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米遊戲

    以下為正文:

    對於在主機、Steam等諸多平臺摸爬滾打過來的玩家來說,肯定不會對“Season Pass”這個詞彙感到陌生。就Steam來說,但凡是製作規模較大的遊戲或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遊戲,都可以看到在其頁面中出現“季度通行證(Season Pass)”的字樣。另外,如今不少質量不錯的獨立遊戲也開始採用了這種付費模式。

    伴隨著這種形式在近幾年的火爆,它同時也遭到了多方的批評。對於季票,各方眾所紛紜。事實上,你真的這麼瞭解什麼是“遊戲季票”嗎?

    起源與興起

    其實,季度通行證的概念就是由公園等場景出售的“季票(Season Ticket)”而來的。在維基百科中,季票被定義為“一種包含如今、未來遊戲可下載DLC的打折捆綁包”。事實在電子遊戲領域,季票形式並不算一種特別老的付費形式,《L.A. Noire》是至今向前追溯有據可查最早出售季票的電子遊戲。

    《L.A. Noire》是一款由澳洲團隊Team Bondi研發,Rockstar發行的偵探冒險遊戲,最早釋出於2011年,分別登陸了PS、Xbox、PC、Switch等平臺。這部作品擁有極具特色的敘事方式與美術特點,吸取了大量四五十年代的電影風格,並很好地塑造了一個47年的洛杉磯。

    據百科介紹,《黑色洛城》使用了Lightsprint的實時全景光照技術以及Depth Analysis當時最新為電影電視遊戲工業研發的MotionScan技術——該技術透過32臺環繞攝像頭,可以捕捉演員面部每個角度的細微動作。出色的表現力也讓這部作品成為了首部在翠貝卡電影節上展出的電視遊戲作品。

    銷量和口碑的爆炸也讓這款遊戲有了嘗試全新模式的底氣。2011年5月31日在釋出2個全新獨立案件DLC的同時,R星釋出了這一改變之後不少遊戲運營模式的全新遊戲商品“黑色洛城RockStar通行證(L.A. Noire Rockstar Pass)”。是時,這個全新形式的捆綁包裡包含2個全新案件DLC,售價12美金,比單獨購買便宜8美元。

    最令人驚訝的是,捆綁包還保證,為購買玩家提供免費下載未來DLC權力。至今這個遊戲已經推出了5個案件DLC和3個人物DLC。毫無疑問,玩家是認為自己賺的,幾乎用1個半DLC的價錢玩到了後續所有版本。但遊戲方虧嗎?米遊君認為,並不虧。在發售全新版本時,新玩家為了玩到全新的DLC,情願會買比新DLC更貴的季票,這無疑讓新資料片變得更加吸金,同時事先購買了季票的玩家也會去嘗試全新的DLC,這也很好地滿足了遊戲製作者分享自己作品的願望,一舉兩得。

    隨後,戰利品寶箱開始風靡歐美遊戲,季票也逐漸加入了“VIP會員”元素。這種情況下,“價效比”看似變高的季票也同樣變得更加搶手。

    遊戲季票的意義

    簡單來說,玩家可以把季票理解為一種遊戲工作室向玩家出售未來的付費更新內容,並打折捆綁一些包括目前DLC與遊戲內額外收益。玩家是否買季票,完全是由遊戲本體的品質、季票本身價效比、或玩家對工作室或產品的信任值,所決定的。

    季票是一種能讓工作室擺脫傳統單機付費模式陷阱的很好處理方法。在傳統模式中,單機遊戲往往採取前置付費模式,這使得工作室只有在遊戲發售前無法獲得任何收益,這對於製作週期長達1、2年的遊戲來說,工作室無疑需要承受極大的負債壓力,後續版本更新同樣會遇到這種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在Steam等渠道上發售遊戲,回款速度並不算快,本土遊戲回款期很可能要超過1個月,非美國本土遊戲由於跨過等諸多過程,回款期很可能更久。這種情況下,很多小團隊儘管推出了銷量口碑都不錯的產品,面對資金鍊斷裂也只能被迫解散。其實“遞延收入”在遊戲行業十分常見,也就是該季度的一些收入可能在下個月才能真正入賬。

    但有季票形式後,當本體發售後,工作室除了可以回收成本,獲得盈利,同樣也可以將所收穫的口碑轉化為玩家對於未來版本的付費,使得未來版本的資金更加充裕,也讓整個盈利模式變得更加科學。當然,與此同時工作室同樣也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在後續版本放出後能讓玩家滿意。

    《巫師3》後續的DLC獲獎無數,被玩家稱為“當DLC賣的《巫師4》”。這種情況下,當初購買季票的玩家無疑是賺的。

    回頭對玩家來說,季票能給玩家帶來諸多優惠,包括已面試付費內容折扣,和一些遊戲內的優惠。例如今年紅極一時的《彩虹六號》,購買機票後玩家還可以獲得一些遊戲內的貨幣和面板獎勵。當後續版本登陸後,季票玩家也可以直接獲得或以極低代價獲得全新的職業,體驗最新的內容。

    R6的季票某種意義上還有國內的“VIP會員”性質

    飽受爭議

    當然,季票也可以看作是玩家對於工作室的一種“信任投資”。類似於眾籌,幫助自己喜愛的遊戲獲得更多的準備資金,從而開發更有趣的後續版本。這種“信任投資”同樣也導致了許多爭議,因為如今很多遊戲季票內容十分模稜兩可,甚至自2017年開始,一些3A大作的季票開始不包含未來一段時間的所有DLC內容,部分媒體甚至批評這種行為有“詐騙”行為。

    正如文前所提,一些問題認為季票在心理層面上迫使玩家花費更多的錢,因此被不少聲音批評這種行為是“反消費者主義”。此外,玩家還將面臨來自廠商的失信風險,因為在新版本發售前誰也不知道究竟該版本是否值得購買,相當於消費者需要承受比普通前置付費更高風險。

    PCGamesN網站曾刊登過一則文章呼籲玩家不要過早購買季票的文章。文中認為,玩家先行付費的行為也降低了市場對於成品的約束,廠商有可能提供季票玩家一些質量較低的DLC。當然,如果新DLC表現不佳,公司很可能會在發售後很快將其進行打折處理,價格很可能低於季票價格,使得季票使用者“真正虧本”。

    美國電子遊戲月刊《Game Informer》的記者Andrew Reiner曾表示,一些2016年的遊戲季票就像是“一些對金錢極度飢渴的公司設下的全套”。這並非空穴來風。當年,從一些洩露的資訊可以看到,玩家遭受了一些公司“引誘轉換”策略,例如外包質量較低的工作室來進行接下來的內容開發,甚至眼中拖延後續版本DLC的上線日期。

    近些年來,遊戲呈現“線上化”趨勢,伴隨新趨勢,季票也在有著變化,但質疑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多。2017年,季票遭到了自誕生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季票質量差”一度成為玩家之間的共識。

    Steam玩家對於《方舟進化》的評價

    今年3月3日,GamesRadar +發文批評一些多人遊戲季票在“分裂線上遊戲社群”,它們越來越中意釋出面板DLC而不是提供更多可玩性的新地圖、新模式等DLC,並直指育碧《榮耀戰魂》和《泰坦降臨2》。另外,Shacknews也同一天發表盤點文章《至今最讓人失望的遊戲季票》,之中包括了2K的《惡靈進化》和世嘉的《異形:殖民軍》。

    “信任”是季票模式的核心

    正如此前所說,自《L.A. Noire》首次推出季票模式後,玩家對於季票的態度猶如過山車一般,在近8年的時間裡從萬眾追捧、無腦賣,到如今廣受非議、遭受抵制。剖析之中原因,米遊君認為並非是這種模式的問題,而是部分公司隨意揮霍玩家信任造成的。

    事實上,自2016年至今,一些季票都受到了不錯的評價,這都是因為這些公司看重玩家對自己的信任,並最終帶來名副其實或遠高於玩家預期的DLC,才收穫的。最經典的莫過於《巫師3》,另外打磨數年起死回生的《彩虹六號》的季票也表現不錯,這也依賴於後來推出的幾個新職業給玩家帶來了確實不錯的體驗。

    歸根到底,季票仍然是個十分優秀的商品模式,但重拾玩家對該模式的信任仍然需要很長的路。季票上架適當公佈後續計劃,並說明季票包含方案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在包括Steam和眾多其他平臺上,季票的退款期限也應當與遊戲本體、DLC等內容進行區分,即便這會讓渠道與遊戲公司走賬變得更加困難,但也是彌補玩家風險的一條較為重要的條款。

    米遊君認為,未來季票仍然會繼續持續下去。隨著玩家對於季票的認識變得逐漸清晰且理性,玩家衡量季票價值將會更多地由產品本身、尤其是開發商、發行商的以往行為來決定。簡單地來講,季票信任危機的出現,加速完善了玩家對公司信任評價的體系。未來,越不辜負玩家信任的公司,其遊戲發售的季票必將變得更為暢銷;反之,那些企圖利用玩家信任,設計“詐騙全套”的公司,則會漸漸被玩家所拋棄,在更加敏感的信任評估下,其包括但不僅限於季票的所有遊戲產品,都將受到銷量上的重創。

    “我先給你錢,你給我好遊戲。”說到底,季票是一門基於“信任”的交易。

  • 2 # 喜加一

    季票英文名叫做Season Pass,國內玩家也習慣將稱之為機票,是Steam上一個很常見的詞,但是苦於沒有任何官方解釋,所以很多朋友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

    季票與DLC

    在說季票之前,我要先解釋下DLC,DLC就是Downloadable Content,字面意思直譯是可下載的內容。一個遊戲在發行之初,最開始推出的內容我們叫做本體,而DLC就是後續推出的對該遊戲內容的補全內容,DLC必須依賴於本體,而本體則可以脫離DLC單獨執行。

    DLC的內容也沒有明確界定,可以是遊戲的資料片,這種往往是大型DLC,比如巫師3裡面的DLC,有一個叫做血與酒,這個DLC內容非常大,以至於很多巫師玩家都把血與酒成為巫師4。

    同樣,DLC也可以是非常邊角料的內容,比如說遊戲內的面板,遊戲的周邊的Art Book電子版,遊戲的原聲音樂帶OST等等。這些DLC往往是收藏型玩家或者發燒友的菜。

    Season Pass的通常含義是表示一段時間內(這段時間可以是三個月,也可以是一年),該遊戲追加內容(DLC)的集合。

    但每個遊戲對季票的定義都有些不同,良心廠家的季票可以說就是全DLC打包,而某些遊戲的更新週期長,即使是季票,也無法包含所有的內容,而會有些更高階的集合,比如說年度版(Game Of The Year Edtion)甚至是某某遊戲Collection等這樣的集合。通常來說季票的單價會比該季票所包含的所有DLC價格的總和低很多。這裡,我舉三個典型的例子來給大家說明下,目前的季票都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典型的季票例子1·季票就是全DLC——蝙蝠俠:阿卡姆騎士

    阿卡姆騎士是蝙蝠俠三部曲系列質量極高的結局篇,是蝙蝠俠迷們一致認可的神作。

    在蝙蝠俠頁面下面我們可以看到本體Batman™: Arkham Knight售價為68元,而下面還有個高階版Batman: Arkham Knight Premium Edition。這裡麵包含了Batman™: Arkham Knight, Batman™: Arkham Knight Season Pass,也就是說這個高階版包含的內容是本體加上季票兩件物品。

    當你買了這個版本再進去,就會發現,這款遊戲的所有DLC你都有了。原價348元的所有DLC,在購買了第一個Season Pass之後,全部標綠已擁有,一鍵收全DLC,簡直是強迫症玩家的福音。

    有了這些DLC,本體中無法扮演蝙蝠俠以外的其他人物的遺憾得以彌補。玩家可以在這些DLC裡分別扮演夜翼、紅頭罩、紅羅賓羅賓、蝙蝠女孩、貓女、哈利奎因,體驗他們各自的小插曲。雖然流程都比較短,但是還是很過癮的。

    2·季票是一個虧本買賣——無主之地2

    無主之地2因為近期無主之地3的新出造勢,給玩家無償升級了高畫質材質包又返火了一把。這個遊戲也是有季票的,那麼我們去看看無主之地2的季票是什麼情況。

    無主之地也是少有的DLC內容非常多的優質遊戲。粗略一算,所有DLC內容加起來總價值達到了500多元,而某些朋友在購買一個Season Pass之後發現,DLC頁面都是殘缺的,很多面板DLC都不包含就傻了眼。

    於是就有了這種評價,確實在沒有寫明季票有哪些內容時季票的存在有非常大的誤導性。而反觀另一個叫做年度版的版本,不僅價格更低,而且包含了所有的DLC。難怪買了季票的冤大頭玩家會如此憤怒。

    3·季票僅僅是一段時間的VIP服務——彩虹六號

    彩虹六號又叫拆遷六號,是育碧遊戲裡在Steam上口碑和熱度都很不錯的遊戲。這款遊戲也有季票的選項,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彩虹六號的季票命名更直白,直接叫Year 4 Pass,也就是彩虹六號第四年的通行證。玩過彩虹六號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是有賽季制度的。而這個Year 4 Pass的內容並不是某個特定的DLC,而是幹員,R點數,以及各種增幅加成。可以說服務的成份大於內容。

    總結

    整體來說,季票的購買,對於老的遊戲,如果有年度版,那麼年度版收藏集等版本的優先度要大於季票。而新遊戲,如果開發商是大廠商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季票通常能讓玩家以最優惠的價格,玩到最新的擴充套件內容。比如刺客信條起源,刺客信條ODYSSEY這兩個遊戲的黃金版都包含了季票,當新DLC出來以後,黃金搬玩家都是直接可以獲得的而不需要額外付費。但是等到一段時間後,DLC的數量多了,不在季票的包含範圍內以後,這時候廠家可能就會出一個比季票更大的整包合集,這個時候季票的優越性就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玩的戰艦手遊有什麼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