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茶道史
-
2 # 歌舞三國
鍾會為什麼要謀反?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已經理解,大致分析有幾個原因關於鍾會的身世,官二代
鍾會的老爸鍾繇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是極高的,曹丕繼位後,鍾繇任職太尉,和華歆、王朗並稱曹魏三大招牌名臣。在進入官場核心層之後,鍾繇開始習慣了半隱居式的官場生活,有空就上朝找皇帝嘮嗑,沒事就回家練習書法,鍾繇的晚年,過得非常快樂。
說到鍾繇的書法,那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鍾繇的地位極高,影響極大。鍾繇開創了楷書的書寫體系,可以說是楷書的鼻祖。
鍾繇作為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時代精英,他一生中的貢獻,綜合起來有三點:一、間接幫助曹操消滅袁紹、他的書法成就、他生下了兩個同樣是最頂級時代精英的兒子,大的叫鍾毓、小的叫鍾會。
在鍾繇這兩個兒子中,無疑鍾會的知名度最高,而且在歷史上鬧出的動靜也遠大於兄長鍾毓。鍾會作為頂級名臣、名士鍾繇的幼子,出生在巨宦豪門,他的仕途起點自然要遠高於草根出身的鄧芝。其實只要鍾會不呆不傻,以他的聰明才幹,天生就是在權力高層混飯吃的。
鍾會在司馬昭平定諸葛誕叛亂時,為了破解吳國對諸葛誕的軍事救援,鍾會使了一招極漂亮的反間計,成功策反了吳軍前線主將全懌投降,為消滅諸葛誕立下了大功。史稱鍾會“壽春之破,會謀居多”。
鍾會在謀反之前,他所能得到的一切榮譽,幾乎都是司馬昭給他的。沒有司馬昭知人善任,鍾會不過是一個頂級名士,不可能在歷史上演繹這麼吃重的戲份。
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會造反呢?只能用野心兩個字來解釋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冬天。司馬昭已經做足了消滅蜀漢的準備,但在具體用人上,司馬昭不太放心鄧艾,又在西線安插了鍾會,封鍾會為鎮西將軍,並全權負責關西各州的軍事。
當然主攻是鄧艾,其實司馬昭對鍾會也不放心,只是用兩人來平衡局勢,這是司馬昭的高明之處。而且少不了在兩人身邊安插內線。估計鍾會了也沒有想到的事。
此次伐蜀,史書稱為“二士爭功”,鍾會牽制了姜維的軍隊,而鄧艾偷襲陰平成功,直接殺到成都,逼降了的劉禪,從功勞上而言,鍾會不如鄧艾。
鄧艾搶了頭功,有點飄飄然,但他並沒有反心,只不過“小人得志”罷了。而鍾會卻想借此機會擺脫司馬家的控制。
如果鍾會要想翻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控制住西川,以及他帶來的這支魏軍。這時鐘會最主要的敵人還不是司馬昭,而是鄧艾,不除掉鄧芝,鍾會什麼事都做不成。
鍾會這個人實在夠陰險的,他為了給鄧芝下黑手,居然想到了這麼一條毒計。鍾會的書法功底非常紮實,他模仿鄧芝的字跡,以鄧艾的名義給司馬昭寫信,內容非常不敬。
鍾會這招極狠,司馬昭對鄧芝的不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鍾會偽造的這些書信。鍾會利用司馬昭急切除掉鄧艾的心理,順利地從司馬昭手上騙來了前線部隊的指揮權,輕鬆拿下鄧艾。
司馬昭“幫助”鍾會除掉了鄧艾,接下來鍾會就要把刀頭對準司馬昭,按鍾會的戰略規劃,他準備率軍隊殺回長安,然後反戈擊殺司馬昭。想從司馬昭的虎口奪食,那是非常困難的,司馬昭已經開始對鍾會有所懷疑。為了防備鍾會搗亂,司馬昭給鍾會放話,說為了順利接收鄧芝,他先率十萬精兵親臨長安……
司馬昭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傻子也知道司馬昭真正要防的到底是誰?鍾會一看司馬昭這個架勢,就知道他出關的道路實際上已經被司馬昭給封死了,中原皇帝是做不成了。不過鍾會還有另外一個想法:割據西川,做劉備第二。看到劉禪這傻子都能在西川呆這麼久。
只是鍾會有一點沒有想清楚,沒有自己的嫡系軍隊,軍隊都是司馬昭派的,肯定少不了司馬昭的人,再加上,這些將領也會想,鍾會有什麼呢,跟你混未必比司馬昭待遇好。所以,鍾想殺掉這些人,結果被這些人反殺了。
另一方面,姜維的唆使姜維見劉禪下昭投降,很無奈的就地投降了鍾會,體察出鍾會的野心,所以趁機再推了一把,他想先勸鍾會殺光屬於司馬昭嫡系的魏將,包括鄧艾,然後自己再想法子除掉鍾會這個孤家寡人,恢復蜀漢的統治。而鍾會也本來就想除掉他的心腹大患鄧艾。中間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一拍即合。
-
3 # 早就瘋了
董卓教會了曹氏,曹氏教會了司馬氏,司馬氏教會了鍾會,只是鍾會沒有成功。後來南北朝時代,那個權臣瘋狂屠殺皇帝的時代,都是三國打得底子。直到清朝皇帝才算真正有了威嚴。
-
4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司馬懿帶的好頭啊,曹家對司馬家的恩遇可是不薄啊,司馬懿更是得到了曹家二代皇帝的重用和信任,結果呢司馬懿還是篡權了,下面的人有樣學樣,你對下屬再好,還是不如自己當皇帝啊,最後司馬家乾脆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忠都不講了,對待下屬那就一個寬容,只要不造反一切都好說都好商量,鍾會造反這麼大的罪,擱別的王朝那可是誅九族的大罪,結果到了這除了首惡其他的根本沒有什麼嚴厲的懲罰,還有鄧艾死了也白死,說白了司馬家得位不正,底氣不足啊。
-
5 # 小倩的蜂蜜
鍾會為什麼要謀反?
這個話題還得從他的出身家庭說起。
鍾會,是鍾繇的幼子。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丕稱帝,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後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與華歆、王朗併為三公。明帝繼位,遷太傅,進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諡曰成。鍾會是鍾繇在75歲是生下的孩子,鍾會老年得子,那喜愛程度肯定無以言表。
再說鍾會年紀輕輕就表現出聰慧過人。
他是標準的富二代、官二代,人又長得漂亮,帥氣。
他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他拜司馬懿為老師,能被司馬懿賞識的人,能力肯定不會太差。
總體來說他就是從小到大順風順水,有錢有權,成長環境優渥。
一個富家子,官運亨通。
但也就是他的成長環境,為他的性格缺陷埋下了伏筆----他傲慢、自視甚高。
他的成長環境、已經生活的時代決定了他的眼界。
自靈帝桓帝以來,董卓、曹操、司馬懿等等,那個不是功高蓋主,那個不是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自立的?
但是,他錯就錯在低估了自己的勢力、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隱忍的大家。曹操就算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敢稱帝,司馬懿也是,也沒有明火執仗的去造反,他們是藉著老東家的勢力,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會有幾十年的經營。
但是,鍾會傻傻的以為自己能力已經達到了,他興兵滅了蜀漢,覺得自己已經功高蓋主了,再加上姜維在一邊鼓吹兔死狗烹的道理,他覺得雖說蜀漢滅國了,但是蜀漢的有生力量並沒有折損,他只要有這一股力量,加上自己的老部下,憑藉自己和姜維的能力,完全可以和司馬昭抗衡。
但是,他只是狐假虎威的那隻狐狸。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依賴於司馬家族的勢力,要是抽去司馬家族的勢力,他什麼都不是。
但他沒想到的是,蜀漢為什麼投降?因為無心抗爭了。
他剛來成都,剛剛接手成都,人心不穩,幾方勢力都沒有平衡,怎麼有人支援他?
-
6 # 四馬奔程
鍾會,字士季,太傅鍾繇之子,自幼才華橫溢,是三國後期主要的謀臣。景元三年,鍾會奉司馬昭之命征伐蜀國,沒想到一舉擊潰了蜀漢政權,榮立如此大功的鐘會突然造反了,其實完全是個意外之舉。在這場戰爭發生的三年前,司馬昭的手下殺死了曹魏少帝曹髦,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畢竟當時司馬昭是臣,曹髦是軍,司馬昭的弒君行為受到了道德和輿論的譴責,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司馬昭想要擺脫這次危機,於是派鍾會征伐弱小的蜀國,把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鍾會如此機智,自然是心領神會,他知道這次征伐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軍事意義,所以他從沒想過此去會攻下蜀國。鍾會帶著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而姜維見大軍壓境,主動放棄了防守漢中,退至劍閣死守。白白得了漢中,鍾會已經心滿意足了,可誰知鄧艾竟奇襲直接拿下了成都,蜀漢皇帝劉禪出城投降,鄧艾立了頭功,鍾會十分嫉妒,於是秘密告發鄧艾想要謀反,司馬昭命拿下鄧艾,押解回朝。
而此時鐘會的軍隊加上蜀漢的降軍足有二十萬之眾,鍾會達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再加上投降的姜維勸說,他決定舉兵造反,他認為成功自己就能做萬人之上的皇帝,就算失敗還可以割據蜀地自立,此時的鐘會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然而鍾會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成功,可能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短的謀反,僅僅持續了三天。他的謀反沒有取得將領士兵的支援,沒有一個周覓的計劃,甚至最佳盟友是姜維,最終淪為天下笑柄。
-
7 # 慣與長夜
鍾會出身名門,少年得志,滅蜀收姜維捕鄧艾父子後,自以為不世之功,再加上姜維從旁鼓動,又手握重兵,以為謀反輕而易舉,所以錯誤地發動了叛亂,最後落得身死亂箭之下的結局。
出身名門,少年得志鍾會是魏太傅鍾繇的小兒子,由於是老來得子,鍾繇又偏愛鍾會的母親,所以鍾會應是從小就十分受寵。同時,鍾會年少聰穎,天資過人,少幼年時隨父親覲見魏文帝,就有“戰戰慄慄,汗不敢出。”的妙語,得到蔣濟等人的讚賞。在這種官二代加富二代的家庭出身,自身條件又好,所以鍾會從小養成了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性格。
平步青雲,志得意滿鍾會由於家庭出身加上自身的條件,紀稍長後因為博學勤奮獲得了很大聲譽,官場上更是一帆風順,年紀輕輕就做到尚書這樣的高官。在討伐諸葛誕的時候,他曾多次巧出計謀,被人比作“小張良”,這樣一帆風順、眾星捧月般的經歷,使得鍾會更加志得意滿,自以為是。
常伴司馬,野心初露鍾會早年就跟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經常參與司馬氏兄弟的多項出謀劃策,為師馬兄弟掌握曹魏實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在司馬氏兄弟這樣的野心家手下耳濡目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政治經驗,開始尚能掩飾自己的政治野心,慢慢地便不甘心了,其政治野心也逐步顯現。
滅蜀捕鄧,野心膨脹公元263年,在鍾會的一再鼓動下,司馬昭決定出兵伐蜀,並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各軍,鄧艾巧計偷渡陰平取得成功後,鍾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又用計搜捕了鄧艾父子。到這時候,鍾會野心膨脹到了極點,手握十多萬重兵的他在蜀漢降將姜維的慫恿下,自以為功名蓋世,威震天下,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於是錯誤估計形勢,舉兵反叛,最後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
8 # 潯陽鹹魚
鍾會謀反的動機,按說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謀劃過程,發動時機都是他自己決定的,以伐蜀的歷程來看,鍾會被姜維攛掇的可能性很大。
曹魏帝國伐蜀一戰,起因也是司馬昭為了想因功上位,提高自己的聲望,好稱公、登上相國之位。事實也是如此,鍾會大軍進入漢中之後,捷報傳來,司馬昭也等不及大軍凱旋,就在洛陽興沖沖的“接受”了魏帝曹奐授予的晉公、相國。
然後呢?鍾會就藉口糧食補給困難,奪了漢中也算是“完成既定戰略目標”,大功告成,準備宣佈撤軍,可以說,在這時候,鍾會是絕對沒有動造反心思的。
要不是那個不識時務的鄧艾非要提出自己帶兵走陰平小道,後面的種種事根本就不會出現。鄧艾自陰平入蜀地後居然像中了大獎一般,順利過關斬將,一路殺到成都城下,蜀帝劉禪宣佈投降,姜維也只得投降鍾會,鍾會的大軍這才得以進入成都。
可以說,鍾會謀反的種子從這時候才開始種下了。
鍾會與姜維陳壽寫《三國志》是寫了鍾會謀反之時是讓姜維領兵的事,此亂也導致了鍾會和姜維相繼被殺。而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則寫姜維是想利用鍾會作亂,來殺害魏國將領,從而再除掉鍾會,替劉禪復國。
《漢晉春秋》:(鍾)會陰懷異圖,(姜)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乃詭說會曰:“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歡甚。在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也寫了這件事,甚至說姜維還私下給劉禪寫信說:“請陛下再忍耐幾日,我一定能夠復國的。”
《華陽國志》:(姜)維教(鍾)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鍾)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劉禪)曰:“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孫盛在《晉陽秋》中寫自己入蜀後,在當地人口中打聽這件事,當時的蜀人都說這件事是真的。
(孫)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如此看來,鼓動鍾會謀反的心思,姜維是脫不了干係的。
鍾會與司馬昭如我在前面所說,鍾會在伐蜀一開始,是沒有異心的,他想做的,無非是幫司馬昭成就霸業,完成稱相的政治目標。
——之前魏帝曹奐多次授予司馬昭相國,司馬昭都推辭不肯接受,實際上是司馬昭明白自己的聲望還有所欠缺,畢竟殺害前任皇帝曹髦的惡名,讓他難以面對社會輿論的道德譴責。
所以,司馬昭期望在伐蜀這件事上獲得重大突破,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名聲,糾轉當時的輿論風向。
鍾會就是幫助司馬昭達成目的的心腹之人。
鍾會在淮南三叛之壽春之戰時,他就作為司馬昭的首席謀士,出謀劃策,甚至還會模仿偽造他人書信,破壞諸葛誕與孫吳盟軍之間的聯絡。
諸葛誕滅亡之後,當時的人稱鍾會為“子房”(張良),司馬昭還讓鍾會在自己大將軍府掌管文書事,成為心腹。
《鍾會傳》:壽春之破,(鍾)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軍還,(鍾會)遷為太僕,固辭不就,以中郎在大將軍(司馬昭)府管記室事,為腹心之任。可以說,司馬昭對鍾會是相當信任的,所以伐蜀大軍中鍾會為主帥之一,也是這種信任的體現。
等到破蜀後,成都方面的各種流言四起,鍾會和鄧艾兩人之間的不和的書信紛紛送達司馬昭面前,司馬昭按捺不住了,率軍抵達長安,觀望成都局勢,並派賈充領軍進入漢中,以備不測。
鍾會與鄧艾在伐蜀大軍中的另外兩位主帥就是徵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
在劍閣作戰之時,鍾會就秘密向司馬昭誣告諸葛緒膽小怯懦,不敢進軍,然後將他的兵馬奪下據為己有,諸葛緒被用囚車送往朝廷。
在《三國志》原文中,陳壽明確寫了鍾會的動機是“欲專軍勢”,這算是曹魏官方後來的定論吧。
《鍾會傳》:(鍾)會與(諸葛)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再到鄧艾破蜀之後,鄧艾的功勞明顯高於鍾會,這一點是讓鍾會非常不爽的,鄧艾後來獲罪,鍾會從中做了不少工作,例如發揮自己善於模仿他人書信的本領,他把鄧艾的書信篡改成狂妄悖逆之詞,以此激怒司馬昭。
果然,司馬昭下令將鄧艾也用囚車徵回長安(司馬昭也率軍進駐長安,觀望蜀地形勢)。
至此,鍾會在成都,統帥所有的魏軍,加上姜維的慫恿,他便動了謀反的心思。
陳壽寫鍾會的動機是:(鍾會)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結論如上所見,鍾會謀反就是倉促起事的結果,其動機也與自身的政治願望有關,如果他沒有野心,光憑姜維的嘴皮子也是難以說動他的心思。
也正因為他起事倉促,而魏軍上下,人心思歸,大部分人不肯參與,最終發生內訌,鍾會死於亂軍之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吧。
-
9 # 史海爛柯人
自東漢末年起,群雄並起,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經過多年的征戰廝殺,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此時的天下也並不太平。尤其是在曹魏政權內部,也存在著多方勢力的爭奪。
在三國後期,司馬氏已經大權在握,逐漸有將曹氏取而代之的跡象。這種情況,時人看得清清楚楚。說白了,誰手裡有兵權,便可以有機會重新洗牌。鍾會,便是這樣一個人。與鄧艾分兵伐蜀,給了他領兵在外的機會,而伐蜀一事,又為其提供了佔據蜀地、傭兵自立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兵在外的鐘會,能不動心麼?
鍾會也是名門之後,其父為鍾繇,曾在東漢政權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還被漢獻帝封為東武亭侯。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朝局,也是對鍾繇委以重任。而且,曹操的子孫待鍾繇一家也不薄,甚至可以說是優待了。
出身於這樣的家庭,鍾會並非等閒之輩。也不會干預屈居人下。當有了傭兵自立的機會,又怎麼會不眼饞呢?
當然,除了眼饞,多少也有些反對司馬氏的因素,另外,在此期間姜維趁機挑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是,鍾會的志向未能成行,便被人可收拾了。也算是一個悲劇吧。
-
10 # 史論縱橫
關於鍾會為什麼要謀反,大部分人,包括羅貫中也認為是受到姜維的蠱惑!
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三國後期魏國重要的策臣與謀士,而且是制定伐蜀計劃的主要人物,自幼才華橫溢,可以說,三國後期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你認為這樣的人會被姜維那樣自己事情都處理不明白的人的蠱惑。
在朝堂之上,司馬昭說姜維小賊屢次犯邊,怎麼處理,鍾會說,大點幹,早點散!
於是,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兩路,衛瓘做監軍,浩浩蕩蕩奔赴蜀地,結果大家是知道的,鍾會主力部隊遭到姜維的殊死抵抗,而鄧艾率領奇兵從陰平小路直奔成都,結果劉禪投降,這個結果是出乎意外的!
鄧艾入主成都後,立的確實是首功,就有點飄了,鍾會和衛瓘一合計,就實名舉報鄧艾,司馬昭命鍾會和衛瓘逮捕鄧艾,衛瓘去了就拿了鄧艾,沒有了鄧艾,鍾會也有點飄!
其實,從這裡面也能看出來,為什麼兩人徵蜀,一個也回不來,因為不管你造反不造反,他倆都得死。先是借鍾會之手扳倒鄧艾(作為滅蜀大將,實名舉報後,司馬昭查都不查,直接押解進京),然後策反鍾會的手下,砍死鍾會。
司馬昭不害怕鄧艾,也不害怕鍾會,害怕的是鄧艾和鍾會聯合起來,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司馬昭用鍾會除掉鄧艾,而鍾會的手下早就被策反,讓衛瓘最後將鍾會殺死。這樣,蜀地就再也沒有禍亂了!
鍾會為什麼造反,因為事先他接到司馬昭的信:“我擔心鄧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護軍賈充率步兵和騎兵萬餘人入斜谷,駐紮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大軍駐紮在長安。我們不久就可以相見了。”鍾會是什麼身份,策臣,謀士,到了這裡他就知道,為什麼先讓他拿下鄧艾,是要讓他的軍隊和鄧艾的軍隊不合啊,如果單單除掉鄧艾,鍾會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搞定,司馬昭還發十萬大軍過來,分明就是要搞大動作啊!
如果鍾會不反,那麼肯定和鄧艾一個下場!
是鍾會選擇拉攏姜維,而未必是姜維一定要復國,鍾會計程車兵都是魏華人,只有聯合姜維的蜀軍,才有機會成功。
結果,鍾會沒有意識到,司馬昭從他進軍蜀地之前就對他手下的將士進行了策反,最後被這些策反的將士,亂軍砍死。
-
11 # 秦野雁
鍾會初露端倪的時候,沒有逃過夏侯霸的眼睛。夏侯霸被逼降蜀之後對姜維說,魏國有兩個新人非常有才,日後必成為蜀國的禍患。夏侯霸說的這兩個新人。就是鍾會和鄧艾。
當晉公司馬昭看到姜維沓中屯田避禍時,知道伐蜀的機會來了。司馬昭決心伐蜀時,有很多人反對,但是鍾會是支援的,司馬昭就說既然你支援我,那我就命你和鄧艾去伐蜀,鍾會應允。司馬昭遂封鄧艾為徵西將軍,封鍾會為鎮西將軍攻蜀。
鍾會受鎮西將軍之印後,起兵伐蜀。但是他卻以伐吳為名,令青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等五處各造大船。又遣唐諮於登州萊州傍海之處,拘集海船。司馬昭不解其意,就問鍾會,你從旱路收取西川,造船幹什麼呢?鍾會說:蜀吳友好,我今攻蜀,蜀國必求救於吳,所以我先造伐吳的聲勢,吳必然不敢動。一年之內,蜀國必破,那時船也造好了,就可以順勢伐吳了。這時候司馬昭已經看出了鍾會的別有用心了。西曹掾邵悌也覺得鍾會事成必反,告訴司馬昭說:“今主公遣鍾會領10萬兵伐蜀,我料鍾會志大心高,不可讓他獨掌大權”。
伐蜀成功後,鄧艾拿下成都,後主向鄧艾投降,姜維向鍾會投降。由於鄧艾擅自封賞蜀國的文武百官,引起司馬昭疑心,司馬昭便令鍾會收服了鄧艾。這時司馬昭便屯兵長安要見鍾會。姜維告訴鍾會說:晉公陳兵長安是對你有疑心,君疑臣則臣必死,鄧艾就是例子。以你的才能,進可指中原,退可居蜀自立。高祖和劉備都在此成事,你何必要去見晉公自送死呢?鍾會覺得姜維說的有道理,就說:我也不失做回劉備。
鍾會本來就小有謀反之心,再加上姜維的言語和計策也符合當前的形勢,謀反已經變得不得不為了。所以說鍾會的謀反除內因之外,強大的外因也逼著他不得不反。
-
12 # 每日趣評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鍾會及鄧艾伐蜀成功後就處於這樣的境地,如何抉擇,確實令人費神。而鍾會選擇了謀反,那麼鍾會為什麼要謀反呢?
其實鍾會忠心的是曹氏,鍾會之父鍾繇在曹魏期間歷任相國、廷尉、太尉、太傅等職,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時期位列三公,而司馬昭之父司馬懿在曹叡死後才位列三公。因此,鍾家父子更忠於曹氏。
高平陵政變發起的原因其實就是清君側,因為當時曹爽已經把曹操的後代曹芳架空,有僭越之心。因此,司馬家族起兵之初也是正義的。後期平叛文欽、毋丘儉、王凌、諸葛誕等人的叛變,鍾會都深度參與了,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人都和曹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鍾會表現上佳,人稱小張良。
後來,蜀國國政內亂,姜維滯留沓中,朝中黃皓專政,有機可乘。這時司馬昭制定伐蜀大計,沒有人同意這項計劃,只有鍾會贊成。於是鍾會成為伐蜀主力,鄧艾和諸葛緒負責牽制姜維。
等到伐蜀成功後,態勢發生了變化。此時鐘會因為伐蜀有功而被封為司徒。司徒相當於丞相,位極人臣。丞相之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司馬昭,一個是皇帝曹奐。而曹奐被司馬昭架空,因此,實際上鍾會之上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司馬昭。這就叫高處不勝寒。
而司馬昭當時的所做作為明顯是為了取代魏氏政權,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鍾會在幫助司馬家族清理完曹爽餘黨後其實還是心向曹魏政權的。因此鍾會就開始有了反叛之心,這是內因。
恰恰在此時,姜維看透了鍾會的心思,於是姜維試探性的詢問鍾會的志向,看他是否會謀反:
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遊乎?大意是說:你自助力司馬氏以來,算無遺策,居功至偉。有當年張良匡扶漢室之功。現如今又伐蜀成功,位極人臣。已經走到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地步。當年韓信沒有背叛劉邦尚且遭到懷疑,跟你現在的情況是一樣的。因此,你何不學張良,做個閒遊之人,躲避是非之爭呢?
鍾會的回答是:「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言之過早,我不同意。現在的形勢,世事難料,不一定非待如此。那麼不學張良歸隱,又不願回去當司徒,那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謀反。
於是鍾會和姜維開始穿一條褲子,蓄意謀反。鍾會認為依靠自己的兵權,再加上姜維的輔佐,自已一定可以依仗川蜀的基業而平定天下。鍾會的計劃是這樣的:
欲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想的挺周到,可惜他看錯了姜維。姜維勸鍾會謀反不是為了鍾會而是為了自己。姜維的打算是勸鍾會起兵,然後殺了鍾會取而代之,復國蜀漢。所以姜維才給劉禪偷偷寫信,告訴劉禪要忍耐,等待好訊息:
密書與後主曰:「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兩人想的都挺美,可惜一個是為了保衛魏氏政權,一個是為了復興蜀漢政權,心思根本不在一條道上,因此鍾會謀反註定會失敗。
果然,在姜維的建議下,鍾會密令幽禁了牙門將以上的魏國軍事將領,然後準備坑殺所有不服從命令的將領。中間由於訊息洩露,這些將領紛紛逃出叛變,圍攻鍾會的府邸。最後在亂軍中,鍾會倉促宣佈起兵,帶兵攻打叛軍,被亂軍擊敗。姜維和鍾會都死於亂戰之中。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鍾會謀反的內因是鍾氏父子鍾繇和鍾會都受魏國恩澤,因此忠於曹氏天下。而高平陵政變和後期的平定叛亂其實都是清除曹爽的勢力。但是後期司馬師和司馬昭肆意以郭太后的名義廢立皇帝,僭越之心人所共知,因此繼曹爽之後,司馬昭成為了佞臣。因此,鍾會在伐蜀成功後,有了反叛的實力,於是他開始以郭太后的名義發動叛亂,口號也是清君側,罷免司馬昭的兵權。
他所思所想被姜維所看穿,於是兩人聯合起兵。可惜的是鍾會掌握的軍隊是鄧艾之魏軍,川蜀之降兵,還有初次被自己統領的一部分魏軍。成分太複雜,鍾會在短時期內無法掌握。因此,在司馬昭兵臨長安的情況下倉促起兵,致使發生內亂,自己也在內亂中喪生。
-
13 # 歷史百家爭鳴
在鍾會與鄧艾的合力下,蜀國最終滅了國,鍾會與鄧艾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獎,可鍾會沒有對此感恩戴德,反倒是企圖造反,但不到三天叛亂就被鎮壓了,那受到重賞的鐘會為什麼要謀反?
鍾會野心的膨脹。鍾會滅掉蜀國以後,與鄧艾共同駐守蜀國,鍾會與鄧艾共事下不敢有所妄動,因為鄧艾對魏國是忠心耿耿別無二心,鄧艾的存在制約了鍾會的野心,鍾會忌憚鄧艾,但鄧艾因鍾會與其他人的誣陷被押往京城受審,鍾會在蜀地就沒有掣肘的人,他獨自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所以他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意只當一個將領,並且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他覺得有足夠的實力抗拒魏國,於是鍾會舉兵反叛。鍾會決定叛亂也少不了一個人的煽動,那就是蜀國的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了以後,他洞察到鍾會有謀反之心,就鼓動鍾會謀反,並且想透過鍾會復蜀國,但事情敗露,鍾會與姜維都被殺。
外界條件的作用也誘發了鍾會的叛亂。鄧艾被押送回京城後,司馬昭派賈充軍隊駐紮到樂城,他自己也率十萬大軍駐紮長安,這就引起了鍾會的恐慌,因為這很明顯地顯示了司馬昭對鍾會的不信任,鍾會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鍾會叛亂是必然的,因為鍾會並不是一個願意居於人下的人,他是一個“心大志迂,不慮禍難”的人,他一旦有機會,就會伺機而動,將自己的野心暴露出來。
-
14 # 史學夾Louis
鍾會是曹魏後期的名將之一,也是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功勞僅僅次於鄧艾。鍾會謀反的原因我猜有以下幾個:
第一,狼子野心。我們知道,“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鍾會出身很好,家族裡父親鍾繇、兄長鍾毓都是當時曹魏的名臣。鍾會自幼聰慧敏捷,志向很高,當志向太高了,對於當時的曹魏而言就是野心家。
第二,嫉妒作祟。鍾會是滅蜀的主將,率領主力部隊進攻漢中,而鄧艾、諸葛緒都是偏師,主要的任務是牽制姜維。鍾會經過浴血奮戰拿下來漢中,但是在劍閣和姜維相持不下,戰鬥非常慘烈。最厲害的敵人姜維是鍾會在對付,最難打的劍閣是鍾會在進攻,最嚴重的傷亡是鍾會軍隊在承受,偏偏讓鄧艾撿漏,奇襲成都,頭功被鄧艾奪走了……你說憋屈不?
第三,姜維攛掇。姜維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劉禪投降以後命令姜維投降鄧艾,姜維為了復國,詐降鍾會,天天在鍾會面前煽風點火,讓本來就有野心、嫉妒心的鐘會終於向鄧艾下手。只不過最後沒有成功……
回覆列表
鍾會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的名將,滅蜀首功之臣。
他一生之中最輝煌的時刻就是滅蜀,其餘的時間都在算計別人,堪稱是曹魏時期司馬家族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司馬家族中的機密事宜他幾乎都參予謀劃,甚至有人將他比作西漢張良。
這樣一個聰明的人,何以要在他步入人生巔峰之際卻選擇了反叛?
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吧!他一生都在算計別人,自然也擔心別人算計自己,以其被人算計,不如老子反了他去。
其實,早在鍾會被司馬昭任命為西征蜀漢大軍的統帥之前,就有人擔心鍾會此去必會反叛,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司馬昭的原配夫人王元姬。
王元姬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曾被王朗視為能讓司馬家族興旺發達的一個奇女子,其眼光獨具,見識非凡,深得司馬昭的敬重。
她就認為,鍾會這個人雖然聰明,氣量卻狹小,而且見利忘義,喜歡挑起事端。如果對這樣的人太過寵信,那麼總有一天他會作亂反叛。
無獨有偶,司馬昭的心腹,西曹屬邵悌也曾秘密向司馬昭進言,認為鍾會孤身一人,沒有人質在朝,不適宜擔任十萬大軍的主帥。
言下之意,還是擔心鍾會有造反之心。
但司馬昭權衡再三,最終依然選擇鍾會出任鎮西將軍,總覽討伐蜀國的一切事宜。
鍾會大權在握,卻心思重重。因為他明白,司馬昭這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而作出的無奈之舉,自己很有可能成為一隻替罪羊。
當時的魏國己經進入到司馬師執掌權力的時期,司馬師僅花了四年時間,就基本上掃除了反對勢力,奠定了以晉代魏的基礎。然而,在淮南平叛中,司馬師意外病故,魏帝曹髦不僅在策劃企圖翻盤的行動,就連司馬家族內部的權力交接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關鍵時刻,鍾會挺身而出,不僅及時阻止了曹氏重掌朝政,還順利讓司馬昭接過了兄長司馬師手中的所有權力。
但此時的魏國內部,因為這場變故而變得人心不定,矛盾重重,為了轉移華人的注意,在鍾會的提議下,司馬昭決定透過發動一場戰爭來緩和國內這種緊張的局勢。
但讓鍾會沒有想到的是,司馬昭竟然會選擇白己作為西征主帥。表面上看,這是器重,實際上無論西征成敗,作為主帥的自己都不太可能有好的下場。
敗,則難逃其咎;勝,則功高震主。自己知曉了司馬家族太多的黑幕,看來這一次司馬昭要對自己下黑手了。
鍾會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曹丕篡漢在先,司馬氏篡魏在後,憑什麼我就不能篡司馬而上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鍾會己心生反意。
可問題在於,自己手中的十萬大軍壓根兒就不是自己的,全是忠於司馬氏的曹魏精銳,要想將他們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他就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運作。
所以,大軍剛一開拔,他就先找個由頭把許儀給斬了。許儀是曹魏名將虎痴許褚之子,身份地位十分貴重,鍾會拿他下手,其意就是立威。眾將見之,無不凜然。
大軍入蜀之後,遂與蜀漢名將姜維在劍閣一線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鍾會的本意,那就是學習司馬懿當年的"養寇自重",為自己嬴得足夠的時間去培植親信,排除異己。然而人算終究敵不過天算,鄧艾率領兩千人馬偷襲成都,居然讓他得手了,蜀漢因此宣佈投降。
鍾會大驚,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徹底打亂了他的陣腳,也加快了他準備謀反的腳步。他一面將自已副將諸葛緒的兵權奪走,同時上書司馬昭,誣陷鄧艾有謀逆之意。一面主動拉攏姜維等蜀漢降將,企圖利用蜀漢本土勢力來為我所用。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鍾會"獨統大眾,威震西土″,又有蜀漢降臣擁戴。他便自以為"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己經擁有了和司馬昭一較高下的實力。但他全然沒有想到,姜維雖降,其心在蜀不在魏,根本和他就不是一路人。而他手下的十萬大軍,早在鍾會出徵之前,司馬昭就斷言,假如鍾會謀反,這些將士十有八九不會選擇支援他。
道理很簡單,這十萬將士的根在魏國,他們的親人都在曹魏政權的控制之下,一旦他們選擇跟隨鍾會造反,那麼他們每一個人都將面臨亡家滅族的慘淡。
這或許就是司馬昭比鍾會高明的地方。他看懂了人性,所以他站在了勝利者的一方。
而對於鍾會來說,形勢估計有誤,下場自然悲慘。他算計了別人一輩子,臨到頭卻沒有算清自己,那麼失敗對他來說,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