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魁哥說歷史
有人說,如果關羽敗走麥城時,派出“義子”關平(正史上是長子)突圍,向上庸的劉封求援,就可能說服劉封、孟達,讓其出兵,救援關羽,逃得一命。他們的依據是,關平和劉封都是“義子”身份,有共同語言,能聊到一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許能夠使劉封改變主意,出兵救援“二叔”關羽。這不是瞎猜測的,是有一定根據的。
他們的根據就是,關平和劉封兩人曾跟隨劉備入川作戰,並肩作戰,在多年的作戰生涯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兩人曾各自抓住楊懷、高沛,粉碎了楊、高兩人的陰謀,順利奪取涪城,為最後佔領益州打下了基礎。又如攻打雒城,劉封、孟達兩人聯手奪取鄧賢營寨,並打跑了冷苞。他們兩人還聯手擊退過張任。總之,劉封、關平兩人是一對好搭檔,多次聯手對敵,並取得了不菲的戰績,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因此,關平是關羽軍中唯一一個和劉封關係密切的人,也是極大有可能說服劉封出兵的人,可惜的是,關羽並沒有派出關平向劉封求援,而是派出了另一位大將廖化。那麼,關羽為什麼沒有派出自己的“義子”關平呢?
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分析如下。(本文純屬三國演義,與正史無關)
第一,廖化搶先請求突圍,關羽不好意思拒絕。
關羽在和徐晃作戰失利後,準備重整旗鼓,再次和徐晃交戰。可是後方卻被盟友東吳奇襲,孫權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抄了關羽大軍的後路,使其無家可歸。而關羽雖然“愛兵如子”,也深得士兵之心,可是這些士兵大多是荊州人士,在妻兒被東吳控制後,不得不離開關羽軍隊,改投東吳旗下。
士兵逃亡如同瘟疫一樣,一個看一個都逃走了,關羽手下僅僅剩下了幾百人,已經沒有實力再戰了。再加上遭到徐晃、呂蒙的兩路夾擊,關羽只能敗走麥城。他在到達麥城後,收攏殘兵敗將,緊閉四門,聚集將士商議。趙累提建議道:“這兒距離劉封、孟達駐紮的上庸非常近,可以派遣心腹之人求援。
如果得到上庸的援兵,可以解燃眉之急,等待益州劉備大軍,最後再將荊州奪回來。”這個計策無疑是最佳的,下一步就是看派誰去最合適。關羽於是問道:“哪位武將敢突圍而出,前去上庸求援?”還沒等關羽說完,廖化就毛遂自薦,說他願意。關羽於是將這項艱鉅的任務交給了廖化。
第二,關平擔憂“義父”關羽的安危,不忍獨自離開。
關平雖然不是關羽的“親兒子”(演義中),可是兩人的關係卻勝過親父子。憑藉廖化的武功,不一定能夠闖出東吳的包圍圈。關平自告奮勇道:“我護送汝出重圍。”在關平的奮力拼殺下,廖化才順利殺出重圍,向上庸而去。如果此時關平沒有回到麥城,而是跟著廖化一同向上庸而去,他也就不會戰死了,不會和關羽一同就義了。
然而,關平不忍將“義父”關羽獨自一人丟棄在麥城,明知道回到麥城,九死一生,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返回了麥城。像這種情況,即使關羽派關平去上庸求援,關平也不會答應的,也不會捨棄“義父”,獨自一人走的。
《三國演義》中:關平曰:“我護送汝出重圍。”關公即修書付廖化,藏於身畔。飽食上馬,開門出城。正遇吳將丁奉截往。被關平奮力衝殺,奉敗走。廖化乘勢殺出重圍,投上庸去了。關平入城,堅守不出。
第三,關平是關羽的左膀右臂,不能輕易離開。
關平在關羽過五關後,收冀州關家莊莊主關定之子為“義子”,從此兩人成了“父子”。此後,關平作為關羽的副將,隨義父南征北戰,立下諸多汗馬功勞,逐漸成長為一員大將。在關羽北伐之戰中,關平曾和龐德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而龐德和關羽大戰一百多回合,不落下風,第二天使用詐敗之計,才用箭射傷關羽,是和關羽同級別的武將。可知關平武功高強,已經不弱於乃父關羽了。
因此,關平是關羽軍中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是關羽的最得力助手,輕易不會離開關羽。像突圍求援這樣的小事情,不值得關平出馬,交給廖化、周倉等人即可。關平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協助父親關羽,守住麥城,穩住軍心。關平走不開啊。
結語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原因,關羽才沒有派“義子”關平突圍,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最後關平也和關羽一同就義。如果關羽派出關平,有很大機率說服劉封,出兵馳援麥城,救下關羽。可惜沒有如果啊。
-
3 # 油茶歷史絲語
關羽被圍困在麥城的時候,其實已經派出馬良和伊籍前往成都求救,廖化前去上庸求援。
說到敗走麥城,許多人都為關羽感到惋惜,甚至有多種猜測及說法。那麼,為什麼上庸距離麥城那麼近劉封領兵前去救援,是不知道關羽敗走麥城被困的訊息,還是關羽沒有向上庸求救?為什麼一直到關羽父子被東吳捉殺劉備都沒有任何舉動,既沒有親自率兵前往麥城救援,也沒有下令距離麥城最近的上庸出兵救援,是不是劉備有意要藉此機會除掉關羽?
想要搞清楚當時的情況,我們就得走進過去,重溫那段歷史。
當時關羽因右臂箭傷沒有痊癒在沔水受到徐晃和曹仁圍攻夾擊欲退往公安,得知傅士仁以及南郡糜芳均已投降東吳時,就已經派馬良和和伊籍前往成都求援,但由於關羽軍心已亂,不得已屯兵麥城以待援兵,其時又派遣廖化突圍前去上庸向劉封、孟達求援,只不過關羽父子一直到最後兵敗被東吳捉殺都沒有等到任何一支他們想要等的救援軍隊。
從《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來看,被困麥城的時候,關羽心裡當時最想派去上庸搬救兵的應該是關平,不知道關平不願意在那樣的時刻離開關羽,還是內心矛盾,在他遲疑的那一會兒,廖化自告奮勇地搶了先。
不過,當時如果真是關平去上庸找劉封、孟達搬救兵,憑藉關平和劉封的關係,孟達至少不敢當著關平的面說那些挑撥劉封和關羽關係的話阻止劉封出兵救援,說不定還真可以搬來救兵解了關羽麥城之圍,這樣的話關羽父子就不會被東吳捉殺,歷史就要改寫。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或許那就是關羽父子的宿命吧!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名垂三分冊,將門關坦之。
英風冠寰宇,俊才任騁馳。
烈烈忠臣血,離離原上石。
猶有雄魂在,江流永不息。
做為蜀漢的將二代,關平可以算得上是年輕一輩中最優秀的將才了。從關羽千里走單騎時,關平拜在其膝下為義子,就一直追隨於身畔,征戰於沙場,歷盡風雨坎坷,戰火硝煙。
關平這個孩子性情忠厚誠實,非常孝順,由於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關羽身邊,受到關羽的指點比較多,無論領兵打仗的才能,還是單挑廝殺的武藝,關平都是一流的。咱們看一下關平歷次的戰鬥履歷:
1.涪城宴關平和劉封生擒欲行刺的楊懷、高沛;
2.襄陽之戰,關平追殺曹仁副將翟元,曹軍,一刀斬於馬下;
3.樊城之點,三十回合戰平曹魏猛將龐德;
4.偃城阻擊戰,三合擊敗曹將徐商;
5.五六個回合打退呂建;
6.徐晃偷襲,關平與徐晃交鋒,“戰不三四合”,後寨火起,關平拔馬退走;
7.四冢之戰,關平夜襲敵營遭到徐晃伏擊,關平與廖化殺出重圍;
8.關羽追擊吳軍,被圍南山崗,關平與廖化來援,擊退徐盛、丁奉,救出關羽;
9.關羽兵困麥城,廖化出城求救,關平“奮力衝殺”打退丁奉,助廖化突圍;
10.關羽從臨沮小路突圍,遭暗算絆倒被擒,關平來救,“孤身獨戰,力盡亦被執”。
大家可以看出,關平的武藝是相當不錯的,樊城一戰,力敵曹軍猛將龐德三十合不分勝負。關平回營對關羽說“與龐德交戰,不分勝負”,以關平忠厚誠實的性格,肯定是不會吹牛的。關平自認為能與龐德打平,說明他完全這個實力。後來關羽與龐德交鋒,是關平首先發現了龐德欲施暗箭,說明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防禦水平比他爹強。
由此可知,關平的武力值雖不如蜀漢五虎將,但也能與魏延、李嚴相當。這樣優秀的一個年輕人,如果能夠活下來,假以時日,完全可以成長為與魏延、姜維一樣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將才。
那為什麼關羽被困麥城時不派關平突圍去到上庸向劉封求救呢?按正常情況,如果關平去求救兵,劉封是不會不發兵的:首先,劉封與關平相處多年,在劉備徵蜀時他們還經常一起作戰,是老戰友了;其次,關平去向劉封求救,以兩人之間的關係,孟達是插不上話的,也不敢反對;再次,劉封再不樂意也不敢不發兵,因為他如果不發兵,關平跑到劉備那裡告狀,劉封吃不了兜著走。
實際上,當我們細讀原文,裡面透露出來的一些情景還是非常令人辛酸的。
關羽其實想讓關平突圍,但沒有直接說出來。咱們看《三國演義》的76回,關羽兵退麥城,東吳軍馬團團圍住。關羽的部下趙累出主意,勸說關羽派人向劉封求救兵。而關羽則問眾人:“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
當時關羽麾下眾將,要說武藝最高強,最有可能殺出重圍的,就是關平了。關羽這樣問,他心裡很希望關平能自告奮勇殺出重圍,前去上庸求救。但廖化冒出來了,不知道廖化心裡是怎麼想的。
雖然廖化請命,但關平仍然有機會跑出去,因為他表示要掩護廖化突圍(以廖化的武藝獨自突圍沒有什麼希望),關羽立即同意了,這樣的結果也還是不錯的。
關平和廖化出城,東吳大將丁奉率兵來攔截,關平“奮力衝殺,奉敗走”,廖化趁機就衝出去了。其實這個時候,關平乾脆跟著廖化一齊殺出去就對了,歷史就改變了,他也可以留活下來,蜀漢的未來就能多一枝擎天之柱。
但關平這孩子實在是太過實誠,他應該是不忍心將已經鬚髮蒼白的老父親獨自留在麥城內孤守。這一瞬間,關平也許想過些什麼,但他仍然放棄了大好的生存機會,而是選擇了又冒險殺回城中。
看到兒子關平去而復回,不知道關羽心中是怎樣的一種情感波動,是深深的遺憾?是無言的責備?是難過?還是欣慰?也許更是一種完全的釋懷吧。
關平留下了,人生就是這樣,只在心念一瞬之間,你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而隨之改變的可能還有許許多多人的命運。如劉封,如孟達,如張飛,如劉備,甚至諸葛亮。
假如人生可以重新來過,我們多麼希望,這位年輕人能夠深深地望一眼那座重圍中的孤城,然後向著西下的斜陽策馬而去,再也不要回頭。
惜哉,關平!
-
5 # 淨月暖陽
關平為關羽義子,在三國演義中只是一個小角色,可這個小角色後世得享的尊榮可並不低,去看一看有規模的關帝廟,關羽身後站著關平、周倉,同關羽共享萬載煙火,流芳百世。隨侍祖廟,可是封建時代極大的身後榮耀,非位極人臣且有重大貢獻者,可是享受不到的。關羽死時只一員武將,可後代君王屢屢加封,一直封到“帝王”,級別不低很多皇帝,在民間又極受推崇,朝代更迭關帝卻不衰,關平的待遇也高過許多名相大臣,為何如此?
三國演義成書的年代,以儒家為主的統治哲學已經歷了程朱理學的發展,有了更加細緻嚴苛的行為規範來約束民眾,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三綱五常”,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這種通俗精練的概念來指導社會的執行秩序。寫小說、戲劇、評話的一定多是儒家的知識分子,他們透過作品,讓這些儒家理念更鮮活的逞現在老百姓的面前,這也叫傳播文化理念。
三國演義最成功之處在乎,他不是憑空編一個故事,所有大事件大框架,都沒違反歷史史實,只是把精練乾癟的歷史記載,添上細節,加上血肉。這讓得“文人相輕”者,不致於攻擊他胡編亂造,沒文化的又通俗易懂。在這個過程中又宣揚了“忠孝之道”,使統治者也高興,儒家領袖也高興,這才得以廣泛流傳,長盛不衰。其它如水滸、西遊、紅樓等,在不同時期都被禁過,三國卻幾乎沒有,這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
關平也是代有“符號”的,關羽身後的周倉,是關羽收的一個僕人,(別不服氣,用當時的社會從屬關係,周倉就是僕人),自從跟了關羽,一路追隨,牽馬扛刀,並一同赴死,這也是一種“忠”,忠於主人。這是用於教化最底層人的符號,忠於主人也會名垂青史!關平的符號則是“孝”,關平只是義子,可一但拜人為父,也得同親子一樣為父盡孝。去看看“二十四孝”,孝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惜為父母而死,同死財更是應該。如遇危險自當挺身而出,擋在父母身前,怎能扔下父母自己脫身而去?那就是“大不孝”,萬人唾棄,為世不容。所以關羽身後周倉、關平乃是“忠孝”二字!
關羽被困麥城,羅貫中怎麼會寫讓關平突圍求救?就算這麼寫,也得寫關平義正辭嚴拒絕,堅決守衛父親。(在此前已多次寫到關平救父,要不怎麼一個一直不顯武力之人,與龐德都能戰平?此後是關羽先被抓,關平為救父力盡被擒。)送廖化突圍後,關平沒有順勢離去而是義無反顧回到麥城,這才是完美的孝!何況歷史關平確實與關羽同死。
-
6 # 沉墨I方之城
關平並不是《三國演義》所說的是關羽的義子,而是關羽的長子,親生的,關平被後世還尊崇過,在明朝被追封為竭忠王,在清朝乾隆年間還被加封為關聖太子,地位是相當的高。
按照《三國志》記載,關平為關羽長子,而且現代的很多關羽後裔基本都是關平的後代,關羽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關平,一個是關興,關平在荊州隨父關羽遇難後,其後人並沒有受到曹魏攻蜀的報復,但是關興由於繼承了關羽的爵位,反而被魏將龐德的兒子殺了全家。
關平成年後,一直跟隨關羽南征北戰,算是少年將軍,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關羽為正帥,關平為副,此時的關平已經成長成為一個經驗豐富獨當一面的大將,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的時候已經41歲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是小說、戲劇的橋段,荊州被東吳偷襲吞併,完全是當時三國局勢的必然,關羽在荊州防禦不足的情況下,為了配合劉備北出漢中的戰略,貿然出擊曹魏襄樊地區,造成了後方荊州四郡防禦空虛,給了東吳可趁之機。
關羽在襄樊與曹軍的對峙,後方被東吳給端了,關羽此時的選擇很簡單,極援荊州,希望憑藉自己幾萬精兵能夠奪回荊州。
關羽的戰略沒有問題,但是最大的短板在誰來抵抗襄樊追擊的曹軍,關羽希望劉備北出上庸的劉封軍隊分兵一部分出來幫助關羽抵禦襄樊的曹軍。關羽想象很美好,實際上上庸的孟達、劉封根本就沒有實力和多餘的兵力來援助關羽。
關平完全可以去求援,他不但是荊州副帥,而且還是關羽親子,關羽並沒有派他去,而是讓廖化前往,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那位。
廖化去求援劉封,被拒絕了,廖化並沒有留在上庸,而是回來給關羽報信,最後被迫投降了孫吳,直到夷陵之戰後,才復歸蜀漢,並一直成為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回到問題,關羽為什麼沒有派關平前往,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關平自己拒絕,誰都知道,留在關羽軍中凶多吉少,關平希望與關羽共同面對,父子情深。
2、關羽素講忠義,此時派長子關平求援,給軍中將士有維護兒子,給兒子留條生路的印象,動搖軍心,如果父子同在軍中,必能大大的鼓勵士氣。
其實,我們去任何一個關帝廟,裡面的關羽像兩旁都塑有兩尊雕像,一個是關平,一個是周倉,這是有深意的。關羽代表著義,關平代表著孝,而周倉代表著忠。 -
7 # 浮沉的歷史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個令後人感到十分惋惜的事情,其實關羽一開始如果沒有錯誤的選擇重新奪回荊州,可能事情並不會更加糟糕,至少關羽的性命可以保住。正所謂“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關羽不死,憑藉關羽的能力和聲望再度奪回荊州可能性也還是有的。
但是,當關羽被困麥城的時候,關羽最終戰死沙場的命運已經註定,已經走到是窮途末路。不要說派出關平去求援,就連突圍求援都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麥城與蜀漢控住的地區實在是太遠了。
麥城的位置如下此時關羽求援或者是突圍的名義上還存在兩個方向,一個是沿著圖中襄江劉封和孟達控制的上庸地區,另一個則是順長江西行前往川東地區。
但是根據歷史史實斷定,這兩條路都已經走不通了,前者必經由曹軍所控制的襄陽和樊城,此時曹軍也是重兵壓境;而後者也已經被陸遜所控制,根據在《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呂蒙白衣渡江後下令陸遜所部:“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因此如果關羽能夠派出關平去求援,並且能夠突出麥城吳軍的包圍圈,實際上路途也是十分艱辛,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三國演義》中所謂廖化去劉封、孟達處求援的故事,既不不符合史實和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因此,即便蜀漢方面收到了關羽的求援後並且組織了軍隊去救關羽,也已經來不及了。此時關羽的軍隊已經大部分潰散了,守住麥城等待援軍根本做不到。事實上關羽最後也是選擇突圍而且,但是和守城一樣,關羽的軍隊實力已經不足以完成這個作戰任務了。關羽沒走多久,潘璋的部將馬忠就在章鄉伏擊了關羽並最終將關羽和其子關平一同殺死。
-
8 # 君子獨愛蘭
三國演義中關羽奉命北伐攻打曹操的襄陽和樊城,由於遠離荊州,他沿江建了許多烽火臺,以便荊州有事的時候能夠及時回救。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非常順利,但後來被徐晃所敗,那時得知荊州已失,就急著回軍想重新奪回荊州,但途中被孫權的伏兵襲擊,由於軍心渙散,最後只剩三百多刀斧手退守麥城。
孫權大軍此時圍而不攻,想困死關羽,麥城地方小,又沒有糧食,必須派人衝出重圍,去最近的上庸搬救兵。要衝出重圍,手下就關平和廖化最厲害了,只能二選其一。
關平是關羽義子,跟關羽征戰多年,他比廖化還要厲害。打掩護的一方要吸引敵軍,要能打能退才行,以便另一方趁機衝出重圍,關羽箭傷未好,自然這打掩護的非關平莫屬了,小說也確實是如此安排。
如果廖化掩護關平去找救兵,廖化得衝前頭,要吸引敵軍,可他不如關平,關平可能還得照顧他,這樣就難以衝出重圍,可能兩人都得被逼退回城,要麼雙雙被擒,這個風險太大。
另一個原因,關平是關羽的義子,關羽箭傷未好,在那個關鍵時期,他自然是要跟隨關羽的。
-
9 # 歷史隨筆
關羽被困敗走麥城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當時的蜀漢經過一系列戰略操作,勢頭如日中天,劉備在蜀中稱帝,關羽前方捷報頻傳,所以劉備這邊是絲毫沒有感覺危險的降臨,關羽也是一路勝利有點上頭了。
關羽拿下襄樊,勝利在望,結果突然遭遇東吳和曹軍兩面夾擊,失了荊州還處境危急,我們分析下當時的情況:
劉備本部沉浸在慶典大肆封賞的喜悅中,他肯定不會料到關羽會出事,即使知道了,也是遠水解不了進火!
關羽肯定也不想讓劉備失望,因為此次的奪取襄樊更多的是他自作主張,幹好了有功,幹不好失了劉備的信任,不到迫不得已他不願跟劉備求援,更不想讓他知道,就是逞能心理!
所以他只能就近向劉封求援,但是劉封又因為關羽反對劉備將他立為世子懷恨在心,加上別人攛掇,不出兵救援,其實歷史出兵了,贏得機率也很小。
至於求援為何不派關平去?
關平作為關羽的兒子(無論親生還是義子),劉封恨關羽自然也恨關平,派關平去怕是結果不好;
關平作為關羽的兒子,跟關羽在一起,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不然你關羽作為主將把自己兒子先送出去,讓士兵們怎麼想?他們可不會認為去求援是件兇險的事情,下面的小兵只能看到關羽送走了兒子,給自己留了後代!
所以,多方面考慮,都不適合派關平出去求援,關羽與其說死於曹魏,不如說是缺少謀略,跟項羽屬於一種型別,個人忠勇有餘,領導和權謀能力不足。
-
10 # 方圓論壇
關羽兵敗身死無人救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誰去求援搬救兵。而是因為關羽自身做人失敗得罪了所有人。他們根本不願意救援關羽,所以除了關羽任何人都改變不了他們拒不出兵的態度。關平?他還沒有那個能力可以影響其他人態度
我在之前的文章就說過,關羽這個人被很多人給無限神話了許多。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那個亂世之中,關羽作為武將確實可圈可點。而且在三國時期的武將當中關羽也算是其中的翹楚。但關羽的缺點同樣更加明顯,甚至於在我看來,關羽這個人的缺點比他的優點更加的突出。關羽為人性格極度自負,而且輕視所有人。不論蜀漢還是曹魏亦或者是東吳,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而且他看不起人甚至待人苛刻這個行事作風也十分惹人討厭。關羽的身死和他的性格弱點不無關係。而且關羽身死不足為惜。關鍵是關羽拖累了蜀漢。關羽一個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大半生的努力付之一炬。
我們從當初劉備把荊州託付給關羽就可以看出,劉備是十分認可關羽能力的。因為當時的劉備是要進益州幫劉璋抵抗張魯。他把唯一的一塊地盤交給了關羽,這足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程度。而且劉備還為關羽配備了文臣武將二十人左右輔佐關羽鎮守荊州。但從歷史上看,劉備的心思算是白費了。這些文臣武將根本沒排上用場。相反這其中還有人恨關羽入骨。
在關羽鎮守荊州初期,關羽確實乾的漂亮,一方面鎮壓東吳,另一方面打的曹魏戰戰兢兢。甚至曹操一度有了遷都的打算。表面上看關羽南征北戰好不英雄。但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蜀漢從根本上是弱於曹魏和東吳的。而蜀漢一直以來的主要策略就是聯合東吳對抗曹魏。但關羽在荊州的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不僅把曹魏給徹底激怒了,同時他的“盟友”東吳也恨關羽不死。其結果就是曹魏和東吳準備聯手除掉關羽。關羽雖然很厲害,但面對曹魏和東吳的聯手,關羽的下場也只有悲劇結尾。
本身關羽失敗一場戰役並沒有什麼。只要重整旗鼓依舊可以和曹魏以及東吳相抗衡。但就是因為關羽為人刻薄的性格導致在他失敗的時候眾叛親離。荊州城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都在關羽兵敗後背叛了關羽,結果就導致關羽兵敗後無處可逃。至於為什麼糜芳和傅士仁背叛關羽,也是因為平時關羽的刻薄所造成的。歷史記載,關羽善待士卒,但對士大夫卻十分的驕橫。糜芳和傅士仁一直以來都受到關羽的壓迫。常常毫無緣由的關羽就把兩人一頓訓斥。在本次關羽出征前曾要求糜芳和傅士仁供應糧草。但因為時間倉促兩人並沒有完全完成任務。所以關羽曾威脅兩人打完仗要他們好看。結果兩人嚇壞了。因為按照平時關羽對他們刻薄的態度來看,他們真的難逃一劫。所以兩人才會在關羽兵敗後背叛了關羽並不願意去救援關羽。
而離他不遠的劉封和孟達就更不用說了。劉封本來身為劉備的義子,在劉備親生兒子出身後,地位本就十分的尷尬了。但關羽還數次的建議劉備殺掉劉封。這讓劉封豈能不恨他。而孟達認為關羽最初勝局已定,孟達需要鎮守上庸這些剛剛依附地區。誰能想到關羽敗的那麼快,孟達一方面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孟達也確實因為被關羽所輕視有點不願意去救他。所以關羽最後就落的一個孤單身死的悲慘結局。
-
11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一本正經的老爹:在正史中,對於關羽具體是怎麼死的過程,並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是對關羽的死,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描寫。
導致關羽身死的很大原因,在於關羽的性格,太過驕傲,輕視東吳,輕視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如糜芳、傅士仁,最終導致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因此,關羽被圍的時候,即使去搬救兵,周圍的人也不願救他。
01.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對關羽沒有及時援救在最開始的時候,關羽進攻曹仁駐守的樊城,就寫信給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希望他們能夠派兵援助自己。
但是,劉封和孟達兩個人,以上庸剛剛投降不久,容易再生禍亂為由,拒絕了關羽的請求,沒有派兵援助關羽。
在《三國志》中,有相關的記載: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因此,在關羽剛開始進攻曹仁的時候,劉封和孟達就沒有援助關羽,等到關羽慘敗的時候,他們更不想援救關羽。因為害怕關羽追究他們的責任,更害怕劉備處罰他們。
02.關羽輕視自己的同僚,導致在江陵的糜芳和在公安的傅士仁,投降了東吳當時關羽進攻曹仁的樊城,負責給關羽輸送糧草補給的人,就是駐守在江陵的糜芳以及駐守在公安的傅士仁。
這兩個人因為關羽平時的時候,就對他們非常的輕視,所以心生怨恨。等到關羽陷入危機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居然按兵不動,沒有發兵相救。
在《三國志》中,對於這件事,也是有相關的記載: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因此,在關羽陷入危機的時候,糜芳和傅士仁不會援救他。一是因為關羽平時的輕視,二是害怕關羽回來的時候,治他們的罪。於是,他們選擇獻城投敵,投降了東吳。
綜上所述,在關羽身陷危機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導致關羽是孤立無援。再加上遠在益州的劉備援軍,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最終才導致關羽身死的結局。
-
12 # 牧野鑑史
水淹七軍顯威名,形勢急轉走麥城,傲氣沖天不屑求,關平誓死永相隨
關平雖然不是關羽的親生兒子,但卻跟關羽擁有著至親的關係,所以他倆之間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但就關羽兵敗來說,關平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關羽兵敗被圍困麥城,遭到吳國軍隊的猛攻,關羽雖然被圍困,但是關平是有機會搬救兵,但是關平卻沒有這樣做。
而是留下來護住了關羽,同關羽共進退。
當然歷史上也有這麼一個說法,說關羽被圍困之後,關羽是可以去尋求救援的,但是而關平卻恰恰沒有跳出去為關羽搬兵,如此至親至密的人,最信得過的人的關平默不作聲,這是膽怯了嗎?搬救兵這一事當然非關平莫屬,但誰知道廖化的出現卻改變了這歷史的走向。
關平不突圍,只為守父親
回顧歷史關羽的部下兵退麥城之後,東吳軍馬團團圍困,關羽的部下趙雷出了主意,意思是勸關羽尋求附近的劉封搬救兵,而關羽則詢問了搬救兵的事,誰能夠去幫助關羽請求救兵,關羽的麾下有很多武藝高強的人,殺出重重包圍並不是什麼難事?而關平更是關羽心中的至寶,他殺出去即使沒有搬出救兵,也能為蜀國留下一位出色將領。但事實確如大家所想的一樣,關平沒有自告奮勇出去搬救兵,而是廖化冒出來並且自告奮勇殺出重圍,前去劉封駐地搬救兵,但廖化能力不高,還得益於關平的幫助,才能突出重圍。
搬救兵不重要,關羽做好誓死抵抗
關羽之所以沒有讓關平去其實有多方面的考慮,其一是關平長年和關羽相處,他很清楚關平的為人,關平不可能獨自離開關羽身邊,向劉封搬救兵,都知道此次路程非常的兇險,能夠脫離包圍更是困難重重,關羽已經知道命不保夕,所以搬不搬救兵已經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情?他就是無心隨口一說,沒想到還真有人站了出來。
其次廖化能解除了關羽的憂慮,他是關羽心中的大將,他能夠戰出來去辦救兵,還能夠鼓舞士氣,也能夠打消關羽的憂慮。關平留在自己身邊,反而讓他心裡更加的踏實,不想讓關平在冒險了。
傲氣讓他不低頭
歷史上都知道關羽的為人,關羽同周邊的人關係都不友好,不僅僅是吳國,曹魏,就連身邊的部下對關羽也十分的不滿,別說身邊人去搬救兵,關羽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投靠了其他人。其中最令大家熟悉的是糜芳,糜芳都逃走了,這是讓關羽最氣憤的事情,而關平則是關羽身邊的人,即使自己能夠贏得生機,也要拼死抵抗的再護關平周全,以此來展示自己的忠心。
-
13 # 史研
父親都已經快要死了,兒子怎麼能夠逃跑呢?其實關平早就已經知道了,這個不可能再有機會了,他就已經選擇放棄,更何況是有機會他也要留在關羽的身邊,像關羽這麼偉大的人物,就算最後是戰死的關平也是非常放心的。
當時關羽對於這自己這個兒子是非常好的,在三國演義裡這描寫的是一個乾兒子,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真正的親生兒子。關羽對於這個長子是很高興的,希望他認為他能夠繼承關羽的刀法,並且是逐漸的發揚光大,所以關羽就把他一直帶在身邊,細心的教導他,希望有一天在自己老了之後,他能夠帶領蜀國的統一天下,成為真正的蜀國武將的下一代。
當時的情況已經是十分的悲哀了,再也不是關羽全勝的時候,現在已經完全被別人包圍,很難是有希望的,就算有援兵的話,也可能趕不到了,最後可能是死路一條,關平明明是有機會的,但是到最後一刻他已經是完全放棄了。當時的關羽正在攻打曹操,卻沒想到自己的後路被人偷襲了,這一切都是東吳,當時關羽沒辦法停止了,向曹操進攻,他必須要趕回去,不然的話手底下所有人都要叛變,而所有人都聽到東吳沒有對他們的家人下手,完全都是沒有了戰鬥力,關羽是沒有辦法,他最後只能夠逃在一個的小麥城裡面。
當時糧食都快沒有了,關羽就算是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可是手底下那些人又不能夠帶領著自己一起奔襲,不然的話關羽也可以打贏,更重要的是關羽當時已經受了傷,戰鬥力已經是沒有錢,巔峰時期那麼厲害,就連一個普通的將領都能夠和他打平手,要是換做以前的話一刀就斬殺了,現在關羽真的是已經變得很脆弱了。
當時關羽知道可能沒有希望了,就讓自己的兒子和廖化一起去逃跑,怕兒子不願意走,於是讓他們做了一個任務,是傳送了資訊,當時是花費了心思。但是關平在幫助廖化逃了出來之後自己又反了回來,他想要待在自己的父親身邊,而關羽見到如此場合,也就只能夠哀痛也只能夠接受了。
而那樣的話,最後是逃了出來,並且是活的非常的久,最後到了蜀國的滅亡,要是關平能夠逃出來的話,不僅是能夠活得這麼久,並且是讓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擁有了人才,這一切的歷史走向會發生改變,可是最後也沒有改變這個結局,還是失敗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明顯說的是《三國演義》當中的內容,當時關羽沒有直接指定誰去,廖化第一個請纓,自然就是他去了。
關羽北伐襄樊時,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關羽因此兵敗。在正史上,關羽兵敗以後並沒有提到他派人去求救兵。而在演義中,在敗退到麥城以後,趙累建議這裡距離上庸近,可以派人去向劉封、孟達求救,以安定軍心,等待劉備大軍來救。
關羽聽了覺得可行,由於此時吳軍已經把麥城圍住,於是問誰敢去求救兵。廖化主動請纓,而關平則表示願意護送廖化出城。隨即兩人飽餐一頓以後出城,關平擊敗前來攔截的武將丁奉,廖化隨即突圍而去。
所以按照書中所說,關羽當時並沒有指定誰去,在廖化先站出來說願意前去以後,關平等人都沒有意見,關羽自然也不會反對。
而關羽開始沒有指定關平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此時關羽經歷大敗以後,方寸已亂,無心思考派誰去。
關羽在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得知荊州被呂蒙偷襲佔領,在回軍途中大軍又潰散,對他的打擊很大。此後退守麥城是關平提出,而求救兵是趙累建議,都不是關羽自己想出來的。顯然在一連串打擊之下,關羽心境大亂,沒有辦法冷靜思考,雖然同意了趙累的建議派人去求救,但是自己卻沒考慮合適人選。這個時候誰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願意去,關羽都會同意。
二是因為關羽還希望事情有轉機,並沒有想到這會是最後的突圍機會,自然也不會想著讓關平走。
關羽雖然連遭失敗,但是他心高氣傲,這個時候並沒有想到敗局已定,應該馬上全軍撤退,帶著關平等人一起 突圍去上庸,還想著收復荊州,而且也沒想到劉封、孟達會不派援兵。所以對他來說,誰去求救誰留守其實區別不大,反正等救兵一到反正大家都有救。
所以關羽並不會特意命關平去求救兵,而關平心掛父親,也沒有急著站出來請命,此時最合適的人選,自然就是廖化。而廖化也因此得以躲過一劫,關平則最終和關羽一起遇難,只能說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