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高中英語教師,覺得知識點和語法特別多。每次備課就有選擇恐懼症,不知道是先慢慢滲透再進行階段性的總結還是一次把一個語法或知識講全。因為知識和語法是交織重複出現的,很糾結是一次挑幾個語法點講全還是隻講本文出現的用法,以後再總結。
9
回覆列表
  • 1 # 小幸運life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其次,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僅是一個老師自己在講臺上聲情並茂的講解就能夠實現的,更需要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之前一直都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也知道自己的義務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造成了滿堂灌。而現在我們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為他們有獨立的思想,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對於知識點的講解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考。這樣不僅有利於他們獲得知識,更有利於活躍課堂氛圍。相比教師自己一個人自言自語,死氣沉沉的課堂,我覺得有師生互動的課堂會更有趣,更有利於學生獲得知識。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師不應該滿堂灌,而是應該點滴滲透!

  • 2 # 龍門木魚

    作為教師講解知識點的時候,有多種方式,有一次性全部講清楚的,也有一點一點逐漸滲透的。這個需要根據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來共同決定。

    第一,從學科角度而言。一般情況下,對於數學知識點的講解,涉及到具體的一個問題,最好還是一次全面的講清楚,這樣便於理解和記憶。而對於語文或者英語等的知識點,則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的積累。最好採用點滴滲透的方式來進行。總的來說對於一些樹立方面的知識,需要一次性全面的講深講透徹,讓大家充分理解。對於語文和英語等文科方面的知識點,需要一點一點的滲透,這樣便於大家積累記憶。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應該充分考慮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特點,來決定相應的教學方式,一起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好。

    第二,從學生的年齡段分佈的角度來看。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儘量選擇點滴滲透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因為學生所處的年齡段限制學生的接受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因此一次不能接受太多的新事物。所以點滴深度的教學方式更加適合他們。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理解和思考能力更強,更容易全面的接受一個新的問題。所以採用一次性全面講透這種教學方式效果會更好。

    上面只是談到的一般性的規律,在實踐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與學生及時的溝通交流,學生要及時向老師反饋學習效果,老師教學的效果要以學生完全理解學會為目標。基於此目標選擇靈活的講解知識方式。

  • 3 # 熱愛田園的費老師

    作為教師,我個人認為講解知識還是以點滴滲透為好。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一般都是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夯實基礎,然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臻於化境。

    當然每一科都有每一科的實情,具體怎麼操作,還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考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

    還是以我所教的高中語文為例,進行闡述吧。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是現代詩歌單元,在教學的時候,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我重點講解詩歌的意象。學生一進入高中就學習詩歌,而高考詩歌鑑賞題又是學生的老大難題,想要攻破,必須從詩歌最基礎的知識入手,詩歌最基本的構成元素就是意象。《沁園春長沙》裡的意象很多,逐一學習分析。

    第二課《再別康橋》,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來檢查學生掌握“意象”這個知識點的情況。然後這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以課後習題為突破口,“《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覺很美,你覺得美在哪裡?”

    肯定會有學生回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這幾句就很美,我喜歡。”

    可以再問學生:“請說具體一點。”學生會說:“金柳美。”老師提示這就是意象美,在文章中選用優美的意象會使你的文章增色。

    學生還會說:“把金柳比作新娘,比喻句美。”老師提示這是寫作手法美,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會使你的文章生動形象。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還會找出擬人、反覆、虛實結合的手法等等。

    《再別康橋》學習完畢,可以回過頭來嘗試著運用這一課所學知識去分析《沁園春長沙》的語言特點。這樣將前後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透過第一課和第二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小結,如欣賞詩歌可以從意象和手法入手。甚至還可以活用到作文教學中,比如作文第一單元的訓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有學生這樣寫:“開窗向路的兩旁望去,青綠色的麥田一望無盡,一陣風吹過,麥浪翻騰著,你追我趕,玩得開心極了。朵朵白雲點綴著淺藍的天空,微風拂面,帶著淡淡的青草的味道,有點甜,有點澀……”這就是在靈活運用了。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慢慢地講解,細細地揣摩,點點滴滴地領悟落實,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 4 # 畫面英語

    我個人認為語法不能摳得太細,否則有害無益。

    1.突出粗線條。抓綱減量,這樣授課好處明顯。好處是什麼?簡潔、明瞭。東西少,學生容易記得牢!老師應像木匠師傅那樣,先幾板斧把框架劈出來,以後再來細化。否則會把學生整得暈暈乎乎的,不得要領。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現在時是很簡單的語法,但有的老師講這個章節時,還把用一般現在時去表達一般過去時這種跨界現象都講了,美其名為全面!或者講一般過去時的時侯,把用一般過去時表達現在時的內容(虛擬語氣)揉進去!我覺得真的沒多大必要(當然,高年級不在此列)。粗線條最好,否則,學生真的會無所適從。

    所以,如果是高一高二的學生,特別是高一的學生,先搭粗架子比較好。當然,如果班上學生基礎普遍較好,另當別論。

    2.重視寫與練。語法講完之後,佈置作業時,不少老師喜歡佈置一大堆,而且多是ABCD單選和閱讀理解。雖然題目考查的知識緊扣當天的授課內容,但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我覺得未必。

    在我看來,不管上什麼,我們可以從當天的語法講解中抽一兩個例句出來,叫學生對句子進行區域性替換,看誰的句子最漂亮。這種訓練,非常簡單,參與度高,而且多數學生記得牢!

    總之,不管上什麼內容,我覺得老師不能一堂課吧啦吧啦講很多,多則亂,記不全,容易忘!比較可取的做法是讓學生多應用,多練。時間一久,效果就出來了。

  • 5 # 美洋洋英語

    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我就自身教學經驗而言,要看不同學生層次而論。我給女兒當的初中班主任兼英語老師,初一的時候,有一次吃飯時她說:我只喜歡吃媽媽煎的魚!我馬上對她說:好吧,我們來把這個句子用英語說說看。I only like to eat the fish my mom cooks. 隨後,我給她講解了一下定語從句的概念和基本用法,她就聽懂了,然後,在初一的考試中,她的作文裡面就用到了定語從句。你看,定語從句本身是初三才學一點皮毛,高一才正式學透的知識。只要碰到聰明的學生能聽懂,我就講,也不耽誤多少功夫,但是這些學生會變得特別出色,他們會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品嚐到那種超前學習的成就感和優越感,從而會更加喜歡學英語呢。當然關於定語從句的一些具體細節和規則還是要慢慢滲透了講解給她聽。我會編一些口訣給她,比如:不定代詞有很多,全用that 準沒錯!等等。再者,還有看每一個知識點點難度來決定吧。有些知識點學生很好掌握,可以一次性講透,有些知識點學生不易理解,就有慢慢滲透著講,比如:初中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態,對初二的學生來說,他們最難區分現在完成時和過去時的,這就需要老師想辦法慢慢讓學生講解了。

  • 6 # 邀你探索ABC

    糾結的原因:繼承前人的教學方式難改變,客觀困難難克服

    每一位老師的教學方式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當初叫我們的老師的影響一樣。正如父母影在某一方面以特定的方式影響了孩子,那孩子有很大的機率以同樣的方式或相似的方式影響他們的下一代。當初我們的老師在交我們的時候,由於資訊的落後導致了教育方式的單一,我們在那樣的教學方式下學到了知識,那麼那種教育方式會在日積月累中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以至於現在我們的教學方式多少都會帶點我們老師的影子。當初我們的老師喜歡多講語法和知識點,我們學好了,現在我們也就相信這種方法能在我們的學生身上有效果。

    現在高中英語考查的方式還是主要體現在語法的運用上,這給了老師們一個訊號:突破語法、突破知識點。其實這些語法和知識點在具體的語言中更能掌握。

    高中的課程內容很多,老師們認為集中講知識點和語法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忽視了語言學習的規律。語言其實是先運用再總結的過程。有的語言知識點其實不需要反覆的強調,在平時的說和讀的練習中同學們自己會去體會、感悟、遷移。

    可行的建議:關注語言學習本質規律,相信學生的能力。

    因此我建議,英語教學中的知識點和語法知識不能離開文字,不能離開說和讀著兩個著力點,否則再完善再體統的語法教學都是空中樓閣。就算老師講的再精彩,但對學生來講確實一頭霧水。因為沒有內容的語法知識點就是一個龐大的摸不著線路的系統,沒有實踐去驗證和鞏固,始終還是站在門外的。

    高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應該比較強。合作學習在語言學習中效果一直不錯。可以合作練習聽說,合作積累詞彙,交流學習方法,分享學習收穫和學習內容。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作為老師,有時候我們的膽子可以更大一點。放手讓孩子們自我探索,做一個引路人而不是鋪路人。請相信孩子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肛周膿腫擠掉膿後不疼不癢不管它行嗎?