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爾Yuer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而從明英宗開始再到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則是國難臨頭也沒有捨棄皇都自己逃跑,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很多人總是認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恥大辱也是無能的表現,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由漢朝去給單于的閼氏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一舉打敗了蒙古,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徵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與唐朝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特別是唐玄宗時期唐軍兵敗阿拉伯於中亞怛羅斯之後,加上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唐朝就從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卻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而即使是大明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當時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置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皇逃離北京避難和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的舉動,絕對是天壤之別。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 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 “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而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
3 # 愛看愛思考
今天的東北地區,明朝政府只是對很小一部分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具體的就是今天的遼寧的省的,三分之二區域吧。撫順以西,鐵嶺,開原以南的地區。連今天的遼寧省的全部轄區,都沒有進行過全部的有效管理。就不要說黑龍江和吉林省了!從來沒有沒有在哪裡設定過管理機構。連北京也不例外。長城外都不歸大明朝政府管轄。今天的長城到了哪裡?自己去找地圖對照一下。國境線最近距離北京城只有幾十公里!這樣還不算天子守國門?光是天子努力又有什麼作用?
-
4 # 伊耆角木
不要有一個誤解。天子守國門並不是明朝的官方說法,更多是後世的吹捧,實則學問不到家,反而不切實際了。若真把北京作為國門,那確如你所說是放棄了東北大片土地,豈不是自己打臉?
那就來解釋一下,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無腦吹往往強調“天子守國門”如何如何了不起。實則一件事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朱棣遷都北京確有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原因在裡面,這不可否認,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入主南京稱帝,實則過得很不順心。明朝初年士子氣節真的非後世可比,無數仁人志士誓死抗爭,每個人每月都有許多官員自殺明志,更有方孝孺等寧死不屈,朱棣為此沒少殺人,卻也很難平息南京城忠臣怒火。相反,北京作為朱棣的大本營,就會一切順風順水,這才是朱棣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朱棣自己是藩王起兵奪位,所以自己心裡難免擔心。正如趙匡胤是武官出身會擔心武官奪權從而抑制武官的道理一樣。朱棣藩王出身,也害怕藩王仿效他,從北方起兵,奪走自己或是自己子孫的社稷。因此,不放心藩王,又不敢把重兵委於大臣,故而自己前往北京鎮守,而把眾藩王內遷,命地方官嚴加看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明朝藩王叛亂不多的原因。
凡事有利有弊,遷都北京確實有抑制邊境敵對勢力的功效,卻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當時而言,讓百姓在短短几十年內造出兩座世界一流的都城,耗費民力實在太大,南京城已經建造頗費功夫,才歇息不久又興建北京城。第二點更嚴重,由於國都位於前線,沒有戰略緩衝,使得明朝兩百多年一直面臨嚴重的國防壓力。外族多次打到北京城下,實在危險。如英宗被瓦剌俘獲,之後代宗時就打過北京保衛戰。崇禎時更是幾次被滿清打得兵臨城下。因為北京是國都,面臨危險必定要投入巨大的國防力量進行保衛。從而導致內地兵力不足,良將不多,這也是李自成等農民軍能夠成功的一個推動因素。所以,所謂“天子守國門”究竟如何,還是要多方面分析。
-
5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愛做三個夢:清官夢,俠客夢,明君夢。那些口口聲聲歌頌明朝皇帝“天子守國門”的人恐怕還活在夢裡。
回覆列表
“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明貼請勿提滿清,僅以漢家王朝對比,不要動不動就和滿清和稀泥找優越感,雖然說明清也都半斤八兩。
這條明粉引以為豪的段子無異於“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貢”,胡攪蠻纏打擦邊球來顯示明朝優於我漢唐。我也特想告訴明粉,我漢唐無朱明的殖民地,也沒有被俘虜後低聲下氣苟且偷生的窩囊皇帝。
天子守國門這裡的國門一般是指朱棣之後的北京,國門即國家邊境門戶。但是特別奇怪的是,這種吹噓已久的言論還在吹噓。明朝地圖可以看出,北京雖然沒有戰略縱深,但也絕對不是天子守邊,北京四周有密永昌通等軍鎮拱衛,再外圍有朵顏三衛,再以外,還有北平行都司。
到了明朝後期,關外大片領土被人獨立了,被搶佔了,北京才成了國門。
照這個邏輯,丟了中原的南宋趙構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吹噓“天子守國門”。臨安城杭州離長江以北的金國可是一日路程,南宋的“天子守國門”比明朝更理所應當。
君主死社稷先不提建文帝棄江山社稷不顧南逃活命的事情,畢竟這句話是寫給崇禎帝的。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崇禎帝自縊後,明朝實際並沒有滅亡,甚至還保留了九成領土,而崇禎帝的死亡反而加速了這些領土的丟失。
社稷未死君先死,明明是逃避責任反而戴著這麼高的帽子。這和那個“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後蜀國主孟昶有何區別?
別說崇禎寧死不降,因為崇禎知道李闖王攻進北京肯定會活剝自己,與其受折磨,不如自殺。詳見李闖王對待明朝三大藩王西安秦王,洛陽福王,開封周王的下場,崇禎自殺只是在逃避。
“君主死社稷”形容崇禎簡直屬於貶義,只有社稷先死,君主殉國才能配的上“君主死社稷”,而崇禎棄江山不顧只為自己解脫,還說出“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來逃避責任,窩囊之極。
告訴你大名鼎鼎的商紂王被再最後一搏後選擇鹿臺自焚,社稷已失,以自殺殉國。這種暴君都敢為社稷而死,你還有什麼好說?
連結
土木堡之變中國歷史上坐擁“北狩”之名的皇帝有三個,宋欽宗,宋徽宗,另外一個便是成功洗白的明英宗。為什麼徽欽二帝留下的都是有罵名,因為南宋史官無法瞭解到徽欽二帝被俘後的狀況,只能以“北狩”一筆帶過,而關於徽欽二帝所有描述只能採用《金史》。也可以說是照實描述,因為元朝修《宋史》《金史》《遼史》皆是各國遺老遺少編纂。
然而我們漂白後的明英宗朱祁鎮則不同,經歷過“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的屈辱生活,在被瓦剌確定毫無勒索價值之後,成功的放回北京。“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對自己曾經屈辱的歷史文書重新返修,把土木堡之變嫁禍太監王振,大肆美化瓦剌生活。
給大家摘錄明朝官方記載和瓦剌記載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二十三歲的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擊潰,自己也做了俘虜。對於被俘的情形,明朝史書的記載是,八月十五日,面對著洶湧而來的蒙古騎兵,朱祁鎮席地面南而坐,絲毫不懼,雖刀箭不能侵。一時之間,蒙古騎兵都驚歎為神。
蒙古一方的記載則是,朱祁鎮躲在“坑”中——也就是地窖,被蒙古士兵拽了出來,其身邊的宦官、虎賁、文臣,都被箭雨射的如同刺蝟一般。想他若席地而坐,不死才怪,因此蒙古一方的記載更為可靠。朱祁鎮被拽出來後,蒙古士兵急火火地剝去他的衣甲時,發現他衣著華麗,與眾不同。蒙古士兵知道這是個大人物,趕緊報告給也先弟弟伯顏帖木兒。
八月十六日,錦衣衛校尉袁彬遙遙看見一群蒙古人在高崗之上圍著朱祁鎮,皇帝坐在地上,狼狽不堪,他不禁心中一悲,嚎啕大哭。這哭聲嘹亮,朱祁鎮都聽見了,他將袁彬召喚了過來,詢問他會不會寫字。袁彬通曉文墨,朱祁鎮隨即令他繕寫聖旨,進京討要珍珠六託、九龍段子、蟒龍、金二百兩、銀四百兩,賞給也先。名為賞給,實則討好,做了俘虜的皇帝,就好比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