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武

    官渡之戰前,曹操已經先後消滅袁術、呂布、陶謙等諸侯,初步統一了中原地區,和袁紹隔黃河對峙。

    當時,曹操所佔領的地盤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北部地區。這其中,山東北部的青州轄區還被袁紹的兒子袁譚佔領,曹操也沒有控制。

    關中由鍾繇鎮守,但鍾繇本來就是漢臣,在曹操劫遷天子之前,鍾繇在漢朝的地位就已經很高了,所以只是名義上服從曹操,究竟是否真心服從曹操,曹操和他手下人都心裡沒底。

    東漢的都城在洛陽,在關中和關東兩個北方主要的戰略板塊的連線點上。從黃巾起義開始,中原地區進入大混戰時期,受到衝擊最大的,也就是河南、山東地區。在持續的戰亂之下,造成的農業減產和人口急劇減少是比較嚴重。山東和河南作為主戰場,當然人口減少和農業減產就更為嚴重了。

    三國時期,軍隊主要還是靠徵發農民服役。大量徵發軍隊進行戰爭,則意味著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而且,被徵發的往往還是正當壯年的精壯勞動力,這對正常的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戰爭對人口和農業造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由於當時河南和山東是全華人口最為眾多、經濟也最為繁榮的地區,整個東漢時期這一帶都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戰爭破壞,而黃巾起義以來,作為主要戰場,當然對農業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比如說,正是一年春天萬物生髮、農作物開始生長的時候,突然一個地區之內發生了幾萬人規模的大戰,那麼這些戰爭和軍隊所經過的地方,人踏馬踐,農作物基本上就毀了,這一年的收成就沒了。

    所以,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條件下,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戰亂,就會接著出現大面積的饑荒,戰亂和饑荒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在當時的農業社會條件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會造成人口急劇減少,就是無論是在戰爭中死傷的人,還是因為大面積饑荒餓死的人,都會因為勞動力不足,當地人無力清掃戰場,及時掩埋屍體,造成屍體在野外條件下自然腐化,從而容易造成大面積的瘟疫,也會導致人口大量減少。

    這也就是曹操在《蒿里行》一詩裡所說的: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植在《送應氏》一詩中也記錄了他所看到的情景: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應該說,這些都是非常寫實的描寫。曹操作為政治家,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作出了相應的原因分析,也就是關東諸侯起兵以討伐董卓為名,實際上都是相互殺伐、爭權奪利的軍閥戰爭,對老百姓造成的傷害更大。

    此外,一些聚族而居的大家族遇到這種情況,常常會舉族遷徙,逃往別的地方,謀求生路。比如今天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就是在古代歷次大規模戰亂中,從中原地區逃亡和遷徙過去的人。

    在東漢時,主糧還是五穀,也就是小麥、高粱等產量比較低的農產品,小麥的畝產量在一百斤左右。所以,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戰亂和人口減少,糧食產量就會極速減少,也很容易造成大面積的饑荒,進一步增加戰亂導致的人口減少。

    曹操所佔據的河南和山東當時就處於這種狀態,持續的戰亂導致人口大規模減少,農業生產力不足,產出比較少,也就難以支撐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相比之下,袁紹當時佔據的山西、河北和遼寧西部一帶,這些地區雖然也受到黃巾起義的衝擊和影響,但沒有經歷隨後的諸侯割據戰爭,人口減少不如曹操領地那麼嚴重。所以,袁紹並沒有搞軍屯,卻足兵足食,曹操雖然搞了軍屯,盡力恢復生產,但仍然糧食和兵源嚴重不足。

    因此,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出動的軍隊比曹操多,但曹操的後勤補給反而比袁紹更緊張。而袁紹的軍隊數量比曹操大,物資也更充足,所以袁紹在經歷了戰爭初期的幾次主動進攻失利之後,就不急於尋求迅速決戰了,反而願意拖,和曹操打消耗戰。

    而許攸投降曹操之後,給曹操的建議就是偷襲袁紹的物資儲備基地烏巢,焚燬袁紹軍隊的軍需物資,從而完全改變了袁紹和曹操的戰場形勢對比。袁紹在物資儲備被焚燬之後,短期內無法組織及時補給,必然只能主動撤兵後退,軍心就會動搖,曹操乘機進攻,就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後來,袁紹死後,諸子爭立,曹操乘機北上,掃滅袁紹參與勢力,基本完成了對北方地區的統一。在消滅袁紹勢力之後,曹操立刻自領冀州牧,就是因為,冀州要遠比曹操之前佔領的兗州、徐州、豫州和司隸地區更為富庶。

    因為三國時期的持續戰爭,曹操更是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之中,從官渡之戰之後,幾乎每一年都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雖然地盤一直在擴大,但休養生息的機會少,農業生產和人口都沒有得到及時恢復。

    曹操在進封魏公之後,將魏國的都城定在鄴城,也就是這個原因,許都一方面是有漢獻帝和朝廷,另一方面就是魏國所領的封地都在冀州地區,更為富庶。

  • 2 # 執斧談史說事

    首先來看東漢未年的行政區劃,當時天下共分為14州,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之,地方軍閥崛起。每個軍閥都佔據了一州或數州之地,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東漢14州

    在官渡之戰前,袁紹佔據了幽、冀、青、並四州,幾乎盡有了河北之地。加上他較早的統一了河北之地,使得這一地區除了當初的黃巾起義外較少受到戰亂的侵害,加上袁紹也善於經營。所以當時的河北之地物富民豐,人口眾多。袁紹也兵多糧廣,估計有十幾萬的軍隊,成為了實力最強的軍閥。

    而曹操則先是佔據了袞州,後來又佔據了豫州、司州和徐州大部分地區,也擁有了袞、豫、司、徐四州之地。不過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新歸附的地區,統治並不穩固。比如徐州本為陶謙所有,後讓於劉備。徐州又在劉備、呂布、曹操之間幾度易手才最終在官渡之戰前夕最終為曹操所有。所以這四州之地不僅遭受到黃巾起義的破壞,也長期受到軍閥混戰之苦。因此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或者是流失在外。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糧食供應不上,因此曹操才大力推行軍屯制度。而曹操雖然據有了四州之地,估計其兵力也就七八萬人左右,和佔據沒有遭受什麼破壞,人口眾多的荊州的劉表實力相當,可是劉表沒什麼雄心,否則和袁紹夾擊曹操,曹操必敗。官渡之戰前形勢圖

    曹操的發展壯大讓袁紹感覺到了危脅。因此他親率大軍打算消滅曹操,由此爆發了官渡之戰。《三國演義》裡說他起兵70萬,曹操起兵10萬迎敵,這顯然是大大誇張了雙方兵力。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說到官渡之戰袁紹兵力10萬,曹操4萬左右。因當是比較符合史實的。袁紹還要留下部分兵力留守後方,曹操統治區是四戰之地,因此至少要留一半兵力鎮壓新歸附的地區和防備劉表、孫策等軍閥。所以袁紹總兵力因該是十幾萬,曹操總兵力七八萬左右。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挫敗了袁紹的進攻,雙方進入了長期的對峙階段,這下曹操就吃不消了。因為曹操統治地區前面已經說了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軍隊缺糧不得不實行屯田制度。而現在打戰了有一半的軍隊脫離了農業生產,加上百姓生活也十分困苦,也不可能就地徵糧來解決,因此面臨了嚴重的糧食危機。而統治河北之地的袁紹則物富民豐,糧食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袁軍人數數倍於曹軍反而沒有缺糧的危機。所以曹操必須要速戰速決,否則拖下去軍心生變必敗無疑。可是正面決戰又打不贏,這令曹操十分苦惱。

    這時幸運之神眷顧了他,袁紹的謀士許攸因為不受重用加上家人犯法被處罰,因此背叛袁紹投奔曹操並把袁紹儲藏糧草的地點烏巢告訴了他。結果曹操派兵偷襲一把火燒掉了。袁紹軍心浮動被曹操大敗,不久曹操也滅亡了袁紹父子幾乎統一了北方。官渡之戰後形勢圖

    此後曹操開始了統一中國之路,最終在赤壁之戰慘敗,形成了跑分天下之勢。

  • 3 # 參知正史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後就開始推行屯田制,任命棗袛為屯田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負責經營管理屯田事宜。任峻等把投降的黃巾軍,用軍事組織形式加以編制,組織成屯田民。此外,曹操還廣泛招募各地流民,把他們組織起來屯田。

    屯田的基層組織為屯,每屯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馬管理。屯田組織不統屬於郡縣自成一格系統,官員有典農中郎將(相當於郡太守)、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令),直接隸屬於朝廷的大司農。

    曹操採用“分田之術”(也就是分成制),屯田客(屯田農民)如果是用官家牛耕種的,就將收成的60%上交國家;如果是用自家牛耕種的,就將收成的50%上交國家。屯田制推行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得谷百萬斛”的好收成。

    曹操打敗袁紹後說:“為屯田都尉,設施田業,豐足軍用,摧滅群滅,可定天下,以隆王室”,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可見屯田制對曹操打敗袁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仍出現缺糧問題,因為在屯田之後積蓄了一些軍糧,但遠未達到豐足的地步。官渡之戰持續了將近一年,幾十萬軍隊的糧食消耗量十分驚人。另外,大批軍糧運往前線也是個大問題,一旦運糧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軍隊缺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戚風蛋糕胚出現空洞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