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文字加工廠

    唐代武周宰相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生於630年,今山西太原人。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被授為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此後,狄仁傑不斷升官,之後成為武則天的宰相。

    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解決了很多冤案。越王之亂後,武則天為懲治亂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餘口。司刑使催逼狄仁傑行刑,但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他密奏武則天,認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何況這些人中有許多是被迫作亂,並非本心所為,可以赦免武則天便下詔赦免他們的死罪,改為發配豐州。囚犯們途經寧州時,寧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囚犯們遂相互攙扶著前往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後又齋戒三日,方才離開寧州。他們到達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

    歐陽修這樣評價狄仁傑: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故唐呂溫頌之曰:“取日虞淵,洗光咸池。潛授五龍,夾之以飛。”世以為名言。

    武則天晚年想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

    狄仁傑說:“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後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傑道:“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叩頭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回宮中。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狄仁傑,也許就沒有大唐後來的盛世。

    武則天對狄仁傑言聽計從,乃至狄仁傑病死時,武則天廢朝三天,但是其本人男寵無數,很多人就說狄仁傑應該是武則天的男寵,兩人關係曖昧。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很多學者認為可能性不大。

    史料記載,狄仁傑最看不上武則天的男寵。有一次,武則天把南海郡進獻的集翠裘賞賜給男寵張昌宗,讓他當面穿上,一起玩雙陸游戲。狄仁傑正好進來奏事,武則天便讓他和張昌宗一起玩雙陸。狄仁傑道:“三局兩勝,臣用身上的紫袍賭張昌宗穿的這件皮袍子。”武則天笑道:“他這件皮袍價錢超過千金,您這紫袍無法對等。”狄仁傑正色道:“我這件紫袍,是大臣朝見天子時所穿的服飾,高貴無價;而張昌宗的這件皮袍,只不過是因寵幸而得的賞賜。兩件相對,我還不服氣呢!”武則天只好應允。張昌宗感到羞赧沮喪,氣勢不振,沉默無語,連連敗北,最後將集翠裘輸給了狄仁傑。狄仁傑出宮後,將集翠裘送給一個家奴穿上,策馬而去。

    此外,公元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這一年,武則天67歲,狄仁傑60歲。67歲前,武則天還是皇后,皇家規矩森嚴,那個時候的武則天可能不敢找情人。登基後,武則天找男寵,可能也要找年輕人,不會找狄仁傑。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晚年狄仁傑身體非常不好,上朝的時候,還需要坐著輪椅,這樣的身體,武則天怎麼會找一個病怏怏的人做自己的男寵呢?

  • 2 # 河洛繡郎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宰相,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狄仁傑為官,以百姓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拯救無辜,關心民生。敢於違背君主的旨意,而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居廟堂之上,思民生之多艱。

    狄仁傑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判決了大量的案件,為民除害,並無冤訴者,是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

    對於與武則天的關係,我認為應該無此事。一個嫉惡如仇的臣子,一個獨領風騷的女皇。難以想象。不過前人之事,後人難料。

  • 3 # 小白影視圈

    個人都歷史瞭解不多,大多都是看電視得知,電視中只是講武則天對狄仁傑是器重,乃是當時不可缺少的人才。至於他兩人有何其他關係,那就得扒扒歷史或者是野史。

  • 4 # gclmxz

    雄才大略,英雄所見相同,惺惺相惜,絕非是男女私情那麼簡單的。政治理想抱負遠大,預事觀點接近,深刻了解對方的優缺點,一個是知人善用的女皇,一個是老謀深算知進知退的治國良臣,是真正的英雄愛好漢,彼此欣賞互相倚重的君與臣。

  • 5 # 恭州門生

    為了統治的需要,武則天奪權時任用了很多不法之人,需要整頓吏治。保證自己的利民方針,政策一絲不苟地執行貫徹下去。這把劍握在手中,有利於政治,清洗人事的不利影響。依法治國才能長治久安!

  • 6 # 愛尚豁牙子

    武則天最愛的男人是誰

    從武則天的第一任男寵馮小寶的出現,到二張兄弟的受寵,到控鶴監的建立,大量養男寵。

    我們看到的武則天只是在享受性快樂,又哪來的情感付出呢,當然不會有愛情!誰是她的最愛,我想只能是在她的身邊最近,而且相處時間最長的男人。

    採取上面的排除法,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露出水面,這個男人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在李治當政時期,就出現在武則天身邊,武則天做皇帝除了炒作自己是彌勒佛之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跟後期狄仁傑的力舉有關。

    武則天在狄仁傑的心裡除了敬重和仰慕之外,當然還有幾分喜歡,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歡,何況武則天是如此的出類拔萃,超俗且風華絕代。

    寫到這裡我想,四大美女不把武則天列在內,可能就是考慮她的另類吧,她的美麗不屬於塵世,大唐的男人只能仰慕......。

    而武則天當政時期,罷免了75位宰相,可是偏偏狄仁傑相安無事。

    這又需要怎樣的心胸來包容

    狄仁傑曾受武承思誣陷,當時武則天信以為真,因為武承思畢竟是自家人,但是武則天並沒有將狄仁傑殺死,而是貶罪流放。

    此舉無疑是在挖武則天自己的心頭肉,其中有太多的依戀和不捨。

    後來真相大白之後,又把狄仁傑接回來。

    在武則天成就女皇的血腥之路上,殺姊屠兄,肅清李唐皇親宗室,連自己的兒女都不放過,可又為何對狄仁傑網開一面,只能用寵愛有加這個詞來概括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後期的狄仁傑廢掉了武則天的控鶴監,還有武則天一生信奉的禮佛,狄仁傑所仰仗的靠山,其實就是出自武則天的寵愛!

    他們彼此愛慕,但又不忍心彼此受傷害,武則天的地位還有狄仁傑在百姓中的威望,導致他們不能相愛,彼此只能仰望!這又需要怎樣的一種感恩與尊重,一路走來,陪伴武則天的只有狄仁傑!後來狄仁傑病重,武則天無數次探望,最終還是沒留住狄仁傑先她而去。

    大唐空曠了,沒有人能超越武則天,也沒出現第二個狄仁傑!

    結語:歷史上武則天曾經是一手遮天的人物,狄仁傑也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他們倆的那些恩怨情仇也隨歷史的轉移而遺落在過去,我們無法還原他們之間的真是事蹟,但我們從過往的歷史古籍中還是能瞭解一些她們的關係不一般,只是歷史記載比較少而已。

  • 7 # 牛背上的歌謠

    因為狄仁傑的確有過人之處,料事如神,斷案明察秋毫,武則天依傍他是為了大周基業,為天下百姓謀盛世太平,至於有沒有私情,純屬無稽之談,千百年的事了,除非小編親自過去一下調查調查,女人嘛,愛男人有兩種可能,一是他有財一是有才幹,如果在大周神武時期,你說這話算大逆不道,當滅九族,再說他們有沒有私情與你有一點毛線吊事呵呵呵

  • 8 # 幾葦渡

    昨天正在寫狄仁傑的職務的小文。

    狄仁傑是個很聰明的人,即有原則,又不迂腐。應該說他對武則天很瞭解,又能看透這位女皇的身後事。侄子不可能比兒子親,最後還是要傳位給李顯或李旦,這也是他極力建議和提示武則天的。有了這個大方向,所謂武周還是李唐,所以做好日常,就是為了恢復大唐。

    狄仁傑初拜相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受到來俊臣的誣陷,被貶謫。再召回,以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晉拜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突厥入侵,詔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再授內史。……這些官名在神探狄仁傑中經常聽到。

    狄仁傑七十一歲去世,贈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追贈司空。睿宗又封梁國公。

    看看他與武則天關於繼承人問題的對話:

    (武)召謂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狄)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後感悟。

    元芳,你怎麼看?

  • 9 # 秦右史

    電視系列連續劇《神探狄仁傑》讓大唐名臣狄仁傑火了一把,特別是“元芳,你怎麼看?”,成為年度網路熱詞。

    真實的狄仁傑,和電視劇中的形象一樣聰明與睿智,只是比武則天小7歲,而且比武則天早死4年,也沒有大將軍李元芳和蠢蠢的曾泰這個三角聯盟。狄仁傑的過人之處,既有政治原則,忠於李唐,去世之前還在為李家復辟做前期準備,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朝中安插親信張柬之,可謂老謀深算。

    同時,狄仁傑卻不像有的人那麼強硬與迂腐,堅決不給武則天新周服務,以至於有的人被誅殺。時間久了,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器重,多次稱讚他為“國老”。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是踏踏實實從基層幹起來的。任職期間,因為來俊臣的誣陷,曾經遭到貶謫,重刑之下,不得已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之後在彭澤縣做縣令,個人履歷豐富,史稱政務熟稔:

    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善於處理司法案件,思維縝密、精力旺盛且不畏權貴。

    即使狄仁傑因為忤逆武則天,女皇帝也沒有殺他。狄仁傑在原則性問題上非常正直,受到女皇帝的欣賞,雖然得罪了一大批朝臣,最後也是善終,做到了內史閣員,類似於宰相。久視元年(700年)病死,武則天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一代女皇帝偏愛狄仁傑,也是愛才、惜才之舉。

  • 10 # 麻辣一加一

    武則天獨愛狄仁傑,是因為狄仁傑是眼光宏闊、德才兼備的一位難得的政治家。

    狄仁傑剛出道時,擔任汴州參軍,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是河南道黜陟使,也就是考核升降官吏的欽差。狄仁傑被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正直的官員,於是推薦狄仁傑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法官),後升為大理寺的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的院長。

    唐高宗多病,國政主要由皇后武則天處理。有一次,近衛軍大將軍權善才與中郎將範懷義,誤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樹,唐高宗和武則天氣壞了,下令處斬,大理丞狄仁傑卻依據法律條文,當面頂撞,力爭二人不應該處死,最後高宗終於收回成命。過了幾天,狄仁傑就被提升為侍御史。這說明,狄仁傑在高宗和武則天眼中,是值得信任的。

    因為憤恨大將張光輔貪婪和殘暴,狄仁傑曾經指著張光輔的鼻子罵道,恨不得有尚方劍在手砍了他,自己雖死如歸。後來遭遇張光輔陷害,狄仁傑被調到復州做刺史,後又謫降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自立皇帝的第二年,狄仁傑被召回朝中當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當地方官時,有人誣告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陛下以為臣有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他不願意知道誣告他的人是誰。武則天不禁稱歎狄仁傑為“長者”,即特別忠厚的人。

    武則天侄兒武承嗣顯赫一時,他認為狄仁傑是他被立為繼承人的障礙之一,於是勾結來俊臣誣告狄仁傑,使其下獄。狄仁傑想辦法透過家人向武則天訴說冤情,雖然武承嗣屢次請求殺了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她釋放了狄仁傑,把他降為彭澤縣令。

    狄仁傑到彭澤任縣令,正值旱災,農民顆粒無收,他為民請命,奏請減免彭澤一切租稅。武則天認為他關心百姓疾苦,特予嘉獎,並下令免除彭澤農民租稅。

    在彭澤縣令任上,狄仁傑將前任拘捕的全縣包括死囚在內的囚徒300人,逐一審問,辨悉冤情,全部放回家中過年,約期返獄。到期僅有兩個死囚遲到,一個因為大風所阻,舟楫不通;一個是為母死治表,稍稽時日。狄仁傑以朝廷恩德及人,奏請朝廷免死開釋,都獲得准許。這些囚犯預先約定返獄之日,每人懷土一兜,堆放在監獄邊上,結果巍然成一小丘,後人稱之為“縱囚墩”,並於墩旁,建狄公生祠,用以紀念狄仁傑的盛德。

    契丹首領李盡忠被漢官逼反,率領人馬進入長城,打到河北境內,武則天因此調回狄仁傑,委任他為魏州刺史。這時,前任刺史已經徵調了大批農民到魏州城來修築防禦工事,狄仁傑上任後,認為敵人還在遠方,也未必敢深入此地來,這樣過早疲累農民,沒有必要。於是讓他們都回鄉生產,百姓都很高興。不久,李盡忠被擊敗。為了表彰狄仁傑的工作,武則天即升狄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龜帶,還親手在紫袍上題了十二個字:“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武則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獻一文錢相助。狄仁傑知道後,上疏力諫,他認為此舉耗資很大,必然增加百姓勞役和財物的負擔。武則天又一次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並且虛心地對狄仁傑表示了極大的敬意,說:“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

    武則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曾舉棋不定,皇位是傳給武姓呢,還是傳給李姓呢?她的侄兒武三思力勸她傳給武姓,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其他人都不敢反對,狄仁傑則主張傳給李姓,他說為了抗擊匈奴,武三思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招募勇士不到一千人,而廬陵王李顯招募勇士,不到十日就招募五萬人,因此從民意來看,還是得傳位給李顯。

    過了一陣子,武則天召見狄仁傑,狄仁傑又勸說道,各朝太廟,都是由本姓子孫奉祀祖宗,從來沒有侄兒奉祀姑母牌位於太廟的事。所以,皇位不可傳侄,必須傳子。武則天覺得狄仁傑說的有道理,於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早年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接了回來。

    武則天晚年,越來越信任和敬重狄仁傑,滿朝文武無人可比。在大殿上朝見時,武則天總叫狄仁傑不用按常禮跪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經常呼狄仁傑“國老”而不稱名。

    狄仁傑由於年高有病屢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挽留,並叫狄仁傑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樣到朝內值班住宿,囑咐其他大臣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71歲時,狄仁傑病逝。武則天非常悲傷,甚至痛哭出聲,她流著眼淚嘆息說:“朝堂空矣!”從此,每遇國家有大事,朝中大臣們一時不能決斷時,武則天總是嘆息:“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她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狄仁傑司空。唐睿宗時又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後人因此稱為狄梁公。

    狄仁傑的主張和措施,都能注意到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不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作官,狄仁傑都受到百姓的支援與愛戴。寧州、豐州、豫州、彭澤、魏州等地的人,為了紀念好官狄仁傑,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這不僅在唐朝,就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從總體來說,武則天能認識和倚重狄仁傑幫助她治國的德行和才能,在重大決定上屢屢聽從狄仁傑的建議,也證明她是一位有心胸和作為的皇帝。

  • 11 # susie李舒

    武周久視元年九月,內史狄仁傑病逝,終年71歲。女皇武則天聞訊,哭道:“朝堂空矣!”

    狄仁傑是在隨武后到三陽宮避暑時病死的,那時隨去的王公大臣無數,但只有狄仁傑一人受賜宅第一區(就是住的最好離武后最近的地方),可見當時其恩寵之盛。狄仁傑是武則天最信任最任和眷顧的大臣,即使武周政治風雲如何變化,都是如此。

    首先狄仁傑業務能力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當豫州刺史的時候,那時為了平息宗室起兵引起的風波,狄仁傑臨危受命誤了豫州當刺史,處理善後事宜。到了豫州之後,狄仁傑發現,地官員為了討好武則天,抓了五六百人準備殺頭,可狄仁傑不忍,但造反又是武則天最敏感的問題,再怎麼也不能駁了武則天的面子,那怎麼辦?——寫悄悄話,狄仁傑向武則天寫了一封密信,又沒駁面子,又救了人姓名。

    狄仁傑情商也高,62歲終於當上丞相的狄仁傑被武則天告知,“之前有人打你小報告,你想不想知道是誰,我告訴你。”狄仁傑卻回:“陛下認為臣有過錯,臣當改正;現在陛下明白臣本無過錯,實是臣之大喜。至於說我壞話的人,臣不願知道。”

    智商也高,《舊唐書》中曾經說狄仁傑受酷吏誣陷,被抓起來之後,裡把冤情寫在棉被裡,藉著天熱的由頭,把被子運出,家裡人扯掉棉絮,拿著棉被裡的陳情表向武則天伸冤,最終重獲清白。

    狄仁傑也最懂武則天的心,當時武則天年紀也大了,在想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狄仁傑知道,這事不能擰著來,只能順著,使巧力,就說,自古沒有哪個天子以異姓為子嗣的,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若傳於侄子,臣則從未曾聽說過有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太廟。意思就是,你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他能養你,你立自己侄子,你聽說過立姑姑在太廟裡的嗎?

  • 12 # 有書共讀

    這裡的“獨愛”,其實是一種高度的信任與讚賞。

    那麼,狄仁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為什麼讓一代女皇武則天都為之折服呢?

    為人:豁達坦蕩。

    在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有人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都是誰嗎?”

    狄仁傑覺得自己對皇上、對同僚、對百姓,問心無愧。

    同朝為官,知道了誰對自己有意見,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反而會在以後的相處中,怕無意中影響了自己對人對事的判斷。於是她回覆了武則天說,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不得不為狄仁傑的大度與坦蕩所折服。

    辦案:剛正廉潔。

    狄仁傑出身於官宦之家,透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後升任大理丞,也就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的院長。

    狄仁傑到任後一年內,就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卻沒有一個喊冤叫屈的。

    可見,狄仁傑為人剛正不阿,辦案秉公執法,因此深得百姓愛戴。百姓們甚至自發為狄仁傑立碑,以表達自己的感激。這些,更是得到了朝中眾人的推崇。

    武則天聽聞此事,也是從內心裡佩服狄仁傑。

    舉賢:知人善任。

    後來,武則天執政時期,讓狄仁傑舉薦人才。

    狄仁傑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他舉薦了張柬之,武則天把張柬之升了秋官侍郎,也就是刑部的“二把手”,後來又把他升為丞相。

    後來,狄仁傑還舉薦了數十位忠誠、廉潔、賢能的官員。

    狄仁傑被稱為“桃李滿天下”。這些官員成為朝中的骨幹,為武則天的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狄仁傑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對於人才,他不打壓,不埋沒。

    他不怕這些人超越自己,一切以大局為重。

    本著一顆公心,從江山社稷的長遠發展考慮,發現人才,並舉薦賢能。

    狄仁傑在舉賢方面不避仇,也是最值得稱道的。

    早年,狄仁傑被貶官路過汴州(現在的河南開封)時得了病,想在這裡治病。可是開封縣令霍獻可讓他當時就離開這裡。

    後來,霍獻可當了御史,還在朝中極力進諫皇上,請求殺掉狄仁傑。

    後來,狄仁傑官復原職繼續當了宰相,卻不計前嫌,看到了霍獻可的能力,而舉薦他當了御史中丞,相當於御史的最高長官之列。

    不知道這位霍大人,面對狄仁傑的時候,是不是覺得汗顏呢?

    能有狄仁傑這樣一位為了國家大事慧眼識珠、唯才是舉的人,作為當朝皇上武則天,能不讚賞他嗎?

    匡正:著眼大局。

    武則天晚年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詢問大家的意見。

    狄仁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唐太宗打下李氏江山,到母子情深超過侄子情分,終於說服武則天把三兒子李顯接回朝中。

    這樣沒有讓大唐江山最終落到其他人手裡,也避免了外戚干政擾亂朝綱的困擾。

    武則天晚年,想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

    狄仁傑百般勸解,終於讓武則天放棄了這個勞民傷財的計劃。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狄仁傑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因此,對於清政廉潔、剛正不阿、忠心耿耿,又心胸豁達的狄仁傑,女皇武則天自然是很欣賞的。

    武則天把比自己小好幾歲的狄仁傑尊稱為“國老”,大小事情都仰仗他的決斷。狄仁傑晚年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都沒有答應。

    狄仁傑入朝時,武則天還常常免除他行跪拜之禮。

    一個人,無論處於哪個朝代,什麼位置,如果都能堂堂正正做人,並能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鞠躬盡瘁,就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哈為什麼那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