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yboy

    這個問題我以前研究過,寫過文章,這次不妨再次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前提是,讀點和傳統有關的書是好的,但是,要不要上什麼國學班,那大家就要搞清楚,市面上許多所謂的國學班都是怎麼炮製出來的。且聽我細細道來:

    要搞一個國學或者傳統文化培訓班。首先要搞清楚客戶的需求。

    國學作為產業,這個時代恰逢其時。大家想,國學所包含的經史子集,最好的都已經被整理出來了,大部分都有古今名家的註釋、解讀,有些還不止一種,書店裡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好東西就在那裡,為什麼還有那麼人不自己去買?去讀?去學習?是因為笨嗎?肯定不是,而是因為懶,是希望不用很麻煩就能悟道,不用很累就能吸取到傳統精華。

    大家想想,這可能嗎?讀書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積累的過程。所以,一個優秀的國學培訓班,一定是能夠瞄準並解決這些人的需求,告訴他們只要花上幾個月,聽了我們的課,看了我們編的教材,就一定能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上可以指點江山縱橫商海當成功人士,下可以修身齊家相夫教子為世間高人。說白了,就是從傳統中找心靈雞湯和成功秘笈。萬一他真的發財了,那麼國學就是他的成功秘笈;要是沒發財,那國學就是他的心靈雞湯。總之,無論客戶將來成功還是失敗,這個需求是長期、穩定、不變的。

    第二,要給培訓班取個博大精深的名字。

    可不能就叫“XX國學培訓班”,這太土了,要從古籍中尋找名詞,拿出給自家兒子女兒取名字的勁頭來。比如,給中小學生的培訓班,可以叫課堂、學堂、私塾;給普通老百姓成年人的,可以叫辟雍、書院、太學、大學堂、成均館;給商人和官員呢,可以叫明堂、翰林院、秘書監,等等。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要想方設法解決師資問題。

    一個優秀的國學培訓班,市場定位準確,品牌名稱響亮,還要有恰當水平的師資力量。可千萬別去找清華大學搞禮學的彭林,或是北京大學搞經學的喬秀巖、王錦民,或是山西大學搞詩經的劉毓慶,或是山東大學搞文獻的杜澤遜之類,這些人都是專業人士,市面上的國學班,不用說請985、211大學的老師,就算請這些大學文史哲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人家都不會來。但是,說實話,咱也不需要他們來,你就算請到了這些牛人,和你從舊書市場請一個書販子,效果是一樣的。以我的經驗,就照著專科學歷來招教師,略加培訓,保管夠用,成本還低,無非到時候在宣傳冊頁上包裝一下嘛,說他們都是畢業於海內外名校,懂好幾國英語,雖然才三十幾歲,卻有二十多年的國學從教經驗,這就夠了

    第四,要有一個吸引眼球的環境。

    這個班要開在北京,全國招生,食宿免費。提前在夠遠夠便宜的農村租一片房子當教室,只要手機別顯示“河北移動歡迎您”就成。再在人民大會堂或是北京飯店花點小錢把一個大廳包一個下午,作為報到地點,大傢伙一聽在北京培訓還食宿免費,肯定紛紛報名,來報到處一看,嚯,人民大會堂啊,不得了,我們的層次就上去了。再僱一輛大巴把學員們拉到學校,請村裡二大爺的媳婦兒做幾天飯,這食宿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五,編寫國學培訓教材。

    要做國學班,得首先教客戶那些簡單的,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因為簡單,才能快速變現,不能變現為朋友圈裡曬的照片,不能變現為在別人面前顯擺的國學,都不是好國學。除了簡單的,還要教他們一些特別契合他們心理的,比如《弟子規》,裡頭好多都是教人愚忠愚孝明哲保身的東西,雖然和現代倫理不符,和儒家旨在培育的“從道不從君”的君子獨立人格也不符,但架不住有些人骨子裡就喜歡啊。有些做父母的,當然願意孩子百依百順;有些做領導的,當然願意下屬言聽計從。反過來也成立,有些做下屬的,也願意主動卑躬屈膝。就像劉再復《罪與文學》裡說的:“權力會腐蝕人,當然會腐蝕掌握權力的人,但也會腐蝕沒有權力的人,即被統治的人。”總而言之,要慎重選擇教材啊,實在不行我們可以自己編,編好之後再賣給學員,還能發一筆。

    第六,有了教師和教材,就可以招生了。

    剛才我已經說了,大城市市場趨近飽和,應該深入到三線城市及以下,重點是縣城和郊區。重點關注那些自己愛好國學但想從孩子身上實現國學夢想的人。前幾日有個新聞,我看了很氣憤,說是一傢俬立學校招生,還要求學生的父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我們千萬不要做,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優先招收父母學歷為大專及以下的孩子入學,辦教育嘛,就得有菩薩心腸。

    第七,只要學生招來了,上課就簡單了。

    每天先學一個小時禮儀,課本教學的秘訣就一個字兒:背。背完了再讓老師給他們講解,但千萬別給他們講什麼文字音韻訓詁、版本輯佚校勘、經傳正義註疏等真正的知識,要向那位當代最流行的講《論語》的女士學習,用漂亮、正確、整齊、空洞、排比的廢話來講,多使用諸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心路歷程、擊中心靈、醍醐灌頂一類的詞,課堂上就會充滿快活的空氣。

    為了節約成本,還可以根據朱熹曾經說過的:“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跏跌靜坐,目視鼻端,泣心臍腹之下,久自溫暖,即見工效矣”,每天上課拿出半天時間來靜坐,把靜坐說的越玄妙越通神越高深莫測越好。這樣的話,還可以砍去一半的老師,人力成本可以減半。此外,再去買兩張古琴的CD在課堂上放,管平湖吳景略張子謙的都太高,龔一或是李祥霆就頂天了,凸顯培訓班的層次。

    第八,要巧妙收費。

    培訓班當然要收學費和教材費啦,此外,還要出周邊,再賺一筆。比如上課時做禮儀,學員就要買衣服,要古裝、漢服、右衽、進賢冠,往地板上一坐,倍兒有面子,淘寶上便宜的很,轉手賣給學員,幾倍的利潤;把上課的情景錄下來刻盤,配上精美的教材,價格不菲,但學員要買;如果這些國粹還不夠,還可以進一步引入新的國粹。比如,願意裹小腳的女學員,我們也提供裹腳布的樣式、纏法、搭配三從四德說明書,布料費可以打折;男學員也是,以前辜鴻銘拖著辮子上課,對學生說“我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有些人的辮子是無形的”,這哪兒成啊,哪能把辮子給剪了啊,得續上,願意續上辮子的,我們可以提供編辮子的流程、款式,搭配三叩九拜說明書,辮子費可以打折。

    大家說,這樣的培訓班,一個學期的學費得多少錢?是不是怎麼著也得一萬塊錢吧。

    但事實上上,一萬塊錢?那是成本!兩萬塊錢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國學愛好者的心理。願意掏一萬塊錢上什麼國學培訓班的人,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一萬。什麼叫國學素養?國學素養就是隻要是能讓自己跟國學沾上一丁點兒邊,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

    總之,還是讓孩子老老實實上九年義務教育。

  • 2 # 使用者何生華

    國學教育已經開始上路,從《弟子規》交起,娃娃們開始領略中華文明之意義,接下來就是孔子的《三字經》等國學內容,這是符合中華之特點的,我從不相信國學,但是,在朋友同學的指導下,找來一本看看,也看得懂,開始尋找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足跡。娃娃們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懂得一些國學知識,對將來也是有好處的。透過國學知識的學習,懂得一點歷史脈絡,也是可以的,然後,再透過理解,逐漸達到一定高度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管以後幹什麼工作,必定做出奉獻。智慧奉獻,難道不是一個帥才嗎?

  • 3 # 隨風搖曳的小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是什麼熱學什麼,而是要觀察孩子的興趣,喜歡的話可以重點培養,如果不喜歡也不要強求,隨著孩子的興趣,生活中滲入些基本知識禮儀也是好的

  • 4 # 銘徽

    首先要弄清什麼是國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等都不是國學,而是入學的開蒙和品行的基本規範。真正意義上的國學是具有漢民族文化精髓的學術思想。中華文化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所以國學首推大宇宙的《周易》《道德經》,還有就是人性觀的《南華經》,其次才是諸子百家的部分代表思想,最後才是歷代大師的思想。因此,讓孩子學國學絕對是正道(好多年以來,我們對國學丟棄得太多了),但一定不要讓孩子在國學上走彎路,別讓那些只會背幾句《百家姓》的所謂“國學大師”給騙了。

  • 5 # 華山論劍花園

    應該,象尚書,四書五經,古人曰:周尚禮儀,好音律,教人有道德風氣!更應學(道德經)!記得小時候學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使我刻骨銘心,文章名我記不住了,但其中說:積善成德,神明自得,這句話,永生難忘!……讓經典在孩童時紮根發芽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舊的傳統中學起,有根了!自然壯大成長為參天大樹!在生活中千錘百煉!必會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革命接班人……

  • 6 # 小谷育兒

    如果孩子熱愛國學,那就去學吧!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值得孩子的熱愛和研究。

    如果孩子不喜歡,就別學了。國學中的精華早就被現代人吸收,變了副更適合現代人的樣子存在了。比如《三字經》那句“養不教,父之過”,換成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不管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就對了。

    至於沒有被現代人吸收的部分,那是真的不實用,不學也罷!

  • 7 # 河中一顆沙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認為完全沒必要,國學說實在的很難找工作,給孩子報班沒必要。如果是培養情懷或者追求國學的智慧哲理什麼,更沒必要報班。因為愛好神馬的都不是逼出來的。如果我想讓孩子瞭解國學我會有意無意的跟他提提,給他推薦幾本書。如果他感興趣自然水到渠成,不感興趣,強加給孩子他也不會快樂還會因為學的不精而產生挫敗感,得不償失,你們覺得呢?

  • 8 # 心水有靈

    貼切回答:就個人的見解與大夥分享一二!(一)主要還是看孩子們個人的天賦悟性,雖說國學今後將成為全世界的主科,但必竟也不需人人是專家才能發跡過活的!(二)如果自家孩子,對國學非常熱衷喜好,建議可在(惠州市羅浮山國學院進修!現任學院校長是,臺灣國學正統教授一一曾仕強)相信在正統的氛圍中薰陶,是受益非淺的!

  • 9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偶爾學習陶冶一下情操,但執迷於“國學”放棄義務教育正規學校教育讓孩子只上國學當然不可以!

    雖然孔子、孟子、老子等人的理論學問對我們做人處事有正面意義,但如果他們活到今天,想必不會只沉迷於那幾套學術,也會對數學、天文、地理甚至是上網看節目有興趣的吧。讓孩子都沉溺於國學,這難道不是歷史倒車呀!

    不要用過去的眼光來對待現在,畢竟現在社會瞬息萬變,我們更應該教孩子做的是如何面對現在的社會。

    當然,國學本身並沒什麼問題,比如多給孩子讀讀古詩,可以提高孩子的國學素養、培養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和文化底蘊,但說句實在話:這些叫國學的老師文化水平真的夠嗎?以貶低應試教育來提高國學地位並藉著國學的名義掙錢好嗎?

    國學班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教育嗎?

    上了國學班的孩子可能很快就可以將數千字的《三字經》、《弟子規》背得行雲流水氣貫長虹,但孩子理解不了的東西死記硬背真的有用嗎?

    誠然,應試教育同樣需要死記硬背,但我們不會只把時間在浪費在死記硬背上,我們還會學習數學、英語、美術、體育、音樂……講求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記得我們8090後的小時候,親戚、鄰居都以孩子能考上大學為榮,要是再讀上研究生和博士什麼的,那可以吹幾天幾夜!為什麼現在的人反倒是變了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

    粑粑麻麻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修養孩子的品行,言傳身教才是正解。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10 # 肥嘟嘟的小不理

    筆者以為,國學班大部分都不切實際

    筆者所說的不切實際,並非是就文理科的應用廣度和深度之爭而言。柯小剛教授曾經發了一篇讀經班少年的讀經來信,引起民間和學界一片譁然,就是因為,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數十年來屢次爭論不休的難題——國學是什麼?國學究竟能否教出現代社會的人才?

    學者們多從學科建制上來看待這個問題,譬如清華立志恢復的國學院,現在仍屬於一個空殼。陳來教授的目的,是延續民國國學院的傳統,並推陳出新。事實上,此國學院雖為空殼,但其引入國外頂尖學者講學立說,仍可謂走在時代之前列。而其他一些學校的國學院,也最起碼能保證中西交流能夠暢通,傳統的音韻訓詁不被落下,甚至推陳出新,使得這些古代的為學方法憑藉著現代學科變得更加可靠。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學在比較可靠的學術研究中,是能保證學生們全面把握到傳統教學之大指的。但是,同時由於國學院在學科建制上的名不正言不順,又導致了不少外哲學者的批評,因為國學一旦崛起,就將成為獨立於哲學系的新院系,而很多人對國學的印象,又長期停留在哲學的範疇內。

    實際上,國學本由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學人提出,其本意是儲存蒐羅日本傳統之學問,以糾正全盤西化之弊端。在國內民間,向來也有全盤西化和否定全盤西化之爭議,但雙方本身都不瞭解諸多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故而,雙方之爭,猶無根之水,多玄想而漫談,空流於形式。我們要知道,國學,不僅僅是經\史\子\集,更非單純的諸子學說。但如果單就哲學這個領域而論,子學相對而言在國學之中所佔的比重就要高些,所以,談論國學,至少應該選取一個角度一個領域。

    社會上流傳的不少國學班,其老師本身不具備太多專業知識,和學者所辦的讀經班顯然不能相提並論。筆者在生活中也見過一些開班國學院,啟蒙學院的人,就水平而言,他們要比那些女德班之流的組織者在文化層次和專業性上高出很多,但許多人僅僅本科畢業,有些是考研失敗一次便放棄者,他們的水準,相比於碩士\博士,以及專門某個領域的教授學者而言,學識和經驗上還是很不足的。

    國學對於小孩子而言,重點在於背誦還是講解?

    筆者有個朋友,辦了個小啟蒙班,專門教小孩子的。但是,他們最大的特點,還是在教育孩子的現代課程上面,即現代人的數學\語文\外語課程,是最首要的。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毫無疑問,小孩子們學習的數學知識可以當之無愧成為邏輯課程的啟蒙者。而批判性思維,筆者以為和邏輯沒有太大關聯,一個人即使不具備縝密的思考能力,同樣也可以具備懷疑精神,差別不過在於,由於缺乏深厚的知識積澱,懷疑常常流於形式,故而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因此,很多人常常提到的批判性思維,是懷疑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結合,至於有沒有一個度可以作為評判標準,就很難說了,至少在學界和文化界以外,談論批判性思維本身沒太大意義,因為普通人很難達到專業人士的水平。單有懷疑精神,就很可能流於智者學派,而非亞里士多德那樣,但亞里士多德卻是邏輯學雛形的締造者——雖然智者學派有些人也對邏輯學貢獻了不小力量。

    筆者之前看過國外科學家做的實驗:把某個年齡段以下的孩子和這個年齡段以上的孩子聚在一處,拿出兩個不同形狀的容器,把一個容器中的水倒入另一個容器中後,只有這個年齡段以上的孩子才能肯定兩個容器中的水是同樣多的。可見,人的理性是伴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出現併成型的,在此之前,人類更偏重於感性知覺的運用。小孩子時期,是人類記憶力的最佳時刻,背誦遠比講解更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經典內容,很多東西你就是講給成年人都不容易理解,而不少地方,更是連專業人士——包括我們古人中那些天才們——也爭執不休,難有蓋棺之論。

    背誦經典的好處,我們大概都能體會到,筆者的不少朋友,直到現在也能將二十年前的課文古文部分的某些內容背誦下來,只要對比下我們現在背誦外語詞彙的記憶力,就很確定究竟什麼時期記憶力更好些了。記憶力上打好基礎,以後理解的時候就更容易觸類旁通,畢竟思而不學則罔,沒有內容,拿什麼悟和理解呢?

    大部分國學班沒有必要報

    如果想要孩子學習一些經典文獻,那麼,選擇一些十三經注本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給孩子買個電紙書閱讀器,下載上免費的電子版文獻,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是極為方便的事情。暫且可以不讓孩子看那些註疏,僅僅讓他背誦一些句子就足夠了。

    不過,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學習琴棋書畫這些技能,那就只能尋求老師了。

  • 11 # 微塵石強

    看了那麼多回答,我只是想談談自己學國學的感受。傳統文化真的博大精深,但是我們作為家長的,首先你要明白你想讓孩子從國學中得到什麼?王陽明在回答羅整庵的書信中有這樣一句話:現在的學問不外乎兩種:口耳之學和身心之學。口耳之學也就是訓詁之學,就是由老師教我們字,詞,句的意思,及其含義。我們去記,誦,背。身心之學要求老師所講都是我們每個人身心的感覺,學生也要從自己的身心上來體驗。目的是使自己的性心命提高一個層次,也就是我們的精氣神得到提高和改善,就是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慢慢養起來了,我們的志才有一個長時間立起來的地方。孟子:志壹而動氣,氣壹而動志。我們的志都不長久,是因為我們的氣不夠浩然。氣怎麼能浩然呢?我們可以看看孟子的文章,看不是讀,而是用心來感覺,由於經典都是聖賢把自己心的感受“翻譯”成文字,因此,我們現在只有再把那些文字“翻譯”成感受,並在自己身上體驗出來。這個是身心之學,陽明先生說:這個才是孔門的真骨血。

  • 12 # 七月十

    可以報的,但首先要看孩子有沒有興趣。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學古文學,還會教孩子禮儀,琴棋書畫都會讓孩子接觸。培養孩子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可以選擇帶孩子去試聽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是龍的化身,那古代于成龍,於是龍這樣的名字怎麼不犯忌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