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清秋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

    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據說他的父親在鄉里倡導孝義之道,有長者之風.受家庭薰陶的于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他“為學務效實行,不屑於詞章之術”,認為“學者苟識得道理,埋頭去作,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可見他自始就是個崇尚實幹、不屑空談的人.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

    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 2 # 讀史有感悟

    封建時期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遇到君主或者尊親的名字時,都不會直接說出或寫出,叫做避諱。避諱是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清代更加嚴密,民國成立時廢除。

    秦漢以後,避諱較嚴格,對帝王君主的名字要避諱,甚至寫進了法律。呂后名字裡有“雉”,凡是遇到“雉”字就用“野雞”二字代替;漢文帝叫劉恆,於是就把恆山改成常山;漢光帝劉秀名字裡有“秀”字,於是把“秀才”改為“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等等。

    那麼有人會問:“皇帝是龍的化身,是真龍天子,為什麼有的人名字裡還會出現“龍”字呢?比如於成龍,為什麼沒有避諱?”

    其實在古代雖然皇帝的名字不能隨便使用,但是對於象徵皇帝的“龍”字卻沒有明確的禁忌。人們並沒有因為皇帝這條龍而去避諱給孩子們取名,比如趙子龍,鄒應龍等。“龍”字不但可以被古人用在姓名中,還可以出現在文人的號裡,比如諸葛亮號稱臥龍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還有從古至今的風俗賽龍舟,掛龍燈等等。

    五爪龍袍

    但是要說起皇帝專用之物,比如龍袍上的龍,這條龍和其他龍是不同的,從元代開始,皇家物件上的龍是五爪龍,而民間使用的帶有龍的物品只能用三爪或四爪。中國的龍起初都是三爪龍,到了元朝才有了五爪龍,到了清朝則只有皇帝才可以用五爪龍圖案,像貝勒、阿哥和太子身上穿的“龍袍”(這裡不叫龍袍,稱為蟒袍)圖案都是四爪龍圖案。

    四爪蟒袍

    換句話說皇帝可以稱作真龍,但是龍並不是只有指皇帝。

  • 3 # 皇帝不稱朕

    1

    看到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一個人和一個故事。

    這個人,是黃帝。

    他不是皇帝,相當於皇帝,是上古的天子和君主。

    我要說的這個故事,跟一條龍有關。

    故事見於《史記·封禪書》,說黃帝採首山之銅,於荊山下鑄鼎。鼎成之後,忽然有一條龍從空中飛下,大概沒有“停機坪”吧,龍沒法降落,就懸停在半空中,垂下幾條龍髯,迎黃帝上天。

    黃帝騎上龍背,他親信的大臣和後宮寵妃跟他一起“登機”的有七十餘人,乘客坐滿了,才往天上飛去。可是還有許多小臣沒登機啊!他們見龍飛起來,急忙揪緊龍髯,想要隨之昇天。可鬍鬚哪裡抓得住,人多了,把龍髯都拔掉了,小臣紛紛墜落,連黃帝的弓也掉落下來。百姓仰望黃帝上了天,捨不得黃帝,抱著他的弓和龍髯在地上號哭。從此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做“鼎湖”,把這件事叫黃帝“鼎成飛昇”——後世也便將皇帝駕崩,委婉地稱為“鼎成”和“龍馭上賓”,皇帝死而不死,是乘著龍到上帝那裡做客去了。

    《史記》的記載,年代久遠,這應該是先秦時的故事吧!

    它告訴我們,龍駕只是皇帝的通勤車,龍,是皇帝的飛馬——皇帝可不是龍的化身!那麼說,簡直把皇帝比做了畜牲?大不敬!

    2

    用龍來代稱皇帝,是中國文字裡常見的一種比擬方式:皇帝的臉被稱為“龍顏”,天子之怒被形容為“龍顏大怒”,皇帝的步態被美稱為“龍行虎步”(瞧,這裡又羼入一隻虎!)……別以為龍就了不起了,皇帝還有“龍駕”“龍馭”“聖駕”“鑾輿”等代稱,這是拿車子(皇帝的專車)比做皇帝呢!

    車不如馬,馬到底是活物,馬又不如龍,然而龍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頂級的馬,所謂龍馬精神嘛!《西遊記》裡,龍王三太子化身的,就是白馬。

    皇帝是人世間的主宰,他自稱上帝之子、天之嬌子,是天子。皇帝“奉天承運”,相當於上天把人間這塊遼闊的疆域封給他最喜歡的兒子了,教他做“人主”。

    這塊封地,包括山川、河流、土地,包不包括大海,不好說。如果按照“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是不應包括大海的(只到水濱嘛),秦始皇走到大海邊上,也只是遠眺海外三山,以為那是仙人的地盤。可是按照“天子富有四海”的說法,大海似乎也在皇帝的管轄範圍之內。不管怎麼說,古代對神秘莫測、風濤洶湧的大海充滿敬畏,想管也管不了(到今天,一個國家的領海寬度也才12海里)。在人們的想象裡,大海的真正統治者,是住在龍宮裡的龍王。

    古人的觀念裡,海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由四位龍王管轄。龍因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廠”(水域)的負責人,它又被賦予降水的職責。大龍管著大海,龍的子孫們,也便分散到四方,分管各地的河岔溪溝湖泊。我見過的最小的一個龍,僅僅管著一個池塘!它大概是龍王五服之外的一個拐彎遠親吧。

    龍,基本上全是水神,淡水鹹水,都歸這個家族管。然而像這樣分管一片,專管一事的神,就像龍王經常自稱的,屬於“小神”;龍在神仙譜系裡不算是高等的神,天上上朝時,龍王只能站在“仙班”的後列。

    小神的道法,也不高明,錢塘關總兵的小兒子在河裡洗個澡,就驚得龍宮動搖,派出太子來查問,結果被哪吒抽了筋,還沒處說理去。在《封神》《西遊》這些故事裡,龍王總是處於被侮辱、被損害的地位。

    龍的地盤和權威,怎麼也跟皇帝搭不上噶啊!離得遠呢!

    3

    在日常生活中,龍其實跟老百姓更近些。最早,龍是作為一種圖騰崇拜物,被人們創造出來的,在史前的紅山文化遺址裡,就發現了龍形的玉器。這是最早的龍的形象。

    龍作為一個想象的生物,它的形態不斷變化,有一個形象逐漸定型,傳說故事持續豐富的過程。龍與民生緊密相關——

    如俗語說,人中之龍、龍潭虎穴……

    書有《文心雕龍》……

    姓名中有高攀龍、于成龍,還有張龍趙虎……地名有龍虎山、龍王廟、黑龍潭

    民俗有舞龍燈、劃龍船、龍抬頭、龍生九子……

    龍既與虎為伴:龍從雲,虎從風,龍虎鬥

    它又與鳳為侶:龍鳳呈祥,顛龍倒鳳

    這不都是小民百姓在用?

    所以,龍在中國禁忌文化裡,不是一個禁忌的詞彙。

    4

    忽然有一天,龍在朝廷森嚴的禮儀裡,成了皇帝專屬的標誌性動物。

    具體什麼時間皇帝戴起龍的圖騰面具,有待考證。但《史記·高祖本紀》已說漢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可見西漢時期已有這樣的類比。

    後世更將這樣神異的容貌與帝王的命相結合起來,如謂:“漢高祖隆準龍顏,唐太宗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故皆可以為革命之君。”

    以後,誰也不敢妄稱龍顏、龍鳳之姿了。

    龍在真的假的“禽獸”中,是最厲害的,九陽至尊,當屬亢龍。所以禮儀文化需要一種最高規格的、專屬於皇帝的動物時,很自然地選擇了龍。而皇帝之下的九品十八階官員,則各自分配不同的禽與獸。然而無論是麒麟還是白鶴,雖然在補子上與文武一品掛鉤,卻不為一品專有,唯有龍只能出現在帝王的服用之物上。

    因此,作為一種文化的圖騰,龍是屬於全民的。然而如上圖這樣的矯健飛騰的龍,則有著嚴格的禁忌,不準普通官民使用。這也是一種文化,是嚴格的政治等級文化。那麼多種龍,唯有這一種龍,是被牢牢地禁錮在帝王的宮苑之中的。

    5

    最後講一個故事,是明朝正德年間的事。那時有一個大太監,名叫谷大用,他掌握著一個叫西廠的特務機構,為了立功,他派出大批使者到各地去刺事。

    有一個西廠探子,遠出到江西某縣,剛好那天是端午節,當地習俗,是龍舟競渡,大家坐在龍船上敲鑼打鼓,競相搶渡,不亦樂乎。結果這個探子生事,向上級告發,說當地的小民,擅用龍舟違禁。谷大用照此奏請後,竟然派出大批緹騎,捕拿百姓數百人。

    這是一個特例,說明龍這條虛幻的生物,已深深嵌入中國文化中,無法從民間習俗和生活中剝離了。別說小民每年端午玩龍舟、燈節劃龍船,傳說裡抽龍筋、扒龍皮的事多著呢,就是朝端之上,什麼蟒啊龍、四爪龍五爪龍、側坐龍正坐龍,時常讓人傻傻分不清。要想借題做文章害人時,很容易抓住人的小辮子。可記否,古代許多忠良大臣,正是被“僭越”“擅用違禁物品”等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

    龍,並非皇帝的化身,它也不可能只屬於皇帝,它屬於全體龍的子孫——華人。

  • 4 # 彩雲東昇戴寶山

    其實封建社會的文字獄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皇帝雖然自命真龍天子,也沒有禁止人起龍的名子。尤其是屬龍的占人口十二分之一,皇帝也不會都屬龍。皇帝只殺對皇權有敵視的人,不會亂搞封建迷信隨便殺人。

  • 5 # 秉燭讀春秋

    古代說的皇帝是真龍天子,其實說的是:皇帝是真龍的嫡長子,按古代說法,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龍的子孫。直到現在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是龍的子孫。那麼,于成龍,於世龍都不和皇帝和皇帝的祖上的姓名相避諱,皇帝才不管你叫啥龍呢。

  • 6 # 史之策

    皇帝可以稱作真龍,但真龍並不是只有皇帝。

    古代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對帝王君主的名字尤其避諱,秦漢之後甚至寫進了法律。但是主要是避諱有君主的字,比如李世民中帶了民字,所以之前“民部”改成了“戶部”,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人例子。

    除此之外,在《史記》中第一次記載了皇帝是“龍”的說法。稱劉邦是“龍顏”,而後世也就延續了這樣的說法,一直用了幾千年。但是為什麼出現了于成龍、於是龍?皇帝不為何禁止“龍”這個字的使用呢?畢竟皇帝是真龍天子啊,因為皇帝是“真”龍啊。

    其實“龍”是中國民間傳說中有名的神物,是中國古代很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在《禮記》中與鳳,龜,麟並稱四靈,有驅邪避災祈福的作用,也因此龍在民間很受大眾喜愛。在西方,龍經常被用來作為中國的象徵。

    然而龍又有很多種類。例如蛟,螭,虯。而這些雖然也是龍,相比天子所代表的“龍”,根本不值一提,再怎麼撲騰也不是真龍。皇帝自稱是真龍天子,而我們這些貧民只是龍子龍孫。

    所以古代皇帝主要是避免別人使用自己的字,而百姓也有自知之明會主動“避諱”。但是對於龍這種東西要求的還不多,畢竟除了真龍還有蛟龍這樣的小龍之說。

  • 7 # 北門猿

    《容齋續筆》:

    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於是毛友龍但名友,葉天將但名將,樂天作但名作,句龍如淵但名句如淵,衛上達賜名仲達,葛君仲改為師仲,方天任為大任,方天若為元若,餘聖求為應求,周綱字君舉,改曰元舉,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瑀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張讀字聖行,改曰彥行。

    翻譯: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下令不允許天下人用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字做名字,於是名字裡有這些字的人都紛紛改名。

    這說明兩件事:一、古代曾經有一段時間禁止用“龍”做名字。二、這不是古代的普遍現象,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犯忌”的名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八,九零後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