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之前有家長問到過類似的問題,說家裡面兩個孩子比著晚睡,爸爸媽媽規定說9點上床或者9點30上床,他們總想晚一點,更晚一點,哥哥晚十分鐘,弟弟再晚十分鐘,這個時候父母會崩潰,大家都很累,都不睡覺怎麼辦?還有家長說我們在家裡面會規定說一個星期可以吃多少零食,但是哥哥弟弟會把吃的東西藏在臥室裡面,睡覺的時候偷偷吃。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我們就涉及到家庭當中的規則這個大問題了,其實對於每一條規則來說,我們的孩子都是需要去經歷一個挑戰到明確的過程的。雖然我們現在的家庭都比較地民主,我們會跟孩子商量,我們定下來,說幾點鐘睡覺好不好?孩子說好,但是當他真正到點要上床的時候他還是想多玩一會兒,再多玩一會兒,那麼他就會去試探這個底線到底在哪裡。如果父母堅持了這個底線,可能慢慢地孩子也就適應了這個規則。但是有時候我們也要考慮這個規則到底合不合理,比如說我們剛才的這位媽媽說。一星期只能吃半包薯片,分到每天的薯片數量是多少?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覺得他的需求被壓抑了。

    我覺得他們是安全的,一旦孩子跨過這個圍欄我就特別緊張,我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去保護孩子們。但是這個圍欄是媽媽的安全圍欄,未必是孩子們成長所適合的這個環境。所以隨著孩子的成長,可能我們也更多地需要拆掉我們這些用規則來搭起來的安全的圍欄,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權利還給孩子自己,問問他,你覺得,你覺得…問問,你希望怎麼樣來安排你的零食的處置權?你希望幾點睡覺更合適一些?把這些權利還給孩子自己,也許對於我們的圍欄來說它是一個更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所以,關於規則它也是幫助我們父母們成長的一個好機會,讓我們越來越不依賴規則來養育,讓我們越來越信任孩子們的步伐。並且願意跟隨孩子的步伐去前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家庭當中很多的矛盾在慢慢消失。我們會變得更加地和諧,如果在我們的家庭當中有太多的規則限制的就不妨讓我們慢慢拆掉它,來試一試跟隨孩子的腳步,我們是不是會更加輕鬆。

  • 2 # 萌寶派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喜歡說“不”多過“是”,因為左右搖頭比上下搖頭容易,所以他們更偏愛否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否定主義就從生理上轉到了心理上。他們開始用“不”來宣佈他們的主權,強化自己的獨立意識,考驗父母的權威和他們自主的權利,這在孩子剛滿1歲時(或者更早一些),非常普遍。

    他們不遵守規則,或是挑戰父母的權威,也只是很短的一個階段,大概會持續五到六個月,到了兩歲時,他們都會更加積極配合了。不過短歸短,作為父母在這個時期可以這樣做來減輕孩子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影響——

    設定限制

    設定限制並不會讓孩子覺得缺少了愛,相反,他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的愛。雖然他們時常會違反規則,但在成長不穩定的時期,公平合理的限制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期待,以及他人的期待,這能讓他更有安全感。

    當你告訴他,外面很冷,讓他戴上帽子和手套時,他會知道你是不想讓他著涼生病;當你堅持讓他按時睡覺時,他會明白,早點睡覺是為了讓他更健康;當你堅持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時,他會明白你是讓他保護好自己的東西,讓他在整潔的環境下成長和遊戲。

    ◆如何“立規矩”

    1.知道什麼時候說“不”

    太多的“不”只會讓孩子感到煩悶,為了你的“規矩”更有用,只在必須時才說。

    也不要過多的使用“不”壓制孩子探索的本能,只要確保家中的環境是安全的即可。作為家長,也可以把家裡的浴室鎖上門、把危險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電源插座上安上安全電插防護套、在家中所有門的上方裝上安全門卡、桌角、茶几邊緣等這樣的傢俱邊緣、尖角要加裝防護設施(圓弧角的防護墊),把安全措施做到位,這樣也可以大大減少讓孩子說“不”。

    2.不要預計

    即使孩子已經走到了電腦旁,也只有等到他碰到電腦時,才能和他說“不要碰電腦”。預計犯錯只會加速他犯錯;提前預估他的錯誤,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被信任。

    3.說“不”時要認真

    如果孩子圍著狗狗的飯碗聞時,你煩躁地說“不要吃狗糧”,而在他真的吃的時候,缺轉過身去,那麼你的“不”等於白說了。一定要言行一致,要麼拿開狗狗的飯碗,要麼抱走他,讓他分散對狗糧的注意力。

    雖然這個動作十分滑稽,但是也要剋制住自己,拿出自己認真的態度。

    大家都少說兩句“不”吧

    孩子如果常常在生活中聽到父母說“不”,或者經常用否定詞,那麼他就很容易記住這種否定結構。

    如果不想孩子用“不”來回答,就要注意談話時的措辭了。比如“你想穿件衣服嗎?”這樣的提問,就容易給自己“刨坑”,最好用“你想穿帶帽子的大衣,還是想穿這件粉色格子的大衣?”這樣的選擇疑問句來詢問孩子,儘可能多給寶寶多做選擇的權利,這樣既滿足了他控制自己生活的慾望,又減少了他對叛逆的需要。

    沒有商量餘地時,不要讓他做選擇

    對於沒得商量的事,不要用問句來表示徵求同意,而是直接說“該回家了。”——該霸總時就霸總,他就不會皮這一下了。

    不要蠻橫

    “霸道Quattroporte式”的談話,只適用於不可商量的事件,不過長此以往被人呼來喝去,也不是一個好方法。所以,父母也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說“必須在車裡坐著”,可以嘗試“現在我們去車裡坐坐”,讓孩子來指揮——比如說“XX,那你帶著爸爸一起上車吧!”,還可以考驗一下孩子“你的座位在哪裡?很好,這就是你的座位,你能自己坐到位置上嗎?”當他成功自己坐位置時,給他鼓掌並對他說“XX你真棒!”

    保持冷靜

    在孩子不遵守規定時發火,只會讓事情更糟。(當然,在寶寶發火時都保持冷靜並不容易~)作為父母,應該控制不要出現太激烈的場面,也不要懲罰他的否定,對他解釋,為什麼不可以觸及底線,用鼓勵的語言而非懲罰,去改善他的行為。

    當雙方爭執時,其實也容易出現兩敗俱傷是情況,所以作為父母也並不要總是展露自己的權威,給孩子更多自己做選擇的機會,這樣的爭執就會減少。

    每個家庭的規則和限制都不一樣,但正是有了限制,父母和孩子才會感到舒適。

  • 3 # 兩個寶兒的沁媽咪

    首先回答,“孩子不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總是不斷挑戰規則”是不少家庭會遇到的,這會讓父母們比較苦惱,同時也考驗父母們的育兒水平。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第一、對於孩子不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時,父母首先不要有情緒上的遷怒。家長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也讓孩子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擁有選擇的權力,並且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他的選擇。

    第二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放手讓孩子探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面對新鮮的事物,孩子總是難以抑制探索的慾望。

    給孩子自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是為了幫孩子建構規則。孩子在經歷了對各種各樣自由的體驗後,才能真正發現哪一種規則適合他,進而他會很自願地去遵守這個規則。

    第三對於一些關係到安全的必要的限制和規則,媽媽要堅持。當孩子做的符合規則時,孩子一定要積極表揚。

    如果孩子違反了規則,或是對遵守規則進行反抗,媽媽可以表情嚴肅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嘗試讓他了解事情後果與傷害,必要時候可以讓他“碰碰壁”。

    第四、媽媽還可以嘗試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果孩子嚷嚷著非要這樣做不可,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當時的情景特點,想想辦法透過一些有趣好玩的遊戲、活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忘記那些不合理的要求。

    小朋友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對同一事物保持注意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會很快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大爆炸》裡佩妮真的愛萊納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