易受凍害導致死亡,應採用防寒保溫措施,可用籮筐墊好乾燥的短稻草,每筐放鴨苗15只左右,放在背風保暖的室內飼養,隨時更換稻草,保持乾燥清潔。

    (2)放水。鴨苗出殼10~15天后,可短時放水,適當加餵動物飼料;20~25天后,可延長放水時間,直至全天放水。

    (3)加強管理。在飼養期間出現個別鴨苗死亡,往往是衛生管理不良,引起消化道疾病或受凍感冒所致,一定要加強管理,注意飲水、飼料、環境衛生。早春寒潮來臨時,不要放水,以免鴨苗受凍。

    三、適齡放鴨進田

    20~25日齡、重約150~200克的雛鴨,即可放進田中,進田前應進行鴨瘟免疫接種。放養密度應視稻田肥力、田裡的餌料豐缺情況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畝放25只左右,上等肥力田畝放30只左右。放鴨入田時間應在早、晚兩造秧苗返青後,過早放鴨易造成秧苗脫泥漂浮,不利發揮稻鴨互促互利的生態效益。

    四、培育水體飼料

    養鴨稻田應搞好以適齡放鴨進養萍為主的水體飼料生產,為鴨群提供優質青料。在秧苗返青後,每畝投放萍種150公斤,隔5~6天施過磷酸鈣4~6公斤,連續施2~3次。

    五、搞好飼養管理

    初入田的雛鴨,應在早、晚適量補料1次,按"早喂半飽,晚喂足"的原則投料。開始時可在傍晚用食餌引鴨上床,日後便成習慣,會自行上床棲息。平時注意觀察鴨群的生長變化情況,如發現天然餌料不足,應適當補喂餌料。早晚加強田邊巡視,檢查圍欄是否完好,發現漏洞,及時處理。

    六、及時回收成鴨

    稻鴨共棲的配套方式有"雙季稻養雙季鴨"、"中稻、再生稻養雙季鴨"、"一季稻養一季鴨"、"再生稻單養一季鴨"等。無論採用那種方式,均應安排在水稻成熟前及時收回田中成鴨。因為,此時的鴨子體重一般已長到2公斤左右,採食能力極強,如不及時回收處理,便會採食快成熟的稻穀,造成水稻減產。此時若有個別不能上市的,也要"轉田"飼養,防止鴨吃穀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要求十點半過後宿舍不允許開燈(包括上廁所)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