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愙盦藝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兼論“手寫體”的“啟功體”於當下書法的重要影響及其它

    啟功先生的書法以其淺顯易學,形式優美,備受人們喜歡。深論之,這有他學問由內而發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

    對於自己的書法取法,啟功先生有詩云:“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從中可以看出,啟功先是臨摹趙孟頫、董其昌,後學歐陽詢。到了晚年,由於正鋒骨法較弱,於是對柳公權的書法用功很久。這就是“晚愛(柳)誠懸竟體芳”的來由。俗話說“好字怕掛”,第三名是說,偶有得意之筆,我會把字掛起來,反覆推敲觀摹,以查詢其中的不足。來客看後經常會說,“我”寫的字象成親王(永瑆)。

    啟功先生精鑑賞,他是深刻懂得自己的書法長處與弱點的。他的優點是引入黃金分割率,將行書筆意引入楷書,創造出一種流麗自由的“手寫體”。啟功先生經過發明六十年的堅辛探索,發明了寫字的黃金分割率,提出了普通人怎樣寫好字的方法論,寫出了:“用筆何用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我從一個老軍醫口中得知,這位中醫老先生曾經給陳景潤治病。他說,在陳景潤受命於輕工業部推廣黃金分割率工藝標準時,啟功先生將此法用於書法創作。啟功先生的書法,字型瘦長,寬高比,筆畫的長短相比,保持著比較精準的比例。就連撇捺的斜度與長短都嚴格按照這個比例關係使用。

    啟功先生的書法有書卷氣。清雅剛正、瘦硬通神、顧盼呼應,錯落有致,布白均衡,有儒雅之氣。

    這種書卷氣來自於他對書法的情有獨鍾,來自於他對學問的孜孜以求。我們讀啟功先生的日記可知,他在住院期間,若得閒,也臨池不輟。這下他書法筆力雋永的堅固支撐。

    啟功先生於當代書法有兩大貢獻:

    (1)將現代美學思想引入書法教學。提出了“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的結字為上的理論,這比蘇軾的書法“撐上水船”蔡邕的“書法九勢”說,子昂的“結字因時相傳而用筆千古不易”論,還有包世臣的“石工鐫字論”,“中截不怯”都顯然而具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漢代寫簡俑

    唐畫殘片

    顧愷之《女史箴圖》區域性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區域性

    (2)執筆方法:千百年來大小書家談拿筆方法眾說紛紜,1978年啟先生給了沙孟海先生一頁唐畫殘片,這是日夲朋友中村不折舊蔵的吐魯蕃唐畫,畫中人執筆斜握,還有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及梁楷的《黃庭換鵝圖》都是斜拿筆,就象今天拿鋼筆一樣,更可笑的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何子貞“雞爪執筆法”等,總讓後學者如入五里雲霧雲中,啟先生撥雲見日,以古證今,震聾發到聵。有傳“八八年有一次在師大紅六樓,啟先生拿著學生大楷寫字,我問啟老怎樣用筆好,先生說:用筆沒有死規定,你想怎麼拿,自已定,別迷信,先生看著我兩眼發直驚訝不解,就說一個朝代一種方法,宋朝以前你看閆立本校書圖是怎麼執筆的,宋以後寫字高案髙椅,寫字姿式和用筆應適應當時的生活用具,啟先生用筆觀讓我們今人茅塞頓開。”

    (3):《論書絕句百首》是啟先生用詩寫的中國書法史,對古往今來的諸多碑帖都作了深入淺出的描繪與評價。

    名家與大家是有區別的。大家是能夠代表時代精神,有鮮明的傳承淵源,技法體系嚴謹。比如有一次在廣西大廈吃飯,鄰座有號稱“廣西五老”。這五位老人是自改革開放之初就在桂林山水景區支案寫字的五位職業書法家。這與啟功先生有相似之處。啟功先生曾經不無感慨的說,就差有廁所來找人題字了。從此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啟功先生有求必應,以廣流佈的功德之心。

    啟功先生的字與龐中華的字有相似之處。龐中華是個描圖員,在繪圖時,要用仿宋字標註。我們看龐中華先生的字,與柳體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一方面是書寫工具不同,一方面是龐中華先生對漢字的體勢、結構加以簡化,使其具有較強的裝飾性。這是龐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相比,啟功先生“任筆為體”的書寫性,哪怕是“手寫體”,這種能給我們“美的感受”的書跡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成功。這正是他不嚴格於執筆,苛責於結構,先從“美的形式”出發的原因。

    金農“漆書”

    鄭板橋自謂“亂石鋪街體”的“六分半書”

    啟功先生“變古”變的有點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大家或是名家的地位。

    這讓我想起金農和鄭板橋。“揚州八怪”中的兩大鉅子,歷來聚訟頗多,但是,仍然是人們珍愛和追捧的物件。

  • 2 # 桔鄉小農女

    啟功先生是本人非常敬仰的一位書法大師!

    可惜斯人已逝,再不見其音容笑貌,我輩徒喚奈何。好在先生的作品與錄影大行於世,讓人感覺這位和善可親、博學風趣的老人從未離開!

    啟老的作品不只有通行的啟體啊,他臨摹得範帖也很多,如蘭亭序飄逸灑脫,千字文險峻挺拔,各具特色,並非只有啟體風韻呀,有人形容他的啟體是竹枝體,豈不知是他臨池多年孜孜不倦,方能求古今之變,成一家之體。

    書法中用筆與結構問題,一直是古往今來書法人爭議不斷的焦點,定論不同,由此走向書法藝術的道路就不同,元趙孟頫他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他的蘭亭十三跋中最著名的一段話。

    啟功先生為了學習書法也是深入古典,總結出了一套經驗,叫做“黃金分割率”。在他的《論書絕句百首》中有云:“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錯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

    具體點講是:將一個大方格縱橫各畫十三小方格,中間三小格縱橫成十字路,每行小格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點言,其上左俱為五,其下其右俱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點,各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黃金分割之理。

    但是我們學習書法講究臨摹古代範帖,千篇一律者就沒有美感靈氣了,只有不斷變化創新才可能上升到藝術精品。如果所有帖子都遵循一家之言,例如這個“啟氏結字律”,那古代幾千年的書法理論關於結字的觀點放棄就都可惜了。

    就連先生自己也說過:“以上只是曾向初學者談的一些淺近的方法,至於早有成就,自具心得的書家,當然還有其他竅門和理論。”足見先生的高風亮節,虛懷若谷。

    總之,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與他的人格魅力早已成為一體,觀之可親可愛,清雅別緻,給人以美的陶冶薰陶,而追求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啟功先生和他的書法也必然會流芳百世,讓後人敬仰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在高中學習中欠了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