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應用前沿
-
2 # 彈吉他的胖達
資訊繭房的出現,是形式邏輯在起作用。
因為你的思維長期處於“正題”階段,沒想想到“反題”,更不用提“合題”。
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知道你喜歡什麼對你的作用,可你知道你不喜歡的事物對你的作用?
你既然不願意去了解你不喜歡的事物,那麼你就不可能知道它對你產生的作用?
那麼,你就只能長期地存在於你所喜歡的事物裡所編織地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不可自拔。
舉個例子,
你喜歡某類人群和某些內容,不是因為具體的某個人和某件事情。
而是你在這類人群或者這件事情中找到了自我人格投射到其他事物上的影子。
換句話說,很多人說愛別人,
其實只不過是愛別人身上自己的影子罷了,一種自戀而已。
對於資訊繭房也是一樣,演算法就是打標籤,講你的思維簡化為標籤。
透過標籤來確定你無意識裡想要投射到事物上的影子。
透過這種影子的同類型資訊,讓你反覆地沉湎其中,讓你實現自我自戀的需要。上述就是資訊繭房的執行機制。
既然明白了他是如何產生的,就能明白怎麼去解決它。
首先你要解決自戀這種狹隘的偏見,在遇到任何作用於自己或者他人的事物時,首先想到的是自我的批判。
現在很多人喜歡講批判性思維,以為就是批判自己接受到的外界資訊,批判別人的愚蠢?
其實批判性思維最大的作用是批判自身的思維問題,比較一切道理不作用於自身去實踐,等於白學。
比如說,對上海名媛事件的五層思維。第一層思維,這群人真是道德敗壞。(對上海名媛們的批判)第二層思維,這群人真是為了金錢,無所不用其極,這是資本人格化對人性迫害的體現。(對產生上海名媛現象背後資本的批判)第三層思維,自媒體們熱炒這件事情,必然是為了流量。(對上海名媛現場熱議的輿論推手的批判)第四層思維,這則新聞這麼奇葩?60個人拼一個房間?如果是七八個人還可以,是不是有點誇張。(開始從正題進入反題了,開始懷疑這件新聞本身了。)第五層思維,無論這則新聞是真是假?如果我處於他們這樣的境地,我會怎麼做?難道我是藉助對上海名媛事件的批判來實現自我道德上的優越感嗎?為什麼我會要這樣的優越感?因為需要這樣的優越感,我才會有批判他們的動機。既然產生了批判他們的動機,我才會有批判他們的行動。那麼從第一層開始的“道德敗壞”是指他們,還是我?我是因為需要道德優越感才去批判他人,這證明了我的道德優越感缺失。一個道德優越感缺失的人,能證明是一個有足夠道德自律的人嗎?那麼我和我所批判的人有什麼本質上差距?從第二層到第三層思維開始,這件新聞本質上都屬於流量上的熱議。為什麼會產生這張流量?因為市場需要,自媒體需要,網際網路網站也需要。為什麼需要?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量=權重=金錢。那麼我在這張網際網路輿論事件中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再次回到最初的問題,我所喜歡的角色是批判他人獲得優越感而非自我反省,這證明了自我沒有弄清楚社會亂象的根菸在於別人還是自己,也不足以說明我是一個道德自律的人。
充分地參與批判他人的事件中,依賴於形式邏輯的判斷,而非基於自我剖析地結合辯證邏輯的判斷。
只看到別人給予我的判斷,只看到我自己第一反應直覺地判斷,卻沒有看到現象背後的判斷,在思維層次上只停留在第一層第二層,卻沒有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批判當中,沒有完成從批判他人到自我批判的過程。
這樣的你,還會被資訊繭房所遮蔽嗎?資訊繭房只能提供你自我人格投射到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影子,但是他投射得了那些影子之外------你所不喜歡或者第一直覺沒有意識到的事物嗎?
它投射不了,所以資訊繭房不攻自破。
只有真正地從批判他人轉為自我批判、思維層次的深入思考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從資訊繭房走出來,從自戀中走出來,從直覺判斷轉為深入分析中去。讓你的人格不僅吸收你所喜歡部分的營養,更要學會吸收你所不喜歡部分的營養。
-
3 # 文意圈
個人差異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提供的資訊面前,個人由於需要、習慣、信念、價值觀、態度、技能等的差異而對資訊做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比如微博上的資訊量龐大,個人不可能全盤接收,使用者必須對這些資訊進行選擇,而在做出選擇行為時,使用者會依照個人的喜好對資訊進行過濾和選擇,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適感”。因此,對資訊的選擇性心理是形成“資訊繭房”的原因之一。
百科的定義:資訊繭房是指人們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當前,網路資訊的豐富與便捷,不僅縮短了求知的路徑和時間,還降低了知識獲取的成本,網路資訊已成為大家求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面對浩如煙海的網路資訊,我們也常常無所適從。以大學生為例,他們對網路資訊的應用能力還較弱,在接收網路資訊時喜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內容來源:清博輿論公號)
而網路媒體為了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關注,會針對大學生的興趣和特點來提供相應的資訊,這樣無疑是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原本固有的喜好。更多的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網路資訊,和更多與自己有相似興趣愛好的人交流互動,使得大學生們逐漸給自己製造了一個資訊繭房,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內容來源:清博輿論公號)
資訊繭房和迴音室效應的區別
“資訊繭房”是指主動或被動的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從而形成資訊壁壘;“迴音室效應”是指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相似的觀點不斷地重複,使人們相信那些觀點就是事實。
二者的聯絡是,當你給自己製造了一個“資訊繭房”時,更容易導致“迴音室效應”發生。因為相似的觀點透過“資訊繭房”內的“迴音壁”進行發酵,更容易讓你相信那些觀點就是事實,從而導致群體意見的極化。
-
4 # 古月hua
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宏觀的講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每個人會按照自己的固有方式去處理事情。包括說話做事,情緒都是固有的個性。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學會共享,學習提升,找出問題反省,改變
之前偶然在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目前各個平臺都在使用推薦演算法,這樣我們會很容易陷入到資訊繭房中,但這個是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是否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該怎麼應對?
回覆列表
要解決資訊繭房,通用資訊平臺是當下人們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透過生產內容與傳播策略調整,解決社交層面的繭房問題。因為只有內容體裁足夠豐富,分發方式足夠多樣,才能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一、資訊繭房:並非新問題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個概念來自美國學者桑斯坦,他在《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指出,資訊繭房意味著,我們只聽我們選擇和愉悅我們的東西。資訊繭房實質上來源於人們的選擇性心理。“資訊繭房”某種意義上更多指的是資訊偏食造成的視野侷限。“資訊繭房”可以導致人們成為“手機人”、“容器人”、“電視人”、“電腦人”,被手機捆綁,被一個個熱搜,被一個個話題帶亂節奏,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影響使用者資訊獲取路徑的相關因素(一)個體構建資訊獲取網路的主要邏輯
1、社交關係網路。在社會化媒體時代,社會關係網是個體構建自己的資訊網路時的基礎。當人們以社交關係構建起自己的資訊網路時,也就是建立了一道無形的牆,將一些資訊阻擋在外面。
2、搜尋引擎也會起到一定作用。透過搜尋關鍵詞,人們就可以定向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某個方面的內容。
3、一些使用者也會對公共資訊傳播平臺有穩定的使用習慣。如新聞資訊客戶端等。
(二)導致路徑固化的相關因素
1、個體的性格。如是被動型還是主動型,是喜歡穩定還是喜歡變化等
2、人們在資訊網路中獲得的滿足感,也會影響到他們行為的穩定性
3、平臺也會以某些方式固化人們的資訊獲取範圍或路徑
(三)導致路徑偏離的相關因素
1、現有路徑不能完全滿足個體的資訊獲取需求。
2、人們在現有的社會關係網路中如果受到太多限制或壓力,或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
3、人們在各種固有路徑中偶遇的某些類別的資訊,如果引發了他們的興趣,也可能將他們帶向陌生的資訊源或資訊渠道。
三、內容到達使用者的多重過濾機制(一)平臺中的過濾機制無論是專門的資訊客戶端,還是社交平臺,或是其他的資訊分發平臺,平臺本身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一定的資訊過濾機制
(二)社會關係網中的過濾機制社交平臺分享的內容,更多的具有表演的道具、關係的潤滑劑、流通的社交貨幣、強化自己立場觀點的論據等功用。
(三)演算法的過濾機制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的主要作用,就是過濾掉它認為某個特定物件不需要的內容,以提高內容與使用者需求的匹配度,降低使用者獲取有效資訊的成本。
(四)個體自身的過濾在這種過濾機制中,選擇性心理起到了很大作用。選擇性心理包括選擇性接觸(含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等三個層面。
四、多重路徑下的“破繭”/資訊繭房的解決方案(一)演算法的最佳化從面向個人的演算法角度看,要儘可能減少資訊繭房效應。演算法的開發者也需要更多地探索用演算法來促進具有公共價值的內容的生產與推薦。
(二)平臺的最佳化平臺本身的資訊源的豐富性,資訊環境的均衡性,資訊呈現方式的最佳化,也有助於幫助使用者突破繭房。
通用資訊平臺的出現或將打破這一僵局,增加人們瞭解和接觸更多資訊的機會,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三)資訊供給側的改進媒體仍需要保持有公共價值的、具有專業水準的、多方面平衡的內容的供給
(四)個體媒介素養的提升媒介素養的培養,需要幫助人們認識資訊偏食帶來的影響,推動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資訊獲取的行為模式,盡力克服惰性,以更積極的方式來獲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