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前進
-
2 # 畫詩人生
傳說古時候,有了一個樵夫,去山中打柴。有一天,遇見一條受傷的蛇,樵夫善心發作,脫下衣服,把蛇包起來,帶回家中,養了起來,並給蛇治好了傷。
時日久了,蛇也慢慢好起來,一來二去,樵夫和蛇也有了感情。蛇終歸是蛇,不可能在人間久留。在某一天,樵夫對蛇說,"你一天天長大,我沒有能力再養你,我還要成家生子,你也必須進入山中,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已入你找到一個山洞,適合你的生活。"
趁著夜色,樵夫把蛇帶到山洞前,對蛇說,"你在山洞中生活,我若想來看你,就在洞前跺三腳,就證明我來了,就可以相見。"樵夫成家,有兒子,有時也來看望大蛇,一家人和蛇之間的情誼也一代代傳下去。
星轉鬥移,春去夏至。樵夫的子孫和蛇之間的姑事代代相傳。後來樵夫的後代到了一個叫象的時候,蛇已經修練成一條吞雲吐霧半仙之體。
當地有一個大地主,女兒得了一種怪病,到處尋找名醫也無能為力,已經奄奄一息,快不行了。有一天,來了一江湖浪中,看視把脈後,說,"只要用四兩蟒蛇肝,做藥引子,才能發揮奇效,起死回生。"大地主一聽,四處發出告示,許諾誰能得到四兩蟒蛇肝,治好女兒的病,就把女兒嫁給他和一半家產於他。
訊息到象的耳中,象靈機一動,喜出望外,自己的日子來了。就到了地主家,許下誓言後,直奔後山大蛇的山洞而去。
象來到山洞前,按照祖先的規定,剁了三腳。大蛇從洞中出來,象把事情原委和請求說了一遍。蛇早已有知恩圖報的意念,苦於沒有機會,聽了象的請求。不假思量點點頭,然後張大口。象急忙爬進去,找到肝臟處,用刀割了一塊。象感到蛇身一陣痙攣,象就匆匆鑽出來,看到蛇痛苦的樣子,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離開山洞,一流煙到了地主家。
小姐的病好了,地主承諾當初的約定,把女兒嫁給象,還給了許多財產。象終於享受到富貴的生活,還想再進一步發展。
好事接觸而至,皇帝的女兒也得了怪病,經過無數名醫的珍治,不見好轉。還是必須用大蛇之肝做藥引,才可以治好公主的病。皇帝了下達聖旨,誰若獻得大蛇之肝,便招為駙馬,賞萬金,並且可以做大官。象聽說後,跑進皇宮,許下偌言,並且把自己的家族和大蛇的情誼說一遍,並立下信約,定能取得大蛇之肝,以救公主之病。
象又來到山洞前,又按祖先的約定,剁了三腳,大蛇出洞。象把前因後果和大蛇一說,大蛇為感念象祖先的恩德,無奈的點點頭,張開大口。象一看喜出望外,趕緊拿著刀,爬進了蛇口,找到肝臟處,用刀使勁割。蛇再也忍不住這鑽心之痛,身體彈起,在空中翻滾幾番,在疼痛減輕後,慢慢趴在地上喘息,慢慢張開大口,但是象再也出不來了。在大蛇的翻滾中,象早已氣絕身亡。
人身不足蛇吞象,貪得無厭最後徹底把命搭上。
-
3 # 筆炮君
“蛇吞象”的起源
據傳,古時有一窮苦之人,路遇一條奄奄一息的小蛇,一時心善,便隨手救了它。
怎料這小蛇不但修得人性,懂得感恩,在修仙之術方面更小有造化,就如被搓出來的阿拉丁神燈燈神一般,非要滿足救命恩人幾個願望。
窮苦之人也不含糊,如同馬斯洛需求一般,起初的願望只是祈願獲得簡單的衣食,溫飽即可。怎料小蛇咔咔一頓操作,窮苦之人的願望居然輕易地就實現了。
突如其來的小幸運,讓不再窮苦的窮苦之人一時間來了雅興,見願望實現的如此輕鬆,便又有了進階的要求——做官,小蛇也再才滿足了他的願望。
被慾望矇蔽了雙眼的窮苦之人,一路體驗著開掛般的人生,願望也從九品芝麻官一路整到了宰相,而小蛇為報答救命之恩,也一再不斷地應允著“窮苦之人”的要求。
直到有一天,身為宰相的窮苦之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俺要當皇上!”
直到此刻,小蛇終於頓悟,人的貪念,永無止境。
隨即“啊嗚”一口,吞掉了這位新任的宰相大人。
故此,“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流傳至今,“蛇吞相”也在後期被演繹為“蛇吞象”。
《山海經·海內南經》一文中更有對“巴蛇吞象”更詳盡的演繹,"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大意即為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大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而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古人的民以食為天理念可見一斑)
此外,屈原在《天問》中也有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有後半句?如同“父母在,不遠遊”一般,人們往往記住了前半句,而忽略了後半句的“遊必有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樣也有著後半句,而此處的後半句並非轉折,而是對原意的進一步補充和加深。
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理解為人的貪心無窮慾壑難填,好比一條蛇吞進了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
後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則表達了世事紛繁複雜,人心險惡難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人害恩恩怨怨無有已時,就好比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禿鷹在天,弓箭在手,敵人在後,老婆在家,隔壁老王一般。
當你機關算盡的想爭個No.1,我卻告訴你這事兒不但沒完沒了,更不可能有一個最終的勝利者。
所以,人要學會知足,貪,永遠無厭。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掂量掂量你再上!人啊,富在知足。
-
4 # 古月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過於貪婪。不知道滿足!關於這個成語的喻言故事有兩種說法!
其中一種是這麼說的:
傳說在宋徽宗年間,一家人只有母子兩個人,母親年邁多病,不能幹活,日子過得很苦,兒子叫做王妄,三十多歲還是光棍,靠賣草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照舊到村北去拔草,拔著拔著,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沖洗塗藥,一會兒蛇醒了,衝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母子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一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從此母子倆精心護理,蛇傷逐漸痊癒,蛇也長大了,而且總象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是可愛的樣子。日子慢慢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直到有一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裡沒意思,爬到院子裡曬太陽,被Sunny一照變得又粗又長,像根大梁,這情形被老孃看見了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禮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王妄說:“不行,那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催促地說:”不要緊,你快點,我能頂得住。”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甦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麼,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簍裡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話說宋徽宗整天不理朝政,宮裡的生活日復一日也覺得厭煩,想要一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一顆,就封官受賞。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升言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你會疼的受不了的。”。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於是,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民星帝。
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麼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官,賞賜他很多金銀財寶。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佔為已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不得已,宋徽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隻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一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隻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你,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你也升官發財,就別再要我的第二隻眼睛了。人不可貪心。”。然而王妄早已官迷心竅,那時還聽得進去,無恥地說:“我想當丞相?你不給我怎麼能當上呢?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你不給不好收場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執意要取第二隻眼睛,蛇見他變得這麼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張著大嘴衝他喘氣,王妄嚇的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夢的人。
所以其實是“人心不足蛇吞相”丞相的相,久而久之的就傳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
5 # 職場小琴
傳說300萬年前,深山之中有一條青蛇,已經修行999年,距離步入仙班只差一步之遙,然而在最關鍵的那一年,因為強行修煉,導致元氣大傷,六月天氣,電閃雷鳴,不幸被雷部天神擊中,奄奄一息,即將死亡。
山中一位柴農老者看見了一條小蛇,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周圍還有血跡。好心的他如是將小青蛇帶回了家中,給他敷上草藥,給它食物充飢,在細心的照料下,小青蛇一天天好了起來,她慢慢睜開朦朧的雙眼,看清了老人的模樣,她記下了這個善良老人的面孔,她想著一定要報答他。
不久後,小青蛇傷愈後便離開了,返回山中繼續修煉,最終修成正果。然而她未忘記他的恩人,便去尋他,來到老人家中的時候發現老人已經不在人世,老人兒子說:父親一年前死了,如今家裡生活困難。小青蛇說:沒關係,我會幫助你的,可以滿足你三個願望。
老人兒子馬上就說:我要一個大房子,不想在住這個破草屋了。轉眼間,一所破舊不堪的茅草屋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大房子。男子見狀開心不已,又開口道:我要成為一個富人,不想在砍柴了。小青蛇說:也可以,一瞬間,男子便成為了一個員外,家丁也有數十個,富甲一方。男子又想開口,小青蛇說,最後一個願望你留著吧,別急,有困難就說:小青蛇,小青蛇,小青蛇,連說三遍我就會來,然後就消失了。
三個月後,男子按照方法呼叫小青蛇,小青蛇果然來了。男子直接說到:我不想當員外了,我要當宰相,我要一人之下,青蛇答應了,但是卻說:我給了你做宰相的智慧,你要一心為民。以後我倆兩清了。
一年後,男子又呼叫小青蛇,小青蛇沒辦法,又來了。問他:有事嗎?他說:宰相還要看皇上臉色,最近皇上找到了我貪汙的證據就要罷免我,我讓你立刻殺了皇上,助我登基。小青蛇說,我給了你當宰相的智慧是讓你一心為民,然而你卻背道而行,實在天理難容,我救你不得就走了。
最終男子被御林軍逮捕入獄,謀反罪,貪汙罪,結黨營私罪,數罪併罰,三天後沙頭。夜裡,老人給小青蛇託夢,希望讓他踏踏實實做個農民,忘記一切。小青蛇答應了老人,立馬施法解救了男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 -
6 # 暖寶的小蘑菇
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相,這個故事的版本其實很多,體現在主人公的身份和細節的處理之上。不過,大致的情節都是一樣的:人救蛇——飼養蛇——蛇好放生——蛇知恩報答——人心越加膨脹並求蛇——被吞。
有一個人偶然救了一條受傷的蛇,並帶回家中飼養,待蛇好了之後放生。蛇對恩人說有困難可找自己幫忙。就這樣,蛇幫助了那個人解決了很多困難。最後,那個人的心越加膨脹,為了滿足自己當宰相的貪慾,請求挖蛇心肝。蛇一怒之下/不堪忍受疼痛而將其吞掉。
故事演變
最初,僅僅是“巴蛇"吞象現象的描寫,對巴地之蛇的大而兇猛生動描述說它"吞象",也僅僅指的是它大到能夠吞下一頭大象。如《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的"巴蛇吞象"神話:“巴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
到了西漢時期,劉安的《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了“羿斬修蛇"的故事。蛇開始有了善惡的分明,惡的傾向:“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鍥輸、鑿齒、九嬰、大風、封豨、惰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狹輸,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南宋羅泌《路史·後紀十》以"修蛇"作"長蛇"﹐羅蘋注日:修蛇即所謂巴蛇"。
隨後,蛇從神話轉為傳說。宋範致明撰《岳陽風土記》載:"今巴陵冢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兼併有蛇廟,在岳陽門內。"蛇廟出現,為巴蛇吞相奠定了基礎。
故事的演變,就成了“象”到“相”的變化、
"巴蛇吞象"中的“象"是實實在在的"大象".言巴蛇之大之猛。
"人心不足蛇吞相"中的“相”則是"宰相"、“丞相"等身居高位的人。
這個時候,“巴蛇”演變成了通人性、知恩圖報、卻也有自身原則的蛇,對於貪心的人,會用吞噬的方式進行懲罰。在安徽壽縣境內, "神蛇吞相"的故事先後和楚相孫叔敖以及當地石刻聯絡在一起,使這個故事帶有鮮明的楚文化遺風。
感興趣的可用去查詢一下:孫叔敖與蛇的故事
從這以後便留下“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這裡的"相"便明確指的是宰相孫叔敖。
當然,也有其他版本,主要是主人公的變化,和細節的變化,大致的情節並不變。
結語
無論故事的版本如何變化,但是不變的,是故事告知人們的真理和其中的勸誡之意。跌宕起伏的故事主人公,正是讓人們對內心的善惡有所分辨,並起到提醒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的作用。防止誤入歧途,特別是對那些透過讀書走上仕途的人來說,意味深長。
-
7 # 日常科普君
人心不足蛇吞象,也經常說“貪心不足蛇吞象”,主要就是用來形容人們需要懂得剋制自己無休止的慾望,如果不知道剋制,讓慾望無休止的膨脹,最終只會和這條蛇一樣,總是妄想將大象吃掉,最後即使吃到了,也會被撐個半死。
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有幾個典故小故事,雖然典故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要說明的道理卻是相通的:那就是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知足常樂,如果任由慾望膨脹,最終只能是害人害己。
典故一:相傳古代有一樵夫,整日以打柴為生。一次樵夫在山上砍柴時發現有一條蛇已經受傷,動彈不得,於是善良的樵夫用自己的衣服將受傷的蛇抱回了家。回家之後樵夫對蛇更是細心照顧,沒多長時間,蛇就完全康復了。
當然蛇也知道是善良的樵夫救了自己,也捨不得離開樵夫,於是蛇便整日圍在樵夫身邊,成了樵夫的寵物。但是蛇越長越大,食量也越來越驚人,樵夫家境也不是很好,有點承擔不起蛇每日的食量,於是樵夫和蛇商議後將蛇送到了一處山洞,並告誡蛇要學會自己尋找食物,最後樵夫和蛇還約定了一個暗號,每次來到山洞門口跺三腳,蛇就會出來見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樵夫也逐漸變老,之後他也將去看望蛇的承諾一代一代傳了下去,樵夫的後代和蛇的相處一直也還算愉快,直到樵夫後代“象”的出現。
象整天好吃懶做,不願意打柴養家,一天象知道了一件事:當地有一個比較富有的員外,員外的女兒身染怪病,久治不好。一位江湖遊醫告訴員外,如果能得到四兩蟒蛇肝做藥引子,員外的女兒便能徹底恢復健康。員外一聽,便四處張貼告示,承諾如果誰能拿到蟒蛇肝,救活自己的女兒,員外願意把女兒許配給他,並且還會贈予他萬貫家財。
象知道此事之後,覺得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可以利用自家祖上救的那條蛇來得到員外的家財。於是象急忙跑去蛇的山洞,跺了三腳,蛇出來了,象向蛇說明了原委,告知蛇需要割一點蛇肝幫助他。蛇雖然知道割蛇肝很疼,但回想起樵夫之前對它的恩情,便咬咬牙,張開了蛇嘴,讓象鑽進去割蛇肝。
象徵得蛇同意之後,立馬鑽進蛇嘴裡,找到蛇肝就割了一點下來。拿到蛇肝之後,象看到蛇疼痛難忍,便說了一些表示歉意的話,就匆匆離開了。
象離開之後,拿著蛇肝便去了員外家裡,拿出蛇肝給員外家女兒做了藥引子。說也奇怪,員外的女兒用了蛇肝做藥引子後果然身體康復了,之後員外也將女兒許配給了象,同時象也得到了員外之前許諾的很多財產,一時間象也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
之後象也過上了之前自己嚮往的富人生活,衣食無憂,身邊僕人無數。但是象卻不知道滿足,又開始嚮往更多的榮華富貴。
一段時間之後,皇宮裡的公主也是身染怪病,很多御醫都治不好,同樣一個民間郎中說是公主需要四兩蛇肝就能把病治好。皇帝非常著急,便四處張貼榜文,許諾誰若能拿蛇肝治好公主怪病,便將公主許配給他,並且朝廷還會委以重任。
象得知此事之後,覺得自己達成願望的機會又來了,於是象立馬揭了皇榜,又去山洞找之前那條蛇。到達蛇洞後,同樣象跺了三腳,蛇出來之後,象一陣哭訴,說自己又需要蛇的蛇肝幫助自己,希望蛇能最後再幫自己一次。
蛇深知割蛇肝的疼痛,而且再割蛇肝的話會危及自己生命,但想到象祖上樵夫對自己的大恩大德,蛇又一次心軟了,便再次張開蛇嘴,讓象鑽進去割蛇肝。象看到後,來不及多想,便又鑽了進去開始割蛇肝,不過割完之後,還沒等象鑽出蛇嘴,蛇就因為疼痛難忍將蛇嘴閉住了。
沒錯,這次象沒有成功,象再也沒能從蛇嘴鑽出來。
之後象的家人四處尋找,最終推斷象可能是被山洞裡的蛇吞掉了。自此之後,“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便流傳開來,人們藉此故事勸誡身邊的人要知道滿足,不能無休止地讓自己的慾望膨脹。
典故二:據說在宋朝宋仁宗時期,一農戶家中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常年年老體弱,不能幹活,兒子名字叫王妄,也沒啥大本事,整日以割草謀生活。
一天王妄在割草的草堆裡看到一條受傷的小蛇,便將蛇帶回家救治。在王妄的細心照料下,小蛇身體逐漸康復,為了感激王妄的救命之恩,小蛇不忍離去,便整日待在王妄家中,陪伴王妄和他的母親。
有一天,王妄照常在外割草,王妄母親在家中院子裡曬太陽,小蛇從家中的蛇簍中爬了出來,也來到了院子裡。但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來到院子裡受到Sunny照射的小蛇立馬變大了好幾倍,王妄母親看到這情景,立馬嚇得昏了過去。
小蛇看到之後立馬又回到屋裡,變回了小蛇,繼續待在蛇簍之中。沒一會兒王妄割草回來了,看到昏倒的母親很是著急,這時小蛇告訴王妄,用自己蛇身上的蛇皮便能讓王妄母親恢復,王妄照做後果然母親立馬恢復正常。此事之後,王妄也知道,這條小蛇有很多不尋常之處。
當時朝廷中的宋仁宗整日不理政事,厭倦了宮內乏味的生活,有一天宋仁宗突發奇想,想找一顆夜明珠玩一玩,並承諾誰能獻上寶珠,就給誰加官進爵。
王妄知道此事後,便回去和家裡的小蛇說出了原委,小蛇聽後對王妄說:“其實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為了報答你之前的救命之恩,你就挖一隻獻給皇帝吧,你也能加官進爵,不愁吃穿!”之後王妄照做,拿著夜明珠進宮獻給了皇帝,皇帝果然對王妄大加封賞,既讓王妄做了大官,也給了他很多財寶。
但是皇上的西宮娘娘看到夜明珠之後,也想要一個一模一樣的,皇上便再次張貼榜文尋找夜明珠,並承諾誰若獻上寶珠,便讓誰做當朝丞相。王妄聽聞此事後,想到了家中的小蛇曾對他說其雙眼都是夜明珠,覺得自己升官發財的機會又到了。
於是王妄告訴皇上自己還能找到另一顆夜明珠,皇帝便讓王妄做了丞相。之後王妄又找到了家中的蛇,對蛇說自己還需要蛇的另一個眼睛。蛇聽完很無奈,對王妄說:“你已經挖去了我一隻眼睛,你也升官了,也發財了,你應該知足才對啊!”
王妄這個時候哪裡聽得進去這種話,還是不依不饒。小蛇見狀,只能對王妄說:“那好吧,你把我放到院子裡用刀割吧!”
王妄趕忙將小蛇放到院子裡,然後自己去家裡取刀子,但等王妄拿到刀子來到院子裡的時候,之前神奇的一幕又出現了,小蛇身體再次變得巨大無比,一口就將不知道滿足的王妄吞了下去。
總結: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口口相傳的主要有以上兩個典故小故事,這兩則小故事的用意就是來告誡世人:我們要知道滿足,不可讓私慾無限膨脹,否則最終只能被自己的貪心所累,對人對己都沒好處。
-
8 # 李陳說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為世事難防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難防螳捕蟬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也說是明代學者羅洪先的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捕蟬。”前句為諷刺貪婪,後句的意思也是要人們對自己的貪慾有所剋制。這副對聯包含兩個典故,上聯中的“人心不足蛇在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樣。這裡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蟒蛇精違犯天條,玉皇大帝命雷公轟擊它。遍體鱗傷的幡蛇精化作小蛇蜷縮於塵土中,被郊遊的窮秀才梅生髮現。梅生把小蛇救起,待小蛇痊癒後,就把它放走了。
有一天、梅生見眾人圍觀皇榜。原來是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靈丹妙藥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他不知不覺走出北門,來到郊外叢林中。突然狂風大作,一條巨蟒出現在眼前,梅生大驚,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別怕,你從前救過我的命,今天我將報答。”梅生記起自己曾救過一條小蛇,便說:“區區小事,何言報答!”蟒蛇道:“當今皇太后有病,你從我腹中割下一塊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便持刀鑽人大蟒腹中割下一塊心肝離去。
梅生進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悅,封梅生為宰相。梅生轉而又想,榮華富貴皆過眼煙雲,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塊心肝,以備日後
自用,永葆長生。次日,梅生進人北山叢林尋得大蟒。大蟒已經識破梅生是一個貪心不足的人,念其曾救過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讓其再割一刀。梅生鑽進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用力把口一閉,梅生終於葬身蛇腹。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在象”的由來。當然,“象”是取了“相”的諧音。
下聯由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滇化而採,成語出自劉向的《說苑.正諫》:
吳幹欲伐荊,對大臣們說:“敢有諫者死!”有一位舍人就拿一把彈弓在後園裡走遊,身上沾滿了露水。吳王說:“先生,為身上沾滿露水?”舍人說:“園中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那裡飲霞卻不知螳螂在其後;螳螂正準備捕蟬,卻不知道黃雀伸長了脖子更
吃掉螳螂,可是黃雀也不知道彈丸就要擊中它啊!看來,這三者都只是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它們身後的患禍呀!”吳王聽完後說:“說得好!”於是罷其兵。
這副對聯以人性中的貪慾作為警示和針砭的物件,告誡人們,如果不斷地放縱自己的貪慾,最後必然會在難填的欲壑中無法自拔。
-
9 # 臥虎4318
回答: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被自己的慾望所害。
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逐漸演變而來。但是,人們卻更多地相信這麼一個傳說故事:
話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有一家母子二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叫王妄,30多歲,沒討上老婆,靠伐薪賣柴維持生計。
有一天,王妄照例到村北山上砍柴,發現草叢中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一動不動。善良的王妄動了憐憫惻隱之心,給蛇用水沖洗乾淨,並將隨身攜帶的跌打損傷草藥給蛇塗上。不一會工夫,蛇便甦醒了。衝王妄點頭,以表示感謝之意。王妄見蛇可憐也可愛,就帶回了家。
從此,母子倆精心護理餵養,蛇傷慢慢痊癒,蛇也逐漸長大了。而且總是像要跟母子倆說話似的,母子倆覺得蛇十分可愛,給單調貧瘠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著,王妄照樣砍柴,母親照樣做飯洗衣打理著家務,小蛇整天陪伴身邊。
忽然一天,小蛇覺得悶,爬到院子裡曬太陽,被太陽一照後,變得又粗又長,這情形被老母看見後,驚叫一聲昏死了過去。
等王妄回來,蛇已經回到屋裡,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老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也不要害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老母親喝下去就會好起來”。
王妄說:“不行!那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花斑蛇幾番催促,王妄只好流著淚照辦了。
母親喝下湯汁後,很快甦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王妄猛然回想起每天晚上盛蛇的竹簍裡總是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分頭再說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樂,世界上珍稀東西都玩厭了。聽太監和大臣們說夜明珠很好玩,於是就派人張貼告示,許諾如有獻夜明珠一顆者,就封賞高官厚祿。
此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後,回家就對花斑蛇說了。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些年來你一直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一直沒合適機會,無以為報,現在總算是能為你做點事了。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當今皇上,就可以升官發財,老母親也有靠山,能安度晚年!”
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跟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
花斑蛇說:“不要緊,我能頂得住!”
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出來,竟然真的變成了稀世的夜明珠。於是,上朝將寶珠獻給了皇上。滿朝文武見到如此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皇帝非常高興,當即封賞王妄為官,賞賜許多金銀財寶。
皇后娘娘知道了,也想要一顆。迫不得已,皇上再一次下令尋寶,並許更大的諾:獻寶之人,直接當丞相!
王妄心想:我把蛇的另一隻眼睛弄出來獻給皇上,那丞相之職豈不是我的嗎?於是,王妄再一次找蛇商量。
礙於報恩之情,大蛇又把剩下的一隻眼睛給了王妄,王妄如願以償當了丞相。
無巧不成書!當朝皇帝最寵愛的公主得了怪病,宮中衘醫實在治不好,只能從醫書中查閱,此病需要千年修行大蟒蛇的肝,才能救下公主性命。
急難之中,皇上只有再次降詔,在全國張貼皇榜,告曰:誰若能辦到此事,救活公主,治癒之後就招為駙馬爺,並封王封侯。
此時此刻,身為丞相的王妄已經被利益衝昏了頭腦,迷失了雙眼。直接跟大蛇攤牌。
雙眼已盲的大蛇聽後,哀怨流淚說:“你有沒有想過?我把肝臟給你了,也將會失去生命?”
“可是我救過你的命啊!”丞相王妄繼續哀求蛇:“你理應報答我,就是死了也應該!”
大蛇聽後,嘆一氣道:“那好吧!一會我張開嘴巴,你從我嘴巴里爬到肚子裡把肝取出來吧?”
當王丞相拿著刀鑽進大蛇嘴裡之後,大蛇卻突然閉上了嘴巴,王丞相就再也沒有出來。
當朝丞相突然失蹤,震驚朝野,派人四處尋找,才知道被家中大瞎蛇吞噬了。自此,“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勸世典故便開始流傳開了。
古代的“相”與“象”通用,正如象棋中“紅相藍象”是一個意思。大家以訛傳訛,就演變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禍莫大於貪心不知足!咎莫大於慾望得到。辜且勸解人要知足!莫貪!放縱慾望就是自尋死路!
-
10 # 水冠三軍
善良的樵夫救了一條小白蛇,與它相依為命,並在離世前立下遺囑,要求自己的子孫後代好好守護白蛇,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1500年後,白蛇蛻凡化蛟,竟然一口吞吃了樵夫的後人。
樵夫的先祖從很久以前就搬到了山上居住,這座山叫做鐘山,那時候人們的文明尚且不是很發達,住在水邊就姓水,住在鐘山的先祖就變成了鐘山氏,樵夫就叫做鍾木。
鐘山氏世代單傳,到了鍾木這一輩,父母也早早離世了,鍾木每天早出晚歸,到山上砍著些木柴擔到村裡大戶人家那裡去賣,勉強可以裹腹。
這天,鍾木像往常一樣上山砍柴,走到半山腰的時候,見到了一條渾身雪白的小蛇,那小蛇受了傷,吐著信子,奄奄一息。
生性善良的鐘木見狀,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他常年在山上跑,對草藥的習性也頗為了解,趕緊去尋了草藥,悉心碾碎,然後敷在白蛇的傷處,隨後又脫下衣服替他仔細包紮好,帶回了家裡。
鍾木平素沒什麼朋友,這條撿回來的小蛇就成了自己的第一個朋友,閒暇的時候就把心裡話跟它說,而白蛇彷彿也有些靈性,常常會對鍾木說的話做出迴應,逗的鐘木哈哈大笑。
日子一天天過去,白蛇的傷漸漸好了,而一人一蛇的感情也逐漸深厚了起來,白蛇感激鍾木的救命之恩不肯離開,鍾木也不捨得放它迴歸野外,就這麼養在了自己家裡。
頭兩年還好,小蛇體型不大,食量也小,在家裡自己捉個耗子就能勉強果腹,可是沒過幾年,小蛇長成了大蟒蛇,食量變得驚人,而且又喜歡吃肉,鍾木自己都吃不上肉,更別提養它了。
沒辦法,鍾木只好忍痛割愛,趁著上山的功夫,尋到了一處天然的洞穴,這洞穴有些陰冷,而且裡面別有洞天,非常寬闊,還有一處寒泉,最適合白蛇這種喜陰的動物了。
為了找這處洞穴,鍾木可沒少吃苦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於,這天,鍾木無以為繼了,於是就把白蛇帶到了這個山洞,摸著它的頭,不捨得說道:“老夥計,你已經長大了,我沒啥本事,養活不了咱倆,讓你繼續跟著我肯定要餓死,我給你找了這個山洞,你要自己學著打獵,照顧好自己啊!”
鍾木說著,眼眶都有些溼潤了,白蛇似乎也明白了什麼,只是用身體輕輕地在鍾木身上摩挲,鍾木終究有些不忍,又說道:“老夥計,不用這樣,又不是生離死別,我以後會經常來看你的,咱們約定了暗號,假如我在山洞門口擊掌三次,你就出來見我,好不好。”白蛇點了點頭,鍾木這才滿意的離開了。
把白蛇送去山洞不久,鍾木也經人介紹,娶了一房媳婦兒,而他也踐行著自己的諾言,經常去探望白蛇,自己生了兒子以後,也會帶著兒子一起去,有時候鍾木去山上砍柴,白蛇也會把自己的打到的獵物送去幾隻。
可是鍾木畢竟是肉身凡胎,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鍾木漸漸老了,爬不動山了,砍不了柴了,他就經常把自己和白蛇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說給兒子聽,希望兒子能夠把這份友誼延續下去。
兒子接替了父親的承諾,代替他經常去探望白蛇,而白蛇似乎也發現了鍾木的蒼老,總是試圖下山來探望他,可卻屢屢被不知情的村民趕走,據說在鍾木去世的時候,一條白色的大蟒蛇盤桓在他的墓前,三天三夜才離去。
天儀再始,歲律更新,鐘山的兒子又生了兒子,兒子又生了孫子,但是始終遵循著祖訓,世世代代守護探望著白蛇,而在這個過程中,樵夫與蛇的傳說也成了十里八村最津津樂道的故事。
白蛇在這段時間也沒有閒著,它努力逐漸,五百年後,修煉成白色巨蟒,又五百年後,修煉成白蚺,再五百年後,修煉成白色蛟龍,騰雲吐霧,興風作雨不在話下,而它也始終沒有忘記鍾木對自己的救命之恩和餵養之情,也默默的守護者鍾家的後人。
這一代,鍾木的後人叫做象,象也秉承古訓,經常去探望白蛟,本來這樣的日子平淡無奇,可直到有一天,當地的一個富商的女兒得了重病。
這個富商家產萬貫,且只有這一個獨女,請了很多大夫都看不好,最後還是一個遊方的郎中出了一個藥方,但是要求必須要用四兩龍肝作為藥引,才能起死回生,救活富商的女兒。
那龍肝是何等樣物?輕易之間怎麼可能尋到,但是為了救女兒的性命,富商也是豁出去了,立刻派人張貼告示:許諾能在三天之內尋到四兩龍肝的,無論長幼貧富,都招他為婿,還陪送一半的家產。
訊息傳到象的耳朵裡,他心裡開始活泛起來了:這蛟龍也是龍啊,正所謂祖宗栽樹,後人乘涼,如今正是我的福廕到了。一念及此,趕緊起身去找白蛟。
見了白蛟,象表明了來意,白蛟正苦於無法報答鍾木的恩情,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向來深淵巨口,讓象爬了進去,象摸索到肝臟咔嚓一刀,割下了一塊兒,多少感到蛇身一陣抽搐,但仍然強忍疼痛,張開嘴讓象爬了出來。
象出來以後,看見白蛟咬緊牙關疼痛難忍的樣子,心裡也有幾分歉意,但是即將到來的榮華富貴讓他甩開了不堪的想法,匆匆道了謝就趕緊離開了,留下了白蛟獨自療傷。
象下山以後,直奔富商家裡而去,殷勤地奉上蛟龍肝,小姐的病果然開始好轉,很快就痊癒了,而富商也沒有背棄諾言,找人算了個黃道吉日,讓他們完了婚,而且自己的家產也全部都交給了象來打理。
象的生活好像一夜之間發生了鉅變,騾馬成群,牛羊滿圈,良田千頃,深宅大院,男僕女婢,往來如梭,這樣的生活,往常連想也不敢想的,象時長感覺如墜夢中,這紙醉金迷的感覺讓他食髓知味。
鄉親們對他龍腹取肝富貴險中求的事蹟羨慕不已,而他自己也為自己的險招而洋洋得意,象充分感受到了富貴榮華的滋味,可他內心的慾望也被無限放大,不可遏制的奢望更高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
也正是瞌睡送了針頭,當朝的公主也突然得了怪病,整個太醫院的御醫都束手無策,還是請來了一個民間的郎中,為公主把了脈,同樣開了一劑藥方,而且也要四兩龍肝做藥引,皇帝下令張貼皇榜,誰能奉上四兩龍肝,治好公主的病,即刻招為駙馬,加官進爵。
象打聽到這個訊息,內心的興奮簡直要溢位胸腔,一把掲下了皇榜,看守皇榜的官差就把他送去見了縣令,象把自己龍腹取肝的壯舉說與了縣令聽,簽了文書,按了指印,這才興沖沖的離開了。
回家以後,也不把這件事告訴妻子,找了把刀子就離開了,到了山洞口,照例擊掌三次,白蛟就出來了。
象硬著頭皮跪了下去,不住地磕頭,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求白蛟救命,白蛟被他整得一頭霧水,象這才自我譴責一般的把自己“發昏”掲了皇榜,皇榜的內容和完成不了的後果說了一遍。
白蛟有些愣神,眼神開始變得冷漠,象見狀又開始打感情牌:“我此舉並不是為了榮華富貴,我們世代打柴為生,祖輩的貧窮你都是看在眼裡的,我這樣也是為了給祖宗爭光,如果先祖在世也一定會支援我的決定,希望你能看在先祖的份上,再成全我一次吧!”
象的話把白蛟拉入了回憶之中,想起了鐘山,白蛟的眼神不自覺地柔和了起來,雖然明知這樣可能會讓自己千年的道行毀於一旦,甚至因此而喪生,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它還是選擇張開了巨口。
象又爬進了白蛟的腹中,找到了剩餘的肝臟,正準備砍一刀,可他卻突然猶豫,這次來借肝已經如此費勁了,要是下次還有用,白蛟肯定不肯給自己了,一念至此,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割下來留著備用,一刀下去,白蛟長吼一聲,終於忍受不住疼痛,閉上了嘴巴,咬緊了牙關,昏迷了過去,而象再也出不來了。
象的突然失蹤,讓親戚朋友議論紛紛,妻子也發了瘋了派人四處尋找他,可卻完全找不到他的蹤跡,整個家庭都陷入了混亂。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夥官差闖進了象的家裡,真相這才大白於天下,妻子心裡非常不安,趕緊帶著家丁前去尋找,可白蛟的洞前只有一攤血跡,象連同白蛟一起消失了,大家紛紛猜測,可能是象的貪心惹怒了白蛟,所以被它吞噬了,漸漸地,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人們也經常用這個典故來規勸被慾望支配,慾壑難填的人們。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合理管控自己的慾望,恪守自己的初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索求,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如象這樣,被慾望所支配,有了榮華還想要富貴,有了金錢還想要地位,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怎麼能夠不被慾望所傷呢?
後來,聽說白蛟並沒有死,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修道,而且還真被她修成了正果,只是它始終放不下當年救了自己的樵夫,所以化為人形,取名白素貞,入世尋找自己的恩人報恩……
-
1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一、蛇吞象
據《山海經·海內南經》載: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二、人心不足蛇吞象
1、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
得失榮枯總在天,
機關用盡也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頭螳捕蟬。
2、釋義
人心不知滿足,就像蛇要吞吃大象一樣。
3、喻意
比喻貪得無厭,不自量力。
4、舉例
(1)《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古人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當初貧困之日,低門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發跡了,反嫌好道歉起來。”
(2)明·汪廷訥《獅吼記.訴冤》:
“性格太猖狂,我如兒,他似娘,正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
12 # 小靜2577
傳說古時候,有了一個樵夫,去山中打柴。有一天,遇見一條受傷的蛇,樵夫善心發作,脫下衣服,把蛇包起來,帶回家中,養了起來,並給蛇治好了傷。
時日久了,蛇也慢慢好起來,一來二去,樵夫和蛇也有了感情。蛇終歸是蛇,不可能在人間久留。在某一天,樵夫對蛇說,"你一天天長大,我沒有能力再養你,我還要成家生子,你也必須進入山中,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已經給你找到一個山洞,適合你的生活。"
趁著夜色,樵夫把蛇帶到山洞前,對蛇說,"你在山洞中生活,我若想來看你,就在洞前跺三腳,就證明我來了,就可以相見。"樵夫成家,有兒子,有時也來看望大蛇,一家人和蛇之間的情誼也一代代傳下去。
星轉鬥移,春去夏至。樵夫的子孫和蛇之間的姑事代代相傳。後來樵夫的後代到了一個叫象的時候,蛇已經修練成一條吞雲吐霧半仙之體。
當地有一個大地主,女兒得了一種怪病,到處尋找名醫也無能為力,已經奄奄一息,快不行了。有一天,來了一江湖浪中,看視把脈後,說,"只要用四兩蟒蛇肝,做藥引子,才能發揮奇效,起死回生。"大地主一聽,四處發出告示,許諾誰能得到四兩蟒蛇肝,治好女兒的病,就把女兒嫁給他和一半家產給他。
訊息到象的耳中,象靈機一動,喜出望外,自己的日子來了。就到了地主家,許下誓言後,直奔後山大蛇的山洞而去。
象來到山洞前,按照祖先的規定,剁了三腳。大蛇從洞中出來,象把事情原委和請求說了一遍。蛇早已有知恩圖報的意念,苦於沒有機會,聽了象的請求。不假思量點點頭,然後張大口。象急忙爬進去,找到肝臟處,用刀割了一塊。象感到蛇身一陣痙攣,象就匆匆鑽出來,看到蛇痛苦的樣子,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離開山洞,一流煙到了地主家。
小姐的病好了,地主承諾當初的約定,把女兒嫁給象,還給了許多財產。象終於享受到富貴的生活,還想再進一步發展。
好事接觸而至,皇帝的女兒也得了怪病,經過無數名醫的珍治,不見好轉。還是必須用大蛇之肝做藥引,才可以治好公主的病。皇帝了下達聖旨,誰若獻得大蛇之肝,便招為駙馬,賞萬金,並且可以做大官。象聽說後,跑進皇宮,許下偌言,並且把自己的家族和大蛇的情誼說一遍,並立下信約,定能取得大蛇之肝,以救公主之病。
象又來到山洞前,又按祖先的約定,剁了三腳,大蛇出洞。象把前因後果和大蛇一說,大蛇為感念象祖先的恩德,無奈的點點頭,張開大口。象一看喜出望外,趕緊拿著刀,爬進了蛇口,找到肝臟處,用刀使勁割。蛇再也忍不住這鑽心之痛,身體彈起,在空中翻滾幾番,在疼痛減輕後,慢慢趴在地上喘息,慢慢張開大口,但是象再也出不來了。在大蛇的翻滾中,象早已氣絕身亡。
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得無厭最後徹底把命搭上。
-
1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語都已脫離了最初的本意。比如“明哲保身”這個詞就是一個貶義詞:如今這個詞被用來批判那種為保全個人利益而不考慮原則的自私自利行為。然而“明哲保身”這個詞最早出自於《詩經·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聰慧,善於應付保自身。顯然這個詞最早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因此曾長期被人們作為處世的座右銘。
“愚不可及”一詞如今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愚蠢得不可救藥。其實這個詞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句話的本意是:甯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他表現智慧的行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現愚笨的行為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由此可見“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於“大智若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用表面的愚笨隱藏自己的智慧。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俗語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即使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說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說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條蛇啊?即使是目前人類已發現過的最大的遠古蛇類泰坦蟒平均體重也只有1噸左右。
1噸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體重在5噸以上的大象估計也夠嗆。要說泰坦蟒能吞食剛出生的小象或許倒是有可能,不過這種巨大的蛇類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換句話說古人是絕不可能見到泰坦蟒吞食小象並將其記錄在案的。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瞭解還相當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蛇類,可這並不能證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類。
會不會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類曾生存於這個星球上呢?這種蛇類所生存的時代會不會與遠古人類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會不會有親眼見到蛇吞象這種現象的人將其記錄在案呢?《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曾記載過一個“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傳說生於南海的一種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的巴蛇能吃大象。
巴蛇把大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相傳黃帝為阻止巴蛇襲擊人類就派大羿前往斬殺:大羿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最終成功將巴蛇斬為兩段。巴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就是現在的巴陵)。史學界一般認為這個傳說其實是暗示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族戰勝了南方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
至於傳說中的巴蛇是否真實存在其實並沒任何實物可以證明。一般認為所謂的“巴蛇”可能是南方某些以蟒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所供奉祭祀的物件。這可能的確是一種遠古時代曾客觀存在的巨蟒,但這種巨蟒的真實體量大小可能存在人為誇大的因素。“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最早見於《山海經》,不過其實和同樣被記載於《山海經》中的“巴蛇吞象”並沒太多直接聯絡。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典故說的是:從前有一個樵夫某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的樵夫脫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來帶回家裡治好了傷,後來樵夫就把蛇當做寵物養了起來:閒時當個說話物件逗逗樂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以後樵夫與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越來越捨不得放回野外。樵夫不知道的是這條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天上下凡的龍蛇。
傳說這種蛇經歷一番渡劫之後可以化為蛟龍。這蛇越長越大,食量也隨之越來越大,樵夫日益感覺自己負擔不起了。終於有一天樵夫猶豫不捨地對蛇說:“你已經長大了,我也養活不起你了。我已為你找了一個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裡,你要學會自己找食吃,我也會常去看你”。蛇點點頭表示同意了。於是樵夫當晚就把蛇送到了山洞後,又給蛇一個約定:以在洞口跺三腳當做自己來了的暗號。
樵夫下山回家繼續自己的生活:後來樵夫成了家有了孩子。十多年之後樵夫的兒子也長成大人並子承父業。父子倆一起進山打柴時父親給兒子講了關於這條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長大,樵夫也年老體衰爬不動山了,所以就把經常看望蛇的承諾交代給兒子傳續下去。星轉鬥移,冬去春來,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兒子有了兒子——兒子又有了兒子,生生不息。
樵夫對蛇的救命餵養之恩、其家庭與蛇結緣的傳說伴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十里八鄉聞名的傳奇故事。當初的承諾已定格成祖訓,而幸運的蛇也已修煉成為一條吞雲吐霧的巨蟒。後來國君的公主得了一種怪病,到處尋訪名醫久治無效。有一天來了一位江湖郎中在給公主看病後開出一劑藥方並要求用蟒蛇肝做藥引子。國君張貼告示聲稱:凡有取得蟒蛇肝治癒公主頑疾者封為國相併將公主許配給他。
樵夫的後人一看這告示不禁欣喜無限——這藥引子不就是為自己準備的嗎?他來到蛇居住的山洞站在洞口按照祖上傳下的暗號跺了三腳,蛇聽到之後就探出了頭來。樵夫的後人向蛇說明來意,蛇自然不願割取自己的肝臟,可轉念一想:若非當年樵夫搭救之恩自己早已沒命,於是就讓樵夫的後人割走了自己部分肝臟。樵夫的後人向國君獻上了蟒蛇肝,公主服藥後果然藥到病除,於是樵夫的後人一步登天成為相國大人。
不久之後國君的寵妃也得了此病,於是相國大人又親自跑去割取蟒蛇肝,蛇又一次同意他割取自己的肝臟。治好了娘娘的病,國君自然欣喜不已。可沒過多久太后又得此怪病,相國想也不想就又去割取蟒蛇肝。這次蛇依然不假思索地讓他去割取自己的肝臟,但當相國進入蟒蛇腹中摸到肝臟的位置時蛇閉上了嘴,一口吞掉了這個貪得無厭之徒。後人將此事稱之為“人心不足蛇吞相”。
這裡的相指的是國相,後來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作為勸世名言其實流傳有多種不同的版本。上文所提到的其實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其實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流傳著其他一些傳說。儘管各個傳說故事在一些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反映人因為貪慾而自食其果。久而久之這個典故就被用來告誡人們不要為了一己貪慾而不擇手段。
“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這裡的後半句並非轉折,而是對原意的進一步補充加深。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以理解為人的貪心無窮慾壑難填,好比一條蛇吞進了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後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則表達了人心險惡難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所以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害己恩恩怨怨無窮盡——正如那螳螂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後、黃雀亦不知有老鷹在後、老鷹不知有獵人張弓搭箭以待。
-
14 # 言者青青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從《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巴蛇吞象”演繹而來的。“巴蛇吞象”本義是說一條大蛇,妄想吞吃大象,這是比喻有的人貪心極大,自不量力,似大蛇一樣慾望吞吃大象。“巴蛇”是大蛇。“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人有了貪心,必然會被自己狂妄的私慾所害死。
“巴蛇吞象”
“巴蛇吞象”之後,在中國古代的確發生了一個“巴蛇吞象”的真實故事,只不過,不是蛇吞象,而是蛇吞人。這個故事與“巴蛇吞象”含義完全一樣,因此,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中的“象”字,指的是人。之所以用這個“象”字,皆因蛇吞吃了一個官至宰相的人,而不是象。“象”與“相”發音相同“xiang”,聲調(四聲即去聲)相同,人們理解這個“象”字,印象會更加深刻,比起“巴蛇吞象”更具有文化內涵。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話說北宋宋仁宗年間,在河北深澤縣,有一戶人家,母子兩人在一起生活。母親年邁多病,兒子王妄砍柴拾草,母子兩人就是這樣維繫著生活。由於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王妄三十多歲了,沒娶上媳婦。
有一天,王妄出去砍柴,在草叢中發現了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他見這花斑蛇渾身是傷,在那裡一動不動,很是可憐。王妄為之動了憐憫之心,趕忙給花斑蛇用水沖洗,又尋找藥草,給花斑蛇塗藥。待了一會兒功夫,花斑蛇甦醒了。花斑蛇看是眼前的男士救了她,十分感激,一個勁地朝著王妄點頭,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花斑蛇
這條花斑蛇在母子倆照料下一起生活,逐漸地長大了。花斑蛇經常逗著母子倆開心,使母子倆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不再感到寂寞與無聊。尤其是王妄出去砍柴了,家裡只剩下老母親,由花斑蛇天天陪伴著,使母親心情特別好,還真有些捨不得、離不開花斑蛇的感覺了。
這天,天很好,Sunny明媚。可是,花斑蛇有些悶,自己就爬到院子裡曬太陽。沒想到,花斑蛇被太陽一曬變樣了,變得又粗又壯又長了。在屋裡的老母親無意間看到花斑蛇又粗又壯又長,驚叫了一聲,瞬間,嚇昏了過去。花斑蛇趕忙跑回屋,急忙解救老母親。
正在此時,王妄回家了。看到花斑蛇變成了一位美女,驚呆了,愣了。花斑蛇見到王妄竟然說話了,一個勁地道歉,說自己失禮了,把老母親嚇昏了。王妄見母親奄奄一息,又氣又恨又著急,朝著花斑蛇質問是怎麼回事?花斑蛇如實說了,王妄聽後也很無奈。花斑蛇看到王妄那個焦急的樣子,心裡更感到愧疚,近前一個勁地勸王妄,彆著急,別怕。
花斑蛇指使王妄從它身上割下三塊小點兒的皮,再出去割些野草,然後,把從自己身上取下的那三塊小皮與野草一起煎熬成湯,讓母親喝下去就會好的。
王妄正準備從花斑蛇身上割皮。在下手割皮時,又停下來,對著花斑蛇說:“不行,這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花斑蛇堅持自己的主張,幾番督促,王妄還是不行動。花斑蛇警示王妄,你再不動手,我自己要動手了。王妄見狀無奈,只好按照花斑蛇說的,流著淚做了。
母親喝下這碗湯之後,甦醒了過來。母親見到面前的花斑蛇不再是蛇了,而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真是驚呆了。母子倆對此越來越納悶了。
母子倆
母子倆對花斑蛇十分感激。母子倆回憶起以往家中出現的的一些怪現象,例如,每天晚上蛇籠子總是放光。母子倆越來越覺得這花斑蛇來歷非同一般了。
有一天,王妄回家後,對著母親和花斑蛇說,官府貼出告示,說是,誰能為皇帝獻上一顆夜明珠,就受賞封官。據說皇帝宋仁宗不理朝政,過著糜爛的生活都過膩了,又想出的新花樣。看王妄那個樣子,很想封官加爵。
花斑蛇見王妄的態度與慾望,有了想法。它思索了一會兒,對著王妄說:“你是我的救命恩人,這幾年,你和母親對我一直很好,我也總想報答你們。可是沒機會,現在機會來了。”花斑蛇頓了頓繼續說:“我實話對你們說了吧,你們之所以每晚看到籠子往外發光,那就是我的雙眼,我的雙眼就是夜明珠。你把我的一隻眼剜出來,獻給皇帝,你就可以封官得賞,升官發財了,母親也可享度晚年了。”
王妄聽後實感意外,同時,也十分興奮。但是,又一想不合適,花斑蛇會很痛的,再說這麼些年來,互相間也有了情感,實在是不忍心下手。花斑蛇看出了王妄的心思,勸他說:“不要緊,我自己能頂得住。不然,我要自己剜了。”王妄這才下手,把花斑蛇的一隻眼剜了出來,想給了皇帝。
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讚不絕口,他們從沒見過如此奇異的珠寶。皇帝傳聖旨,封了王妄朝廷大官,僅次於宰相,同時,又賞給了王妄許多金銀財寶。這事傳出去影響大了,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夜明珠。
宋仁宗一聽,這怎麼辦?只好下聖旨再次尋找夜明珠,這次許諾,只要能獻上夜明珠,就可以臨朝當宰相。
這事又被王妄知道了,心裡還真想,想當宰相了。但是,又不好意思對花斑蛇直說,可是在花斑蛇面前一個勁地說,假若我再獻上第二顆夜明珠,那宰相不就是我的了嗎?花斑蛇心裡明白,礙於情面,沒有感恩之心,狠下心答應,把自己第二隻眼又剜了出來,由王妄獻給了皇帝。王妄如願以償,當上了宰相。
無巧不成書,皇帝公主得了種怪病,宮中御醫也沒辦法治好。此時,有人出了鬼點子,說是隻需要四兩千年蟒蛇肝就能活命。
皇帝聞知,只好又下聖旨。皇帝在全國頒佈詔書,明確指出,誰能辦妥此事,就把皇帝公主給他,招為駙馬並封王。
王妄此時已身為宰相,但他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他不知羞恥地找到花斑蛇,把此事對花斑蛇說了。已沒雙眼的花斑蛇聽後哭了,它是怨恨地哭了,它質問王妄:“如果我把肝給了你,我的生命還會存在嗎?難道你沒想過嗎?”王妄卻恬不知恥地對花斑蛇說:“可我救過你的命啊!”又質問道:“難道你不應該報答我嗎?理應如此嘛!”花斑蛇嘆口氣,搖搖頭,含著淚:“那好吧,我張開嘴,你從我嘴裡爬進肚子裡,自己去取吧。”王妄一聽,喜出望外,立刻手提屠刀,進入花斑蛇嘴裡。說時遲那時快,花斑蛇即刻閉上嘴,王妄再也沒出來。
後來,朝廷沒了宰相,四處尋找,不見蹤影。最後分析是被花斑蛇吞噬了。從此有了“人心不足蛇吞相”之說,而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典故是勸說那些貪心不足的人,一定不要做王妄那樣的人。
綜上所述,“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講的花斑蛇吞噬宰相王妄的典故。這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私利不要太重,更不能有貪心,否則,毀掉的只是自己。
-
15 # 綠葉素榮兮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象不是說蛇吞大象,而是指這個人本身。
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傳說在大宋年間,有一王姓人家,男人早亡,撇下一母子相依為命。孩子乳名叫象,母子倆住在山腳下,經常上山拾柴挖菜。那天已是初冬時分,母子倆又到山上拾柴,看到一條快凍僵的小白蛇,將它救回家養著。隨著象長大成人,小白蛇也長成大蟒蛇,便經常去深山老林裡生活,也不時回家探望母子,習以為常。
這一天宋王天子釋出告示言說皇后有病,經太醫院診治,需野生大靈芝方可治好,並許下若有人獻上靈芝治好皇后之病,則委以在朝為官。王象得此訊息,便回家和母親提及此事,恰逢白蟒也在家中,聽到此訊後,便迴轉山林,旋即用嘴叼來一株大靈芝,交於王象手中。王象喜出望外,趕緊將靈芝獻於官家,宋皇果不失言,遂封王象為侍郎。
不日,宋皇與象等談及靈芝之事,如何得到的,王象如實稟告,當時有謀士進言說,大白蟒蛇的眼睛是夜明珠,乃無價之寶。當即皇上便下旨說,王卿若能弄來此珠,當封為丞相。於是象便回家找到白蛇,談及此事,白蛇慨然應允。於是象便將蛇的一目挖出,真的是一顆夜明珠,獻與宋皇,皇上便傳旨封象為丞相。
又不幾日,公主生病,太醫院診治,系稀奇的心臟病,並說用白蛇的心或肝做藥引可治此病,皇上遂宣王象說,若能得白蛇之心或肝,便召為附馬。王象應允,回家找到白蛇,想剜出白蛇的心、肝來,白蛇張開大嘴,王象拿著尖刀想取蛇之心肝,白蛇遂將象吞入腹內。
此故事是為:人心不足蛇吞象!
-
16 # 夢醒開悟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條修煉的白蛇,正在渡劫,躺在路上,被一個砍柴的老人看見了,老人用棍子慢慢地挪動把它裝到了布袋裡帶回了家。老人家裡有一個男孩,妻子早亡。男孩和白蛇相處的很好。一晃兒,五年過去了,老人家患了重病,臨終前,老人家請求白蛇將來一定要幫助自己的兒子,白蛇點頭答應了。老人去世後,男孩就去趕考,還真考上了。男孩是五品官。這年冬天,皇帝的女兒忽然生了一場大病,御醫們都束手無策,最後下皇榜,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官升三級。男孩回家把此事告訴了白蛇,白蛇說:我有辦法。你把我身上的膽割一米粒大,拿去給公主用水服下即可。男孩獻上了米粒大的蛇膽,公主吞服後病真的好了!皇上大喜,就嘉獎了男孩。又過了一年,皇上身體欠佳,男孩就又問白蛇要了一點蛇膽,獻給了皇上,皇上食後身體恢復了健康,男孩被封為宰相。男孩的貪慾越來越重,有一天,男孩對白蛇說:你幫人幫到底,乾脆你把你的膽全部給我吧,白蛇傷心極了,一囗把男孩吞掉了!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來!
回覆列表
小時候,夏日裡晴天的夜晚,月明星稀,涼風習習。我們院子裡的幾個小夥伴會準時搬著小凳子,來到屋前的銀杏樹下,聽鬍子爺爺講故事。
鬍子爺爺心裡裝著的故事可多了,說了一個又一個,我們越聽越想聽。有時夜深了,還不願離去,總是要求再講最後一個故事。有一次,鬍子爺爺笑著說,你們這些人呀,真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今晚的最後一個故事,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吧。我們雀躍歡呼後,靜下聲來聽。
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叫象的人,家庭貧困,靠給富人幫工維持生計。有一年深秋,象在幫工回家的途中,發現了一條蜷縮成一團,抖個不停的小蛇,好象是生病了。象心生憐憫,就將蛇帶回了家,精心餵養,每天晚上捉些青蛙給它吃。
過了兩年,象給富人挑腳擔經過一個鎮,見圍著一堆人在議論紛紛,象上前去看熱鬧。突然一張皇榜落在他面前,兩個公差模樣的人上前問,皇榜是你揭的嗎?象情急之下,說不出話來。別人隨聲附和著說,正是他揭的。公差不由分說,帶著他就走,象莫名其妙被帶進了衙門。
原來這是皇上出重金懸賞夜明珠的告示。象既以揭榜,衙役限期三天,拿出夜明珠,君無戲言,否則人頭落地。
象一介貧民,哪裡有什麼夜明珠?想起與蛇分別時說的有難去找它的話,就來到山洞前,擊掌三聲,蛇真的就出來了。象說了揭榜之事,如果三日內找不到夜明珠,就會人頭落地。
蛇沉靜了一會說,我的雙眼就是夜明珠啊,你挖出來給皇上送去吧。象說,這怎麼能行呢,挖出來你的眼睛就看不見了。蛇說,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即使變成瞎子我也心甘情願。
象就挖了蛇的雙眼,送給皇上。果然是兩顆舉世罕見的夜明珠啊,皇上賞了象很多的錢財,象過起了富人的日子。
又過了兩年,皇上的一個寵妃得了一種怪病,遍請宮庭名醫,都無法治瘉。有一民間奇人,獻一偏方,說用千年大蟒的肝,能夠治好此病。
皇上為了找到千年大蟒的肝救治寵妃,承諾誰若能找到這種東西,就將皇女許配於他,並給於宰相之位。
訊息傳到了象的耳朵裡,象呯然心動,駙馬,宰相都是人們夢魅以求的啊。象又想到了那條幫助他成為富人的蛇,想再次找它幫忙。
象又來到山洞前,擊掌三聲。蛇從洞裡出來問,恩人,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象說,皇上說了,誰能找到千年巨蟒的肝獻給他,就能當駙馬併成為宰相。我想,只有你能幫我了。
蛇說,不是不幫你,真的很難,沒有肝就沒有命了。象說,我非常在乎駙馬和宰相的位置。你好好想想,如果不是我救了你,你也許早就死了,這次,就當以死報我一回恩吧。
蛇流著淚答應說,我腹腔兩邊都有肝。你從我嘴裡進去,割了一邊的肝去吧,用一邊的肝,足夠治病的了。
象就拿著鋒利的刀,走進蛇的胸腔,將蛇一邊的肝割了下來。蛇雖然痛苦萬分,強忍著,堅持張開大口,希望象快點出來。象拿著割下的肝,正準備走出蛇口。轉念一想,這次為了得到蛇肝,已經很不容易,如果下次再有人相求,蛇一定不會允許,不如這次一併割下,以備日後之需。這麼想著,象扭轉身,舉起刀,朝蛇的另一半肝割去。
突然又是一陣劇痛,蛇卒不及防,閉上了嘴,痛得在地上打了幾個滾後,再也不能動彈了。
故事爺爺講完了,我們都替蛇惋惜,恨透了這個貪心不足的人。
(圖片源於網路,致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