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恆光影
-
2 # JP追逐生活
三國時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濡須口,兩軍對壘之時,曹操遠遠地看到孫權治下的吳軍整齊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主構思想, 因而在小說裡描寫的中心一直是魏蜀爭霸,而東吳基本上被放在了陪襯的地位,所以,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也相應地沒有太多表演的機會。
在三國霸主曹、劉、孫中,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曹操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最終擁有半壁江山;劉備亦是顛沛流離吃盡苦頭,終於偏霸一方。孫權則不然,他沒有刀槍火海般的艱難創業經歷,而是幸運無已的當年紀輕輕之時便從父兄手中承襲了大好江南基業。但不可不承認,他有才,正像孫策臨終時對他說的:“舉江東之家,決機於兩陣之間,舉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比如卿。”
這就足以證明了他的才幹所言非虛,自然,他是個承接父兄基業,保江東之家的適宜主子。
在魏蜀吳三國之主中,孫權看起來屢屢似有舉棋不定,是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缺乏乾綱獨斷、廟謨獨運的人,也許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將韜光養晦,機宜權變在亂世風雲的歲月動盪中演繹的淋漓盡致。其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執政五十餘年,期間善度大局,策略靈活。或降操,或聯劉,一切皆隨時局而變,深諳列國競爭之妙,終成一方霸業,並最終使吳國在三國中存立的時間長於蜀漢,可謂是最善於運用權謀和靈活性的政治家之一,《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說:“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其制國有術,致使曹操也不無感慨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得有一方天下,在父兄的基業上發展起來。孫策遇刺身亡,年僅十九歲的他肩負重擔,處事不驚,著手穩定局勢,以其可資之才,得眾人輔之,繼位即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拜周瑜、程普、呂範……為將帥,廣招俊秀,聘求天下名士,一時間俊傑紛紛來附,政局逐漸穩定。
任事之初,他繼承兄長遺志,先著手解決山越、反叛問題,並三次出兵攻打黃祖以報世仇,不幾年,西征劉表,開疆拓土,將勢力伸入荊州,為日後奪取荊州奠定基礎;後曹操大兵南下,他聽從魯肅、周瑜等人建議,聯劉抗曹,取得赤壁之勝,抑制了曹操進軍江南以圖統一全國的步伐,確保了東吳的獨立。
其鼎立一方,除了歸功於靈活的政治謀略,還善於用人,並不拘一格,不分親疏,用人不疑。呂蒙原是一名小校,但其治軍有方,軍卒步伐整齊、精神振奮,便破格提拔,後呂蒙英勇善戰,曾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公元221年,劉備舉傾國之兵進攻東吳,他派諸葛瑾前去講和,張昭以諸葛瑾乃諸葛亮兄長,必一去不返,他卻自信的說:“孤與子瑜可謂神交,孤不負子瑜,子瑜必不負孤。”果然,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吳覆命;陸遜本是一介書生,未有戰功,孫劉大軍開戰,經呂蒙推薦,孫權賦其以大權,大膽提拔,果然陸遜不負所托,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正是孫權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使得他所治理的孫吳政權生機勃勃。
然晚年,“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歷史表明,孫權貶殺皇子,誅殺名臣愛將,使得東吳國基不穩,邊場失利。儘管先明後暗,但他年未弱冠即踐履政壇,以江東六郡為依託,開拓進取,雄踞江南,經歷風雨數十年,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幹,不愧有一代英雄之稱。
-
3 # 使用者李森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曹操赤壁大戰敗於東吳以後,經過一番休整又起兵四十萬攻打東吳。曹操大軍在濡須口與東吳孫權隔江對侍。曹操親自上山遙望江對岸東吳戰船排列齊整,兵器鮮明。孫權在一大船青羅傘下,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曹操用馬鞭指著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誇讚孫權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自詡為強者,覺得孫權也是個人物,赤壁之戰輸給孫權也不丟面子。在這次濡須口之戰與孫權戰了數次,曹操又沒沾著多大便宜。如今又相侍月餘,進退不得,曹操憂心忡忡,不得其解。忽報東吳有使送信來了,是孫權寫給曹操的,“書略曰:孤與丞相,彼此皆漢朝臣宰,丞相不思報國安民,乃妄動干戈,殘虐生靈,豈仁人之所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當重去。如果不然,復有赤壁之禍矣。公應自思焉。書背後又批兩行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畢,大笑:“孫仲謀不欺我也。重賞來使,遂下令班師。孫權也自撤軍。
曹操誇讚比自已小三十餘歲的孫權,是英雄惺惺相惜,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們也能象孫權一樣。
回覆列表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生子當如孫仲謀,有兩層典故;
據《三國志》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是三國志的說法,曹操見孫權的軍隊行列整齊,不禁慨嘆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將劉表之子劉琮比作豬狗。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曹操在攻漢中之時,重兵皆隨之爭張魯,留大將張遼,猛將李典,驍將樂進鎮守今安徽之地,諸葛亮,劉備勸孫權發兵征討張遼,李典和樂進,也正和了孫權之意,遍親率大軍,領猛將甘寧,虎將呂蒙,勇將淩統,董襲,陳武等人征討合肥。因張遼,李典二將不和,便在前期,吳軍大勝,後經曹操勸告,二人和好,大敗吳軍,隨後曹操有重率大軍,返回合肥,吳軍在兵力上就遠敗曹軍,但甘寧,淩統二將表現得極為勇猛,大壓曹軍銳氣,猛將周泰,為了護孫權,傷痕累累,曹操幾十萬大軍面對孫權,也只能返回,故曹操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孫仲謀究竟有多麼厲害,可以讓曹操有這樣的感嘆呢?
孫權,字仲謀,十八歲時便聆聽了兄長的遺訓,拜收了印綬,保衛江東,開創大業。
一,招賢士,愛賢能
周瑜舉薦魯肅結交,求得魯肅的見解,聽取了魯肅“剿滅黃祖,討伐劉表,佔據整個長江一帶,然後稱帝,兼併天下”的建議。更有孫權在合淝縣城外五十里屯兵,聞報“魯子敬(魯肅)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一說,可見孫權對人才的重視。之後,他又招請了琅琊人諸葛瑾(諸葛亮的大哥)擔任中司馬。還有博覽群書、精通天文、數學的陸績,擅長軍事的呂蒙,素孚眾望的淩統兩位將軍,以及蔣欽、董襲、陳武、周泰諸將。此外,程普、韓當、黃蓋、太史慈等舊將都忠心輔佐孫權,江東的基業漸漸鞏固。
二,報父仇,孝當先
孫權是個孝順的兒子,當年父親孫堅死於峴山亂石之下,死不瞑目。孫策未能殺黃祖報父仇便英年早逝,因而,這個為父報仇的重任落在了孫權的肩上。當孫權上臺之後,在江東站穩了腳跟,招納了賢士,就果敢地採納了魯肅的戰略建議,連續三次出兵討伐黃祖,替父報仇。
第一次是建安八年(203年),孫權的大將英勇,士兵無畏,打得黃祖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夏口。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二次西征,行軍途中因得到母親吳太夫人病重的訊息,不得不退兵。孫權孝順,於病榻之前伺候母親直到去世,並重孝守靈多半年。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第三次親率大軍進行西征。這一次,士兵齊心,屢戰屢勝,一直打到江夏,活捉蘇飛,殺死黃祖,大獲全勝。只因江夏距離東吳根據地太遠,孫權決定放棄江夏,帶著一萬多男女俘虜,班師而歸。
第三,能屈尊,有胸懷
俗話說: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孫權就有這樣的胸懷,為了大局,為了事業,放得下身段,低的下頭顱。
有一次,朱桓要舉劍殺監軍胡綜,孫權勸解,並在建業親自為他餞行。酒酣,朱桓忽然端起酒杯對孫權說:“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了,如果能摸一下陛下的鬍鬚,臣就此生無憾了。”孫權聞言,當即就笑著探過身子,倚著案几把頭伸了過去。朱桓輕輕撫摸著孫權的鬍鬚,感嘆道:“臣今天可以說是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這個“捋虎鬚”的典故後來用作比喻冒犯厲害的人。
第四,善騎射,有雄略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孫堅善射,孫權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蘇軾的詞《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詞中的“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詞作者蘇軾以此自喻,表明心跡,決心像孫權一樣射殺一頭老虎給大家看。
他深謀遠慮,智勇雙全。他披堅執銳,親率兵士,馳騁沙場。前半生沒有打過什麼大敗仗,反而取得了赤壁之戰、奪取荊州之戰和猇亭之戰“三大戰役”的勝利。他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還注重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免除租稅、崇尚節儉,以至富國強兵。
孫權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後人有詩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蟠虎踞在江東。
故而,曹操發出這樣的感嘆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